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中國紀實攝影的歷程與視覺公共領域的發展

攝影作為公共領域,這個命題與紀實傳統直接相關。在全球攝影史上,既有曼·雷(Man Ray, 1890—1976)、李·米勒(Lee Miller,1907—1978)等超現實主義大師為我們留下影像魔術的神奇景觀,也有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y Cartier-Bresson, 1908—2004)、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1954)等紀實攝影家為我們闡釋獲取真相與社會進步之間的緊密聯系。在中國獨特的文化與社會語境下,攝影的發展體現出強大的表現主義與弱小的紀實主義之間不平衡的張力。但是,在攝影宣傳論、影像美學主義追求和商業化的巨大壓力下,中國的紀實攝影實踐仍舊努力前行,為視覺公共領域的建構積累技術經驗與社會理念。如果說第一章的重點在于理論建構,這一章的觸角將探向歷史的縱深,從紀實攝影在現代中國艱難的發展歷程去體察它從多個方面對視覺公共領域的塑造與推動。

攝影技術與電影技術都誕生在19世紀的歐洲,但不久就傳到了中國——攝影是在19世紀40年代早期(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電影則是在1896年來到中國——這從側面印證了19世紀由歐洲帝國主義的擴張所促成的全球聯系與相互影響的強度。最初,國人將全新的影像技術的展示稱為“西洋景”,對此充滿了獵奇、恐懼、不屑等復雜心態。但是很快,攝影和電影的本土實踐也開始了,而這種實踐主要集中在港口城市。盡管這兩種技術是幾乎同時被引進的,但二者在中國的藝術探索和社會使用卻經歷了截然不同的路徑,這表明在一定的社會中,是社會文化和政治、經濟條件的多重制約與影響,而非技術本身的屬性,塑造了新技術使用的模式與文化形態。在中國,攝影理念和美學發展的一個比較獨特的地方,是紀實傳統與其他個人的、機構的和商業的用途相比,處于相對邊緣的地位,雖然20世紀早期以來,現實主義作為美學和意識形態學說,對中國知識分子來說并不陌生。20世紀末期,顯著的變化開始出現——關于紀實類影像的實踐與理論探討成為媒體和專業領域的重要話題,而對于像攝影、電影和電視這類視覺媒體所具有的社會功能的公眾關注也在不斷增強。下面所要探討的,是中國紀實攝影發展的背景和社會條件,以及紀實攝影如何將自身看做一種新興的社會、藝術乃至政治力量,尋找和錨定紀實風格與傳統在日益活躍的公共領域中的位置。

此處筆者并不想詳細探討在攝影技術誕生的第一個世紀,紀實傳統在中國所遭遇的困境背后復雜的政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不過,三條社會歷史線索也許可以提供一個初步的思考前提。首先,傳統的中國視覺藝術非常強調表達與表現而非忠實的模仿。藝術成就通常在于對“理想”或“想象”而非“現實”的巧妙表達。因此,雖然攝影是在歐洲科學主義熱潮的大背景之下,應捕捉絕對現實的迫切要求而誕生的,但當它傳到中國之時,這種現代主義的野心很快被本土文化的慣性過濾掉了大半。早期的攝影實踐者以傳統士紳階層和從中生發出來的新興知識分子群體為主。他們傾向于將這種新興影像技術放置于中國視覺表達傳統的熟悉語境中,也就是說,與中國文人繪畫的理想一脈相承。在這些有幸最早接觸攝影的中國上層知識群體眼中,攝影與繪畫相比,只不過在技術上更為先進和方便,二者之間并沒有明顯的斷裂,而與此相對的是,對繪畫的超越和競爭關系恰恰是歐洲關于攝影屬性之爭的關鍵問題。因而,中國早期的攝影實踐大多出于裝潢、崇拜、審美表達、社交、廣告和宣傳的目的。記錄歷史和再現現實(無論是科學的還是社會的)都不是其主要的目的,盡管許多當時拍攝的照片在當代被認為具有文獻價值。

其次,攝影引入中國之時,中國是一個正陷入戰亂中的社會,人民貧窮、國家分裂和外國侵略成為中國社會最大的困擾。盡管攝影是一種具有極大審美、社會和經濟潛力的新技術,但與此同時,它的使用、生產和傳播的成本也非常之高。只有少數政治、文化精英能夠使用這種技術,它的持續應用和進一步開發都需要技能和資金的支持。因此,在缺少一個富裕的中產階層的中國社會,攝影的傳播僅限于華人社會中一個小的群體。照片工作室、圖片新聞和攝影愛好者在大型商業城市(比如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的繁榮,只是一種特例而非規則。基于這種媒介在中國有限的傳播范圍,整個社會缺乏對攝影的熟悉,對這種新媒體的話語力量和藝術潛力的嘗試、實驗與推廣也就舉步維艱或者少有人問津。作為一種致力于再現生活世界和表達社會關注的藝術形式,紀實攝影是在一種新的社會理論、社會運動和社會意識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20世紀初的中國雖然對這些社會思潮的新發展并不完全陌生——從保守主義到改良主義,從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到無政府主義——但社會改良的倡導者們大概認為攝影是一種太過陌生和難以獲得的技術,是供上流社會消遣的玩意兒,而不能被有效地運用于普通民眾的啟蒙與社會動員。

最后,強大的紀實傳統不可能只靠少數天才藝術家或具有前瞻性的社會改革者獨立建構出來。要使紀實攝影成為一個可持續的社會實踐與藝術運動,需要擁有社群、政治和制度支持的、相互聯通的網絡。這個網絡可以將分散的人員力量集中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政府支持(比如美國著名的新政機構FSA對紀實攝影和社會調查的支持),有能夠教授和傳播與紀實攝影有關的美學技巧和社會價值的教育機構,有能夠讓一般民眾熟悉攝影現實主義并對其所表達的社會理念產生同情的、大眾化的圖畫出版物,這些都是紀實傳統能夠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不用說,對于中國來說,這些條件在20世紀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嚴重缺乏的。

不過,就是在這些困難的條件下,中國的紀實攝影傳統還是蹣跚起步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云县| 长丰县| 集贤县| 马鞍山市| 耒阳市| 汉寿县| 桦甸市| 阿坝县| 泌阳县| 武威市| 怀来县| 威远县| 商南县| 乐业县| 东阳市| 大渡口区| 同心县| 勃利县| 专栏| 汉川市| 东乡| 石狮市| 通海县| 香河县| 旬邑县| 锡林郭勒盟| 扬中市| 灵寿县| 曲靖市| 永平县| 武城县| 独山县| 额尔古纳市| 嘉禾县| 昔阳县| 镇坪县| 嘉荫县| 和田市| 镶黄旗| 石城县| 中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