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讀者朋友,你有興趣作一次邏輯之旅嗎?在短短的時間里,去跨越歷史的時空,品味那些偉大的邏輯學家們的苦悶、掙扎、思考和創造,瀏覽邏輯學的來龍去脈、大致框架和基本內容。這些內容已經成為西方許多能力性考試,如TOFEL、GRE、GMAT、LSAT的測試對象,并且也是國內相應考試如MBA、MPA的測試對象。如果你有興趣,那就讓我們從考察“邏輯”這個詞開始吧。
從詞源上說,“邏輯”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個希臘詞,即“邏各斯”(logos,其復數形式是logoi)?!斑壐魉埂笔嵌嗔x的,其主要含義有:(1)一般的規律、原理和規則(在這一點上,“邏各斯”類似于中國老莊哲學的“道”);(2)命題、說明、解釋、論題、論證等;(3)理性、理性能力、與經驗相對的抽象理論、與直覺相對的有條理的推理;(4)尺度、關系、比例、比率等;(5)價值。不管怎樣,“邏各斯”的基本詞義是言辭、理性、秩序、規律,其中最基本的含義又是“秩序”和“規律”,其他含義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例如,“有秩序的”“合乎規律的”就是合乎“理性”的;“推理”就是按照“規律”進行有“秩序”的、有條理的思維。盡管亞里士多德在“議論”或“論證”的意義上使用過“邏各斯”一詞,但他更多地用“分析”或“分析學”去表示他關于推理的理論。據史料記載,斯多葛派使用過“邏輯”一詞,認為它包括論辯術和修辭學兩部分。逍遙學派和古羅馬的西塞羅則比較正式地使用了“邏輯”一詞,但古羅馬更多地用“論辯術”(dialectica)表示包括邏輯和修辭學的科學。歐洲中世紀的邏輯學家有時用“logica”、有時用“dialectica”表示邏輯。直到近代,西方才通用“logic”“logik”“logique”等表示邏輯這門科學。
西方邏輯早在明代就開始傳入中國,李之藻(1565—1630)與人合作翻譯了葡萄牙人所寫的一部邏輯學講義,譯為《名理探》。清朝末年,邏輯方面的翻譯著作有《辯學啟蒙》(1896年)、《穆勒名學》(嚴復譯,1905年)等。一開始,中國譯者們按先秦傳統來理解“logic”,先后將其譯為“名學”“辯學”“名辯學”“理則學”“論理學”等等。嚴復是將“logic”譯為“邏輯”的第一人,但他并未加以提倡、推廣,而是選用了“名學”作為他的譯著的書名。到20世紀30—40年代,“邏輯”譯名才逐漸流行開來,并獲得通用。不過,在漢語中,“邏輯”一詞同樣也是多義的,其主要含義有:(1)客觀事物的規律,例如“歷史的邏輯決定了人類社會將一直向前發展”。(2)某種理論、觀點,例如“只許官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哪一家的邏輯!”(3)思維的規律、規則,例如說“某篇文章邏輯性強”“某個說法不合邏輯”。(4)邏輯學或邏輯知識,例如“大學生應該上邏輯課”“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邏輯很難學”。
我們的邏輯之旅將要考察的就是作為一門科學的“邏輯”??梢哉f,邏輯作為一門科學,是既古老又年輕的。說它古老,是說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起源上看,它有三大源泉:古希臘的形式邏輯、中國先秦時期的名辯學,以及印度佛教中的因明(插入一句,由于我本人對印度佛教中的因明不熟悉,無法充當這方面的導游,故在今后的旅程中將只談到希臘傳統和中國傳統下的邏輯)。說它年輕,是說它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已經或者正在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邏輯學科體系,并在整個現代科學中發揮著基礎學科的作用。
現在,讓我們做一道邏輯方面的選擇題吧:
有甲、乙、丙、丁、戊五個人,每個人頭上戴一頂白帽子或者黑帽子,每個人顯然只能看見別人頭上帽子的顏色,看不見自己頭上帽子的顏色。并且,一個人戴白帽子當且僅當他說真話,戴黑帽子當且僅當他說假話。已知:
甲說:我看見三頂白帽子一頂黑帽子;
乙說:我看見四頂黑帽子;
丙說:我看見一頂白帽子三頂黑帽子;
戊說:我看見四頂白帽子。
根據上述題干,下列陳述都是假的,除了
A.甲和丙都戴白帽子;
B.乙和丙都戴黑帽子;
C.戊戴白帽子,但丁戴黑帽子;
D.丙戴黑帽子,但甲戴白帽子;
E.丙和丁都戴白帽子。
至于這道題的詳細解法,當你到達這一次邏輯旅行的終點時,你自然就會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