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思想基礎
本章開始部分已經提到,要素主義教育哲學的哲學基礎比較復雜,雖然也有人說要素主義同新托馬斯主義也有內在的聯系,但一般說來,要素主義者主要采納觀念論或實在論的哲學觀點。由于各個要素主義者信奉的哲學觀點不盡一致,所以在教育觀上他們之間既有共同之處,也存在一些分歧。然而,在人性觀和社會觀方面,要素主義者的保守主義觀點卻是基本相同的,本節主要討論要素主義的哲學基礎以及保守主義的人性觀和社會觀等。
一、哲學基礎
在要素主義哲學基礎方面,主要敘述觀念論哲學以及實在論哲學的最一般的觀點以及它們分別對要素主義者基本教育觀的影響。
觀念論(idealism)有時也稱為唯心主義、唯心論、理想主義。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種主要形態。在本體論方面,主張精神是萬物的本源,世界是按預定規律運行的。當然,這里之所謂“精神”,在不同的觀念論哲學家那里有不同的名稱,如柏拉圖的“理念”,萊布尼茨的“單子”,康德的“物自體”,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等。在認識論方面極端夸大意識的作用,使主觀與客觀、認識和實踐相分裂,認為單憑經驗不能獲得知識,只有理性才能使我們獲得普遍的、永恒的知識。在價值論方面,服從宇宙的法則就是善,而惡則源于人的低級的內驅力和享樂主義。
信奉觀念論的要素主義者如德米亞西克維奇、霍恩、特勒等一般主張“給予心靈以優先的性質”,強調形式教育,注重對學生心智的訓練,嚴格學業標準。強調教師對學生的示范作用。在課程方面,主張以“觀念為中心”,注重諸如歷史、文學等人文學科,以及觀念的吸收和把握,尤其注重所謂文化遺產、文化要素在課程中的地位。
實在論認為客觀世界、客觀事物的本質是不依賴于人們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實在。但“實在”這個術語很不確切,往往被觀念論所利用,因為實在論并不明確肯定客觀“實在”就是物質。例如哲學史上客觀唯心主義者柏拉圖就主張普遍概念具有脫離個別事物獨立存在的實在性,是客觀事物的本質。所以,實在論同唯物論是有區別的。在認識論方面,實在論認為真理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真理是發現的,所觀察到的實事與觀念相一致就是真理。在價值論方面,認為價值是客觀的,服從自然的法則即為善。
屬于實在論的要素主義者如巴格萊、芬尼等人注重學生的感覺經驗,服從自然的法則。在課程方面,強調諸如數學、科學等學科,注重事實、知識的掌握。要求教師鼓勵學生發現真理,鼓勵他們提出新的見解、新的觀點。
布拉梅爾德(Theodore Brameld)在《教育哲學的文化透視》一書中講到要素主義在哲學觀上受觀念論和實在論的影響后說,“然而,盡管觀念論哲學和實在論哲學存在著一些差異,但兩者同樣地都深深地關注三個主要的信仰領域:實在、知識和價值。而且,在考慮了許多限定條件之后,無論用其比較主觀或比較客觀的表達,三者都集中圍繞一個共同的信念,即實在乃是由一些不變的、永恒的、先定的規律、過程、原則以及全真、全善、全美的原理所控制的。觀念論者在這個信念中發現了精神宇宙的 ‘存在的理由’,而實在論者則往往將它同比較物質化的、類似機器的宇宙相聯系。在某些著述中,雖然有些持這兩種立場的人發現個人比服從法則的宇宙(他就是這個宇宙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更重要,但他們力求把他自己、他的知識和他的行為結合到那整個宇宙之中。”上述觀念論和實在論這種內在的一致,實際上也是使持這兩種哲學觀點的要素主義者得以結盟的思想基礎。
二、保守的政治觀、人性觀
從本章開始部分已經提到“要素主義是一種保守的教育理論”,在本章第一節結束部分再一次指出要素主義“在政治上表現出一種顯著的保守主義色彩”,現在需要對這一點加以說明。
