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秦王到秦始皇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秦王朝只不過是轉(zhuǎn)瞬即逝的浪花。在短短的幾十年里,它走完了自己由盛到衰,直至滅亡的全部歷程。這期間,它不僅完成了中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而且用血與火的征伐和屠殺,勾畫出了我國版圖的初步輪廓。

秦始皇于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95年)正月,生在趙國的首都邯鄲,原名叫趙正,后來才改為嬴政。他的父親叫異人,是秦國的公子,作為“人質(zhì)”來到邯鄲,娶了“趙豪家女”為妻,這就是他的母親。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孝文王繼承了王位。異人從邯鄲回到秦國,并被立為太子。孝文王在位1年就去世了,異人繼承王位,是為莊襄王。莊襄王在位4年就去世了,接著便是嬴政接位。那是公元前238年。他在清除了政治上的敵對勢力、鞏固了自己的專制統(tǒng)治后,便集中精力,對關(guān)東六國發(fā)動了史無前例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他重用李斯、尉繚、王翦等一批優(yōu)秀的政治、軍事人才,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

秦始皇生活在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統(tǒng)一與分裂的決戰(zhàn),中央集權(quán)制與分封世襲制的決戰(zhàn)。

歷史造就了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躊躇滿志的嬴政,覺得自己成了王中之王,功勞比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還要大。如果再用王的稱號,就有些不合時宜了。于是,他召集群臣商議,想為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尊號。

丞相王綰(wǎn)、御史馮劫、廷尉李斯等提議說:“古時候的五帝,不過統(tǒng)治方圓千里的地方;陛下蕩平了六國,統(tǒng)一了海內(nèi),使天下臣服,八方來朝,功績遠非五帝可比。臣等聽說古時候有天、地、泰三皇,其中又以泰皇最尊,不如就以此為號。”

秦王聽了十分高興,便說:“大家議得很好!三皇的‘皇’字固然不可缺少,但是,我覺得,五帝的‘帝’字也不能丟掉。最好把‘皇帝’兩個字合在一起,那就含有‘德配三皇,功高五帝’的意思了。卿等以為如何?”

群臣聽了,不覺暗暗吃驚,心想:這秦王未免太狂妄了。但又不便反對,只得齊聲叫好。

為了記數(shù)方便,嬴政便自稱為秦始皇帝。還規(guī)定:后來的子孫,要按照次序命名。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一直傳到千代萬代。

全國統(tǒng)一了,又該怎樣去治理這個泱泱大國呢?

在一次朝會上,丞相王綰向皇帝建議說:“六國滅亡不久,人心尚未歸服,特別是燕、齊、楚三國,離京城甚遠,鞭長莫及。如不采取封國措施,恐怕日后難以控制。”

王綰的建議,立刻遭到廷尉李斯的強烈反對。他說:“周朝初年,封了不少同姓諸侯,本意是想增強團結(jié),共同拱衛(wèi)朝廷。可是,時間一久,他們便像冤家一樣相互殘殺,相互攻擊,就連周天子也無法控制局面。所以,我覺得還是在全國設立郡縣,徹底廢除分封制度,免得貽害后世。”

李斯的意見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說:“幾百年來,天下苦戰(zhàn)不休,都是由分封諸侯所造成的。現(xiàn)在天下一統(tǒng),我們再也不能作繭自縛,重蹈覆轍,為后代子孫留下戰(zhàn)亂的禍根。我覺得廷尉的意見是正確的。”

他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統(tǒng)一管理一郡的重大事務。另設郡尉和郡監(jiān),分別管理治安和監(jiān)察方面的工作。

秦始皇為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制度,對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中央官制進行了調(diào)整,建立了一套嚴密的官僚統(tǒng)治機構(gòu)。皇帝之下設立掌管政務的左右丞相,掌管軍事的太尉以及掌管文書、監(jiān)察的御史大夫,合稱為“三公”。中央還有掌管司法的廷尉和掌管財政稅收的治粟內(nèi)史等重要官職,稱為“九卿”。這些官員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從國庫中領(lǐng)取薪俸,一概不得世襲。

秦始皇建立的這一套地方和中央政治機構(gòu),對后世影響深遠。除了由于時勢的變化,在某些方面作了必要的完善和改進外,它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直到清王朝滅亡,方為進步的政治制度所代替。

