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合同異、離堅白、白馬非馬

歷史常常驚人的類似,只不過換了時間、場景和人物。與相距遙遠(yuǎn)的古希臘相比,在中國先秦時期前后,也有一些相似的人物、學(xué)派在盡情表演,有一些相似的有趣故事在發(fā)生。中國先秦名家足以與古希臘的智者派相媲美,司馬談在《論六家之要旨》中評論說:“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檢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責(zé)實(shí),參伍不齊,此不可不察也。”也就是說,名家的過失在于過細(xì)地考察名詞、概念而流于煩瑣,纏繞不識大體而丟掉事物的真相,違背人們的原意,其功績則在于使人調(diào)整和矯正錯綜復(fù)雜的名實(shí)關(guān)系,故也值得重視。

鄧析的“兩可之說”

鄧析(前545—前501),名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當(dāng)時著名的訟師,并以此謀生。《呂氏春秋》說:“子產(chǎn)治鄭,鄧析務(wù)難之。與民有獄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褲。民之獻(xiàn)衣、襦褲而學(xué)訟者,不可勝數(shù)。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而可與不可日變。”《荀子?非十二子》說:“不法先王,不是禮儀,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綱紀(jì)。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惠施、鄧析也。”

鄧析常持“兩可之說”,有一個著名的例子:“洧水甚大,鄭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尸者,富人請贖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鄧析。鄧析曰:‘安之,人必莫之賣矣。’得尸者患之,以告鄧析。鄧析又答之:‘安之,此必?zé)o所更買矣。’”鄧析的話看似矛盾,其實(shí)沒有什么矛盾,因為鄧析是一位訟師,其職責(zé)是法律咨詢和代理。當(dāng)他為死者家屬出主意時,他是站在死者家屬的立場上說話;當(dāng)他為得尸者出主意時,他是站在得尸者的立場上說話。他的兩個主意間的沖突只不過是死者家屬與得尸者之間利益沖突的表現(xiàn),并不是什么邏輯上的矛盾。

據(jù)說,鄧析還提出過一些有違常識的命題,如“山淵平”(山與淵一樣平),“天地比”(天與地一樣高),“齊秦襲”(相距遙遠(yuǎn)的齊國和秦國是接壤的),“鉤有須”(“鉤”即嫗,指年老的婦女有胡須),“卵有毛”(有毛的雞雛從卵中孵出,故卵有毛),等等。

惠施的“歷物之意”

惠施(約前370—前310),曾任魏國宰相,名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思想上承鄧析。據(jù)記載,“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并且“善譬”,即擅長用比喻來說明某個道理。他與莊子之間發(fā)生過一次著名的“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故不知子矣;子故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對于這場論戰(zhàn)的勝負(fù),這里暫且不去管它,我們有興趣的是惠施的“歷物之意”。“歷”有分辨、治理之意;“意”指思想上的斷定和判斷。“歷物之意”是惠施對世上萬物觀察分析后所得出的一些基本判斷,共有以下十條:

(1)“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這實(shí)際上是惠施給“大一”和“小一”所下的兩個定義,可以看做是“分析命題”。

(2)“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沒有厚度的面積不可能成為厚的東西,卻可以大至千里。

(3)“天與地卑,山與澤平。”世上的高低差別具有相對性。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世上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

(5)“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世上萬物既有同一又有差別。自其同者視之,物我齊一,天地一體;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6)“南方無窮而有窮。”“南方無窮”是當(dāng)時人們的共識,惠施認(rèn)為南方最終也以海為限,因而有窮。更深的含義可能是:有窮和無窮是相對的。

(7)“今日適越而昔來。”今天動身去越國,而昨天已經(jīng)到了。由于今天和昨天都是相對而言的,假如可以隨意變換時間坐標(biāo)系,還有什么說法不可以?!

(8)“連環(huán)可解也。”一般認(rèn)為連環(huán)不可解,但假如敞開思路,以“不解”為解,以“解體”(損壞)為解,以“指出不可解”為解,甚至以“可計算連環(huán)的圓周、半徑、直徑等”為解,那么,還有什么樣的連環(huán)不可解?!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當(dāng)時的常識是,中國是天下的中央,燕南越北即華夏民族聚居區(qū),則是中國的中央。而惠施偏認(rèn)為,燕北越南是天下的中央。司馬彪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天下無方,故所在為中;循環(huán)無端,故所在為始也。”

(10)“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既然一切都是相對的,物我齊一,天地一體,故應(yīng)當(dāng)泛愛萬物。

惠施的“歷物十事”在當(dāng)時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他辯者提出了“二十一事”與他相唱和:

惠施以此為大觀于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卵有毛。雞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熱。山出口。輪不碾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龜長于蛇。矩不方,規(guī)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枘。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yīng),終身無窮。(《莊子?天下》)

