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一、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不同看法

1.孔德的社會學對象

美國社會學家英克爾斯在《社會學是什么》一書中說,要想了解社會學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要看那些經典社會學家研究了什么。

孔德作為社會學的創始人,他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看法應該對后人有一些影響。孔德認為有了社會學,人類歷史才頭一次系統地被當作一個整體來考察。社會學要研究人的理性及其心理在社會生活影響下是如何發展的。社會學要研究人的理性的形成和發展,實質上就是要考察社會文明的歷史過程。這種考察是全面的,包括社會基本制度、政治制度、經濟交往方式和意識形態等。孔德把社會靜學和社會動學作為社會學研究領域的基本分類。社會靜學是對社會體系和社會構成要素的靜態考察。它將社會視為一個有機整體,以此分析其組織和諧與存在的條件。社會動學是對社會進步過程的動態分析,它不涉及具體歷史事件的研究,而是抽象地對社會進化規律作總體性描述。

2.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社會關系不是指個人間的關系,而是指不同屬性的人們之間形成的社會交往的形式。馬克思特別關注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和在此基礎之上產生的其他社會關系,關注階級之間的關系。

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也注重社會關系。他認為社會學并非要研究社會生活中的具體現象,或者研究為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和人類學所感興趣的特殊事實,而是要研究作為社會生活整體抽象的“人類的純粹社會形式”。齊美爾認為,社會學家應該從日常生活的交往關系中提取一般的交往形式,并加以適當歸類,然后再對這些抽象形式作進一步考察。齊美爾雖然沒有把社會關系作為研究的直接對象,但各種交往關系已成為他研究社會生活整體的基礎。

社會結構是多數社會學家研究的對象。孔德所說的社會整體的構成(社會構成)指的是社會結構問題。馬克思從經濟基礎出發分析社會的結構是對社會結構的宏觀分析,這服從于他想闡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目標。如果說早期社會學家更偏重于宏觀分析的話,那么后來的社會學家也顧及到社會結構的微觀分析。社會結構是指社會的不同類屬之間的穩定的關系模式。一般指社會中各群體之間的關系,其中包括職能部門之間、階級階層之間、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穩定的關系模式。這種對于社會結構的分析是從宏觀上著眼的,也可以用于微觀層次的分析,比如分析社區的社會結構。

關于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的關系,可以認為社會關系是從微觀層面上說明人們之間的交往模式,而社會結構則是偏重于宏觀社會分析,它是在微觀層面上形式的社會關系的積累的結果。當然,實際上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

3.社會行動和社會過程

從動態的角度考察社會,宏觀視野關注的是社會過程,微觀上則是社會行動。孔德、馬克思都關心社會過程,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探究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實際上,社會過程并不是只在社會形態的意義上才表現出來,在中觀甚至微觀層面上社會過程也可以表現出來,比如可以從家庭的變遷中發現社會的變遷。所以,社會過程可以反映在宏觀、中觀和微觀幾個層面。一般地,社會學更傾向于從宏觀和中觀層面對社會變動進行考察,并稱之為社會變遷。

隨著社會學的學科化的發展,一些社會學家從更加具體的角度去看待社會的動態,這就是對于社會行動的研究。韋伯是第一個提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行動的社會學家,他認為社會學的任務就是理解人們的社會行動。帕森斯則用社會行動來解釋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他分析了社會行動的結構,試圖說明以個人行動為基礎的、持續的社會行動會形成和發展為社會行為規范和結構。

社會學中的一個重要流派——符號互動論認為,理解人們的行動和符號對于人們采取行動的意義是社會學了解和認識社會的基礎,社會學的任務就是理解處于一定社會情境中的人如何破譯他人行動中和場景中的符號的意義,進而采取合適的行為,以順利地實現互動。

4.社會制度

在孔德的社會學設想中,各種社會制度是在他的研究視野之中的,他認為,對人類社會文明史的考察要通過對社會制度的分析來實現。他指出的社會制度包括家庭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等,并詳細分析了家庭制度對于社會的基礎作用。在把人類生活當作一個體系的思路之下,對社會制度的分析成為認識社會的基本門徑。斯賓塞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體,它的主要器官系統包括家庭制度、禮儀制度、政治制度和教會制度。在社會學的早期,當人們去研究一個不太發達的具體社會的內在運行機制時,社會制度成了研究的基本對象。在現代社會研究中,當從功能主義視角去分析社會的分化與整合時,社會制度也是基本的入手點。

二、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1.研究對象的界定

可以發現,在社會學的創立時期社會學家多是將社會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并力圖從宏觀上去認識社會,發現其規律,這是社會學還沒有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反映。當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被確立之后,學者們對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的認識就更加具體化,實際上這些不同的對象只是社會現象的某一個特定的層面。為了能較全面地反映社會學的研究視角和特點,本書從綜合的角度對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進行界定,進而說明社會學是怎樣一門學科。