戰(zhàn)國時期,六國各自為政,割據(jù)的局面長達250多年。在這段歲月里,各國都按照自己的傳統(tǒng)習俗,建立適應本國社會生活的各種交流手段。就拿交通來說吧,各國的車輛大小不一,因而車道也就有寬有窄。能在齊國跑的車子,到了楚國就寸步難行。秦國統(tǒng)一了,各地區(qū)間的往來自然增多,大小不一的車輛和寬窄不一的道路,給各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交往帶來了很大的不便。政府便下令全國,規(guī)定新造的車子,兩個輪子之間的距離一律定為6尺,各地必須按照這一規(guī)定整修驛道。這在中國的史書上叫做“車同軌”。

戰(zhàn)國時期的文字也是不統(tǒng)一的。同一個字,筆畫有繁有簡,形狀也不盡相同。這種情況,極大地妨礙了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傳播。秦始皇下了“書同文”的詔令。所謂“書同文”,就是統(tǒng)一文字的意思。政府規(guī)定以秦篆為基礎(chǔ),第一次規(guī)范了漢字,廢除各國的異體字,統(tǒng)一了偏旁的形態(tài),規(guī)定了字體的筆數(shù)。全國一律使用小篆和隸書。隸書已經(jīng)跟現(xiàn)在的楷書很接近了。

戰(zhàn)國時各國貨幣的大小、輕重、形狀、質(zhì)地都不相同,計算單位也各行其是。各國的尺寸、升斗、斤兩等各有各的長短、大小、輕重。貨幣和度、量、衡的這種混亂狀態(tài),不僅妨礙了民間的正常商貿(mào)往來,而且在全國范圍內(nèi)造成混亂。政府采取果斷的措施,統(tǒng)一了貨幣,制定了度、量、衡的全國同一標準。如貨幣分為二等: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圓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尺、升、斤都規(guī)定了重量和長度。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所實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廢封建、設郡縣,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都是有利于加強全國統(tǒng)一和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而且為后世所公認。

秦始皇為了鞏固統(tǒng)一的國家,把一些冶鐵大賈遷離本土,更把“天下豪富”12萬戶遷到咸陽;沒收天下兵器,毀壞城防,以免各國貴族據(jù)以反抗;北筑長城,防止游牧民族侵擾;南戍五嶺,使越族人民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五次巡視全國,擴大了中央政府的影響。

但秦始皇也是有過錯的。更確切地說,他后來成了一個人人切齒的封建暴君。特別是“焚書坑儒”,一直被后人痛罵了幾千年。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正當秦始皇致力于國內(nèi)的改革、推行各項有利于統(tǒng)一和社會進步的措施時,北方的匈奴又趁機打了過來,給新興的秦帝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他以蒙恬為大將,率領(lǐng)30萬大軍出擊,把河套地區(qū)收了回來。

為了防御匈奴再次入侵,秦始皇在國內(nèi)強征民夫,把原來燕、趙、秦三國的城墻連接起來,憑借地形,修筑了很多關(guān)塞和城墻。這樣,便連成了一條西起臨洮(táo)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歷代帝王也利用長城作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后來它還成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征。可為了修建這條長城,當時不知有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又不知有多少人血灑城頭,尸橫曠野。

秦始皇為了滿足驕奢淫逸的生活,還為自己修建了豪華的離宮別館,光咸陽就有270座,關(guān)外400座。最有名的是阿房宮。他為自己修建陵墓,征發(fā)全國刑徒70萬人。沉重的賦稅,無休止的徭役,使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北方的戰(zhàn)火還沒有停息,好大喜功的秦始皇又全然不顧百姓的疾苦,征調(diào)50萬大軍遠征百越。戰(zhàn)士們的累累白骨,換來了3個郡的土地;加上打敗匈奴后河套地區(qū)增設的一個新郡,秦朝就有整整的40個郡了。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陽宮大宴群臣,慶祝開疆拓土的偉大勝利。一個叫周青臣的博士(官名)舉酒向他祝賀,把秦始皇的功績大大頌揚了一番,從蕩平六國、廢除分封、設立郡縣,一直講到戰(zhàn)敗匈奴、開疆拓土。他諂媚地說:“凡是看得見太陽和月亮的地方,都蒙受了皇上的恩澤。”

他的話音剛落,另一個叫淳于越的博士卻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怒火,霍地站了起來,指責廢分封、設郡縣的害處。他說:“殷、周兩代的國運所以長久,全靠了分封制度。如今中原一統(tǒng),而您的子弟卻無寸土之封,更不能調(diào)動一兵一卒,何以拱衛(wèi)中央?請陛下三思!”