在這“二十一事”中,“輪不碾地”“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與前面所說的“芝諾悖論”十分相似。“雞三足”和“黃馬驪牛三”的手法是相似的,指雞有“左足”“右足”,再加上“雞足”,于是“雞三足”。顯然,這是把一個集合當(dāng)做了該集合自身的一個元素,這樣的集合是非正常集合,容許這樣的集合存在,將導(dǎo)致悖論,羅素悖論即“所有不屬于自身的集合所組成的集合是否屬于自身?”就證明了這一點(diǎn)。“孤駒未嘗有母”,辯者的理由是“有母非孤駒也”。這就是說,他們通過對“孤駒”的語義分析,得出了“孤駒無母”的命題,并由此推出“孤駒一直無母”的結(jié)論。顯然,這個推理是錯誤的,《墨經(jīng)》在反駁它時區(qū)分了兩種“無”:一種是“無之而無”,即從來沒有,如“無天陷”之“無”;另一種是“有之而無”,如先有馬,后無馬,即先有而后失之“無”。這種“無”“有之而不可去,說在嘗然”(曾經(jīng)如此),并說:“已然而嘗然,不可無也”。這就是說,《墨經(jīng)》認(rèn)為正確的命題是:“孤駒現(xiàn)在無母,但曾經(jīng)有母”,而這就擊破了辯者的詭辯。

有些學(xué)者把“二十一事”分為兩組,一為“合同異組”,包括“卵有毛”“雞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山出口”“龜長于蛇”“白狗黑”“黃馬驪牛三”;一為“離堅白組”,包括“火不熱”“輪不碾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矩不方,規(guī)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枘”“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樣分的結(jié)果,從形式上看,前者均為肯定命題,后者均為否定命題(帶有“不”“未”“非”等否定詞)。前者傾向于從差異性中看出同一性,用的是異中求同法;后者傾向于從同一性中看出差異性,用的是同中求異法。此說有理。

公孫龍和白馬非馬

公孫龍(約前325—前250),戰(zhàn)國末期人,曾為趙國平原君門下客卿,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歷史上以“白馬非馬”和“堅白之辯”而聞名。據(jù)說,有一次他騎馬過關(guān),關(guān)吏說:“馬不準(zhǔn)過。”公孫龍答道:“我騎的是白馬,白馬非馬。”關(guān)吏被他弄糊涂了,于是連人帶馬一起放過關(guān)。

白馬非馬

《公孫龍子》是公孫龍的著作輯成,其中有一篇《白馬論》,其主要命題是“白馬非馬”,對它的論證則包括:

(1)從概念的內(nèi)涵說,“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這就是說,“馬”的內(nèi)涵是一種動物,“白”的內(nèi)涵是一種顏色,“白馬”的內(nèi)涵是一種動物加一種顏色。三者內(nèi)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馬非馬。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都是形容瞎碰亂撞、面臨極大危險而不自知的境況。作為聰明人的公孫龍,騎著一匹駿馬,其所遇到的當(dāng)然是另一番景象了。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都是形容瞎碰亂撞、面臨極大危險而不自知的境況。作為聰明人的公孫龍,騎著一匹駿馬,其所遇到的當(dāng)然是另一番景象了。     

(2)從概念的外延說,“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yīng)有馬,而不可以應(yīng)有白馬,是白馬非馬審矣。”“馬者,無去取于色,故黃黑馬皆所以應(yīng)。白馬者,有去取于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馬獨(dú)可以應(yīng)耳。無去取非有去取也,故曰:白馬非馬。”這就是說,“馬”的外延包括一切馬,不管其顏色如何;“白馬”的外延只包括白馬,有相應(yīng)的顏色要求。由于“馬”和“白馬”的外延不同,所以白馬非馬。

(3)從共相的角度說,“馬固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有馬如已耳。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白與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這似乎是在強(qiáng)調(diào),“馬”這個共相與“白馬”這個共相不同。馬的共相,是一切馬的本質(zhì)屬性,不包括顏色,僅只是“馬作為馬”,而“白馬”的共相包括顏色。于是,馬作為馬不同于白馬作為白馬,所以白馬非馬。

關(guān)于“白馬非馬”這個命題的意義,人們有不同的理解。一是把其中的“非”理解為“不等于”,“白馬非馬”是說“白馬不等于馬”,它把“屬”和“種”、“類”和“子類”區(qū)分開來,因此是一個正確、科學(xué)的命題。一是把“非”理解為“不屬于”,“白馬非馬”是說“白馬不屬于馬”,因此它是一個虛假、錯誤的命題。公孫龍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在我看來,他是通過“白馬不等于馬”來論證“白馬不屬于馬”,因而是在進(jìn)行詭辯。

白馬非馬?何意?若說白馬不等于馬,是也!若說白馬不屬于馬,非也!古漢語句式簡短,句法結(jié)構(gòu)不完整,這就留下了極大的解釋空間。這有利于文學(xué)藝術(shù)的繁榮,卻不利于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好壞兼于一身。

