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看得見的正義(第二版)作者名: 陳瑞華本章字數: 1789字更新時間: 2019-12-06 19:04:29
初版序言
人類獲得知識的途徑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為“讀萬卷書”,二為“行萬里路”。通過讀書,我們可以獲取人類創造的大量知識財富,從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探索未知的領域。但對于一個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來說,僅僅通過讀書來獲取知識還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法學研究者,如果僅僅將自己觀察和思考的視野局限在書本里,就無法了解法律在社會生活中實際執行的情況。因此,走出書齋,進入社會,融入司法實踐之中,掌握中國司法制度運行的實際狀況,獲取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對于法學研究者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
最近兩三年來,筆者通過講學、調研等多種途徑,與一些地方的法官、檢察官、警察、律師進行了較為廣泛的接觸。每次進行這種接觸,筆者都感到“一種活生生的現實撲面而來”,自己的觀念受到沖擊,以往對司法實踐的種種不準確的認識得以改變。筆者深深感到,理論與實踐的距離被人們無形之中夸大了。實際上,司法實踐不僅不排斥理論,而且極其歡迎那些能夠對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給予解釋、對司法界的改革探索具有指導作用的理論。甚至在不少情況下,司法界所作的探索已經大大超越了理論,使得現有的理論已不足以發揮其解釋、啟蒙和規范的作用。當然,學者提出的不少理論、學說、觀點,盡管非常富有見地,但還主要存在于“象牙塔”中,盛行于課堂上、學術論文中,而無法為更多的從事法律實務的人士所了解。
有鑒于此,筆者一直有一種沖動:為法官、檢察官、警察、律師甚至具有一定教育程度的普通讀者寫一本小冊子。在這本小冊子中,我要把一些較為成熟的思想、觀點透過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并通過一種非學院式的語言表達出來。但由于“正式的學術研究”一直沒有停下來的時候,而“為職稱而學問”的環境又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這一想法也就一直埋在心里。
但機會終于來了。1999年春天,中國法制出版社策劃出版一個“法學隨筆”系列。當策劃編輯李仕春博士向我詢問有無興趣參與進來的時候,我就一口答應了,并隨即展開了寫作前的緊張準備工作。
最初的時候,筆者曾將本書的書名定為《通過程序實現法治》——與書中的一篇短文標題相同。但考慮到這似乎更像一部研究程序問題的學術專著,而不太符合整套叢書的選題宗旨,因而也就放棄了。后來,筆者的第二部專著《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正式出版。這給了我更多的時間去考慮這本書的構架和書名問題。一天夜里,筆者正在翻看一篇剛剛發表的論文。該論文涉及的是程序正義問題。當讀到“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這句話時,一個念頭猛然間出現了:既然司法正義的核心也就是程序上的正義,而程序正義在很大程度上又屬于“看得見的正義”,那何不將這本小冊子定名為《看得見的正義》呢?!于是,本書的書名就這樣誕生了。
在筆者并不太長的學術生涯中,本書的寫作可算是最富有挑戰性的一次學術經歷。這是因為,對那些與一般民眾有相當距離的法律程序和司法制度問題,從理論上作出清晰的分析,而又盡量做到通俗易懂,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過,作為一部學術隨筆,本書不可能過多地講究邏輯的嚴密性和體系的完整性。筆者的意圖在于,通過整理自己閱讀、思考、觀察、訪問中感悟到的一些思想“火花”,帶給讀者一些新的觀念和思路。
當然,為了便于說明問題,本書舉出的不少案例往往在程序方面都有一定的瑕疵,一些案件的辦理過程在合法性、公正性方面也有一些缺陷。這種“刻意”搜尋的案例并不能代表中國司法機構的整體辦案狀況。另一方面,本書對西方尤其是英美程序觀念的重視,絲毫不意味著筆者對中國的制度、程序和司法實踐一味采取批評甚至批判的態度。在筆者看來,面對中國人長期存在著的“重實體,輕程序”,“重權力,輕權利”甚至“重國家,輕兩造”的傳統和文化,實在需要引進或提出一種與之完全不同的理念,使之對中國人的思維定勢和價值追求形成強烈的沖擊。或許,接受那種為英美人所堅持但不為英美人所壟斷的程序正義觀念,對于中國走向法治之路是有益的。
在寫作本書的前后一段時間里,筆者一直在為一部大部頭的學術專著進行著忙亂而又痛苦的準備?;蛟S,每一次超越自我的學術著作的產生,總會有無盡的“陣痛”和“躁動”相伴隨。本書的很多思想都與這部著作有著直接的關聯。筆者醞釀這部著作已達五年之久,意在寫出能夠代表筆者學術水準的“鴻篇巨著”。當然,在“鴻篇巨著”誕生之前,先給讀者奉獻出一部小冊子,也是令人略感欣慰的。
陳瑞華
2000年夏于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