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倫理學的對象與問題
“……頭腦并沒有丟失,而是在頭腦里裝著的東西遺失了。……”
“你說的是什么,米卡?”
“思想,思想,就是說這個!倫理學。你知道倫理學是什么?”
“倫理學么?”阿遼沙驚異地說。
“是的,那是不是一種科學?”
“是的,有這樣一門科學,……不過……說實話,我沒法對你解釋清楚那是什么科學。”
——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

羅丹的名作《思想者》刻畫了一個陷入沉思中的孤獨的思想者的形象。從某種意義上,這一杰作揭示了人類的根本特征:人是具有反思能力和自我意識的動物,思想是人的本質規定和存在方式。
“倫理學是什么?”當這個問題出現在我們心里時,我們不妨再問一下自己:為什么這個問題會出現在我心里,我為什么會關注倫理學?這樣一種向更深層次的追問也是很接近于一種哲學反省的方式的。
一般說來,關注這一問題的動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第一,我可能是碰到了一些使自己感到相當困擾而又緊迫的實踐問題:例如我不知道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是否要說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的真相,或者當遇到不公正的對待時我可以采取什么方式應對等等。有時則是我做過了某件事情,這件事引起他人的非議,自己心里也開始感到極度不安和焦慮。在這樣一些時候,我就可能迫切地想尋求一些或許可以幫助我理清這些問題的指導或借鑒。本章標題下所引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中人物米卡所提出的“倫理學是什么”的問題,也就是出自這樣一種實踐的焦慮。
第二,我可能是對這門學科有興趣,由于職業、學科關聯或純粹知識上的好奇心,我很想知道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后一種單純的好奇心彌足珍貴,始終保有這樣單純的知識興趣的人是心靈永遠年輕的人,也是幸福的人,哪怕他們垂垂老矣。例如蘇格拉底被判死刑之后仍然在獄中學習作詩,在學習彈奏七弦琴,在就死當日也仍然在討論哲學。古希臘的哲人,尤其是第一批哲人也都表現出一種對于世界的強烈而單純的驚異和好奇,他們被稱為“孩子”,古希臘的哲學被稱為“哲學的童年”不無道理。

拉斐爾《雅典學派》的一處細部:左側的畢達哥拉斯在一本書上寫著什么,而恩培多克勒和阿維羅伊從他的肩膀看下去,意欲了解他在寫什么。哲學家都是充滿了好奇心的人。
我們可以把第一種關注稱作實踐的焦慮,把第二種關注稱作知識的興趣。這兩個方面自然是有聯系的,人們經常是受到實踐問題的刺激,然后試圖用概念、理論去把握這些問題,倫理學也就這樣地發展起來了,并反過來影響著社會。本章以下部分乃至整本書的敘述也會始終試圖注意這樣兩個方面,即一方面是現實的道德問題和困難,是對個案和例證的分析,另一方面是陳述一些概念、觀點和理論。我們甚至可能得經常在問題、現象、例證與概念、知識、理論之間切換。我們下面就先以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為例來分析一下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于倫理道德的兩種態度,再來分析一下“倫理”與“道德”這兩個倫理學中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