淳于越重提分封的事,引起朝廷上下的議論。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

這時候,李斯已經(jīng)做了丞相。有關(guān)國家政治體制的大事,秦始皇不便獨斷專行,還得聽聽李斯的意見。

李斯說:“古今時代不同,我們的治國方法也要改變,怎么能因襲古人的制度呢?現(xiàn)在天下已經(jīng)安定,政策法令統(tǒng)一,老百姓要努力從事生產(chǎn),讀書人應該研究現(xiàn)行的法令。卻有那么一批迂腐的學人,不正視變化了的現(xiàn)實,動輒搬出古人來嚇唬今人。這些人不知天高地厚,妄議國家大政,在群眾中制造思想混亂。如不加以禁止,勢必降低皇上的威信。”

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意見,下了一道詔令:除了秦國的歷史和醫(yī)藥、種樹、法令等書籍外,凡是私藏的儒家經(jīng)典以及百家的言論,全部收繳上來,集中加以焚毀;今后,誰敢妄談詩書,厚古非今,輕者懲罰,重者滿門抄斬。

焚書令發(fā)布后,郡縣官吏哪敢怠慢。于是,焚毀詩書的烈火,便在全國燃燒起來了。許多重要的前代史冊和學術(shù)思想著作,從此永遠消失,不再留傳于世。毋庸諱言,“焚書”是秦始皇禁錮人民思想、踐踏中國文化的野蠻行徑。千百年來,人民對它的嚴厲指責是不無道理的。

秦始皇既迷信,又驕橫。有一次,他橫渡湘江,沒想到來到江心祠時,江面狂風大作,白浪滔天,船夫相顧失色。嬴政心里很不痛快,以為是湘君在同自己作對。后來,他聽說湘君是堯帝的兩個女兒,陪大舜南巡時死在這里,于是勃然大怒,認為冒犯了他的尊嚴,命人把君山上的樹木砍得精光,以示對湘君的懲罰。

秦始皇不僅相信鬼神的存在,還妄圖使自己得道成仙。他派方士徐巿(fú)到東海尋找不死之藥。他身邊還有一批專門裝神弄鬼的術(shù)士,整天在宮里求神煉丹,騙取皇帝的寵幸。

始皇三十五年,有兩個方士,一個叫盧生,一個叫侯生,在背后議論秦始皇的不是,說他殘暴成性,獨斷專行,貪圖權(quán)勢,不恤民生。秦始皇聽到這些言論,便派人去問罪。誰知這兩個人早已逃走。他非常生氣,決心剎住這股歪風。

后來,秦始皇又發(fā)現(xiàn)咸陽有一批儒生也在背后誹謗過他,便叫御史查辦。被抓去審問的人,受不了殘酷的刑罰,又胡亂牽扯出一大批人來,總共有460多人。除少數(shù)方士外,絕大多數(shù)是讀書人。秦始皇盛怒之下,也不問是真是假,就命人在咸陽城外挖了一個大坑,將他們統(tǒng)統(tǒng)活埋了。此舉自然是對知識分子的殘酷鎮(zhèn)壓,也是秦始皇又一樁慘無人道的暴行。

秦始皇焚書坑儒,用意是鞏固統(tǒng)一政權(quán),防止復辟勢力的反抗。然而,他行動過激,手段殘暴,超過了人們心理承受的極限。這樣做的結(jié)果,既毀滅了秦以前人們長期積累起來的文化財富,又殺害了許多有知識的儒生,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惡劣影響。太子扶蘇也因苦口勸諫被秦始皇趕出了京城,派往北方戍邊,后來就死在那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宇县| 雷波县| 琼结县| 阜南县| 元朗区| 翁源县| 无极县| 沈阳市| 永安市| 桂林市| 张家界市| 陆丰市| 天等县| 岳普湖县| 务川| 安新县| 昂仁县| 平潭县| 鸡西市| 博湖县| 大埔县| 房产| 三明市| 宜君县| 广水市| 莱阳市| 富锦市| 弥渡县| 定远县| 赤水市| 杭锦后旗| 内乡县| 平遥县| 龙川县| 元阳县| 南靖县| 洛浦县| 朝阳市| 宣化县| 饶阳县| 大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