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關系分析(第二版)
- 閻學通 楊原
- 4969字
- 2019-12-06 19:16:14
第二節 國際格局
一、國際格局的含義
通過上述介紹,我們已經知道國際格局是國際體系的構成要素之一,但要深入探討“國際格局”這個概念,我們還需要討論“極”的概念。
“極”是國際關系學者從物理學借鑒來的概念,用于描述國際格局的形態。在物理學中,“極”原本的概念是兩個對立的端點。國際關系學將之借來指代在國際體系中相互對立的主導力量。“極”的概念雖然長期被用來描述國際格局,但學界卻缺少對于“極”的統一衡量標準,即沒有明確是以國家還是以國家集團作為極的計算單位。由于“極”的標準不統一,于是產生了許多沒有意義的關于國際格局的爭論。
例子:
冷戰后的國際格局是一極還是多極格局就引起過很大的爭論。最后的折中方法是將這一格局稱為“一超多強”格局。然而即使是多數人接受了一超多強格局的判斷,但大家對于“多強”都包括哪些行為體仍有分歧。歐盟算是多強之一,還是法國和德國分別算多強之一,對此學界沒有定論。有的學者認為,既然歐盟這一國際組織可以視為多強之一,那么東盟作為一個實體也可以視為是多強之一。印度學者認為印度現在也已成為多強之一,不過這一看法目前還存在爭議。
雖然“極”的概念缺乏共識性的定義,但在多數情況下,人們將在一定時期內占支配地位的主導性大國視為“極”。例如,在19世紀的歐洲,由于英國、法國、普魯士、奧匈帝國和俄國形成了穩定的均勢結構,所以學界普遍將這一時期的歐洲國際格局稱為“多極”。另外,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法、德、意、日、蘇、美等強國并存的時期也可以被稱為“多極”時代。人們將冷戰時期的國際格局稱為“兩極”,依據的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世界主導地位。無論人們將冷戰后的國際格局稱為“一極”還是“一超多強”,其主要依據還是美國在全球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絕對優勢地位。
我們還需要區分“國際格局”與“實力結構”兩個概念之間的差別。國際體系的實力結構是指大國間的實力對比,這一結構在任何條件下都是始終存在的。然而,實力結構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當實力結構變化處于緩慢狀態時,其量變在較長時期內都不會引發實力結構的質變,于是人們將這種相對穩定的實力結構稱之為“國際格局”。然而,當實力結構處于較快的變動狀態,并可能在較短時期內出現質變時,人們就認為這是國際格局的過渡時期。在過渡期內,實力結構處于較快變化的狀態,國際格局處于未形成的狀態。如果我們把實力結構比喻為季節,那么國際格局就是春、夏、秋、冬。在這四種典型的季節之間還有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冬春之交等過渡性的季節。總之,國際格局與實力結構的區別在于,前者是穩定不變的實力結構,而后者則涵蓋了穩定與不穩定兩種狀態。
例子:
二戰期間,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對抗局面由于時間短且不穩定,因此不能被視為國際格局,只能被視為一戰后多極國際格局的結束期。二戰結束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分別在1948年、1955年建立,最終形成了新的兩極格局。因此,1945年至1948/1955之間是多極格局向兩極格局的過渡期。兩極格局形成后,穩定地持續了40年左右的時間,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從蘇聯解體到1996年一極(一超多強)格局再次定型,這期間則是兩極格局向一極格局的過渡期。學界普遍認為,目前的一極格局至少要延續到2025年。根據從1945年至今的歷史經驗,我們可以認為國際格局過渡期是以若干年為時間單位,而國際格局定型期則以數十年為單位。然而,無論是在格局定型期還是在過渡期,實力結構都是始終客觀存在的。
二、國際格局的構成要素
我們已知,標志國際格局質變的“極”的衡量單位難以明確為是國家還是集團,其原因就是國際格局由大國實力對比和大國戰略關系兩個要素構成。實力對比是指大國之間相對實力的差別。我們可以把大國區分為超級大國和強國兩大類別。然而,只知道大國的實力差別而不觀察大國戰略關系,我們仍無法判斷國際格局是什么。大國之間的結盟關系決定了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當實力結構受到結盟這一變量干擾時,其結構形態與大國間的實力結構形態是不一樣的。例如,是把歐盟視為一個整體還是將英、法、德視為三個獨立力量,就影響對冷戰后國際格局的判斷。
