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國內外現代物流發展

一、美日歐物流發展特征

現代物流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企業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事實上,作為Logistics意義上的現代物流是在科學信息技術革命、政府管制放松、質量創新理念推廣、企業戰略聯盟興起等的基礎上建立并發展起來的。這些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聯系,促使企業決策者探尋新技術、新手段、新思想,加快現代物流發展進程,推動物流各種基本要素的集成。文獻研究表明,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期間把Logistics作為“企業商務物流”運用于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從70年代開始全面走向現代物流;日本全面導入現代物流是80年代以后的事。現代物流的發展歷史至今不過半個世紀,但是現代物流在以美國、日本和歐洲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進入了成熟期,現代物流的技術運用日益廣泛,現代物流的理念思想深入人心,現代物流的概念內涵不斷豐富,體現了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現代經濟和現代管理的風貌特征。

1.美國強調企業物流

美國在發展物流過程中,一直把物流作為企業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視,將企業物流放在舉足輕重的位置加以發展。20世紀50年代后,現代市場營銷觀念改變了美國企業經營管理的行為,促使企業意識到顧客滿意是實現企業利潤的唯一手段,是保障企業生存發展的唯一路徑;現代的顧客滿意是企業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行為規范,并作為企業經營管理行為的理念和哲學而被賦予時代使命。因此,美國企業特別強調物流的服務保障職能,并通過物流的服務保障增強企業競爭力,增加企業利潤。以顧客滿意為理念的企業物流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物流的研究和實踐,使美國的物流發展史成為一部以企業物流發展為核心的歷史。1963年成立的美國物資配送管理協會在1985年改名為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其稱謂離不開物流管理,這從側面說明了美國物流是始終圍繞企業物流理念的升級和企業物流技術的進步發展起來的,是在追求顧客服務競爭的企業物流管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日本強調物流系統

日本物流概念的形成比美國晚得多,但是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推動下,物流理念的提升和物流功能的整合進程很快,現代物流發展十分迅速,并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經驗和方法,成為現代物流方面的先進國家。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日本從美國導入物流概念的過程中,把物流理解為“各種活動綜合體”,包含了運輸、配送、保管、庫存、裝卸、包裝、流通加工和信息活動等基本活動。60年代,日本通產省發表了《關于流通活動系統化》,提出為了適應流通活動高度化和效率化,要把整個流通活動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把物流基本功能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70年代,運輸省發表了《走向物流系統化的道路》,認為物流系統是經濟社會的子系統,提出構建理想的物流系統的思路。從此,在日本,從政府層面到行業層面再到企業層面開始全面構建物流系統。在政府層面,日本有專門的行政部門,即原來的通產省和運輸省來行使物流行政管理職能,制定物流政策和法令,如《綜合物流政策大綱》(1997年4月)、《新綜合物流政策大綱》(2001年7月)等。在行業層面,1970年成立的日本物流管理協議會(Japanes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JCLM)和日本物的流通協會(Japan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JPDMA)于1992年合并為日本物流系統協會(Japan Institute of Logistics Systems, JILS),突出物流系統的觀念。在企業層面,日本企業高度重視物流,積極投資物流體系的建設,構筑與大量生產、大量銷售相適應的物流設施,如80年代通運、大和運輸等一些較大的物流企業都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分公司、子公司,面向國內外開展第三方物流業務,形成了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綜合物流網絡體系。

3.歐洲強調綜合物流

在歐洲的物流觀念中,始終強調綜合的觀念,重視發展社會化、專業化物流,提倡第三方物流服務的理念。成本中心觀念帶來歐洲供應鏈管理的盛行,供應鏈理論和技術應用相當出色,提高采購、生產、銷售各個環節之間的效率成為歐洲物流發展的重點。歐洲的許多企業通過直接控制供應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通過把供應鏈上的物流和其他企業經營管理要素納入一個整體的思考系統中,進行系統規劃,促使“功能性”的物流系統成為重要部門,大大提高了物流一體化程度,綜合物流成為歐洲物流發展的重要特征;通過把SCM和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有效客戶反應)作為企業“價值創造鏈”的核心理念,強化供應鏈競爭力的物流因素的作用。隨著歐盟的誕生和歐洲共同市場的形成,歐洲物流呈現出企業物流社會化、國際化的趨勢,第三方物流的應用水平高于美國和日本。近兩年來,歐洲物流運輸市場共發生890宗收購結盟的商業活動。在大型物流企業規模擴張的趨勢中,一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顧客需求為中心,供應商、制造商、中間商和相關服務商有機結合的完整網鏈結構正在歐洲形成。

