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道教文化十五講(第二版)作者名: 詹石窗本章字數(shù): 3786字更新時間: 2019-12-06 19:57:20
五 宋元以來北方新道派
經(jīng)歷了唐末五代的動亂,道教的組織建設(shè)雖然也受到一定的干擾,但社會上的精神需求又推進了道教的演化與發(fā)展。尤其是北宋末,驍勇的游牧民族女真與蒙古族相繼入主中原,沉重的民族壓迫與階級壓迫給廣大民眾帶來了難以承受的苦難。為了尋求精神安慰,一些飽經(jīng)滄桑的落拓儒士遁入道門,且創(chuàng)立新的道教派別,為廣大民眾提供了新的精神避難所,一時皈依者絡(luò)繹不絕。北宋末金元時期,在北方興起的新道派有太一道、真大道教、全真道。現(xiàn)分別予以介紹。
(一)太一道
在女真族進主中原之際,北方首先誕生的新道派是太一道。其創(chuàng)始人是蕭抱珍(?—1166),又名元升,汲郡人。其祖籍與少年時代的事跡已不可考,但其創(chuàng)教活動在史籍中卻多有記載。按王若虛《一悟真人傳》的描述,蕭抱珍在創(chuàng)教之前曾從舊派道士學習符箓秘法,并以此作為他立教和傳教的主要方式。
蕭抱珍所傳的秘法叫做“太一三元法箓之術(shù)”。所謂“太一”本是神明之稱,由來甚古,到了漢代,太一信仰就已經(jīng)居于重要地位。按照傳統(tǒng)的“九宮”格局,“太一”是居中以制外的至高無上的神明,因為“太”的意思就是最高,而“一”則意味著起點或者元始,所以“太一”神具有無與倫比的地位。道教產(chǎn)生之后,太一神也進入其神仙譜系,只是在北宋以前還沒有以“太一”作為主神而形成的道派。蕭抱珍所創(chuàng)立的道派的神學特征就在于確立了“太一”神的中心地位,并且把它塑造成為一位從天而降的救濟苦難生靈的至上神。
以太一神的名義制作的“箓”就叫做“太一箓”,因該箓有三式,所以號稱“三元”。三者,即為天、地、水,又為日、月、星,又為上、中、下,或天、地、人,早期天師道就有“三元金書玉箓”,分上中下三式,蕭抱珍的太一三元法箓或許就是從天師道的玉箓演變而來的。
蕭抱珍所創(chuàng)太一道與張道陵的天師道還有一個相似點,就是維護一姓之承襲。在太一道中,凡是太一三元法箓正傳掌教人,如果原來不是蕭姓,必須改姓為蕭,這其實是模仿天師道的秘授之法。
自蕭抱珍之后,傳太一三元法箓者代有其人。其第二代是蕭道熙,第三代是蕭志沖,第四代是蕭輔道,第五代是(蕭)李居壽,第六代是(蕭)李全祐,第七代是(蕭)蔡天祐。此后,太一道逐漸衰微。
從蕭抱珍創(chuàng)教到蔡天祐掌教期間,太一道之行世也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太一道領(lǐng)袖人物雖然從舊符箓派那里學到秘法,但并非僅此而已,他們還以太一為基本框架,不斷充實或變革教義內(nèi)容。在弘教過程中,他們倡導(dǎo)按照《道德經(jīng)》守“柔弱”的思想原則辦事,提倡篤信孝道人倫,以救濟布施為樂事,對于以往社會上所存在的講排場的浪費陋習加以糾正,太一道信奉天地混沌、至理純一,所以應(yīng)該歸根還本。這既是古遠淳樸遺風的體現(xiàn),又反映了當時民眾的現(xiàn)實要求。可見,太一道比較具有民眾性。
(二)真大道教
太一道產(chǎn)生之后不久,河北又出現(xiàn)了另一個新道派,這就是真大道教。該道派原名“大道教”,由劉德仁創(chuàng)立于北宋末金初。劉德仁號無憂子,滄州人,于幼年即隨母遷居鹽山縣,自幼讀書能通大義。或許是由于社會動亂,劉德仁自小就被送進廟宇中“作物外游”。北宋亡國,金人統(tǒng)治北方,戰(zhàn)爭的苦難在這位敏感少年的心頭蒙上了陰影。出于解脫世俗苦難的需要,他的內(nèi)心萌發(fā)了以“道”教化世人的愿望。金皇統(tǒng)二年(1142),年僅20歲的劉德仁在一天拂曉,朦朦朧朧,似夢非夢,遇上一個須眉皆白的老者,乘青牛車,過其家門,拿出一本《道德經(jīng)》,送給他,并告誡他:“善識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據(jù)說老者說罷,投筆一枝而去,自此以往,劉德仁玄學頓進,大揚其道法,跟隨的弟子很多。