從綜合的、較具包容性的角度出發,可以這樣來界定社會學:社會學是從社會整體出發,通過社會關系和社會行動來研究社會結構及其功能、社會過程及其原因和規律的社會科學。

關于這一界定有如下方面需要予以說明:第一,社會學將各種類型的社會都看作整體。社會學以社會為研究對象,從全球社會、國家到各種社會組織及群體,這些研究對象都被看作由不同部分組成的整體,這里所說的整體是指社會學的整體觀,它在分析具體社會時不是采取孤立態度,而是把它置于內部、外部的普遍聯系之中。第二,社會關系和社會行動是社會學研究的具體入手點。社會現象的基本組成單位是具體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行動,它們所反映的是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或社會群體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性質。第三,社會學要探索的是部分對于整體的意義,社會關系、社會結構變化的原因及其規律性。社會學創立初期的學者們主要致力于從宏觀上認識社會興衰之規律,后來的社會學家則從更具體的方面發現社會產生、發展、發揮功能、矛盾沖突及變化的規律。第四,社會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它是對社會現象的具體研究。社會學的具體研究主要是面對現實,其目的是增強對社會的理論性的認識,并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去改善社會,這是社會科學的特征之一。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對社會學的界定或描述性定義并不是排斥其他關于社會學的定義和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概括,而是從更寬闊、更綜合的角度對之進行說明。

2.關于社會學研究對象的進一步解釋

在一百七十多年的發展中,社會學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取向,這表現在上述對于社會學研究對象的不同表述之中,如社會關系、社會行動、社會結構、社會過程等。

社會關系與社會行動的關系。社會關系是社會的基本構成要素。許多社會學者認為社會是由社會成員(個體成員或團體成員)在共同的活動中形成的社會關系體系。比如馬克思認為,社會是生產關系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其他社會關系的體系,社會關系體系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一般的社會關系和思想關系,而且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社會時也是從生產關系(經濟關系)出發的。

社會關系是以社會成員之間的共同的交往活動為基礎的。從發生學的意義上來說,社會關系是通過社會行動和社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人們在某一社會生活(社會活動)領域中進行多次交往,進而形成某種較為固定的交往模式,這就是社會關系。當一定的社會關系形成之后,它就會對人們的社會行動產生規范的作用,即社會關系為人們的社會行動和社會相互作用提供了“模本”。可以說,社會關系與社會行動有強烈的依存關系:社會關系以社會行動為內容,社會行動以社會關系為形式;沒有社會行動的社會關系和不受社會關系指導的社會行動都是不可理解的。這也就是說,將社會行動與社會關系分離開來只是某種研究的需要。

社會結構與社會過程之間的關系是社會關系與社會行動的關系的宏觀表現。社會結構是指社會各群體之間穩定的相互作用的模式,是指社會現象的靜態方面;社會過程則是指社會現象的動態方面。實際上,任何社會現象都具有靜態的性質,同時又都處于變動之中。社會結構與社會過程(社會變遷)也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說,社會學是從宏觀與微觀、靜態與動態多個層面去研究社會現象,并力圖去發現其中的規律性。

三、作為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社會

有一種籠統的說法: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的,或者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按照這種說法,社會學研究的是各種具體的社會。

1.社會的含義

在我國的古籍中,“社會”作為一個概念使用較少,使用較多的是“社”或“會”。在我國的古典文獻中“社”是指用來祭神的地方,也是指信仰相同、志趣相投的人而結成的團體。“會”是指集會、聚會,如廟會,有時也指民間團體。“社”與“會”連用基本上是指志同道合者的聚會或由此結成的或者緊密、或者松散的團體。如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秋社》中說:“八月秋社……市學先生預斂諸生錢作社會。”宋代的程伊川在《二程全書》與《近思錄》中有“鄉民為社會”之說,指的是有一定聯系的鄉民形成的社會生活形式。總的說來,我國古籍中的“社會”基本上是指民間的、有一定聯系的人形成的社會活動的形式。

在社會學中“社會”一詞是英文“society”的譯語,而它又來自于拉丁語“socius”(伙伴)一詞。中文社會學文獻中所使用的學術概念“社會”來自于日本學者對西方社會學概念“society”的翻譯。明治年間日本學者在翻譯“society”時借用了中國古典文獻中的“社會”一詞,他們認為程伊川所說的“鄉民為社會”與“society”有許多相同之處,于是將“society”譯為“社會”。近代中國學者在翻譯日本社會學著作時,沿用了這種譯法,這樣中文中的學術概念“社會”才有了現代通用的含義。