綜上所述,現代物流在美國、日本和歐洲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軌跡,其特征與風貌各有千秋,可資發展中國家借鑒啟示的經驗主要有三點:①現代物流體現的是系統化的思想,追求的是系統最優,實現的是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②現代物流活動是企業行為,第三方物流成為現代物流發展的動力;③在現代物流發展過程中政府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政府的物流發展政策措施指導現代物流發展的方向。

二、中國物流發展歷史沿革

我國對物流概念、物流理論的研究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有關物流理念開始展開的。物流作為經濟管理的一個基本領域、基本功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其物流活動和物流管理在新中國經受了半個多世紀的洗禮。中國物流的發展先后經歷了計劃經濟下的發展階段、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下的發展階段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的發展。

1.計劃經濟下的物流(建國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初)

這一時期,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國家的整個經濟運行處于計劃管理之下。國家對各種商品特別是生產資料和主要消費品,實行指令性計劃生產、分配和供應,商品流通企業的主要職責是保證指令性分配計劃的實現。為了節省商品流通領域的費用,政府努力綜合發展各種運輸方式,合理布局物資儲運點,建立合理庫存,編制并不斷修改主要物資的合理流向圖,提倡綜合利用各種運輸方式及發展聯運,但總體上是按計劃生產、儲存和運輸,實現計劃分配與供應。特別是1963年物資部門實現統一管理中轉供銷倉庫以后,全國物流活動基本上由各種物資儲運公司和商業儲運公司來承擔。物資儲運公司遵循“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原則,無論中轉次數多少,只向用貨單位按國家規定的收費標準收取一次性管理費用,物資系統內部調撥物資不收管理費。國家要求物資企業發揮蓄水池的作用,導致了社會物資庫存量不斷上升,物資周轉緩慢。工業消費品的儲存和運輸按三級批發的供銷體制進行,即對應一、二、三級商品批發供應站設立相應的商業儲運公司,分別承擔三級批發過程中的儲運業務。當時的商品零售業主要是由國營的百貨商店、糧店、副食店和各種物資供應站構成的,它們成立物流的終點,而且大都規模不大,內部物流活動主要是儲存。與此相對應,企業生產按計劃安排,物資供應按計劃調撥,產品銷售按計劃分配,交通運輸按計劃執行,幾乎所有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都是由各級政府按部門、行政區域通過計劃手段進行分配和供應的。涉及物流的各個環節,包括采購、運輸、倉儲、包裝、加工、配送等,均完全通過計劃手段進行管理和控制,企業基本沒有自主經營的空間。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物流管理方式,在生產規模小、產業結構簡單、基礎設施短缺、物資供應匱乏的經濟發展階段,雖然使政府比較容易掌握當時的社會物資供應狀況,能在一定范圍內調劑余缺,保持社會供應的相對穩定,但卻導致了條塊分割,自成體系,機構重疊,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互相分離,社會庫存量大,物資周轉緩慢,資金占用較多,給社會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

可以說,這個時期中國尚未引入物流的概念,更沒有現代物流的理念。資源分配和組織供應是按部門、行政區劃進行的,物流活動的主要目標是保證國家指令性計劃分配指標的落實,物流的經濟效益目標被放到了次要位置。物流活動僅限于對商品的儲存和運輸,物流環節相互割裂,系統性差,整體經濟效益低下。

2.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下的物流(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這個時期,中國引入了物流的概念,物流發展進入部分一體化管理階段。中國經濟開始從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隨著產品和服務的商業化和市場化,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各類企業開始意識到現代物流的重要作用,不僅流通部門加強了物流管理,生產部門也開始重視物流問題;不僅國營物流企業的建設有所加強,同時一些集體和個體物流企業也有了發展,物流業已打破部門、地區的界限,向社會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但是,這個時期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物流運作和現代物流企業。