劉德仁所創(chuàng)立的真大道教的宗旨,概而言之,就在于一個“真”字,它出于老子《道德經(jīng)》“質(zhì)真若渝”。按,“渝”字讀若“輸”,宣泄之意。老子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質(zhì)地真樸,便可以通暢如水之瀉。老子天真淳樸的思想對后來的道家與道教發(fā)生了深刻影響。真大道教之“真”正由此而來。怎樣達到“真”呢?必須從掃除“不真”做起。因為在道家看來,人在嬰兒階段是最為純潔質(zhì)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在社會中逐漸受到污染,真的東西逐漸失去,巧偽的東西逐漸多了起來,以致迷了本性。修真就是要明性而歸本。為了達到“真”,劉德仁要求真大道教的信徒進行倫理實踐,修好人道。為了鞏固真大道教,劉德仁教導(dǎo)其弟子要勤于耕作,主張靠自己的勞動來解決日常需要,他不言“飛升化煉之術(shù)”,側(cè)重于心地功夫。他為人治病主要靠默禱,燒一炷香,靜默祈禱于天,心存誠意,懇禮而告,據(jù)說用這種辦法為人治病還真治好了不少人。
劉德仁創(chuàng)立的真大道教在當時很受歡迎,投其門下者頗多。《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廣化真人岳公之碑》稱:“一時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從之,受其教戒者,風靡水流,散在郡縣。”這說明早在劉德仁創(chuàng)教之初,真大道教已經(jīng)深得民心。金大定二十年(1180),劉德仁去世,由陳師世掌教,在任十五年;其后由青州東安人氏張信真掌教,在任二十五年;其后由毛希琮掌教,在任五年。到了金末元初,真大道教內(nèi)部出現(xiàn)分裂。本來,在毛希琮病重時即將酈希誠從遠方召進京都天長觀襲掌教事,這應(yīng)該是合乎真大道教的教門規(guī)矩的,但是當時的玉虛宮尚有李希安也稱真大道教“五祖”,并且擁有不小的勢力,該分支不服從酈希誠的教令,酈氏站不住腳,只好到河北、山東一帶繼續(xù)傳教,積蓄力量,經(jīng)過十五年的努力,于戊戌年(1238)才戰(zhàn)勝了所謂“逆魔”,重新獲得掌教地位。但酈希誠之后,真大道教內(nèi)部并沒有完全統(tǒng)一,時有天寶宮與玉虛宮兩派勢力,天寶宮一系由孫德福掌教,孫德福傳李德和;玉虛宮一系以劉有明繼任掌教,劉有明傳杜福春。此兩派勢力相當,所以元代統(tǒng)治者對其掌教人都封真人號。杜福春之后,玉虛宮一系傳授不明,而天寶宮一系則仍見傳承記錄,至元十九年(1282),天寶宮岳德文掌教,繼任者為張清志。但張清志對于謁請逢迎的禮節(jié)感到厭煩,便遁匿華山,推舉兩位趙姓與一位張姓者襲掌教事,但僅五年三人相繼亡故,信徒只好把隱居華山的張清志找回來繼續(xù)掌教,歷時二十余年,真大道教有所復(fù)興。最終因種種緣故,該道派在元末衰落。
(三)全真道
全真道也是金初產(chǎn)生于北方的一個新道派。所謂“全真”,即全精、全氣、全神。李道純《中和集》卷三說:“全真者,全其本真也。”《晉真人語錄》說:“若人修行養(yǎng)命,先須積行累功,有功無行,道果難成。”照此,則“全真”就是功行雙全。全真道所講的“功”也就是內(nèi)功,所謂“全拋世事,心地下功”就是這個意思;至于“行”就是外行,即外在的行為,全真道以濟物利他為外行的指歸。功行雙全,就是要內(nèi)外雙修。
