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學教程(簡明版)
- 王思斌
- 6194字
- 2019-11-25 18:21:19
第三節 社會學的學科特點與功能
一、社會學的知識體系與學科特點
1.社會學學科的知識體系
社會學學科的知識體系包括三部分:社會學理論、社會研究方法和應用社會學。
社會學理論也稱理論社會學,它是對社會構成要素、社會關系、社會行動、社會結構、社會過程、社會制度、社會變遷等問題的理論性分析。不同的社會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創立了自己的理論,以說明社會存在的形式,社會的結構,社會變遷的原因、方向及規律,進而為人們全面認識社會提供了某種參考框架。社會學理論的研究領域包括各種宏觀的或微觀的社會學理論、社會學史、社會思想史等。其表現形態是各種抽象的理論闡述。
社會研究方法是從事科學的社會學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社會學之所以成為科學是因為將科學的方法引入對社會現象的研究。社會研究方法包括社會研究方法論、資料收集方法、資料分析方法等。社會研究方法論是關于社會研究方法的理論,即說明在從事某項社會研究時為何采取某一種或幾種研究方法。社會研究方法論主要包括實證主義方法論、反實證主義方法論和批判主義方法論。資料收集方法包括社會調查方法、觀察法和文獻收集方法及實驗法,其中又包括定量資料的收集方法、定性資料的收集方法等。資料分析方法包括社會統計方法、內容分析法以及歷史比較法等。
應用社會學是指將社會學理論和社會研究方法運用于某一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的研究。它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運用具體的方法和手段了解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的狀況,揭示其內在邏輯,發現其成就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某種建議以改進社會的研究。應用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十分寬廣,這也是社會學具體服務于社會的途徑。應用社會學的特點是理論與方法相結合去分析以至解決具體問題,但應用社會學的作用并不止于此,因為從應用社會學研究中也可以產生具體的、局部的社會學概念和理論。
2.社會學的學科特點
(1)整體性觀點
社會學的創始人一般把社會視為一個有機體,認為社會各部分之間存在著像生物有機體那樣的聯系,這就是社會學的整體性觀點。整體性觀點認為社會、社會現象內部存在著復雜的聯系,因而不能獨立地研究它的組成部分。要研究某種社會和社會現象,就要把它放入復雜的關系之中,分析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并從中找出主要關系和次要關系,以解釋所研究的社會現象之所以如此的原因。這種整體觀不僅適用于宏觀社會研究,也適用于微觀社會研究和各種社會現象的研究。
(2)方法和知識的綜合性
社會學研究的問題十分廣闊,需要運用多種知識。比如關于人的成長問題的研究要用到生物學、心理學知識,研究地區發展要用到經濟學、地理學和環境方面的知識,研究社會階層、社會控制要用到政治學、法學等方面的知識。總之,社會學研究要以社會學的知識為主,綜合利用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這是由社會現象的復雜性所決定的。社會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并不是說它是各種知識的綜合,本身沒有主體性知識,而是說社會學在研究和分析問題時以本學科的知識為主,同時會借助于其他學科的知識,以更全面地認識社會現象。以社會學的知識為主又不囿于本學科是社會學的長處,也是其綜合性特點的重要表現。盡管20世紀以來各種科學知識都經歷了大分化、大綜合的過程,從而都顯示出某種程度的綜合性特點,但是,由于社會學研究對象本身的復雜性,所以,社會學的綜合性特點比其他學科要明顯得多。
(3)科學性
社會學的科學性主要是指其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當一門“學科”尚處于以猜測和無實際根據的理論述說時,它還不能說是真正的科學。孔德提出的社會學之所以被認為是社會學學科之肇始,除了明確了這門學科的獨特的研究對象外,重要的是指出了研究社會的科學方法,即實證研究方法。經過長期發展,社會學已從前科學的階段走出,也走出了孔德最初對于社會學的包羅萬象的設計。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已經比較具體,社會學的各種研究方法已經比較科學化和系統化。在社會學研究中定量方法的運用大大提高了這一學科的科學水平。抽樣調查方法和技術的發展、統計分析技術的發展將對社會現象之間關系的分析和判斷建立在科學的數據之上,超越了理論性的、甚至是主觀判斷的因果關系分析方法,使得對于社會現象的研究更加科學。另外,社會學研究也注重科學的定性方法的運用,注重社會現象不同于自然現象的特點,強調去深入地理解社會現象所包含的意義。社會學強調將定量方法與定性方法結合起來去研究社會現象,這也是其科學性、科學態度的表現。
(4)應用性
社會學的應用性是指其務實取向和追求。社會學是由于社會上存在著諸多社會問題,學者們企圖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而產生的。這樣,社會學一開始就有應用性的特點,即研究社會學的目的就是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進步。社會學的應用性特點在美國社會學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美國是崇尚實用主義的國家,社會學研究諸如城市化、失業、醫療等問題,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支持,這也造就了美國社會學的基本風格。在其他國家也是如此,社會學之所以得到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就是因為它能發現問題和有助于社會問題的解決。當然,這并不是說社會學只注意現實問題而不注重理論建設。實際上,社會學在研究現實問題的同時也發展了自己的理論。
(5)建設性和批判性
社會學建立之初有兩個基本取向,即維護改良取向和革命批判取向。孔德創立的社會學基本上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這一派社會學對社會問題也有批判,但其總體上是改良主義的。自孔德以來,西方社會學的主流價值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在某些具體問題上的批判態度和對整個制度的維持構成了西方主流社會學的基本特點。當然,由于不同流派的理論立足點不同,它們對社會問題、社會制度批判的程度也不盡相同。比如,結構功能理論的維護性特點比較明顯,社會沖突理論的批判性取向更為突出。