30年代的美國陷入空前嚴重經濟危機時期,圍繞著學校的社會作用問題,要素主義獨樹一幟,反對進步教育。當時的要素主義者對進步主義的攻擊集中于一點,那就是認為進步主義主張以兒童為中心,強調兒童的興趣,目前需要和個人經驗,從根本上削弱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所以,巴格萊在《要素主義者的綱領》中,對于進步主義集中批評的那個部分的標題就是“根本上正在起削弱作用的教育理論”。在這個綱領中,巴格萊提到,如果不用要素主義教育代替進步教育,所謂的美國民主社會就可能敵不過極權主義,他說,“現在十分清楚,無論什么時候如果容許這些民主理想的任何一方面遭到破滅,整個的民主結構將會像兒童用紙牌搭的房子一樣倒塌下”,并且強調,“這些民主的理想就是包括在要素主義者的綱領中最首要的因素。”
要素主義教育同西方資產階級保守的政治主張、保守的政治勢力有著內在的聯系。如果說,要素主義者在其開始階段主要是教育理論家,那么,在其后來的發展中,要素主義者中“政治人物”就越來越多。在50年代以后的主張要素主義教育理論或與要素主義教育主張息息相通的人物中,科南特當過美國駐聯邦德國大使,里科弗是美國海軍上將,曾參與制造美國第一艘原子能潛艇,而貝爾則是里根行政當局的教育部長,看來這不是偶然的。“許多論述教育哲學的著作,在列舉要素主義教育的設計師時,提到了下列名聲不好的保守主義者,如英國的埃德蒙德·伯克(Edmund Burke),美國的拉塞爾·柯克(Russell Kirk)和威廉·F.布克萊(William F.Buckley)。當然,如果堅持認為保守主義思想的代表者制止了他們保守主義的教育傾向,那是錯誤的,所以他們中許多人最后都要對要素主義美言幾句,但是,如果認為所有的要素主義者都沒有偏離保守主義社會的、政治的和經濟的理論,那也是錯誤的。我絕不是說持自由主義政治和經濟觀點的人就不可能贊同要素主義教育,這并無任何不可理解或不合邏輯之處;要素主義最一般的論題是,確信基礎文化具有一種能夠保證社會平衡的共同核心。所有學校的首要作用就是認真對待這種核心并熱情地忠誠地傳達它。”
本書無須論述保守主義的所有方面,我們比較感興趣的是與教育關系比較直接、比較密切的方面,即人性觀、社會觀、知識觀。事實上,只有了解了這些方面以后,才能對要素主義有較深的理解。
保守主義的人性觀認為,人性從根本上講是惡的,如果不加控制地按照人的欲望和感情行事,他總是要傾向于胡作非為,搗亂,不守紀律。在保守主義看來,包括進步主義在內的自由主義,其錯誤的根源就在于對人性的看法。他們沒有看到人性的缺陷。自由主義不加分析接受了盧梭的人性觀,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的,應該自由地發展人的自然本性;人受外力的控制越少,人性的發展也就越好。
從保守主義的人性觀出發,既然人性惡,那么世界上的罪惡之源就不在于社會或人的無知,恰恰相反,世界的罪惡之源乃是人類本身的邪惡。上文提到的埃德蒙德·伯克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人之所以沒有做出他們本來能夠做的獸性的行為,主要是由于社會約束。所以,伯克得出了與盧梭完全相反的結論,即人之所以得到拯救,人之所以沒有導致毀滅,是因為人加入了社會,服從于社會的傳統、習俗等。
人由于社會而得到拯救,所以,作為其本性邪惡的人就不能破壞社會的安排和社會機構,也不能改變目前“文明社會”的人的關系。即使有某個非常聰明的想出了某些改善人的社會中關系的正確途徑,而且如果真的實施確實能給人帶來好處,那也要謹慎行事,我們只能作點滴的改進,而不要企求整個社會的改變。伯克認為,促進社會改革的真正動力并不是所謂的善良的人性。
三、社會觀
保守主義認為,社會乃是一種契約,它不能用人的善意或惡意來加以解釋。現代人正是由于社會才能居于文明的頂峰。因此,人不僅要承認從過去以及體現了過去最好思想的當今社會制度中得到好處,而且他還必須支持社會的安排,正是由于社會,人才能守紀律。不管用革命的手段或是非暴力手段,只要想去除社會的機構和社會已經形成的生活方式都是錯誤的,都是對前輩和新生、一代的背叛,因為社會不僅表現了現在活著的人之間的合作,而且還代表了已死的一代和未來一代之間的合作。
