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險學(第五版)
- 孫祁祥
- 7277字
- 2019-12-06 19:12:23
第三節 保險業的產生與發展
一、保險業的產生
自從有人類社會存在,人們就一直在尋求防災避禍的方法,以謀求生活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因此,救濟后備以及互助保險的意識和思想,早在古代就已經出現。但是真正意義上的保險制度卻形成于近代。可以說,近代保險事業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15世紀末,美洲大陸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發現、世界市場的形成和擴大,要求商品的生產和交換以更大的規模進行。商品流通不僅是在國內,而且越過國界、穿過大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商品的運輸規模越大,風險也越集中。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近代的保險制度應運而生了。從保險發展的歷史來看,財產保險先于人身保險,海上保險早于陸上保險。
(一)海上保險
近代保險制度的發展是從海上保險開始的。海上保險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以及產生于何時何地,保險界有不同的觀點,大體來說,可以分為共同海損說、合伙經營說、家族團體說和海上借貸說四種。其中,大多數學者認為海上借貸是海上保險的前身,而海上借貸最初又起源于中世紀意大利和地中海沿岸的城市中所盛行的商業抵押習慣,即冒險借貸。所謂冒險借貸是指船東或貨主在發航之前,向金融業者融通資金。如果船舶、貨物在航海中遭遇海難,依其受損程度,可免除部分或全部債務;如果船舶和貨物安全抵達目的地,船東或貨主則應償還本金和利息。這實際上就是一種風險轉嫁。由于這種契約的風險極大,債權人收取的利息也很高,通常為本金的1/3或1/4。除正常利息外,其余為補償債權人承保航程安全的代價。
(二)火災保險
繼海上保險制度之后所形成的是火災保險制度。近代火災保險起源于英國。1666年9月2日,倫敦市皇家面包店由于烘爐過熱而起火。火災失去控制,燃燒了5天5夜,使得13000多戶住宅被焚毀,20萬居民無家可歸,損失極其慘重。正是這一場大火,使人們意識到了補償火災損失的重要性。當時有位名叫巴奔的牙科大夫修建了一些簡易房屋來安置那些無家可歸的人。1667年,他出資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火災保險公司。由于業務迅速發展,巴奔又與另外三個人合作成立了一家合伙形式的保險公司。1710年,查爾斯·玻文創立倫敦保險公司,開始承保不動產以外的動產險,其經營范圍遍及全國。它是英國現存的最古老的保險公司之一。
(三)人壽保險
根據發展的完善程度,人壽保險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萌芽形式時期、初級形式時期和現代形式時期。現代人壽保險的出現較火災保險要晚。
萌芽時期的人壽保險主要是指古代一些國家中某些類似人身保險的原始互助形式。這些組織以互助的方式來分擔人們所遇到的困難,像支付喪葬費用、救濟費用等。例如,在古埃及,石匠中有一種互助制度,參加者繳付會費,在會員死亡時該組織支付喪葬費用;在古希臘的城市中,有一種名為“公共柜”的組織,平時人們可以投幣,在戰時該組織則用其來救濟傷亡者;古羅馬也有一種宗教性質的團體,它以征收會費的方式救濟會員死亡后的遺屬。這些互助形式就含有人身保險的因素。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應付人身風險的組織形式逐漸由互助形式轉化為經營形式。由一個經營者負責組織應付人身風險的后備基金,在參加者與經營者之間直接發生債權債務關系,而在參加者之間則不直接發生關系。這樣,就使原來的互助行為逐漸轉變為一種商業性行為。到了15世紀,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海上保險逐漸發展起來了。當時奴隸也被作為商品在海上進行販運。為了保證所販運奴隸的價值,出現了以奴隸的生命為保險標的的人身保險,以后又發展到對船長和船員的人身保險。到16世紀,出現了對旅客的人身保險。
現代人壽保險制度的形成,與死亡率的精確計算密切相關。1693年,英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愛德華·哈雷根據德國布勒斯市居民的死亡資料,編制出了一張完整的生命表,用科學的方法,精確地計算出各年齡段人口的死亡率。由此,不僅使產生于12世紀的年金價格的計算更為精確,同時,也為人壽保險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科學的基礎。18世紀中期,托馬斯·辛普森根據哈雷的死亡表做成了依據死亡率變化而變化的保險費率表。后來,詹姆斯·多德森又根據年齡的差異制定了更為精確的保險費率表,進一步為人壽保險奠定了基礎。
1762年,英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人壽保險公司——倫敦公平保險公司。該公司以生命表為依據,采用均衡保險費的理論來計算保險費,并且對不符合標準的保戶另行收費。對于繳納保險費的寬限期、保單失效后的復效等也作了具體的規定,并詳細載明于保單。倫敦公平保險公司的成立,標志著現代人壽保險制度的形成。
二、現代保險業的發展
(一)保險業發展的特點
18世紀以來,由于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日益興旺,保險制度也隨之得到了發展和完善。進入19世紀以后,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由此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刺激了經營保險業的公司大量增加。在此期間,一方面,由于保險公司的濫設和競爭的加劇,導致大量公司破產,各國不得不紛紛采取措施,對保險業進行監管,從而使保險的經營日趨走向正軌;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保險范圍的擴展創造了條件。縱觀世界保險業的發展歷程,它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1.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經濟規模的擴大而增加其供給
