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兵家與道教修煉法門

我接著要談談兵家與道教的關系。也許有人會說:“兵家是搞軍事的,他們研究的是戰略戰術,而道教是一種宗教,關心的是心靈教化,兩者怎么能扯上關系呢?”我要說:兵家與道教兩者不僅有關系,而且這種關系還不是隨便扯上的。查考《道藏》,內有《孫子注解》共11卷,匯聚了曹操、李筌、杜牧等人的注疏文字,這是關于《孫子》的一種集注匯刻本。這個集注本所引述的作者既有道士,如李筌,也有古代的軍事家,如曹操等等。道教經書總集收入了傳統兵家著作及其注釋資料,這足以證明兵家與道教的關系非同一般。但是,到目前為止,以往的道教研究著作對兵家與道教的關系問題卻少有問津。這種情況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學術界的研究者各自關注的側重點不同,而不是道教本身沒有這方面內容。我研讀道教經籍近二十年,一個很深的感觸是:道教文化之中也包含了許多軍事學資料,除了注疏《孫子》,闡發軍事戰略來為軍事活動服務之外,更重要的是以兵家的思想為借鑒,把制服心猿意馬當做一場戰斗,從而將傳統軍事學與道門煉養理論相結合,形成一種心靈戰斗的“新兵學”。

(一)兵家思想與道家的關系

為了闡述兵家與道教文化的淵源關系,我準備對兵家本身的情況稍加介紹?!稘h書·藝文志》說:“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洪范·八政》:“八曰師?!笨鬃釉唬骸盀閲撸闶匙惚?。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明兵之重也?!彼^“司馬”系掌管軍政、軍賦、馬政的高級官員,相傳殷商之際已設司馬之職。西周時期,司馬為三公之一,足見其地位甚高?!吨芏Y》之中,司馬屬六卿之一,其品位亦甚顯赫。

按《漢書·藝文志》所載,古有《軍禮司馬法》155篇?!段浣浧邥肥沼小端抉R法》三卷。張澍《養素堂文集》卷三《司馬法·序》云:“按《孫子注》云《司馬法》者,周大司馬之法也。周武既平殷亂,封太公于齊,故其法傳于齊國?!吨芏Y疏》云齊景公時大夫穰苴作《司馬法》,至齊威王,大夫等追論古法,又作《司馬法》,附于穰苴。太史公曰:自古王者而有《司馬法》,穰苴能申明之。又云《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張澍所言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司馬法》本來就有,不是到了穰苴時期才出現;二是《司馬法》與姜太公有關,換一句話來說,姜太公的軍事活動與思想對《司馬法》的問世是有一定影響的。

姜太公名尚,東海人,其先祖有功,封于呂,故又名呂尚。《淮南子·要略》說:周文王“欲以卑弱制強暴,以為天下去殘除賊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謀生焉”。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杖與奇計。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這說明姜太公的確是個很有智慧的謀略家?!秴问洗呵铩ひ婇L篇》說,姜太公封于齊的時候,施行“尊賢上功”的政策,使邦國得到了有效治理。王明先生指出,姜太公這種思想符合“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原則,孕育了后來道家等諸多學派的某些特點。詳見王明:《道家與傳統文化研究》,第1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了《太公》237篇,包括《謀》81篇、《言》71篇、《兵》85篇。所言《謀》當即是太公之《陰謀》,而《言》當是太公的《金匱》, 《兵》當是太公之《兵法》。王明先生依據史家所記,判定《太公》具有“道家性質,殆無疑義”。我以為王明先生這個論斷是有道理的。

從史志可知,姜太公受到道家與兵家的一致尊崇,他既是道家的先驅人物,又是兵家的歷史典型。就這一角度來看,道家與兵家具有共同的思想淵源。事實上,道家理論本來即多涉兵事。唐代王真作《道德經論兵要義述》,以為《老子》五千言,“未嘗有一章不屬意于兵也”。清代魏源也說:“《老子》其言兵之書乎!”把老子《道德經》看做純粹的“兵書”,這未必符合其最初之創意,卻也反映了其中一些真實的情形。在老子書中,有關軍事的思想的確是發人深省的。

