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O財務分析與決策(第2版)
- 吳世農 吳育輝
- 2140字
- 2019-12-06 19:02:47
第三節 解讀利潤表
一、利潤表簡介
利潤表,又稱損益表,是一張反映公司銷售收入、成本、費用、所得稅和盈利關系的報表,它表明公司在過去一段時期,例如一個季度、半年或一年,通過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所確認或獲得的銷售收入和與之相應的成本及利潤。編制利潤表的基本公式是:

為了進一步理解利潤表的原理和含義,我們再次來演繹ABC護膚洗滌公司的利潤表。當ABC公司創立后,便開始生產和銷售。1年后的2010年末,經會計核算,公司2010年的銷售收入達到1000萬元,其中90%的銷售收入是現金收入,10%是應收賬款;實現這1000萬元銷售收入的總成本是850萬元,其中:營業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等)是450萬元,營業稅金及附加是50萬元,銷售費用是150萬元,管理費用是150萬元,財務費用是50萬元。這樣,如果公司的所得稅稅率是33%,那么ABC公司的凈利潤是100萬元。事實上,我們也已經編制出了ABC公司2010年度的利潤表,見表1-2。
表1-2 ABC護膚洗滌用品公司2010年度的利潤表 單位:萬元

注:假定現金股利已經在2009年年底發放。
二、解讀利潤表
表1-2反映了ABC公司自創立投產后1年來的經營成果——收入、成本、費用、所得稅和利潤。在解讀和分析公司的利潤表時,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利潤表反映了公司的營業收入、總成本和利潤之間的關系。當營業收入高于總成本時,企業就有盈利;反之,當營業收入低于總成本時,企業就發生虧損。
第二,利潤表反映了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風險和收益的關系,也反映了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在利潤表中,債權人擁有對公司的債權,因此獲得利息作為其所擁有債權的回報;政府由于為企業提供公共管理而獲得了稅收;股東獲得公司最后的剩余收益,即稅后利潤。這種制度安排表明:債權人由于擁有債權而獲得的利息是在稅前開支了,優先于股東獲得回報;而股東雖然擁有股權,其所獲得的利潤卻是稅后的剩余收益。可見,同是出資人,債權人的收益是稅前所得,而股東的收益是稅后所得,所以股東承受的風險高于債權人承受的風險。
第三,在利潤表中,公司的盈利狀況可以表現為多個不同的盈利指標,其中:①營業利潤等于公司的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三項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及資產減值損失,再加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和投資收益;②利潤總額,即稅前利潤,等于公司的營業利潤加上公司的營業外收入減去營業外支出;③息稅前利潤(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 Taxes),即EBIT,等于公司的利潤總額加上財務費用;④稅后EBIT,即EBIT(1-所得稅稅率),實際上等于公司的稅后利潤加上稅后利息費用或稅后財務費用;⑤凈利潤,即稅后利潤,等于利潤總額扣除所得稅費用;⑥對于固定資產投資數額巨大的基礎設施企業,如水、電、路、橋、通信等公用服務企業,由于這類企業每年的折舊和攤銷費用巨大,而折舊和攤銷費用是企業的“非付現成本”,其作為成本的一部分計入產品的總成本,但又通過銷售收入轉化為現金回到企業,是企業經營凈現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需要計算另一個重要而特殊的盈利指標——息稅前利潤加折舊及攤銷(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 Taxes plus Depreciation & Amortization),即EBITDA,俗稱“現金利潤”。以ABC公司為例,假設固定資產每年的折舊為50萬元,以上各種盈利指標及其與營業收入的比例關系如表1-3所示。
表1-3 ABC護膚洗滌用品公司的各種盈利能力指標

第四,在利潤表中,企業的利潤受到如何確認銷售收入的影響。當采用權責發生制來確認公司的銷售收入及其與之相應的成本時,買賣雙方一旦簽訂并開始履行正式的法律合同后,就可以根據合同進程確認銷售收入及其與之相匹配的成本,所確認的銷售收入扣除與之相匹配的成本后,就是利潤。但是,若出現賒銷,ABC公司作為賣方就產生了應收賬款,而購買者作為買方則發生了應付賬款,結果ABC公司的銷售收入不等于經營性現金收入。同理,若ABC公司在購買其他公司的產品作為原材料時也進行賒購,則其作為買方就產生了應付賬款,而供貨商作為賣方則產生了應收賬款,結果ABC公司的成本開支也不等于經營性現金支出。可見,上述情況將導致公司的凈利潤不完全是經營凈現金。一般來說,當ABC公司的EBITDA小于稅前經營凈現金時,說明公司應收賬款小于應付賬款,占用了供貨商的資金,或存貨減少導致占用資金減少;反之,當EBITDA大于稅前經營凈現金時,說明公司應收賬款大于應付賬款,其資金被客戶占用了,或存貨增加導致資金占用增加。
第五,在利潤表中,企業的利潤還受到如何計算每年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用的影響。固定資產折舊費用是企業過去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在今后各年內的分攤,雖然折舊是企業的成本,但是由于公司在過去購買固定資產時已經發生了現金支出,因此將每年的折舊費用計入企業的總成本中并不會導致企業發生現金流出,因此我們稱之為非付現成本,折舊費用將通過銷售收入以現金形式返回企業,成為企業經營凈現金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確定某項特定固定資產的年折舊金額時,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一是資產的使用年限,許多資產的物理生命周期長于其經濟生命周期;二是資產的殘值,即折舊年限到期后資產的剩余價值;三是年折舊費用的計算方法。年折舊費用的計算有兩種基本方法:一是直線折舊法,即年平均折舊費用=(資產的價值-殘值)/資產使用年限;二是加速折舊法,具體有很多計算方法,但總的思路是一樣的,即在資產使用年限內,前一年比后一年的折舊額多,每年的折舊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年減少直至等于資產的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