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政治觀點背后的意識形態
不同的人信奉不同的意識形態,這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這一講的主題是現代政治意識形態的交鋒。先請看兩段話:
這里主要是兩個觀點。一是對人性的基本判斷:人都是自利的,人所有行為的動機都是出于他們自利的打算。但是,這里沒有說“自利”是好的還是壞的,作者中立地看待人的自利行為。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自利至少在客觀上可能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好處。二是闡述了“看不見的手”原理。作者把市場機制的力量比喻成“一只看不見的手”——自利的個人會受到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引導“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這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最為著名的兩段話。他信奉的意識形態被稱為自由主義,有人喜歡稱之為古典自由主義。
再請看兩段話:
這兩段話顯示作者身處工業革命突飛猛進的年代,出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所著的《共產黨宣言》。他們對當時歐洲的階級關系、財產制度、生產制度、國家和統治都進行了批判。盡管馬克思本人受到了亞當·斯密的很大影響,但兩人對市場機制和產權制度的主要觀點完全不同。馬克思在勞資關系中發明了剩余價值的概念,提出了剝削學說。在19世紀的歐洲,這是富有“革命性”的見解。當然,按照這種觀點,很多畢業生爭相到世界500強公司工作,不過是在努力爭取一種被“剝削”的資格。而亞當·斯密完全不這樣看。斯密認為,用勞動力去換取報酬不過是一種正常的市場交易行為;而資方并非不勞而獲或平白無故就能掙錢,利潤被視為經營的回報。兩種不同的觀點,大家可以自己去比較和判斷。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見解,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被稱為社會主義。但是,按照現在國際學界的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主義是一種特定類型的社會主義,即“科學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部,19世紀晚期與20世紀早期又興起了后來影響很大的一個分支——“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
最后請再看幾段話:
這里的“成見”是指一個社會過去長期形成的看法與見解。“成見”,通常被理解為“陳舊的見解”,然而這位作者似乎把它當成傳統智慧的一部分。他認為應該珍視一個社會中的成見,他甚至直截了當地把變革視為一件壞事,而把保守視為一件好事。這與今天的時尚正好相悖,大家如今通常把變革視為一個褒義詞。作者還認為,如果拋棄了傳統,就有可能“把我們自己變成野蠻人”。在最后一段,作者更把“絕對的民主制”視為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暴民政體。這些文字摘自英國思想家埃德蒙·柏克的名著《法國革命論》,柏克被視為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
借助這三則言論,大家可以對三種主要的現代政治意識形態——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概貌有一個了解。比如,假設某個歐洲國家有三個主要政黨——一個自由主義政黨、一個保守主義政黨和一個社會主義政黨,一個普通選民會給誰投票呢?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位選民的政治意識形態。從歐洲政治史來看,上述三種主要的意識形態在不同國家的不同時期均有過較大的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討論公共問題時互不相讓,甚至爭得面紅耳赤,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大家在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里看問題。比如,第一個人在古典自由主義意識形態里看問題,第二個人在保守主義意識形態里看問題,第三個人則是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里看問題。這種情況下,他們多半不會就某個政治問題或某項公共政策達成共識。
大家不妨來看幾則政治意識形態的判斷題,只能回答是或否:
一個人的政治意識形態不同,對上述問題的選擇當然也不同。大家可以給出自己的選擇,然后思考支持這一觀點的邏輯,再想清楚反對這一觀點的理由。經過正反兩面觀點與邏輯的比較,你還會堅持最初的選擇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