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克納馬拉:美國防務戰略的理性設計者
- 葛騰飛
- 2878字
- 2019-12-31 15:34:17
第二節 早期軍旅生涯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麥克納馬拉生逢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亂之世,等到其剛剛步入社會之際,又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萬圣節前夕,麥克納馬拉的第一個女兒小瑪格麗特出生。五個星期之后(美國華盛頓時間1941年12月7日下午7時50分),日本對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軍基地和戰略樞紐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兩個小時之內,日本擊沉美艦40多艘,擊毀飛機約300架,美軍傷亡近4000人,日本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隨后,日本向美國正式宣戰,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美國全面參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
此后,美國為將其巨大的工業潛力用于戰爭,迫切需要一個統計機構,以便對戰爭物資和人員進行最基本的信息統計,也就是說,知道需要什么人員,需要什么物資,以及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這些人員和物資。尤其是隨著戰事的推進,陸軍航空隊的規模迅速擴大:在二戰爆發之初(納粹德國的閃電戰攻勢在歐洲剛開始),美國已有將近1800架飛機和500名飛行員,到1940年5月希特勒入侵法國時,羅斯福總統發出號召,每年至少要生產5萬架飛機;其結果就是,美軍在一夜之間發現,它所試圖管理的,簡直是國家最大和最復雜的“企業”之一。“航空隊以人們從未想到的速度成長起來,但潛在的浪費卻是可怕的”,
負責空戰事務的陸軍部長助理羅伯特·A.洛維特頗為此發愁,他接手的航空兵嚴重缺乏正規可用的信息,以至于無法依據那些現有的資料來制訂空戰行動的計劃和方案。有一次,航空隊司令亨利·阿諾德將軍在幕僚會議上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航空隊總共有多少人?結果,人事、作戰、情報和物資部門說出來的答案都不一樣。這樣的情形自然讓阿諾德將軍大發雷霆,他說:“我絕不允許再有這種情形。如果我問你們航空隊有多少人員,多少飛機,我要的是一個答案。我不管它是對還是錯,我就只要一個答案。”據稱,這成為航空隊要成立統計管制小組的起因。
不過,幸好航空隊有位能干的青年軍官查爾斯·B.桑頓。1942年3月,阿諾德宣布對陸軍航空軍(1941年6月美國將陸軍航空隊改組為陸軍航空軍)總部進行重大改組,在洛維特的信任和支持下,桑頓奉命出掌統計管制處。該處的基本使命,就是將統計管制官派駐到全球各地的航空軍指揮中心,負責搜集人員和裝備的資料和數據,并加以整理、分析,然后將他們的報告通過一個平行獨立的指揮體系呈交到總部的統計管制中心。桑頓就是這個統計管制項目的負責人。借助于此系統,美國空軍不管飛往何地,安置在各個單位中的工作人員都能記錄下一些基本的信息,諸如,飛機的狀況(臨戰前的準備、維修情況、故障情況),人員狀況(受訓類型、傷亡情況、補充的需要),以及行動狀況(飛行任務的次數和類型、攻擊目標的情況、成功的程度和人員與設備的損失情況)等等。根據這些報告,作戰司令官將可得到一份最新的圖樣,記錄美國空軍在世界各地的行動及其弱點。查爾斯·B.桑頓堅信,在統計管理的基本原則指導下,該系統的進一步完善和更優化的使用,將有助于美國贏得戰爭。不過,這些在統計管制處剛剛成立之時都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愿景。對于桑頓而言,當務之急是需要為統計管制項目培訓一批人才。洛維特建議桑頓去向哈佛求助。在這種情況下,1942年4月,桑頓來到哈佛,向哈佛商學院伸出了求助之手,以便更好更優地訓練項目所需要的統計管理人員。