社會有如下含義:第一,社會是由有意志的個體組成的,社會是人們共同生活的結合體,社會是人的社會。第二,社會是有意志的個體通過互動而形成的,社會是一個互動的體系,共同的興趣和結合在一起帶來的利益是人們結成社會的深層原因。第三,社會是由相關的社會關系積累、聯結而成的,社會是社會關系的體系,這些社會關系是在具體情況下人們共同活動的規范。

2.社會的類型

(1)宏觀社會的類型

早期的社會學家傾向于從宏觀上去認識社會。馬克思則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特征為基礎將社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斯賓塞以社會內部的管理類型為主要依據將社會分為軍事社會和工業社會。在我國,社會學界對社會的宏觀分類有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等。這些宏觀分類主要是指出了某種社會的最基本的特點。

(2)具體社會的類型

社會學作為一門科學要求對社會進行科學的認識和理解,其中包括對其進行實證研究和深入理解,這種科學上的要求決定了實際的社會學研究對象應該比較具體。實際上,當我們說社會是由人們組成的社會關系體系和人們共同活動的系統的時候,指的是各種類型的社會形式。具體說來社會學研究的具體社會有: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如家庭、家族;以地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生活共同體,如鄰里、村落、城鎮、社區;以業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社會,如各種經濟組織、政治組織、教育衛生組織、宗教組織等;還有因興趣而形成的各種非正式群體等。社會學不僅研究這些具體社會的結構,也研究其過程。

四、社會學的研究領域與基本問題

1.社會學研究的領域

社會和社會現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了社會學研究領域的廣泛性。從上述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各種社會成員的社會行動,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社會的宏觀及微觀結構,社會的宏觀和微觀過程都屬于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如上所述,社會成員是多樣化的,他們既有個體層面的也有群體層面的。前者如不同年齡、性別的社會成員,后者如家庭、工作與學習組織、職業群體與地域群體等。人們的社會行動是極其復雜的,馬克思曾經指出人類活動的主要領域,即經濟領域、政治領域、狹義的社會領域和精神領域,在這些領域中人們有復雜多樣的社會活動或社會行動。人們在何種情況下,因何種原因、采取何種行動,其中的規律如何是社會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另外,社會學有一種潛在的社會追求,即追求社會的進步。

社會學的研究范圍涵蓋了人類社會活動的各種領域,這也形成了諸多分支社會學。如按人類活動領域而形成的經濟社會學、政治社會學、法律社會學、家庭社會學、教育社會學、科學社會學、閑暇社會學、宗教社會學等;按人們活動的組織形式形成的分支社會學,如家庭社會學、組織社會學、民族社會學等;按社會成員的特征有青少年問題、老年社會學、女性問題及社會性別研究、殘疾人問題等;按人們綜合活動的地域特征形成的農村社會學、城市社會學。另外,社會學要研究宏觀社會結構及其變動中的問題,如社會的階級、階層結構與社會流動問題,社會控制、社會規劃、社會預測和發展社會學,具體社會的發展前景問題。可以說,任何與人們的社會活動相關的現象都屬于社會學的研究領域。

2.社會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社會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如下一些方面: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結構與社會秩序,社會變遷。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社會學研究的最基本的問題。這包括:為什么個人要加入各種社會群體成為社會之一員?自然人是如何變為社會人的?其內在機制是什么?在這一過程中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是怎樣的?社會互動的機制是怎樣的?在社會互動中社會文化及現實環境的作用是什么?人在社會互動中遵循的規則是什么?等等。

在社會結構方面的主要問題有:社會的基本結構是什么?人們活動于其中的基本群體形式有哪些?初級社會群體在其成員發展方面的意義何在?它對社會運行的功能是什么?社會組織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怎樣?它對組織成員和現代社會的意義是什么?社會的縱向結構是怎樣的?社會階層對于社會成員和社會運行有什么作用?社會采用何種制度去維持社會秩序和促進社會結構的改變?社會制度發揮作用的機理是什么?它又是如何發生變化的?

在社會變遷方面的基本問題有:社會變遷的主要動因是什么?它的基本形式有哪些?社會問題對于社會變遷的意義何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景如何?人類可否規劃社會變遷以減少無計劃變遷對社會成員的危害?現代社會的變遷對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意義何在?等等。可以發現,社會學關心的基本問題既包括對社會的認識,也包括對人的關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土县| 久治县| 崇左市| 永川市| 灵川县| 黄陵县| 盐津县| 罗山县| 原平市| 利川市| 平利县| 航空| 开远市| 青田县| 抚宁县| 内黄县| 饶平县| 武定县| 图木舒克市| 哈尔滨市| 汶川县| 子长县| 阜城县| 双鸭山市| 东海县| 江永县| 山东省| 德格县| 昌图县| 榆林市| 获嘉县| 贡觉县| 金阳县| 开江县| 乐亭县| 岳西县| 德格县| 沛县| 大冶市| 元阳县| 西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