這個時期,我國實行了“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政策,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企業經營自主權增加,多種經濟成分進入市場,國民經濟步入高速發展時期。與此同時,中國的物資分配體制、商品流通體制、交通運輸體制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政府逐步放開了對企業生產、物資、價格的管理。工業企業自主決定其原材料的采購和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商貿企業根據流通體制改革和物資供應方式的調整變化,建設配送中心,開展商品物流配送服務;交通運輸企業突破傳統的觀念,把業務范圍向運輸前后的兩頭延伸;貨運代理企業作為托運人與承運人之間的橋梁與紐帶,開辦了代理貨物托運、接取送達、訂艙配載、聯運服務等多項業務。國外先進的物流概念和物流管理方式開始進入我國,影響滲透著我國物流活動的各個領域。

這個時期,由于經濟活動已向商品經濟轉變,物流業開始注重經濟效益。物流活動已不僅僅局限于被動的倉儲和運輸,而開始注重系統運作,即考慮包括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流通加工在內的物流系統的整體效益。按系統化思想,推出了倉庫一次性作業、集裝單元化技術、自動化立體倉庫、各種運輸方式綜合利用和聯合運輸等系統應用形式,用系統思想對物流全過程進行優化,使物流總費用最低,物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所提高。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物流(20世紀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我國加快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經濟建設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消費需求個性化、多元化趨勢的加強,競爭機制的建立,使得我國工商企業,特別是中外合資企業,為了提高競爭力,不斷提出新的物流需求,我國經濟界開始把物流發展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國家逐漸加大力度對一些老的倉儲、運輸企業進行改革、改造和重組,使他們不斷提供新的物流服務,與此同時出現了一批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現代物流企業。

在物流學術領域,一系列會議也陸續召開。例如,1994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在上海召開現代物流技術與裝備國際學術會議;1995年,中國物資流通協會成立,并于1997年舉辦了亞太國際物流會議。此間,《現代綜合物流管理》《現代物流學》《物流學》《軍事物流概念》等新一批重要物流書籍出版發行。這一階段是中國物流發展的成長時期。

4.新經濟發展形勢下的物流(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

新經濟的表現形式之一是網絡經濟,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電子商務,讓人們轉而聚焦物流這個“瓶頸”,并意識到網絡經濟發展的基礎是物流;新經濟的表現形式之二是信息經濟;表現形式之三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新經濟背景迫使中國企業不得不重視物流這一“第三利潤源”。

我國物流的發展也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領導人多次在有關會議上對物流產業的發展表示關切。2001年,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鐵道部、交通部、原信息產業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家民航總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2004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公安部、鐵道部、交通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民航總局、工商總局九部委聯合制定的《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經國務院批準;2005年6月,國務院頒布《關于促進流通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07年3月,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2009年3月10日,國務院發布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11年6月1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工作,推出了推動物流業發展的八項配套措施,等等。

與此同時,我國物流領域第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行業組織——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成立;我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正式實施并于2006年進行了修訂;《中國物流年鑒》《中國物流發展藍皮書》出版發行;各種物流峰會、論壇、研討會和物流機械展覽會接連不斷;各省、市、自治區紛紛制定物流發展規劃,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紛紛涌現。

這一階段是中國物流大發展的時代,中國物流正和世界經濟接軌,與國際水平的差距也越來越小。

? 案例一

歐洲物流業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物流產業在歐洲是一個正在快速發展的新興服務領域,對歐洲各國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1.物流產業發展需要政府的參與和必要的政策支持

(1)協調政府的管理職能,為物流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一是歐盟在促進歐洲統一市場形成的過程中,制定和大力推行的統一貿易政策、運輸政策、關稅政策、貨幣政策等,極大地促進了貨物在全歐洲范圍內的自由流動。二是歐洲各國政府積極地為本國物流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2)打破壟斷,減少政府干預,創造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近年來,歐洲各國政府實施了一些打破壟斷、放松管制的政策措施,對促進各國物流產業發展有積極的影響。

(3)加強基礎設施投入,為物流產業健康發展提供運行平臺。這方面的政策包括: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運輸方式效率為中心的基礎設施協調發展政策,以及促進大型貨運樞紐、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公共配送中心等新型物流基礎設施發展的政策。

(4)推進物流產業的標準化進程。

一是針對物流基礎設施、裝備制定的基礎性和通用性標準;二是針對安全和環境制定的強制性標準;三是支持行業協會對各種物流作業和服務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