戰時的哈佛商學院正需要借助外力的協助來熬過這段艱難的時期,雙方一拍即合,美國陸軍航空軍與哈佛商學院簽訂合同,后者負責為前者培訓統計管理軍官。應當時商學院院長唐納德·戴維之請,“渴望為戰爭貢獻自己力量”的麥克納馬拉,作為當時哈佛商學院最年輕的助理教授同其他一群年輕學者一起,以一名文職人員的身份參加了這個項目的教學工作,麥克納馬拉為此感到激動不已。期間,麥克納馬拉還經常被學院派到華盛頓與軍方商談培訓合作事宜,戴維院長對他的評價是,每次“他都干得很好,帶回來的情況有條不紊、頭頭是道”。據稱,當時麥克納馬拉在桑頓手下的首要工作是建立起一個系統,讓航空軍知道自己擁有多少架飛機。麥克納馬拉和另一位年輕的哈佛同事邁爾斯·梅斯花了三天的時間,窩在軍火大樓的一個小房間里,親筆寫出一份關于這個系統的報告。這份編號110號的報告,后來成為陸軍航空軍分派飛機及人員、配置裝備、擬訂訓練時間表、動員部隊的決策基準。報告中要求部隊每天要提交清單,詳列所有飛機的數目、部署情形、所在位置及使用狀況,詳細到機種、型號、編號都要記錄清楚。

麥克納馬拉正式參軍入伍
1943年初,為響應國家的戰時動員,同時根據陸軍部的要求,麥克納馬拉在為航空軍軍官上了近一年的統計管理課程后,同他的哈佛同事邁爾斯·梅斯一起前往英國,參加在那里剛剛組建起來的美國第八航空軍的工作,主要負責評估并規劃提高B--17轟炸機的作戰效率。從大后方來到前線,妻弱子幼的麥克納馬拉不能說沒有顧慮。由于擔心飛行事故,囊中羞澀的麥克納馬拉不得不從商學院院長那兒借了100美元,以購買一份金額一萬美元的人壽保險。最初,麥克納馬拉是以文職人員的身份加入陸軍部的,1943年3月12日,身處英國前線的麥克納馬拉正式獲得軍職委任,成為美國陸軍一名上尉。麥克納馬拉上尉的任務主要是設法讓人員、物資等諸項事物按照其應遵循的規律被調撥使用,即在指定的時間內部署適量兵力人員,同時配以恰當數量的裝備。正是在麥克納馬拉等統計管理專家的設計下,統計管制處得以找到最有效率的方法,例如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即判定,要把10萬噸物資從舊金山運到澳大利亞,當時需要由3200名海員加44艘水面船只來完成,也可以由10022架飛機加上120765名航空軍人員來實現。
1943年9月,麥克納馬拉在英國前線服役約9個月后,因表現卓越,被調回美國,為駐堪薩斯州薩萊那的號稱“超級空中堡壘”的B--29轟炸機群制訂提高作戰效率和效果的方案。6個月后,即1944年4月,麥克納馬拉又隨 B--29轟炸機隊轉戰印度加爾各答。到達印度前線戰場的首日,即4月10日,麥克納馬拉晉升少校軍銜。在印度,麥克納馬拉充分發揮個人在數學和管理學方面的才能,運用數理分析方法為李梅將軍在中國和馬里亞納群島的 B--29轟炸機群制訂出理想的使用方案。多年以后,李梅將軍回憶說,麥克納馬拉使他的B--29轟炸機增加了30%的飛航能量。麥克納馬拉先分析好機員和飛機數目,然后重排出勤時間表,效率比李梅的幕僚所安排的高出許多。其中,為空運物資越過駝峰航線至中國的計劃亦為麥克納馬拉制訂。麥克納馬拉對該任務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量化分析,包括運達目的地的貨物、損失的貨物、燃料消耗、損失的和補充的飛行員等等,從而大大提高了效率,也減少了飛機和人員的重大損失。據稱,空軍歷來所收到的最好的人員物資運行報告,是麥克納馬拉在中國所創造的。麥克納馬拉極其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6個月后,即1944年10月,晉升中校軍銜。12月,因戰功卓著,榮獲由航空軍司令亨利·阿諾德將軍頒發的美軍榮譽軍團勛章。回到華盛頓后,麥克納馬拉被派到陸軍航空軍司令部統計控制司檢查管理辦公室。1945年春,麥克納馬拉被派到俄亥俄州代頓市賴特菲爾德的空軍技術服務指揮總部,這是他早期軍旅生涯中最后一次調職。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6年1月,麥克納馬拉離開現役,結束其早年的軍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