西方社會學的批判傳統來自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馬克思在揭露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不可調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在對人性的壓抑的基礎上指出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性,對資本主義作了深刻的、實質性的批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影響了一些有社會主義思想的社會學家,法蘭克福學派是批判取向的代表,他們指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非人道性,倡導建立更加人道的社會。
在社會學研究中,建設性和批判性常常是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當社會學家指出他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的弊端時,他的取向是批判性的。也是在此基礎上,他們希望建立起消除了某些弊端的社會,這就是建設性取向。所以,批判常常是建設的前提,認識不到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不能清楚地分析出其原因,就不可能有社會的進步。當我們認識到批判不僅僅是革命性地否定,也包括善意地指出社會之不足時,就很容易理解社會學兼有建設性和批判性這兩種看起來矛盾、實際上相通的特點。
二、社會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1.社會學與經濟學、政治學和法學的關系
在學科分類中,社會學與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同屬于社會科學。這種學科上的歸屬既說明了上述各學科之間的聯系,也說明它們之間有區別。
經濟活動是人類的基本活動,經濟現象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經濟學是研究各種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規律的科學。它不但研究產品的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過程,而且研究在這一過程中人的活動及人與人的關系。政治學是研究權力的形成和分享的學科,狹義的政治學研究的是國家、政府及其為行使職能而建立的機構的科學,這里是指權力的形成、行使及運作。政治學研究的是人與人的權力關系。法學是以法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它研究法的起源、法律規范的制定與執行。法學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上述學科都研究人與人的關系或者某一領域中的社會關系,這是與社會學相類似的方面。但是上述社會科學與社會學也有明顯區別:這些社會科學只是研究社會生活的某一個方面,即經濟、政治和法律側面,社會學則以各種社會現象為對象,綜合地研究各種社會現象之間的聯系。當然,隨著現代社會的系統性變得越來越明顯,多學科互補對于認識社會現象,包括經濟、政治和法律現象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學科之間的交叉,也產生了一些邊緣學科,如經濟社會學、政治社會學、法律社會學。這些學科的出現將會深化對相關社會現象的認識。
2.社會學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學是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學科,它通過確認史實而發現以往社會變遷、發展的規律。歷史學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以古鑒今。可以發現,歷史學是從多個層面、綜合研究人類和社會現象的學科,綜合性、多層面的視角是它們與社會學的相似之處。
社會學與歷史學也有明顯不同之處。正如李大釗所說,縱觀人間的過去者便是歷史,橫觀人間的現在者便是社會,所以可以把歷史和歷史學與社會和社會學相對而比論。這就是說,歷史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已過去事件與規律的學科,社會學則主要面對現實社會。在學科發展中,社會學和歷史學也在互相交叉和吸收各自的成果。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歷史有歷史社會學,在歷史學領域社會史研究已引起史學家們的關注。
3.社會學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
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社會哲學,社會哲學是從哲學的角度對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結構、社會變遷和發展規律進行理論分析的學說。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哲學,馬克思通過對人類不同歷史階段、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分析提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論斷。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社會發展的規律等方面的觀點對于認識人類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一些宏觀社會結構、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分析方面,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和觀點對社會學研究有直接的指導作用。但是,歷史唯物主義并不能代替社會學研究。首先,歷史唯物主義與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有區別。雖然社會學也研究宏觀社會結構及宏觀社會變遷,這一點使社會學與社會哲學比較接近,但是社會學主要研究的是具體的社會現象,如社會群體、社會分層、社會問題等,而歷史唯物主義并不研究這些具體問題。另外,社會學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也不同,歷史唯物主義主要采用歷史比較法、邏輯分析法,而社會學主要采用社會調查、統計分析等方法。還有,二者的任務也不同,社會學主要面對具體問題,而歷史唯物主義要研究的是基本的規律性問題。
三、社會學的功能
