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第2版)作者名: 聶月巖本章字數: 7298字更新時間: 2019-12-20 16:40:38
第三節(jié) 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職能
一、充分發(fā)揚人民民主、切實加強對敵專政
我國的國家政權是在工人階級領導下,掌握在人民手里,實現(xiàn)人民民主專政歷史使命的重要工具。列寧指出:“國家政權僅僅是各個階級都能而且應該利用(并且應該善于利用)來為自己的階級目的服務的工具。”剝削階級都把他們建立的政權作為維護本階級利益、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加強對敵對階級專政的武器。無產階級在推翻了剝削階級的國家政權以后,也必須建立嶄新的國家機器,并逐步地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同樣具有加強對敵專政、組織社會主義建設、保衛(wèi)國防等國家職能。
(一)充分發(fā)揚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專政,是對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實行充分的民主,對極少數的敵人實行專政,是一種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的結合。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民主專政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廣大人民當家作主,管理自己的國家。人民是國家政權的主人,是人民民主專政的主體。什么是人民呢?毛澤東認為,“人民”是一個歷史范疇。他指出:“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例如:我國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一切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即官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的那些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在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
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在人民內部實行的是民主制度,就是說在政治方面,人民享有各項自由和民主權利。鄧小平多次強調,人民民主專政對于人民來說是社會主義民主,是歷史上最廣泛的民主。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堅持人民民主專政,首先就要對廣大人民實行充分的民主。鄧小平特別重視強調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在國家政權中的主人翁地位,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因為人民民主專政的階級基礎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工農聯(lián)盟,這一聯(lián)盟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知識分子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他們也已經成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力量;同時,在長期的中國革命和建設中,我國還形成了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者組成的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他們占了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他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理應享受最廣泛、最充分的民主。社會主義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使廣大人民群眾平等地享有管理國家、管理經濟、管理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yè)的權利。在人民中按民主原則辦事,實行民主集中制。對于人民內部的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加以解決,使人們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xiàn)人民的意志、利益和要求,使廣大人民增強主人翁責任感,保障我們的事業(yè)順利進行。
鄧小平指出,我們要發(fā)展的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民主建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只有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制度的物質基礎才能得到充分發(fā)展,人民民主專政才能得以鞏固,人民民主權利才有其實質內容。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必然會喪失人民在政治上取得的一切權利。因此,只有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只有堅持共產黨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才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切實加強對敵專政
人民民主專政既是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充分的民主,又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強有力的專政。正如鄧小平所說的那樣:“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決不是可以不要對敵視社會主義的勢力實行無產階級專政。”這是保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需要,是鞏固國家政權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也是我國現(xiàn)階段階級斗爭狀況的需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領導全黨撥亂反正,實現(xiàn)了偉大的歷史性轉變,糾正了把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并且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對我國的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的狀況,作了完整而科學的論述。他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雖然已消滅了剝削階級,“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有敵特分子、有各種破壞社會主義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壞分子,有貪污盜竊、投機倒把的新剝削分子,并且這種現(xiàn)象在長時期內不可能完全消滅。同他們的斗爭不同于過去歷史上的階級對階級的斗爭(他們不可能形成一個公開的完整的階級),但仍然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階級斗爭,或者說是歷史上的階級斗爭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遺留。”鄧小平所提出的“特殊形式的階級斗爭”是對我國現(xiàn)實階級斗爭狀況的科學概括。他從我國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實事求是地既承認剝削階級已被消滅,階級斗爭已不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又承認特殊形式下的階級斗爭依然存在。這種階級斗爭就其內容上看,它已不是完整意義上階級與階級之間的斗爭,而是在剝削階級消滅以后,作為階級斗爭的殘余而存在,它表現(xiàn)為廣大人民同各種敵對分子之間的斗爭。由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所以這種特殊形式的階級斗爭必須圍繞這個中心,服務于這個中心;從這種特殊的階級斗爭的激烈程度來看,由于我們處在一個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中,社會主義制度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許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在改革開放大潮下,必然伴隨著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入,不可避免地會在我們黨員、干部中出現(xiàn)腐敗現(xiàn)象,必然會出現(xiàn)一些新的剝削分子和敵對分子,所以這種斗爭將是長期的,有時甚至是尖銳的。