全真道的創(chuàng)始人是王重陽(1113—1169),原名中孚。據(jù)說他長得高大雄壯,胡須長過腹,聲音洪亮,面色如玉,很有福相。作為咸陽望族子弟,王重陽與大部分知識分子一樣,早年也曾試圖通過科舉而躋身仕途,但他事金朝多年依舊是個“吏員”之類小官,仕途并不順利。面對動蕩的社會,王重陽十分同情勞動人民的坎坷生活,但他又無力改變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于是辭官解印,黜妻屏子,遁入玄門。正隆己卯(1159)間,據(jù)說他遇異人于甘河鎮(zhèn),受其“點化”,從此盡斷塵緣,過起神修生活。開頭,他主要是根據(jù)呂洞賓所傳的內(nèi)丹功法進行修煉。他以“重陽”為號就是要去掉一切陰氣而免于生死輪回。王重陽自構(gòu)茅庵,穴居打坐。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神修之后,心靈產(chǎn)生了深刻變化,自覺種種靈異在心中產(chǎn)生,他深感前代祖師已經(jīng)把弘教的重任交付給自己了。虔誠的信仰使他萌發(fā)創(chuàng)教念頭,于是他開始走向社會,立志要化人入道。他采取了一系列非凡行動,奔波有年。大定七年,他放了一把火,將自我穴居的茅庵燒掉,婆娑起舞,浪跡江湖,一直走到膠東半島,尋求門徒。在那里,他終于度化了七位大弟子,這就是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這七人后來稱為“北七真”。就在度化馬鈺的過程中,馬鈺為王重陽構(gòu)造一修煉之舍,王重陽取名為“全真”,這是王重陽第一次打出了“全真”旗號,標志著全真道的正式產(chǎn)生。
王重陽雖然也繼承了舊道派的許多思想內(nèi)容,但也作了變革。首先,從理論基礎(chǔ)來看,與以往那種追求肉體成仙的理想目標不同,王重陽把神仙理解為“識心見性”的全真典范,除了修煉內(nèi)功之外,更加強調(diào)倫理道德修養(yǎng),倡導(dǎo)性命雙修、三教合一。其次,在傳教方式上,王重陽注意大眾化,通過因人施教方式,取得特殊效果。復(fù)次,王重陽在組織上也進行了大膽的開拓,他領(lǐng)導(dǎo)七大子弟相繼建立了“七寶會”、“金蓮會”、“三光會”、“玉華會”、“平等會”等全真教會。
金大定十年(1170),王重陽“遺物離人”,辭世而去,全真道由馬鈺掌教,至大定二十三年,共計十三年;繼任者是譚處端,至大定二十五年(1185),共計兩年;而后是劉處玄掌教,至金泰和三年(1203)止,共計十八年;丘處機是“七真”中最后一位掌教者,至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共計二十四年。在“七真”傳教期間,全真道形成了遇仙派、南無派、隨山派、龍門派、崳山派、華山派、清靜派七個分派。元朝以降,全真道成為中國道教的一個大道派,與正一道并駕齊驅(qū)。
在動亂中產(chǎn)生的全真道,比較注重社會救濟工作。全真道的領(lǐng)袖人物把利人濟世當做修行全真道法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丘處機掌教以來,全真道對社會救濟活動更加熱心,丘處機為了勸說成吉思汗止殺,不遠萬里,率徒弟北上,與成吉思汗會面。此后,全真道一直把善功作為修行的重要內(nèi)容。在教理上,全真道雖然曾經(jīng)有“不立文字”之說,但在具體的傳教過程中卻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建立了一套內(nèi)丹心性學和系統(tǒng)的教制教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