白馬非馬?何意?若說白馬不等于馬,是也!若說白馬不屬于馬,非也!古漢語句式簡短,句法結(jié)構(gòu)不完整,這就留下了極大的解釋空間。這有利于文學(xué)藝術(shù)的繁榮,卻不利于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好壞兼于一身。

堅白之辯

《公孫龍子》中另有一篇《堅白論》,其主要命題是“堅白相離”,并給出了兩個論證:

(1)知識論論證。假設(shè)有堅白石存在,問:“堅白石三,可乎?曰:不可。二,可乎?曰:可。何哉?無堅得白,其舉也二;無白得堅,其舉也二。”“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這就是說,用眼睛看,只能感知到有一白石,而不能感知到有一堅石;用手摸,只能感知到有一堅石,而不能感知到有一白石。因此,堅、白相離。

(2)本體論論證。堅、白二者作為共相,盡管體現(xiàn)在一切堅物和白物身上,但它們本身卻是不定所堅的堅,是不定所白的白。即使這個世界中完全沒有堅物和白物,堅還是堅,白還是白。堅、白作為共相,獨(dú)立于堅白石以及一切堅物和白物而存在。這一點(diǎn)的事實(shí)根據(jù)在于:在這個世界上,有些物堅而不白,有些物白而不堅。所以,堅、白相離。

《墨經(jīng)》的邏輯學(xué)

墨翟(約前480—前420)及其弟子形成墨家學(xué)派,墨學(xué)曾風(fēng)靡于整個戰(zhàn)國時期,號稱“顯學(xué)”。《墨經(jīng)》是后期墨家的創(chuàng)作,包括《經(jīng)上》《經(jīng)下》《經(jīng)說上》《經(jīng)說下》《大取》《小取》等六篇。《墨經(jīng)》討論了“名”,其作用是“以名舉實(shí)”,其種類有達(dá)名、類名、私名,形貌之名和非形貌之名,兼名和體名等。也討論了“辭”:其作用是“以辭抒意”,其種類有“合”(直言命題)、“假”(假言命題)、“盡”(全稱命題)、“或”(特稱命題)、“必”(必然命題)、“且”(可能命題)等。但《墨經(jīng)》論述的重點(diǎn)在“說”與“辯”。“以說出故”,“說,所以明也”。“說”就是提出理由、根據(jù)、論據(jù)(即所謂“故”)來論證某個論題。“辯,爭彼也。辯勝,當(dāng)也”,下面一段話則是關(guān)于“辯”的一個總說明:

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jì),明同異之處,察名實(shí)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shí),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小取》)

這里,前半段是說辯的目的和功用,后半段是說辯的方法和原則。《小取》談到了七種具體論式:或,假,效,辟,侔、援、推;《經(jīng)說》上下說到過“止”。“推”和“止”主要用于反駁,其他六種均同時適用于“說”和“辯”。這里,將這八種論式概要解釋如下:

(1)“或也者,不盡也。”“或”相當(dāng)于選言推理。

(2)“假也者,今不然也。”假設(shè)當(dāng)下沒有發(fā)生的情況并進(jìn)行推理,相當(dāng)于假言推理。

(3)“效者,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為之法也。”在“立辭”之前提供一個評判是非的標(biāo)準(zhǔn),再看所立的“辭”是否符合這個標(biāo)準(zhǔn):“中效,則是也;不中效,則非也。此效也。”

(4)“辟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辟”即譬喻,相當(dāng)于類比推理。

(5)“侔也者,比辭而俱行也。”例如,“狗,犬也;故殺狗即殺犬也。”相當(dāng)于附性法直接推理,是一種易錯的推理形式。

(6)“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獨(dú)不可以然也?”即通過援引對方來作類比推理,證明自己的觀點(diǎn)也成立。

(7)“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所取者予之也。‘是猶謂’也者,同也;‘吾豈謂’也者,異也。”即通過揭示對方所否定的命題(“所不取者”)和對方所肯定的命題(“所取者”)屬于同類,從而推出只能對它們加以同樣的肯定或否定,而不能二者擇一。它主要是一種反駁方法。

(8)“止,因以別道。”(《經(jīng)上》)“止”是舉反面例證來推翻一個全稱命題:“彼舉然者,以為此其然者,則舉不然者而問之。若‘圣人有非而不非’。”(《經(jīng)說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共和县| 平泉县| 普兰县| 巴青县| 襄垣县| 临沭县| 汤原县| 澄迈县| 洛扎县| 浮山县| 钟祥市| 叙永县| 南召县| 淮滨县| 灵山县| 张家界市| 澜沧| 江津市| 龙门县| 石门县| 宁津县| 齐齐哈尔市| 沙田区| 上林县| 介休市| 台南市| 岑巩县| 浦城县| 扬中市| 拜城县| 新化县| 沽源县| 荔浦县| 刚察县| 昌平区| 建阳市| 南充市| 仙桃市| 鄂尔多斯市| 邛崃市| 高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