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增訂版)
- 王希
- 1529字
- 2019-12-06 19:08:10
第三章 早期憲政的演進
聯邦憲法的制定與批準為美國的發展奠定了一個政治和法律基礎。但在投入使用和經歷考驗之前,憲法仍是一紙空文,其原則是否有效、功能是否實用、設計是否合理,尚屬未知。費城制憲會議的代表在討論憲法時,自然希望憲法能有較長的時效性,能較靈活地適應美國的發展。但他們畢竟是生活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的人,是憑借過去的經驗和當時的政治理論作為依據來設計憲法的。他們不可能準確地預測未來,更不可能預測所有因憲法的實施而出現的新問題。實際上,在制憲時期的領袖人物遠未退出歷史舞臺之前,聯邦憲法便面臨了一系列嚴重的挑戰。從1789年憲法開始實施到19世紀40年代之間的半個世紀中,美國憲政發展遭遇了幾次嚴峻的挑戰,其中包括:(1)政黨在憲法體制中的位置和功能;(2)聯邦憲法最終解釋權的歸屬;(3)聯邦制性質的定義(即聯邦與州政府之間的權力應該如何劃分);(4)奴隸制在聯邦和聯邦憲法中的“合法性”問題(最后一個問題的詳細討論見第四章)。
政治派別斗爭在殖民地時期就已經出現,其發展在邦聯時期有增無減,并在制憲時期愈演愈烈。憲法生效實施后,政治派別活動更是大張旗鼓地進入了聯邦政治機制,導致了聯邦政治的黨派化。政黨——或有組織的政治利益集團——在成為不同利益群體爭奪和控制聯邦政府權力的有力工具的同時,也帶來對政治權力的濫用。對于早期美國的政治領袖來說,如何建立一個既允許政黨合法地存在、又要求其運作必須遵從憲法原則的憲政機制和憲政文化,無疑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
其次是憲法的解釋問題。費城制憲會議設計了聯邦政府在憲法下三權分立的體制,但留下了一系列相關問題:三權分立是不是意味著立法、執法和司法三個部門都各自擁有解釋憲法的權力?如果是這樣的話,當三個部門對憲法的解釋發生沖突的時候,應該以哪一部門的解釋為準?憲法雖然規定聯邦政府將建立自己的司法體系,但司法部門在聯邦憲政體制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又如何建立和維護自己的獨立性?對這些問題,制憲會議和聯邦憲法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
然而,對新生美國憲政最具威脅性的是如何維護聯邦憲法的“崇高性”問題。從第二章的討論中我們看到,制憲會議解決了關于憲法“崇高性”的爭論,但在實踐中,“崇高性”如何體現,如何得以維護,由誰或通過什么機制來維護,都是沒有測試過的問題。聯邦憲法的“崇高性”的問題關系到在新憲法體制下聯邦與州之間的關系如何定位、兩者之間的權力如何劃分的問題,關系到聯邦制的性質。雖然憲法對州和聯邦政府的權力進行了劃分,但由于聯邦制是州權派和全國政府權力派之間的妥協的結果,這種劃分是否會在實踐中得到州和聯邦政府始終如一的尊重,制憲會議的代表無法擔保。此外,隨著美國的擴張和發展,州與聯邦政府之間將不斷針對新出現的問題在相互間進行權力的重新劃分。但因為各州的發展并不平衡,聯邦內不同區域的發展也不平衡,各州的經濟和政治訴求極不一致,而聯邦政府的立法機構——國會——又是由各州的代表所組成,這一切都使各州與聯邦的利益界定變得十分復雜,也給兩級政府的權力劃分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的權力劃分的標準是什么?應該由誰來劃分和裁定?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對憲法原則的解釋和運用。
從1789年聯邦憲法生效開始,上述問題相繼出現,對美國憲政機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經過一系列的政治妥協和體制調整,到19世紀初,憲政體制內的合法反對黨制度和聯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審查權相繼得以建立,成為了美國憲政體制中的兩項新的、具有關鍵意義的原則與實踐。這一時期的憲政改革和調整也力圖解決聯邦與州政府之間的權力定義和劃分問題,但因為奴隸制的緣故,聯邦的主權始終處于分裂的狀態,憲法的“崇高性”始終未能建立起來,而分裂的主權最終將把美國帶入一場血腥的內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