從根本上來說,保險供給的增加源于保險需求的增加。而需求的增加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首先,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經濟規模的擴大,消費者的平均收入水平將提高,并增大消費后的剩余,由此提高保險的現實購買能力。其次,國民經濟的增長將導致消費者現有財富量的增長,并由此導致風險載體增多,風險總量提高,從而使消費者增加對保險的需求。據統計,世界保險費總額在1950年僅為210億美元,1982年增長到4660億美元,1995年增長到21434億美元,2000年達到24400億美元,2011年達到45970多億美元。我國保險業的發展也呈現出這樣一種特點和趨勢。1980年我國的保費收入為4.6億元人民幣,1985年上升到33.1億元,1990年增長到155.8億元,1997年達到1080億元,2001年達到2109億元,2007年達到7035多億元,2011年達到1.43萬億元。
2.隨著風險種類的增加而擴大其險種
18世紀60年代始于英國的產業革命一方面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使社會的風險結構由以自然風險為主發展成為既有自然風險,又有人為風險,既有經濟風險,又有政治風險,既有基本風險,又有特定風險,既有純粹風險,又有投機風險等多種風險并存的風險結構。為了有效地控制和處理風險,出現了近代保險業的發展與繁榮,特別是險種的擴大。例如,1885年德國人本茨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輛三輪汽車以后,1898年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張汽車保險單;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以后,出現了航空保險;1957年人類發明了衛星以后,出現了衛星保險;在出現了被稱做法律創造的責任風險以后,也就出現了責任保險;出現了信用風險,特別是政治風險以后,也就出現了國內信用保險和出口信用保險;隨著網絡購物的興起,2010年國內推出退貨運費保險;等等。
3.為滿足投保人的需求而不斷改進保單的設計
在保險業發展的早期,保險條款的設置比較僵硬,缺乏靈活性。例如保費繳納的數額及方式、保險金額、保險期限等都是一經設定,就不能變更,由此不能適應消費者多層次和多方面的需要。為了滿足投保人需求的多樣性并應付不確定性,保險人增加了保單的靈活變通性。例如在壽險中出現了變額保險、可調整的壽險、利率感應型壽險、萬能壽險等產品,保費、保險期限、保險金額、現金價值等都成了可變的。在財產保險中,由早期各公司各自為政簽發自己的保單,由此導致被保險人諸多的混亂和不滿,發展到標準保單的出現。此外,還出現了諸如綜合保單、團體保單等種類。
4.隨著需求層次的提高,產品功能不斷擴展
像其他許多商品的內涵有一個逐漸擴展的過程一樣,保險這種產品也經歷了一個擴展的過程,即從單純的保障,到儲蓄和投資。在某些險種上,保險甚至可以具有某種炫耀功能。例如,英國勞合社的承保市場上所出售的某些承保名人身體特殊部位的產品就具有炫耀功能。
5.隨著經濟生活的復雜化,保險人不斷擴大保障的范圍
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經濟生活的復雜程度和相關程度都大大提高,由此導致保險人不斷擴大保障的范圍,例如火險:從保險標的來看,從早期的只承保不動產擴大到動產,再發展到與動產或不動產標的相關的利益;從承保風險來看,早期的火災保險只承保單一的火災風險,并且只承保由火災風險所造成的直接損失,后來逐步擴展到與火災相關的爆炸、閃電和雷擊等;進入現代社會以后,火災保險的承保范圍又擴展到包括火災在內的各種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保險人既可以通過附加保單的形式承保地震、地陷、洪水、颶風、泥石流、機損等自然風險,也可以承保盜竊等人為風險;不僅可以承保直接損失,也可以承保如營業中斷損失、租金損失等間接損失。
6.保險金額日益巨大,保險索賠額增多
由于保險財產價值越來越大,為獲得足額的經濟保障,保險金額也越來越高。一旦保險標的發生損毀事故,索賠金額十分巨大。例如印度博帕爾地區的毒氣泄漏事故提出的賠償金額為30億美元,美國的“石棉沉著案”提出的賠償金額高達270億美元,保險人面臨巨額賠款的風險。2001年美國“9 ·11”恐怖事件的發生更是使得保險賠償數額達到歷史新高,保險公司面臨500億—700億美元的賠款。
7.再保險業務迅速發展,保險業日趨國際化
隨著高新技術的高度發展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價值巨大的保險標的。由于單一的保險公司難以承擔起如此巨額的保險責任,于是,以分散風險為重要特征的再保險業務隨之發展起來。1846年,德國創立了科隆再保險公司,這是世界上第一家專營再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從此以后,再保險業務在世界各地都有了迅速的發展。再保險的發展加強了國內外保險公司之間的聯系,使保險業的發展出現了國際化的趨勢。
8.保險業的金融中介功能日益增強
保險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除了始終發揮其經濟保障作用以外,還逐步演變出了金融中介的功能。在許多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保險公司已經成為重要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成為資本市場上的一個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保險融資功能的形成和完善,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保險業發展的動因
如前所述,近現代保險業的發展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并且仍然表現出很強的增長勢頭。這一現象根植于人們對保險的強烈需求,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社會、個人、廠商三個角度來分析。