(5)支持物流知識和技術的創新與推廣,加快物流產業的現代化進程。

(6)制定必要的導向性政策,引導和鼓勵物流產業發展。

2.物流行業協會組織在物流產業發展中作用顯著

(1)引導和促進作用。如歐洲物流協會組織的物流企業問卷調查,跟蹤和分析整個歐洲物流產業發展狀況,結合世界物流產業的發展趨勢,引導和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

(2)咨詢服務作用。如荷蘭國際物流配送協會,專門提供配送中心選址、規劃、經營等方面的咨詢和信息,幫助成員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進其發展。

(3)教育和培訓作用。目前,歐洲各物流協會的物流課程設置和教學大綱基本上采用的是歐洲物流協會開發和制定的物流教育培訓標準,并形成了相應的物流從業資格制度。

(4)行業規范作用。如歐洲物流協會與歐洲標準化委員會及各種標準化研究機構合作,參與制定了多種物流行業標準,并合作編寫物流詞典,規范物流用語。

(5)聯絡和交流作用。一是利用研討會、組織專項研究活動等,促進物流產業內部的交流和合作;二是建立與歐盟組織和各國政府的對話機制和交流渠道,反映行業的呼聲和利益要求,積極尋求政府對物流產業發展的支持。

3.國際經驗給我國物流產業帶來的借鑒與啟示

(1)建立協調統一的管理制度,為物流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鑒于我國物流管理體制中存在著條塊分割現象,對物流產業發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約,近期有必要成立政府職能部門和行業管理部門參加的協調機構,專門負責研究、制定和協調物流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在此基礎上,結合政府當前的政策取向,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裝備更新的融資政策、物流基地的土地使用政策、物流服務及運輸價格政策以及工商登記管理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利于物流產業發展的支持性措施。

(2)改變基礎設施分散規劃、投資的格局,注重新型物流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改變目前按不同運輸方式和行業管理部門進行規劃和投資的方式,將政府在基礎設施規劃和投資方面的職能適當集中,以統籌規劃和布局各種基礎設施,促進基礎設施之間的配套和協調發展。同時,中央政府應當加強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新型物流基礎設施的規劃,并注意協調地區之間、城市之間的物流發展規劃。

(3)打破行業、地區界限,促進全國統一物流市場的形成。一方面,要制定全國統一的貿易、運輸管理政策,進一步放寬政府的干預和管制,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和貨物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另一方面,要在規范市場準入的基礎上,鼓勵物流企業進入不同運輸服務領域,為物流產業發展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4)采取積極的措施,推進物流標準化的進程。協調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加快物流用語、計量標準、技術標準、數據傳輸標準、物流作業和服務標準等的制定工作。同時,清理和規范已有的與物流活動相關的各種國家標準、行業標準。

(5)重視物流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推廣工作,加快物流人才的培養。政府應積極支持和鼓勵物流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一方面要支持和資助大學及科研機構在物流方面的研究和創新活動,提高我國物流理論和技術的整體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勵企業建立物流研究機構,鼓勵企業與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作,以加強應用性物流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在物流人才培養方面,應促進多層次、多樣化的物流教育體系的形成。

(6)關注物流行業協會組織的成長和發展,發揮物流行業協會的積極作用。要盡快培育中國的物流行業協會,一是促進商業、物資、運輸、外貿等行業協會中各物流專業委員會之間的合作,以盡快形成全國性的物流行業組織;二是參考歐盟的做法,賦予協會一些職責和權力,在制定和推廣物流行業標準、物流教育規范、物流從業人員資格認證等方面發揮協會的作用。

資料來源:中國物流與采購網www.chinawuliu.com.cn,2010-10-27。

? 案例二

縱觀新加坡的物流業

世界地圖上的新加坡只不過是個“小紅點”,但新加坡所處的地理位置卻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運輸、通信、旅游中心。靠水吃水,一直以來,新加坡憑借自己獨特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目前,物流業已經成為新加坡的支柱產業,新加坡港的吞吐量也一直名列世界各港口前列。