由于這種“特殊形式的階級斗爭”的存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機器不僅不能削弱,反而更應加強,它們的存在是社會主義民主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因為不對一切反社會主義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民主。這種專政是國內斗爭,同時也是國際斗爭,兩者實際上是不可分的。因此,正如鄧小平所說:“在階級斗爭存在的條件下,在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存在的條件下,不可能設想國家的專政職能的消亡,不可能設想常備軍、公安機關、法庭、監(jiān)獄等等的消亡。它們的存在同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化并不矛盾,它們正確有效的工作不是妨礙而是保證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化。事實上,沒有無產階級專政,我們就不可能保衛(wèi)從而也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
國內外敵對勢力為瓦解社會主義國家,便把詆毀、誹謗和搞垮無產階級專政,當作“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步驟和主要內容。他們攻擊無產階級專政不講民主,是“強制性的社會主義”,是“專橫的官僚主義制度”,是不民主和不人道的。必須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同他們的根本分歧不在于要不要民主,而在于要什么樣的民主這一重要問題。鄧小平曾針對我國一些人,特別是一些青年人不了解資產階級民主的實質,盲目崇拜資本主義制度的傾向而鮮明地指出:“什么是中國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國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會主義民主或稱人民民主,而不是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的民主。”我們在宣傳民主的時候,一定要把社會主義民主同資產階級民主、個人主義民主嚴格區(qū)別開來,一定要把對人民的民主和對敵人的專政結合起來。“對人民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這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力量,鞏固人民的政權,是正義的事情,沒有什么輸理的地方。”
(三)正確處理好民主與專政的關系
人民民主專政之所以要把對人民民主和對敵人專政結合起來,不僅是由于對人民必須實行民主,對敵人必須實行專政,而且也是由于對人民民主和對敵人專政二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列寧曾經指出,以為專政和民主這兩個概念是互相排斥的,以為專政就是廢除一切自由和一切民主保障,就是恣意橫行,就是濫用權力以謀專政者個人的利益,都是錯誤的,是一種庸俗的資產階級觀點。
現(xiàn)代國家承擔著在統(tǒng)治階級內部實行民主和對被統(tǒng)治階級實行專政兩個方面的任務,民主和專政始終是國家權力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人民民主專政是對人民實行民主和對敵人實行專政相結合的政權。在人民民主專政中,民主是主要方面。在一定意義上,人民民主專政,也可以叫做人民民主制度。實踐證明,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必須既要充分發(fā)揚人民內部的民主,又要切實加強對敵人的專政,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對人民內部實行民主是對敵人實行專政的需要;同樣,對敵人實行專政也是對人民實行民主的需要。沒有廣泛的人民民主,沒有把廣大群眾發(fā)動起來,沒有群眾的監(jiān)督,就不可能對反動分子和敵對分子實行有效的專政。不對敵人實行專政,人民群眾的各項民主權利就得不到保障。國內外敵對勢力就會進行破壞和搗亂,甚至顛覆人民的政權,結果就會使人民爭得的各項民主權利付諸東流。正如毛澤東所說:“沒有廣泛的人民民主,無產階級專政不能鞏固,政權會不穩(wěn)。沒有民主,沒有把群眾發(fā)動起來,沒有群眾的監(jiān)督,就不可能對反動分子和壞分子實行有效的專政。”
在民主與專政關系的問題上,我們有過慘痛的教訓。正如鄧小平所說: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黨犯了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片面強調了專政,混淆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界限,給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造成了重大損失,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為達到篡黨奪權的目的,變人民民主專政為法西斯專政,從另一個側面割裂專政與民主的關系,他們把人民民主專政僅歸結為“鎮(zhèn)壓之權”,并任意擴大混淆其專政范圍,剝奪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使民主法制蕩然無存。鄧小平在總結教訓的基礎上語重心長地指出:“在民主的實踐方面,我們過去做得不夠,并且犯過錯誤。林彪、‘四人幫’宣傳什么‘全面專政’,對人民實行封建法西斯專政,我們已徹底粉碎了這個專政。這與無產階級專政毫無共同之點,而且完全相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一直在努力發(fā)揚民主,現(xiàn)在還要繼續(xù)努力。為此,要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我們的民主制度。
在民主和專政的關系上,鄧小平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認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與加強無產階級專政是緊密聯(lián)系的。一方面,必須大力發(fā)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擴大民主的社會基礎,完善民主的運作機制,擴大人民的民主權利;另一方面,絕不能削弱和否定無產階級專政,而且從維護政治穩(wěn)定、發(fā)展經濟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來說,現(xiàn)階段人民民主專政還需要加強。鄧小平反復強調指出:人民的民主同對敵人的專政分不開,“只有人民內部的民主,而沒有對破壞分子的專政,社會就不可能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把現(xiàn)代化建設搞成功”。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際生活反復教育我們,只有絕大多數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才能夠對極少數敵人實行有效的專政;只有對極少數敵人實行專政,才能夠充分保障絕大多數人民的民主權利。只有正確認識和處理民主和專政的辯證關系,才能使人民民主專政得以堅持、鞏固和加強。如果把民主和專政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或削弱任何一個方面,都會導致對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制度的嚴重損害。
二、人民民主專政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可靠保障
(一)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物質文明建設的保障
鄧小平明確指出:“沒有無產階級專政,我們就不可能保衛(wèi)從而也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這一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人民民主專政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擔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保障國家和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歷史任務。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在資本主義不發(fā)達、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之后,必須把經濟建設放在各項工作的中心地位。組織和領導經濟建設就成為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大力發(fā)展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因此,組織和管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這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首要任務。對此,鄧小平指出:“堅持社會主義,首先要擺脫貧窮落后狀態(tài),大大發(fā)展生產力,體現(xiàn)社會主義優(yōu)于資本主義的特點。”所以,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工作重點放到經濟建設上來,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現(xiàn)階段人民民主專政在經濟方面的主要任務是:保障舉國上下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保障全面改革,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保障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江澤民在2001年“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體現(xiàn)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fā)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xiàn)推動先進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通過發(fā)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當前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正擔負著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歷史使命,無論是制定長期經濟規(guī)劃和中期發(fā)展目標,確定經濟建設的戰(zhàn)略重點,制定各種經濟政策和法規(guī),以及這些計劃、重點和政策、法規(guī)的貫徹實施,還是調整產業(yè)結構和各種經濟關系,改革經濟體制,涉及全局的重大經濟活動,都必須由國家來進行全盤統(tǒng)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職能。一旦放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宏觀指導和控制,就會使國民經濟生活偏離社會主義的正常軌道,從而造成全局嚴重失誤,極大地影響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進程。
