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理學是什么
- 何懷宏
- 2278字
- 2019-12-31 15:48:07
1 對待道德問題的兩種態度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幾乎可以視作是他的“思想遺囑”的長篇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全書圍繞著“弒父”這一案件展開:老卡拉馬佐夫荒淫好色;他的長子米卡曾出于激情和鄙視揚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次子伊凡則為上述問題苦惱,整天琢磨一種實際上將使殺人——哪怕是弒父——合法化的理論;生活在底層的私生子、怨恨的斯麥爾佳科夫在這種理論的影響下真的這樣干了,從而使最小的兒子、純潔的阿遼沙想阻止這一悲劇發生的努力終歸無效。
小說中的米卡不是學者,不是思想者,而是充滿行動激情的人,他是迷亂的、狂熱的,其激情有時可能引發極其高尚無私的行為,有時又可能導致極其狂暴傷人的行為。他常常無意識地在善惡之間奔突,憑激情有時做出好事,有時又做出壞事。他平時不怎么思考,不怎么反省自身,然而,在經歷了一個驚心動魄、他差點殺死一個人、又把別人的錢揮霍一空的夜晚之后,當他被當作弒父的嫌疑犯被逮捕——因為他確曾說過威脅父親的話,而在其父親被殺的那天晚上他又確實在現場出現過并打了他們家的老仆人——之后,他開始感到了道德的沉重分量,開始感到了道德和宗教永恒之罰的可怕力量——而法律懲罰的力量還遠在其次,他甚至覺得這種懲罰對于道德上的新生是必要的。他開始真正痛苦和深入地反省自己的行為,他覺得自己明白了不僅做一個卑鄙的人活著不行,連作為一個卑鄙的人而死也是不行的。在開審的前一天,他對即將針對自己的開審及判決結果卻并不關心,而是想跟阿遼沙說“最主要的問題”,這時他提出了“倫理學是什么”的問題。
米卡后來又一次向阿遼沙追問:“歸根結底道德是什么?”“道德是不是都是相對的?”他說:“這真是叫人撓頭的問題!我要是對你說,我為這個問題兩夜沒睡著,你不要笑!現在我奇怪的只是人們在那里生活著,卻一點也不去想它。”
米卡以前也只是活著而不去想它,但在碰到如此嚴重的困境,被拋入一種邊緣處境之后,他卻再也不能不想了。他的弟弟伊凡·卡拉馬佐夫也經歷了類似的折磨,伊凡在父親被殺后感覺到有一個魔鬼在逗弄他,那魔鬼說:“良心!什么是良心!良心是我自己做的。我干嗎要受它折磨?那全是由于習慣。由于七千年來全世界人類的習慣。所以只要去掉這習慣,自己就能變成神了。”而伊凡承認,那魔鬼就是他,就是他自己,就是他身上“全部下流的東西,全部卑鄙、下賤的東西。”而他心中實際又良知未泯、以致阿遼沙憐惜地望著兄長:“他真把你折磨苦了!”
我們可以在人們的生活中發現兩種對于道德問題或者說對于倫理學的態度。一種是上述反省的態度,正是這種反省的態度直接推進了倫理學的思考,因為倫理學其實也主要就是對于道德問題的哲學反省。還有一種則是不反省的態度,它對倫理學持一種冷淡或者無視的態度,但它有時也從反面對倫理學構成刺激和挑戰,從而也間接地促進了倫理學的發展。
我們這里要把這種不反省的態度與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習慣區分開來。我們平時常常也只是習慣地遵循道德風俗和法律,并且在確實還沒有遇到令人困擾的問題時,一般不會進入對道德問題的反省,即根據習慣、不假思索地行動而仍大致不逾規矩。所以,這種“不反省”常常只是暫時的。而我們在此所指稱的一種“不反省”則是指有自己的一定之見——如個人對道德持一種完全相對主義或虛無主義的固定態度,或者同時伴有一種極端利己或享樂主義的觀點,內心也不再有任何焦慮和廉恥之心,對道德思考、從而也對研究道德的倫理學持一種完全拒斥的態度。例如老卡拉馬佐夫就如此向其幼子陳述他的生活哲學:他說他就愿過他那種“齷齪生活一直過到底”,因為“過齷齪生活比較甜蜜”;說大家咒罵這種生活,可是誰都在過這種生活,“只不過人家是偷偷地,而我是公開的。正因為我坦白,那些做齷齪事的家伙就大肆攻擊起我來了。”至于以后的天堂、地獄,他也不怕,因為照他的看法,人“一覺睡去,從此不醒,就一切都完了。”這是一種主要基于個人享樂主義觀點的“不反省”,還有一種“不反省”則可能是基于群體的觀點,盲目或狂熱地相信某種宗教教義或政治教條,從而同樣失去了自己的道德反省和獨立思考能力。

美國Lookingglass Theatre排演的戲劇《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一個場景,老卡拉馬佐夫的長子米卡一向鄙視父親的惡劣品行,更對父親與自己爭奪同一名女子的荒唐行徑憤恨不已,遂于某夜攜帶兇器藏于父親窗下,意欲殺死父親。
“不反省”有時還由于一種思想上的懶惰或惰性。思考和反省是需要做出努力、付出代價的,它決不輕松,至少在一段時間里常常還不怎么愉快,所以我們有時會盡量回避它。但是,對于自己所經歷的一些重大的、具有道德意義的事件進行反省還是很有必要的,這涉及我們愿意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來度過自己的一生,涉及我們是不是能夠不斷調整自己至少不犯同樣的錯誤,以及我們是不是最終能獲得一種平和、寧靜的心境——這種寧靜實際上是構成我們幸福的一個最重要部分。在柏拉圖的《理想國》開篇,一個老人曾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對蘇格拉底說:“當一個人想到自己不久要死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從來不曾有過的害怕纏住他。關于地獄的種種傳說,以及在陽世作惡,死了到陰間要受報應的故事,以前聽了當作無稽之談,現在想起來開始感到不安了——說不定這些都是真的呢!不管是因為年老體弱,還是因為想到自己一步步逼近另一個世界了,他把這些情景都看得更加清楚了,滿腹恐懼和疑慮。他開始捫心自問,有沒有在什么地方害過什么人?如果他發現自己這一輩子造孽不少,夜里常常會像小孩一樣從夢中嚇醒,無限恐怖。”這里是從超驗之維的角度談到了道德反省的義務論含義,至于一種更廣義的、反省的價值論含義,我們則可從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得知:“未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