1.平臺

新加坡是亞太地區領先的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中心。新加坡的樟宜機場是世界第四大貨運機場,每周4000駕次航班連接著57個國家的182個城市。機場內設有樟宜航空貨運中心(也稱物流園),面積達47公頃,是一個24小時運作的自由貿易區。這個一站式的服務中心,提供了裝卸航空貨物所需的設備和服務,從飛機卸下的貨物送到收貨人手里,前后只需一小時。民航局不定期研討制定樟宜機場的發展規劃,以確保機場有足夠的能力應對亞太地區航空交通的強勁增長。

新加坡利用其優良的深水港,興建了4個集裝箱碼頭。新加坡港務集團每年可裝卸超過1500萬個集裝箱,是世界最大的單一箱運碼頭經營機構。2008年,新加坡港以260多萬標箱(TEU)及兩位數的增幅,再次雄踞國際港口的榜首。在新加坡,200家船務公司把新加坡港與123個國家的600個港口連接起來。這一切都使新加坡毋庸置疑地成為亞太地區領先的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中心。

2.地位

正因為新加坡擁有強大的海上和空中網絡連接著亞洲和世界各地,有超過9000家的物流企業將新加坡作為區域轉運及配運中心,其中包括位列全球業界前茅的17家第三方物流公司中的10家在新加坡設立了亞洲總部。這里也是許多正在進入亞洲市場的跨國公司的亞洲總部。據一項調查顯示,新加坡工業及商業企業運用物流組織管理技術和專業化的3PL(Third Party Logistics,第三方物流)服務非常普遍,約60%的新加坡企業使用3PL服務,其中有83%已經是3年以上的3PL服務客戶。超過90%的使用者認為3PL服務能幫助他們降低成本,并對3PL提供的物流服務十分滿意,這是新加坡3PL服務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基礎。

此外,世界知名物流企業如敦豪、聯邦快遞、辛克等都在新加坡設立了區域總部。再加上與互聯網的結合,新加坡物流業更以電子物流的全新經營模式,整合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網絡供應鏈管理系統(IS-CM),吸引跨國企業利用新加坡物流業的優勢來構建亞太地區的外包供應網,使跨國企業可以更好地專注于產品研發及市場營銷,提高國際競爭力,從而更加鞏固新加坡物流業的支柱地位。

3.政策

新加坡政府扶持經濟的發展在世界上既具有知名度,也是較為成功的。新加坡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支持物流行業發展的政策,主要有稅收優惠、研究經費的資助和提供各項教育與在職培訓計劃。由于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加坡的物流行業投資規模較大,且有強大的推動力和持續性。新加坡物流業的發展還在于其政策上對物流業進入、投資沒有限制,而良好的物流服務環境則吸引了大批國際著名企業在新加坡駐足及設置物流運作基地。

4.特點

作為發展較為成熟的現代物流業,新加坡物流可以用“四高”來形容,即高效率、高科技、高服務、高專業。

新加坡物流業充分體現了“高效”的含義,這不僅由于新加坡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還在于其各環節暢通無阻。以通關程序為例,新加坡政府使用“貿易網絡”實現了無紙化通關,貿易審批、許可、管制等通過一個電腦終端即可完成。

高科技是新加坡物流業的主要支撐力量之一,而網絡技術則是重中之重。新加坡物流公司一般都擁有高技術倉儲設備、全自動立體倉庫、無線掃描設備、自動提存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設備,基本實現了整個運作過程的自動化。新加坡物流企業都斥資數百萬美元建成了電腦技術平臺,通過公司的技術平臺,客戶不但可以進行下訂單等商務聯系,還可以隨時了解所托運貨物的空間位置、所處的運送環節和預計送達的時間。現代科技還保證了貨物的安全和物流過程中的準確性,如條碼和無線掃描儀的使用使每天多達數千萬份的貨物運送準確率超過99.99%。

服務的專一性是新加坡物流企業提供高質量服務的重要原因。它們要么專門為某一行業的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要么為各行業的客戶提供某一環節的物流服務。新加坡港口、機場附近均設有自由貿易區(保稅區)或物流園區,提供集中的物流服務,在園區內就能找到運輸、倉儲、配送等各個環節的專業物流商,極大地方便了客戶聯系業務。樟宜國際機場附近的物流園,吸引了數十家大型物流公司進駐,達到了較好的規模經濟效果。新加坡現代物流業已經轉向“量身定做”的服務,以滿足每個客戶的不同需求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服務范圍之廣、之細可謂空前。公司通過和客戶共同研究,找出一種或幾種最理想的服務方式,最終選擇能最大限度地為客戶提供低成本服務的解決方案。