1.社會對保險的需要
歷史發展的實踐表明,保險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促使資源得到最優配置,提高經濟效率。保險的本質是一種“人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的經濟補償制度。由于大數定律的作用,在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的前提下,保險人承保的風險標的越多,風險就越得以分散,每份保單的成本也就越得以降低。因此,受損的投保人只需支付少量的保費就可以從保險人那里獲得較高的經濟補償。這樣就可以避免每個消費者或企業為了預防未來不確定損失的發生而建立自己的“風險基金”或“意外基金”所造成的大量資金的閑置,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可以得到最優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經濟效率。
(2) 為其他部門經濟的發展提供大量資本。保險公司在其經營過程中,是以投保人繳納的保費組成保險基金,以應付未來保險事故發生后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的索賠和給付的。由于保險公司各項保費的收取和賠付在時間上和數量上存在著差異,使得保險公司將大量資金用于投資成為可能,因此,保險公司(特別是壽險公司)資金的運用,可以活躍資本市場,并為其他部門注入大量的資本。
(3) 促使科技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眾所周知,從長期來看,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對于一國的經濟增長意義十分重大。然而,盡管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預防和控制風險的手段、方法也變得多樣化,但這并不等于能夠消除由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而產生的高風險。而如果保險公司能夠為新科技的發明和應用提供保險保障,無疑將會大大促使大量的高、新、尖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促進經濟快速增長。
(4) 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在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全球化的趨勢日益顯著。國與國之間的資源、勞動力和產品的流動越來越多,市場之間的相互依賴越來越強。而對出口商來說,這種全球化的趨勢也就意味著他們將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如果出口商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無疑將會大大增強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出口的增加。這一點對于外匯和資金都很匱乏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5) 為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的環境。保險通過承諾對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進行補償,一方面能夠使被保險人恢復到損失前的經濟狀況,另一方面也大大減少了投保人的憂慮和不確定性,由此獲得心理上的寧靜,從而能夠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社會保險通過養老、失業、醫療、疾病、工傷等來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更是能夠起到一種穩定社會的作用。
2.個人對保險的需要
個人對保險的需求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進行風險規避,降低由不確定性給人們帶來的擔憂;二是進行個人理財計劃,由此對個人的金融資產在其一生中進行合理的分配。
保險作為一種對付風險的辦法,首先根源于人們的經濟安全需要,而安全需要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需要。眾所周知,風險規避是我們這個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特性。社會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由此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擔憂。而保險所提供的基本服務就是轉移風險,降低人們的不確定性。被保險人用支付確定數量的保費作為代價,換來一個轉移風險的結果,這就是人們購買保險的基本目的。嚴格說來,保險并不能防止風險的發生,而只是消除被保險人對損失發生不確定性的擔憂,減少其經濟負擔。
保險也是個人理財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發達國家中,越來越多的人將保險,特別是壽險作為個人理財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據此對個人的金融資產在其一生中進行合理的分配。
3.廠商對保險的需要
企業在其經營過程中,無疑經常面臨火災、機器損毀、鍋爐爆炸、企業所有者或合伙人或關鍵雇員的死亡、消費者的責任索賠、雇員的流失、雇員的不忠誠等各種風險,由此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受損甚至中斷,企業難以為繼。包括各式險種在內的企業財產保險、產品責任保險、個人壽險、雇員津貼保險、雇主責任保險等能夠為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保證其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進行。