既然道家與兵家具有共同的淵源,當道家思想成為道教文化的母體時,兵家的思想被道教一并吸收,這就不足為奇了。

(二)兵家在道教中的地位

兵家對道教的影響具有多方面的表現。首先是兵家的歷史典型成為道教的神仙。查道教神仙傳記《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有姜太公呂尚的傳記,稱:“呂尚者,冀州人也,生而內智,預見存亡,避紂之亂,隱于遼東四十年,西適周,匿于南山,釣于磻溪,三年不獲魚。比閭皆曰:‘可已矣?!性唬骸菭査耙??!讯帽徲隰~腹中。文王夢得圣人。聞尚,遂載而歸。至周武王伐紂,尚作《陰謀》百余篇,服澤芝、地髓,且二百年而告亡。有難而不葬,后子伋葬之,無尸,惟有玉鈴六篇在棺中云?!?img alt="《道藏》第5冊,第11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3A945/13173370103992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140309-BDjB50zHEpSYQHsXK3bjNucZSjFl7GV8-0-6822ccac6f3b6b8dcabc032ed4bb061e">這篇傳記雜糅了一些歷史資料,比如關于磻溪垂釣的事,早見于《史記·齊太公世家》。不過,《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的作者又著力于姜太公如何成仙的路徑以及“告亡”下葬時神奇事的描述上,這就說明姜太公在道教中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兵家人物,而是“兵家仙”了。像姜太公這種被神仙化的人物在道教中還有許多,比較突出的如張良。他本是漢代名臣,曾經輔佐劉邦打天下,戰功赫赫。在道教的有關記載中,張良乃是天師道領袖張道陵的先祖,于是張良不僅進入道教仙譜,而且也是兵法的杰出傳人,按照《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十一的記載,張良的兵法是由黃石公傳授的,歷史上有“圯橋進履”的故事,說的就是張良巧遇黃石公的奇異歷程,這個故事也載于《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之中。查《道藏》中有《黃石公素書》一部,其序言在追溯該書的來龍去脈時說:“子房得之,一匡天下?!?img alt="《道藏》第27冊,第42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3A945/13173370103992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140309-BDjB50zHEpSYQHsXK3bjNucZSjFl7GV8-0-6822ccac6f3b6b8dcabc032ed4bb061e">這里的“子房”就是張良(子房系張良字)。張良得了《黃石公素書》為什么能夠“一匡天下”呢?序言稱:該書“上有道德治國之行,中有全身保命之術,次有霸業匡邦之理?!?img alt="同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3A945/13173370103992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140309-BDjB50zHEpSYQHsXK3bjNucZSjFl7GV8-0-6822ccac6f3b6b8dcabc032ed4bb061e">在古代,不論是治國還是匡邦,都無法離開兵學?;肌饵S石公素書》的文本,可以發現這部書文字相當簡潔,主要是論述治國用兵的戰略方針,也闡述大將應該具備的氣質,如文中說:“務善策者無惡事,能遠慮者無近憂,夫勇者可令進斗,不可令持堅,重者可令固守,不可令凌敵?!?img alt="《道藏》第27冊,第42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3A945/13173370103992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140309-BDjB50zHEpSYQHsXK3bjNucZSjFl7GV8-0-6822ccac6f3b6b8dcabc032ed4bb061e">作者強調了將領立“善”的重要性,有條件地肯定了“勇”與“重”的作用。這些內容與古代國家軍事將領的培養有關。道教之所以注意兵學,是因為用兵問題與國家的安寧休戚相關。道教向來主張治世安邦求太平,這種出發點決定了道門中人必然關心國家的軍事,有才干的道門中人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也會挺身而出。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道教主張身國共治,道門中人把人體也看做國家一樣,所以治身也需要有兵家的戰略。在《道藏》中有一部著作,倡導修道、治國、治身與用兵的一致性,這部書叫做《黃帝陰符經》,共分三章,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人之法”、“強兵戰勝之術”《道藏》第2冊,第736頁。。這部書每一章都有一個側重點,但前后相互貫通。作者基于修仙的宗旨,從國家治理擴展到修身,兵家的理論成為修身的方略。李筌在解釋《黃帝陰符經》的起兵術時說:“兵者,兇器;戰者,危事,處戰爭之地,危亡之際,必須三反精思,深謀遠略。若寡于謀慮,輕為進退,竟致敗亡。所以將此耳目精思,引以用師為喻。切令修煉保護其身,非真用師也……至如古今名將孫吳韓白武侯衛公皆善用師,悉能三反晝夜,成功立事,以致榮華。”同上書,第743頁。李筌這段話先說明用兵的嚴重性,指出危亡的關鍵時刻應該慎重考慮,不能輕易進退,否則就會失敗。接著,李筌將話題轉到心靈方面。按照李筌的理解,《黃帝陰符經》所講的用兵情況是一種比喻,目的是要讓人們知道如何修煉養生。李筌側重從煉養保身的角度談用兵問題,反映了道教把兵學與養生學相結合的一種思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都市| 临沧市| 德庆县| 肥东县| 牡丹江市| 澄江县| 米林县| 通河县| 桦甸市| 忻州市| 石阡县| 灵寿县| 宽城| 邯郸县| 青川县| 北安市| 三穗县| 桦川县| 渭南市| 贡觉县| 获嘉县| 东光县| 邹城市| 和田市| 普兰店市| 金寨县| 平邑县| 马龙县| 台北县| 宿迁市| 武安市| 乳源| 太保市| 太和县| 新巴尔虎右旗| 涟水县| 武强县| 雷山县| 仪征市| 济南市| 颍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