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記憶理論讀本
- 馮亞琳 阿斯特莉特·埃爾
- 2686字
- 2019-11-25 18:18:01
記憶的三個維度:神經維度、社會維度、文化維度
如果我們從人類記憶的三個不同層次和表述出發,而不是只局限于其中一個,那么圍繞其定義的爭論就能夠得以解決。這些層次沒有一個可以脫離其他層次而存在。只有分析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理解人類記憶的復雜和潛力。首先,對這三個層次進行區分,不僅可以使從個人記憶(das individuelle Ged?chtnis)向集體記憶(das kollektive Ged?chtnis)的過渡有一個清晰的理論描述,還能對不同的記憶維度進行區分。構建人類記憶的第一個層次是生物學的。記憶和回憶的基本前提是具有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生物體。然而,這種現今被大腦研究者和認知心理學家大量研究的神經學基礎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而需要相互作用的交感區域來維持和發展自己。供給和穩固生物學記憶(das biologische Ged?chtnis)(主要是大腦)的交感區域有兩個:一個是社會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另一個是借助于符號和媒介的文化的相互作用。神經網總是與這兩個維度相聯:社會網絡和文化領域。文本、圖像和文物古跡等物質表現以及節日、儀式等符號手段都屬于后者。正如生物學記憶是在與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擴展的一樣,它也在與文化產品和文化行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這種作為社會記憶(das soziale Ged?chtnis)被構建起來的東西沒有確定和穩固的形態,隨著時間推移表現出一種充滿活力的存在,而文化記憶(das kulturelle Ged?chtnis)的媒介則擁有得到制度保證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在回憶過程中通常同時具備三個維度:神經結構、社會作用和符號媒介都要包括在內,而不同記憶層次的區別在于,它們居于中心地位的側重點各有不同。第一個有機體層次的重點是作為神經網絡的記憶,腦電波穿過它流動,神經突觸在那里交匯,由文字和圖像等物質信息載體構成的社會交流能刺激此類記憶。第二個社會層次的重點首先是作為交際網絡的記憶,并且作為一種社會結構借由人際交往和語言交流得以構建和維持。這種社會記憶當然不能脫離個體的精神器官而存在,并且能利用文字和圖像形式的物理數據載體。在文化記憶的第三個層次,作為載體的符號媒介處于中心地位,同時也與一種通過社會交往而保持運轉、通過個人記憶而被激活和掌握的集體符號結構有關。記憶由三個必須協同工作的部分的相互作用而構成:載體、環境和支架。在神經記憶(das neuronale Ged?chtnis)中,載體是具有大腦的生物體,環境就是具有其記憶框架的社會環境,支架則由諸如復習、“演繹”、媒介圖像等記憶策略構成。在社會記憶中,載體是通過共同且有規律再現的記憶基礎得以穩固的社會群體,環境就是相互交流這種共同經驗的各自版本的獨立個體,支架是為此服務的符號媒介。在文化記憶中,三者的關系變化得更加徹底;它以諸如符號、物體、媒介、程序及其制度等可傳輸、可流傳的客體為載體,替代了壽命有限的人并通過其可傳遞性保證了長久效力,它的環境是以不斷改變、更新和激活此基礎的方式而保持與這種符號一致性的群體,它的支架是占有并研究這些符號的獨立個體。

這里特別有趣的是個別記憶維度之間的過渡和界限。從神經記憶到社會記憶之間的過渡是模糊的。正如哈布瓦赫強調過的,社會層次上的個人記憶與具有他人回憶的個人記憶相交疊,由此超越自己并進入成為自身的他者之中。親身經歷過的、僅僅聽說過的和可辨別的模仿之間的界限不總是一目了然的。這里的“真實性問題”我們還會再討論。從個人記憶到社會記憶的過渡中,更為重要的是個人經驗的濃縮。這是通過他人的經驗、自身回憶的證實以及從他人角度出發的回憶得到的。而從社會記憶到文化記憶的過渡是無論如何不模糊的,它們之間有明確的界限。原因在于,這一層次上發生了記憶和經驗的分離與再結合。這種在文化記憶層次上發生的巨大的界限擴展只有借助給予記憶持久支持的符號媒介才有可能。作為文化記憶載體的符號首先是外部化和客觀化的。它代表一種“不可言說”的經驗,這種經驗可以被感知和掌握,卻不能自己制造出來。其次,這意味著它在時間上的跨度并不局限于人類的壽命長度,而能在潛在中被無限延伸。文化記憶的時間跨度并非是具有有限生命的人類,而是物質上確定、制度穩固的符號。第三,文化記憶不可言說且無時間限制的內容必須不斷地與活躍的記憶產生新的結合并被其掌握。隨著在自由辨別的環境下對這一內容的吸收,個體除了個人認同和社會認同之外,也獲得了文化認同。
在文化記憶的維度中,記憶的載體范圍及其時間半徑和持久性有了明顯的擴展。社會記憶是一種通過共同生活、語言交流和言語而產生的個人記憶的協調,而集體和文化記憶則建立在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這一基礎脫離活躍的載體而轉到物質數據載體上。通過這種方式,回憶可以越過代際界限而保持穩定。在社會記憶與支持它的人類總是一起消逝的時候,文化符號和標志則提供了更為持久的支持。社會記憶的跨度與生命節奏相聯,因此總是受到生物學上的限制。與此相對,建立在諸如文本、圖像、文物和儀式等外部媒介基礎上的文化記憶不受時間限制;它的時間界限非常長,甚至有潛力延續數個世紀。集體記憶通過這些把回憶固定到未來的符號支架與家庭記憶(das Familienged?chtnis)和代際記憶(das Generationenged?chtnis)相區分,并以此與后代之間維系一種共同的回憶。文物、紀念碑、周年紀念日和儀式等通過物質符號或周期重復使代際間的回憶變得穩固,使后代不需要借助個人經驗便能進入共同回憶。
這種對記憶的神經層次、社會層次和文化層次的區分能消除對“集體記憶”概念的合法性和非法性的許多誤解。當然,我們也不能把集體記憶想象為個體記憶的簡單同類。在這里,對這個概念堅持經驗記憶(das Erfahrungsged?chtnis)的排他性并對隱喻擴展提出懷疑的評論家是完全有道理的。像文化、民族、國家、教會或公司等機構和團體是“沒有”記憶的,而是借助于記憶標志和符號為自己“制造”記憶。同時,這些機構和團體與該記憶“制造”出身份認同。只要過去與身份認同結構相交疊,人們就可以在這種千變萬化的條件下用非隱喻的方式談論“記憶”。
現在,借助記憶的不同成分(載體、環境、支架)和維度(神經、社會、文化)可以使個別的記憶形式得以更好的區分。個體通過其在不同大我群體(Wir-Gruppen)中的多重身份性參與其中,并應能更為深入。這同時也表明,“集體記憶”這個概念過于模糊,無法以某種區分標準把一種特定的記憶形式與其他的記憶形式區別開來。因為集體成分既包括在必然超越個體的近群體記憶(Nahgruppenged?chtnis)和家庭記憶的社會記憶中,也存在于超越個體、代際和時期而使統一成為可能的文化記憶中。相對狹義的“集體”只能指一種與強烈的忠誠相聯系,產生強烈一致性的大我身份認同(Wir-Identit?t)的記憶形式。這尤其適合作為一種形式的官方記憶(das offizielle Ged?chtnis)和政治記憶(das politische Ged?chtnis)的民族記憶(das nationale Ged?chtnis)。
記憶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