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文化十五講(第二版)
- 詹石窗
- 1640字
- 2019-12-06 19:57:18
六 佛教中國化及其對道教的影響
激勵道教興起的因素主要是中國本土的文化因素,但也不可否認有外來的文化因素。其中比較重要的是佛教思想。過去學術界的一些人出于對道教的鄙視,常常說道教的經典教義大量抄襲佛教,我不贊成這種絕對性的觀點,但卻以為應該正視經典教義的互相影響。
(一)佛教的中國化問題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世界三大宗教,由釋迦牟尼創始于古印度。其產生年代約在公元前6—前5世紀。釋迦牟尼,本名悉達多·喬答摩。所謂“釋迦”乃其種族名,“牟尼”系尊稱。佛教歷史悠久,影響極為廣泛。其基本宗旨與諸多宗教一樣,在于解脫人生之生老病死等苦惱,達到永恒安樂的“涅槃”境界。
佛教何時傳入中國,學術界有不同看法。一般認為,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漢地,東漢明帝永平八年(65)賜楚王劉英詔證明,當時佛教已在上層社會中流傳。那時,宮廷帝王、上層貴族將佛(浮屠)當做神仙,與黃帝老子并列,未將其視為外國之教主。直到漢桓帝時期,浮屠(佛)與黃帝、老子還處于并列且共同享受祭祀的地位,而早期佛教某些傳說中的神功異能也被人看做神仙方術之類,例如《四十二章經》以為修持佛道者可以達到“飛行變化”、“壽終靈神上九天”、“一上一還”、“七死七生”四種果位,這種說法與中國傳統的神仙飛升傳說頗相類似。在早期,甚至還有一種傳說,以為道家之祖“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當時的佛教對這種說法不僅沒有反對,而且還加以倡導。這使得佛教與傳統道家之學具備了混融與借鑒的可能。另外,早期佛經翻譯主要采用了道家的詞匯,這也為印度佛經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奠定了基礎。隨著佛經翻譯漸多,信奉者方以佛為有異于黃帝老子之學,于是逐步形成了新的詞匯。但是,不論情況如何,佛經要在中國生根,就必須中國化。因此,在佛經大量翻譯的同時,滲透了中國傳統精神的佛經經典也造作出來,其教義經過修飾和解說,更加符合中國之綱常名教。
(二)道教對佛教的借鑒
佛教中國化的進程與道教的興起及完善是交錯在一起的。佛教傳來中土的時候,道教正處于肇興過程中。由于人們最初把佛教看做如老莊道家一類的精神現象,這就使道教建設者們在確立道家思想為文化基礎的時候也借鑒那些具有彌補價值的資源,佛教自然就進入了道教領袖人物的視野。不過,對佛教文化資源的借鑒并非是道教一產生就開始的,我考察了早期道教經典文獻《太平經》,覺得該書主要還是以先秦及秦漢之際傳統的中國學術思想為本,但魏晉以來,由于佛教流傳漸廣,道教與佛教人士的接觸機會增加,經典的閱覽也更加方便,況且那時并沒有什么著作權的概念,所以互相借鑒就不是什么非法的事。像佛教的因果報應、地獄輪回之說確實可以在道教的經典中找到借鑒的痕跡,尤其是魏晉以來上清經與靈寶經系列更是如此。如《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卷一說:“善惡因緣,莫不有報,生世施功布德,救度一切,身后化生福堂,超過八難,受人之慶,天報自然。”該書認為,善善惡惡,因緣有自,報應現象是存在的。這個時期的另一部經典《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也有類似的觀念,它說:“惡惡相緣,善善相因……罪福之報,如日月之垂光,大海之朝宗。”
作者不僅肯定了報應輪回的存在,而且以極富修飾藝術的筆調力圖彰顯報應的狀況。此類情形表明,盡管道教不是一開始就借鑒佛教的思想,但在建設完善自己的理論過程中確實注意吸納佛教的某些觀念,以充實其文化體系。
【復習與練習】
1.為什么說易學卦爻是道教符號的基石?
2.有人說道教與道家的關系是表面的,你對此有何見解?
3.墨家與儒家本來具有互相排斥的傾向,為什么可以一起成為道教倫理思想的根源?
4.如何估計兵家思想在道教文化體系中的地位?
5.從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來認識道教經典與佛教經典的相互借鑒情況。
【參考讀物】
1.詹石窗:《易學與道教思想關系研究》第一編第一章,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1年。
2.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3.《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王卡點校,中華書局,1993年。
4.《老子道德經》,王弼注,《諸子集成》本,中華書局,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