大國戰略關系是指國家之間的敵友關系。大國戰略關系可以具體分為三類,即盟友、非敵非友和敵手。由于大國戰略關系的變化可以改變國際實力結構的形態,因此,我們需要通過觀察國家實力對比和大國戰略關系兩個變量結合的結果,才能對國際格局的形態作判斷。下面的例子是分析在大國實力對比不變的情況下大國結盟關系變化如何改變國際格局的。
例子:
2006年全球的GDP為48.2萬億美元,美國的GDP為13.2萬億,同年日本、德國、中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俄羅斯、印度十國的GDP分別為4.3、2.9、2.7、2.3、2.2、1.8、1.3、1.2、0.9、0.9萬億。如果只以GDP為實力標準,美國與其軍事盟友日、德、英、意、加、西的GDP總合為27萬億,占了世界的56%。于是國際社會普遍認為當前的國際格局是一極格局。然而,如果美國之外的大國結成反美同盟,那么這些國家的GDP總和為20.5萬億,大于美國的13.2萬億,這就形成了一個兩極格局。而若西歐國家結成同盟,其GDP為10.4萬億;中、俄、印、加四國結成同盟,其GDP為10.1萬億;與美國13.2萬億相對比,就形成了三極格局。
大國實力對比和大國戰略關系這兩個要素中的任意一個變化都有可能改變國際格局,因此當兩者同時發生變化時,國際格局就顯得動蕩不定。在現實的國際關系中,這兩者經常是同時發生變化的。
例子:
在19世紀的大多數時期內,英國的實力最為突出,其次是法國和德國,再次是俄國和奧匈帝國。但是,到了19世紀晚期,德國工業規模超過了英國,并與英國展開了海軍競賽,其強勁崛起威脅到英國在歐洲及全球的地位。同期,俄國在彼得大帝改革后的國勢日隆并逐步超過了奧匈、意大利甚至法國這樣的歐洲傳統強國。這一時期,除了各大國實力對比的變化,它們之間的戰略關系同樣發生了變化。之前,英國對歐洲陸地大國居間調停,力圖保證陸上均勢,但是為了應對德國的挑戰,英國先后與“老冤家”法國、俄國結成盟友。而奧匈帝國與俄國的傳統結盟關系出現松動,前者只好加強與德國的關系。更具戲劇性的一幕是,德、奧一戰前的盟國意大利,剛一開戰就背棄盟友,迅速投入協約國的懷抱,大國之間戰略關系的易變性由此可見一斑。
三、國際格局形態
國際格局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學者們制定了三個基本形態,即單極、兩極和多極三個形態(見圖2-3)。這三個基本形態變化的根據是主導力量的變化,而中小國家的實力對比變化對基本形態不構成影響。之所以人們對國際格局形態的判斷只依據主導力量的變化,其原因是中小國家改變與主導國的戰略關系并不能使國際格局發生質變。客觀上,中小國家的實力是分散的,不可能團結成為一個有統一指揮的軍事集團,其產生的合力遠遠小于一個獨立的主導力量。

圖2-3 國際格局的三種基本形態
在上述三個基本形態之間,國際格局還可以有多個“變種”,如一超一強、一超兩強、一超多強,二超一強、兩超兩強、二超多強,等等。國際格局形態的“變種”類型主要取決于大國的戰略關系。有時大國戰略關系非常模糊,難以嚴格判斷他們的敵友關系。當許多國家的關系處于非敵非友狀態時,國際格局可能會偏離基本形態,此時對國際格局的判斷就變得更加困難。
四、國際格局變化動因
既然國際格局由大國實力對比和大國戰略關系兩者構成,這兩者的質變就都可能引發國際格局的質變。例如,國際格局由冷戰時期的兩極格局轉變為冷戰后的單極格局。大國實力對比的變化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變為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大國戰略關系的變化是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解體,其成員紛紛參加了美國為首的北約。美國為首的軍事盟友組成了世界上無法平衡的軍事集團。如果冷戰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是中、俄、德、法、日、英等大國結成一個與美國對抗的同盟,那么國際格局仍將是一個兩極格局。雖然大國戰略關系與大國實力結構兩者同時決定國際格局的形態,但更深層次的變化動因還是實力對比的變化。