(三)保險業的發展趨勢
從最早的海上保險制度形成至今,保險的發展經過了數百年,現代保險制度已經相當發達。但由于社會生活中的風險因素仍在不斷增加和變化,人們對保險的需求也會隨之不斷變化。因此,保險業不僅不會停頓,而且還會有一個很大的發展。從世界范圍來看,保險業的發展已經并將繼續呈現如下特點:
(1)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手段的不斷完善,一些過去一直存在,但沒有為人們所意識到的風險將會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可保風險的內容和范圍也將不斷發生變化,適應人們不斷變化的需要的險種將不斷由保險人設計出來。
(2) 隨著高科技的不斷發展,一些新的風險也將隨之產生,因此,高技術性的新險種必將不斷出現。科學技術的發明雖然使人們增加了應付風險的手段,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消滅風險,相反,它可能帶來新的風險因素。例如,原子能的利用,可能帶來原子能核輻射的風險;海洋石油開發可能帶來海洋石油污染的風險。
(3)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效率觀念的更新,人們會越來越鐘情于“一站式購買”,因此,既便利投保人投保,又有利于經營者經營的綜合保險將日漸盛行,金融一體化的趨勢也會越來越明顯。
(4) 為了在更大范圍內轉移風險,在再保險業務不斷創新發展的基礎上,包括保險期貨、保險期權、自保公司等在內的另類風險轉移方式(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 ART)將得到更快的發展,由此,保險業與資本市場的聯系也將更加緊密。
專欄2-1
中國保險業發展大事記
1805年,英商在中國建立第一家保險公司——廣東保險會社。
1865年,義和公司保險行在上海創立,這是我國第一家自辦的保險機構。
1875年,洋務派在上海創辦保險招商局。
1929年,當時號稱“北四行”之一的金城銀行獨資創辦太平水火保險公司,三年后成為華南保險業中規模最大的民營公司。
1937年,當時的國民政府修正公布《保險業法》及《保險業法施行法》。
1949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北京成立,宣告了新中國第一家全國性大型綜合國有保險公司的誕生。
1958年,全國財政會議正式決定全面停辦國內保險業務,只保留少量的涉外保險業務。
1979年,中國人民銀行全國分行行長會議召開,決定恢復國內保險業務。
1985年,國務院頒布《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保險業的法律文件。
1991年,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交通銀行在其保險業務部的基礎上組建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這是繼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家全國性商業綜合性保險公司。
1995年,八屆人大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自10月1日起施行。10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始機構體制改革,成立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下設中保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中保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和中保再保險有限公司三個子公司。12月,中國人壽保險業第一張經驗生命表制作完成,結束了長期借用日本生命表的歷史。

郵票:中國保險
發行時間:1984年11月16日志號:T101
1998年,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
2001年,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開始正式履行其在保險市場方面的承諾。
2002年,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0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的決定》,新《保險法》在2003年1月1日正式實施。
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23號)。該文件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保險業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是指導我國保險業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修訂后的《保險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0年4月,保監會發布《保險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要求保險公司在每年4月30日前在公司網站和保監會指定的報紙上發布“上年度信息披露報告”。
2010年8月,保監會發布《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將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擴寬至不動產投資和未上市企業股權投資。
2012年7月,保監會發布《保險資金委托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拓寬了保險資金委托投資管理的渠道,允許保險公司委托證券公司(資產管理部門)和基金管理公司進行保險資金投資管理。
資料來源:保監會網站,2002年以前的大事記根據http://qzr.51.net網站的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