注重人才的培養也是新加坡物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新加坡政府以講座的形式向公司及公眾介紹物流技術的最新發展,推出了政校合作、國際交流等多項物流人才培訓計劃,并配合市場的實際需要推出廣泛的專材訓練課程。政府也與物流專業機構、協會或商會合作,推動物流展覽會、研討會等的舉辦,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新加坡政府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等高等學府設立物流碩士課程,培養物流專業的高級管理人才。1999年,政府提供2000萬新元資助新加坡國立大學和美國佐治亞州科技學院在新加坡合作成立了亞太物流學院,主要培養物流及供應鏈管理的專業人才,全球二十八家著名學府認可其物流專業資格,完成課程的學員可在這些學府升讀物流的碩士課程。此外,政府還鼓勵私立教育機構開辦物流專業課程,為在職專業人員提供培訓,如新加坡物流學院,目前在校受訓的在職人員達1500人,該校同時也提供學位教育,培養物流專業的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

5.新加坡物流業的外擴之路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新加坡的物流市場已成熟,國土面積小、沒有工業成為新加坡物流業發展的瓶頸。因此,新加坡的物流業者認識到必須走出國內市場,尋求新的促進增長的道路。

亞太物流業報告指出,亞洲物流業估計價值1萬億美元,以中國為首,其后依次是東盟國家和印度。經濟的全球化造成了生產基地向東移;世界貿易組織提倡的多邊貿易體制及區域貿易協定、雙邊貿易協定等都有助于國際貨物流動的大幅增加;采購原材料、分包制造以及成品配送活動也正在全球化過程中,同時增加了企業供應鏈的長度和復雜性。這一切都使生產企業無暇顧及全部的產業鏈環節,迫使其將部分物流業務外包。

一方面,新加坡物流業者亟須擺脫國內物流業的飽和狀態,需要進一步擴大業務,以取得更大的利潤;另一方面,一直以來,新加坡物流業不僅是區域跨國企業的物流服務提供商,也已經擁有廣泛的網絡。因此,兩者不謀而合。

由此可見,新加坡物流業外擴的成功不僅僅是順應全球經濟形勢,也與長期以來的硬件發展分不開。

資料來源:中國物流與采購網www.chinawuliu.com.cn,2010-8-6。


本章提要

現代物流內涵的演進經歷了20世紀初的PD階段到20世紀80年代的Logistics階段,再到21世紀的Supply Chain階段,物流理論實現了從一個窄小的領域向一個廣闊領域的飛躍。

物流學科是以物流全過程為對象,研究物品實體流動的概念、理論、規律、技術和方法的學科,屬于經濟學、管理學、工學和理學等互相交叉的新興學科。

在對物流的認識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商物分離、“黑大陸”說、“物流冰山”說、“第三利潤源”說、“效益背反”說等經典學說。物流效用包括時間和空間效用,物流價值體現在物流系統功能價值、物流經濟活動價值、物流利潤價值、物流成本價值、物流環境價值、企業發展戰略價值、國民經濟價值和新經濟價值。

美日歐物流發展有其各自的特征:美國強調企業物流,日本強調物流系統,歐洲強調綜合物流。中國物流的發展先后經歷了計劃經濟下的發展階段、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下的發展階段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的發展。


練習與思考

1.現代物流內涵的演進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Logistics包括的物流內容是什么?

3.比較PD與Logistics的物流內涵的不同。

4.物流的六大功能是什么?

5.物流產生了哪些效用?

6.關于物流有哪些經典學說及其代表人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铜峡市| 聂荣县| 合山市| 凤台县| 封丘县| 唐海县| 宁国市| 涿州市| 莱西市| 新郑市| 永兴县| 通州市| 贵定县| 英德市| 靖江市| 云龙县| 菏泽市| 广平县| 巴楚县| 荥阳市| 大邑县| 潮州市| 得荣县| 景泰县| 紫云| 如东县| 南乐县| 北票市| 武威市| 桐柏县| 个旧市| 延安市| 永定县| 万源市| 丽水市| 柏乡县| 邓州市| 门源| 海伦市| 新密市| 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