根據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的特點,近年來人們主要從社會學的角度對語言教師身份認同進行了探討。Varghese et al.(2005)將目前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研究的相關理論分為三類。第一,Tajfel(1978)用社會身份理論分析社會身份,認為身份認同與社會、文化和政治環境密切相關。第二,Lave & Wenger(1991)用情境學習理論將學習和身份認同連接在一起,認為學習是身份確認的過程。借助該理論,Varghese et al.發現身份認同通過語言和話語而得以建構和協商。Kanno&Stuart(2011)也從情境學習理論入手,探討了新手外語教師學習教學的方式,發現新手教師的身份建構與他們的課堂教學實踐有密切關系。第三,Morgan用意象文本理論(image-text theory)來分析語言教師身份問題,發現身份不是固定不變或單一的,而是多元、變換和矛盾的(引自Varghese et al,2005),這種觀點逐漸成為指導語言學習和教學的理論核心。隱喻和意象密切相關,Alsup(2006)用教學隱喻分析了職前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的建構過程。
社會文化理論中提及的主要概念有調節(mediation)、活動(activity)、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和內化(internalization)。Johnson(2009)提出,人類用來調節學習活動的三種工具是文化產物和活動、概念和社會關系。Vygotsky把調節概念化為最近發展區。人們常常認為最近發展區指支持學習的任何形式,但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認為最近發展區是一個潛力區(arena of potentiality),指獨自獲得的知識和與他人合作獲得的知識之間存在的差距,是“用于觀察和理解調節方式怎樣適應和內化的隱喻”(Lantolf, 2000:17)。在這個隱喻空間中,個體的認知來源于社會集體的智慧,并通過參與社會活動而形成(Lantolf & Thorne,2006)。
活動是社會文化理論中的另一個核心概念,是Vygotsky的追隨者Leont'ev和Rubinstein提出的(引自van Lier,2004)。活動理論關注人類活動的過程,認為該過程是人與自然和社會環境,以及社會群體與自然環境之間所發生的雙向交互的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各種知識、技能、理論等得以內化,從而改變學習者對外在世界的認知。Leont'ev(1981:57)指出“內化的過程不是外在活動到事先存在的內在意識層面的移交,它是該層面形成的過程”。因此,較高的認知發展是自我和活動的對話式轉換過程,而不是簡單的技能的替代(Valsineer &van der Veer,2000)。Engestr?m(1991)提出的活動模式為解釋人類學習提供了依據,關于這一模式筆者將在第五章中詳細介紹。
Johnson(2009:17)指出,社會文化理論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思維的理論(theory of mind),這使我們認識到認知和社會的內在關聯性,改變了人們對教師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的認識。社會文化理論認為教師是教學的學習者,教師的認知產生并形成于教師參與的具體社會活動中。例如,傳統上認為,外語教師專業知識只以語言為主的學科知識(語言學、語音學、二語習得)(Freeman,2002)。但社會文化理論提出,教師知識不僅僅是技術性的,同時還是實踐性的。另外,對教師認知方面的研究也證明,教師常根據自己學習時的經驗來理解語言教學和學習(Lortie,1975)。可以說,外語教師常帶著根深蒂固的個人觀念進入到教師職業中,這些觀念涉及語言的本質、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信念(Freeman,2002)。最后,社會文化理論提出了基于探究的專業發展之路(Johnson,2009)。也就是說,在外語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除了傳統的課程作業、工作坊和研討會以外,教師非正式的社會和個人交往以及他們的課堂都可能是專業學習的場所。
根據社會文化理論,無論是教師身份、職業身份還是個人身份等,都無法脫離社會文化的影響,即都會打上文化身份的烙印。英國文化研究學者Stuart Hall (1997a)將文化身份定義為:“一種共有的文化”,集體的“一個真正的自我”,它反映了共同的歷史經驗和共有的文化符碼,為我們提供了變幻的歷史經驗之下穩定不變和具有連續性的意義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