(二)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的保障
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不僅要有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物質基礎,而且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然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離不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組織和領導。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擔負著組織領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的重要職能,一方面要大力發(fā)展教育、科學、文化、藝術、衛(wèi)生、體育等事業(yè);另一方面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廣大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只有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但同時,要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健康發(fā)展,必須有人民民主專政作保證。如果沒有人民民主專政這個重要工具,沒有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保證,那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無法進行,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的一切良好愿望就會化為泡影。
政治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題中應有之義。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xiàn)社會長治久安的保障。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本質體現(xiàn)。我國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黨和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享有最廣泛的民主。只有充分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民主發(fā)展得愈充分,社會主義就愈發(fā)展,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就會更加鞏固。但與此同時,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必須依靠對少數敵對分子的專政,依靠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制裁來保護。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面臨著艱巨的任務,無論是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還是經濟建設、對外開放,都需要有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穩(wěn)定壓倒一切。在國家瓦解、民族分裂、社會動蕩的情況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都是無法正常運行的。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保證各項改革和發(fā)展順利進行,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三)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防御侵略和保衛(wèi)祖國安全的需要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國內外還存在著顛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敵對勢力,特別是國際上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并存與斗爭并未結束,國際敵對勢力還在積極推行“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國家的戰(zhàn)略。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推動戰(zhàn)爭和侵略的本性不會改變,也沒有完全放棄武裝干涉社會主義國家的圖謀。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加強國防建設,才能有效地保證我國的獨立與安全,保證國家的統(tǒng)一、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民安居樂業(yè),才能保障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的順利進行。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反復強調,在新時期要充分發(fā)揮人民解放軍在人民民主專政中的柱石作用,加強人民軍隊和國防建設,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革命化的軍隊。強調人民解放軍要為保衛(wèi)世界和平和祖國安全,為爭取臺灣早日回歸祖國,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作出新的貢獻。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強調指出,建立鞏固的國防是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戰(zhàn)略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統(tǒng)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堅持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xié)調發(fā)展的方針,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按照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yōu)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緊緊圍繞打得贏、不變質兩個歷史性課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強軍隊的革命化和正規(guī)化建設。
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建設一支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的革命軍隊,確保國防安全,是黨執(zhí)政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任務。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香港、澳門事務;堅決反對和阻止外國干涉勢力插手兩岸事務;堅決反對和遏止“臺獨”分裂勢力;堅決粉碎一切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的圖謀,堅定不移地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十七大政治報告中進一步強調指出:國防和軍隊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中有占重要地位。必須站在國家安全和發(fā)展戰(zhàn)略全局的高度,統(tǒng)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實現(xiàn)富國和強軍的統(tǒng)一。
總之,我們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要進一步鞏固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鞏固和加強工農聯(lián)盟,要正確處理好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處理好民主與專政的關系,加強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順利進行,充分發(fā)揮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