功能是部分對整體所發揮的作用。社會學的功能是指社會學這門學科對于人類和具體社會的運行所起的作用。社會學是“經世致用”的學科。嚴復曾經指出:“故學問之事,以群學為要歸。唯群學明而后知治亂盛衰之故,而能有修齊治平之功。嗚呼!此真大人之學矣!”社會學對于社會的管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1.為社會發展戰略的選擇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社會發展戰略是一個國家或地方政府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做的戰略選擇,它是對發展方向、發展戰略、發展方式的總體思考。選擇正確的發展戰略有利于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有利于最有效地促進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長期以來,許多國家的政府只注重經濟因素和經濟發展,忽視社會因素對社會運行的影響和對經濟發展的社會后果的考慮,從而導致經濟發展過程受阻,或者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社會問題。社會學以其綜合研究之特點,有利于全面地分析問題,也擅長于分析經濟增長的近、遠期后果。科學的社會學研究可以為決策者提供進行發展戰略選擇和政策選擇的依據。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效率與公平、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等方面的關系,對于實現目標有密切關系。社會學研究可以在這方面做出貢獻。
2.有利于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社會規劃
科學技術的發展增強了人類認識社會的能力,它也帶來許多風險。許多可以用來推動社會進步的因素如果使用不當就可能成為消極因素,進而傷害人類自身。這樣,對社會的規劃就越來越成為人類發展的需要和人們的共識。人類對科學技術的掌握使得人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社會預測,并對社會發展進行規劃。這種規劃不但是宏觀意義上的,也是中層和微觀意義上的。宏觀社會規劃是指國家層面上的規劃,它的極端形式是計劃經濟體制。中層和微觀社會規劃是在地區、城市、行業及社會項目上的規劃。它是人們在掌握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一定社會未來發展方向、規模及效果的估計和發展過程的設計。社會學以其科學性、綜合性、多角度之特點,可以通過社會調查研究理清事物之間的關系,對社會的可能進程做出預測和規劃,制訂興利除弊的措施,以達到最有利的社會效果。同時,社會學也可以利用科學的方法對經濟和社會計劃、社會政策及社會發展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發現不足,提出改進建議,有效地促進這些計劃、政策的落實和完善。
3.社會學能提供組織管理和社會管理的知識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職業活動、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等幾乎都是在社會組織中進行的。這樣,了解社會組織的知識對于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以及有效地對其進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任何組織都首先是由人組成的有一定目的的社會群體,人的因素是影響各種組織運行的重要因素。這樣,了解人的需要、動機和行動的復雜性及其規律,了解由眾多成員組成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的特點,對于參與組織生活、設計組織活動、管理組織運行都有重要意義。實際上,組織不是簡單的機械,而是復雜的小社會。這樣,社會學在認識和了解組織方面就有自己的優勢。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社會學對組織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這些成果對于管理現代組織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現代社會是復雜多變的社會,各種各樣的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對社會秩序構成威脅,因此人類需要管理自己的社會。社會學從綜合的角度認識和研究社會,可以提供社會管理的知識。
4.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質量做出貢獻
社會成員普遍具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高質量的生活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這也是社會學的追求。在現代社會中,社會價值觀變得越來越多樣化。怎樣的生活方式符合人的要求、反映了人的本質特征,怎樣的生活方式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這些都需要認真研究。社會學研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研究各種社會生活的規律性,這對人們選擇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有重要意義。高質量的生活是人們的基本追求,高度發達的經濟、雄厚的物質基礎固然是高質量生活的重要基礎,但是人類還有精神追求,有社會交往的需求,人們還需要安定舒暢的生活環境。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保持何種關系,怎樣才能使社會的各種財富發揮最大效益,即使人們過上了高質量的生活,也是需要認真研究的。社會學全面關注人們的生活,以普遍促進社會進步為目標,社會學知識有利于人們全面、理性地思考和擺放各種社會財富之間的關系,促進人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
【推薦閱讀書目】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社會學概論》編寫組:《社會學概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戴維·波普諾:《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韓明謨:《中國社會學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英克爾斯:《社會學是什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楊雅彬:《中國社會學史》,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袁方:《社會學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第五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
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