大國實力變化由實力發展不平衡規律決定。不平衡發展規律決定了所有國家的實力既不可能完全相等,也不可能同步變化。實力基礎不同,變化方向和變化速度不同,這三個不同的要素決定了所有國家的實力每天都是處于變化之中的,但變化的結果也不同。不同的變化結果使得國家間的實力差距也是每天處于變化之中的。然而,在多數情況下,國家實力差距并不是每天都發生重大變化,因此在多數情況下,我們體會不到國家實力像生命一樣處于動態過程。
實力不平衡發展是國際關系變化的內生動力。就單個國家而言,實力是其在國際社會采取行動的能力基礎,隨著實力的變化,國家采取行動的決策會發生變化。對國際體系的整體而言,實力不平衡發展隨時從程度上改變國家間的實力對比,隨著實力對比變化的積累將會改變國際實力格局。國際格局的變化則有可能改變世界中心的地理位置。而所有的這些實力不平衡發展的結果都不可避免地改變每個國家的行為。
實力不平衡發展的速度與國際關系變化的速度正相關。實力不平衡發展速度越快,改變實力格局的時間越短,從而變化的過程就越激烈,沖突越嚴重,引發戰爭的概率就越大;反之則相對平穩,沖突緩和,戰爭的危險較小。在這一點上,實力不平衡發展速度與國際關系變化程度之間的關系,很適合用物理學的力學原理進行解釋。例如,20世紀90年代蘇聯的解體使得國際格局從兩極格局轉向一級格局。其變化的速度之快并不是戈爾巴喬夫在蘇聯的改革方向導致的,而是其改革的速度太快導致的。他的新思維使俄羅斯上了改革的快車道,然而政府卻無力為快速的社會改革提供強有力的領導,結果改革出了軌,導致國家解體。而中國1978年開始的改革采取了漸進主義策略,對改革速度的控制是中國改革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
五、國際格局對國家行為的影響
在相同的國際格局里,實力等級不同的國家所受到的格局約束力不同。在單極格局里,超級大國受到的約束力最小,強國次之,中小國家最大。原因是,在單極格局里,強國與中小國家所結成的同盟很難具有與唯一的超級大國相同等級的實力。于是,強國普遍采取規避戰略,不愿采取結盟的戰略,因此難以形成對唯一超級大國的有效制衡。此時,超級大國傾向于采取“單邊主義”政策或“自愿同盟”策略。強國的行為雖然受到超級大國的較大牽制,但它們的實力使它們擁有比中小國家更大的政策選擇余地。除了唯一超級大國外,中小國家難以找到可依靠的其他大國做后盾,因此難以違背唯一超級大國的意愿。
例子:
冷戰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各大國普遍采取不與美國對抗的政策,沒有大國敢于在沒有美國參與的情況下建立軍事同盟。沒有了冷戰時期蘇聯的那種力量的牽制,美國不斷地發動戰爭,如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索馬里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冷戰后,第三世界國家失去了利用美蘇矛盾的機會,因此與美國對抗的國家越來越少。美國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后,長期與美國對抗的利比亞擔心美國對其發動同樣的戰爭,于是接受美國的條件,放棄其核計劃并與美國實現關系正常化。
在兩極格局里,超級大國與強國受到的約束大于中小國家。超級大國首先受到另一個超級大國的牽制,且無法改變兩個超級大國競爭的本質。與此同時,其他的強國或中小國家分別與其中一個超級大國結成同盟。這使得每個超級大國對任何一個敵對小國的軍事行動都可能被視為是對另一個超級大國的挑釁,故此超級大國對采取軍事行動相對謹慎。超級大國要通過結盟使得己方的總體實力超過對方,因此中小國家就成為超級大國爭取的對象。這給中小國家提供了較大的政策選擇空間,它們可以通過在兩大集團之間改變陣營歸屬獲得額外好處。例如,在冷戰期間,埃及的納賽爾政權憑借其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成為美、蘇競相爭取的對象。普通強國也有了在兩超之間進行選擇的余地,但變換陣營的頻次會小于中小國家,其原因在于,普通強國改變與超級大國戰略關系會對國際格局有重大影響,因此其盟主會盡量對其作出妥協,滿足其要求,以維護同盟的穩定。
在多極格局里,大國與小國受到格局的影響力相似。在多極格局狀態下,一般是沒有超級大國的。由于主導大國數量較多,每一個中小國家改變同盟關系對國際格局所產生的影響都比較有限。每個同盟的盟主都不愿以較大的妥協來拉住一個盟友,與此同時中小國可利用的同盟選擇空間很大,依據利益變化改變結盟關系的現象就會相對頻繁。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多極格局的歷史就符合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