拉塞爾·柯克認為,社會所代表的這種合作是不可侵犯的,因為它體現了人對于某種高于現代生活的東西的調整,它也體現人對于規范的調整。在柯克看來,正是由于有了這種規范,人的生活才具有價值。然而,人要理解這種規范,就必須了解幾千年來的傳統。社會之所以能如此長期存在而沒有崩潰,其主要原因在于人能尊重那些受到保護的傳統。所以,人必須要忠誠于社會,尊重傳統,并對那些企圖改革的人表示仇恨。
保守主義強調個人服從社會,但也承認個人的尊嚴和自由。他們認為,個人有一種不可剝奪的自由生活的權利,但是,自然的法則使人結成了一定的聯系,因此,在強調個人自由的時候,不能忽視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權力和責任是不可分離的,而且,有些保守主義者,例如伯克認為,責任先于權力,在自然的權力成為法則之前,人們必須先要服從這個法則。然而,許多美國人,尤其是頭腦糊涂的自由主義者過分強調個人的權力而忽略了他的責任,這引起了年輕人思想的混亂。
保守主義認為現代教育的失敗就在于沒有向年輕人灌輸責任的意識,因而造成了學生的騷亂、青少年犯罪等。要克服這種現象,就必須讓青年人學習過去和過去的傳統,以此來控制青年學生的感情和狂想,青年人必須通過社會才能得到改造和拯救。
保守主義者普遍認為,社會具有一種結構,它是能夠被人理解的。要理解社會的結構,必須要了解包括了社會結構之本質的所謂“西方的傳統”。從歷史上看,解釋這種傳統的人往往是上層階級的精英人物,因為他們智力高,受過良好的教育,因而是可以信賴的。所以,具有高度智慧的杰出人物應該成為社會的領導者,只有當最聰明,最有才能的人管理社會時,才能很好地繼承社會歷史遺產,而這對于社會的每一個成員來說,都是有益的。
四、知識觀
在知識和真理的問題上,保守主義普遍持“符合說”(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ce),認為知識就是思想和觀察到的事實相符合。而知識的獲得乃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要用自己的智慧對一些零星的、片斷的事實加以反省思考,這樣才能對世界的真正本質以及目的有較好的理解。這種獲得知識的方法基本上是一個理性的過程,而且,人類的理性可以使人把從經驗中獲得的一些材料整理成知識。所以,從根本上說,認識的過程乃是聯系從事認識的個人和有待認識的外部世界的橋梁。
保守主義反對完全依賴經驗的認識方法以及在教育上與之對應的“從做中學”,認為實驗主義的這些主張將使許多有價值的傳統課程在學校中失去立足之地。應該指出,保守主義的這些主張并不意味著他們否認科學以及科學在智慧訓練方面的價值。他們的目的是,在承認科學價值的同時,也要重視諸如數學、現代語言、文學、歷史等科目。
保守主義認為,真理并不是某種神秘的、不可理解的東西。根據“符合說”,所謂真理就是與事實相符的陳述,它是公開的、公眾的。外部世界的存在是誰也不能否定的,我們可以知道外部世界的真實情況,因此,人們可以發現事實,也可以了解我們的陳述究竟是否與事實相符。保守主義認為,這實際上就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判斷真偽的客觀標準。實驗主義否定了普遍的真理,否定了不變的原則,在教育上,它主張向學生傳授所謂獲得真理的科學方法,而不是教學生知識和真理,所以實驗主義的真理觀毫無意義,因而也是不足取的。
保守主義認為,教育就是傳授真理、傳授知識的藝術,重要的是,教師傳授的必須是真理,至于兒童對所學的東西是否有興趣,那是次要的,當然,教師在首先傳授真理的前提下,也要引起學生對真理的興趣,尤其要引起學生為真理而掌握真理的興趣。在保守主義看來,西方資產階級的文化遺產都是實實在在的事實和原則,因而都是真理。學校應該成為傳授“文化遺產”的機構,要通過教育使這些遺產在新生的一代中再生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