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見的正義(第二版)
- 陳瑞華
- 1733字
- 2019-12-06 19:04:29
第二版序言
作為我的第一部法學隨筆集,《看得見的正義》于2000年初版面世。經過十幾年的時間,這本小冊子不僅在坊間難覓蹤跡,可能很多讀者都快將它遺忘了。
這本書記錄了我上個世紀末對中國司法改革問題的所思所想。書中的很多內容都帶有“學術下腳料”的性質。書中將那些在大部頭的學術著作中難以包容進去的小靈感、小火花,以較為輕松的方式展示出來,帶給讀者一些有益的啟示。不僅如此,該書中的不少章節都針對當時發生的一些案例,以“豆腐塊”的形式在報紙雜志上發表過,帶有明顯的“法律時評”的意味。
近年來,不斷有出版界的朋友建議我重寫《看得見的正義》。他們給出的理由是:作為書名,《看得見的正義》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作為一種理論提煉,“看得見的正義”屬于對程序正義的最經典概括;而在思想容量上,《看得見的正義》可以與不少大部頭著作相媲美。
起初,我對這種出版建議并沒有動心。畢竟,時間是學者最重要、最稀缺的資源。要讓一個學者在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里,投入到一本書的寫作之中,確實需要令人信服的理由。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看得見的正義》中的不少內容都有些不合時宜了。況且,我近年來越來越遠離大眾媒體,寫“豆腐塊”的機會越來越少,有限的心思也更多地放在學術思考上,而不是參與“公共評論”上了。
但是,《看得見的正義》的部分章節還是富有生命力的。尤其是該書對幾個著名法律格言的分析和討論,不僅深入淺出地揭示了程序正義的理念,而且滲透著一種為一般法學著作所少有的“文化味”。假如以這幾個章節為基礎,重新對本書進行加工,或許能寫出一部富有趣味的小冊子來。
后來,北大出版社準備出版一套圍繞著法律格言來展開的法律隨筆集。我這本《看得見的正義》受到策劃者的青睞。責任編輯白麗麗女士以極大的耐心勸說我以程序法的法律格言為線索重寫這本書。
經過再三考慮,也架不住白女士的“循循善誘”,我最終答應出版《看得見的正義》的第二版。說來汗顏,圍繞著程序法的格言來寫一本隨筆集,這是當年李仕春博士曾給過我的建議??上耶敃r不想在這本書上花費太多時間,就沒有采納這一建議。如今,13年過去了,我最終還是要按照法律格言的線索來重新修訂此書。
答應之后,緊接下來的就是對該書的框架結構進行重新編排。通過對拉丁文法律詞典和英文原版著作的大量檢索,最終確定了二十多個法律格言。就其出處而言,這些格言既有來自羅馬法時期的著名法諺,如“誰主張,誰舉證”、“沒有原告,就沒有法官”、“一事不再理”、“疑義時,作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釋”等,也有來自英國法中為人們喜聞樂道的格言,如“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聽取另一方的陳述”、“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遲來的正義為非正義”,等等。不僅如此,筆者還將一些被人廣為引用的法律陳述作為分析的對象,它們既有著名法學家的名言名句,也有那種為人們所約定俗成的法律論斷。
本書對法律格言的解讀沒有采取學術論文的表述方式,而更多地保留了率性而為的特點。通過對一個個案例、故事、論斷的解讀,筆者以一種非學院式的論述方式,或“娓娓道來”,或“條分縷析”,或“旁征博引”,講述了一些道理,分析了一些帶有規律性的理念。書中少有那種動輒鼓吹制度改革的激情和煽動,而多了一點經過長時間積淀才有的沉靜與從容。
法律制度的發展經常讓人感慨萬端。法國比較法學家勒內·達維說過:“法律教育之所以成為可能,只是因為法是由變動不居的條文以外的其他東西所構成……立法者大筆一揮,法律條文就可變更。但此外也還存在著一些不能隨意變更的其他要素,因為它們是同我們的文明和思想方式密切聯系著的:立法者對它們就像對我們的語言或我們的推理方式一樣,無法施加影響?!狈筛裱约捌渌w現的法律思維方式,恰恰就是法律條文背后的重要因素,它們經過歷史的積淀,超越了不同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對我們思考法律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
本書所選插圖均為18世紀意大利畫家喬瓦尼·保羅·帕尼尼(Giovanni Paolo Pannini)所繪的古羅馬歷史風景。古羅馬文明對現代法治影響深遠,希望這些恢弘壯美的歷史畫作能為本書的閱讀增加恍然千古如一夢的別樣韻味。
筆者期待著這本《看得見的正義》(第二版)能夠給讀者帶來新的靈感,并使讀者在閱讀本書過程中獲得新的愉悅。
陳瑞華
2013年5月1日記于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