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士師時代

猶太人離開埃及,返回上帝的“應許之地”,重新定居迦南地,標志著猶太民族歷史一個新階段的開始,同時,其歷史也進入了有史可據的年代。

以色列12支派分布圖

猶太人于公元前13世紀重新進入迦南不是一次簡單的搬遷和定居,因為這時的迦南已經被另外一些個同屬閃米特語系的迦南人系對當時生活在那里的人的一種統稱,并非特指某一個民族。占有和定居,猶太人不得不打進迦南,重新征服之。對迦南重新征服被證明不是一個輕而易舉的行動,而是一個緩慢且艱難的過程。在猶太人終于進入迦南后,當時的統帥約書亞將征服的土地在猶太民族的12個支派(即組成猶太民族的部落)中進行了劃分,由各自自行管理。進入迦南的最初150年為猶太人歷史上的“士師時代”,一群被稱為士師(希伯來文的涵義為“審判者”)的人在組成猶太民族的12個支派中起著組織、領導和調解社會矛盾作用的時代。

士師時代是一個猶太人不斷定居和鞏固其在迦南地存在的過程,同時生活在那里的其他民族和部落與猶太人時而發生戰爭,時而共享和平。返回的猶太人以松散的部落聯盟形式聯系在一起,有戰事時,走到一起打仗御敵;沒有戰爭,則分散各自務農放牧。猶太人在那里定居的活動從總體上看取得了成功,在大約150年的時間內逐步占領了迦南地的大部分地區。迦南地成了猶太人的真正家園,成了實際意義上的“以色列地”猶太人對迦南地的傳統稱謂,通常在英文中用“Land of Israel”表示,希伯來文則為“Erets Yisrael”,即為“以色列故土”。。但他們的敵人也一直存在,尤其是公元前1050年前后來自地中海島嶼的“海上民族”——非利士目前廣泛使用的對以色列地的稱謂“巴勒斯坦”就來源于“非利士”一詞,巴勒斯坦亦有“非利士人的國家”之意。對他們的威脅巨大。非利士人依靠先進的鐵制武器和精誠團結,屢屢從沿海向內陸推進,給猶太人造成極大的威脅。《圣經》中提到的力士參孫故事講述的就是猶太人與非利士人慘烈沖突的情形。

撒母耳膏大衛為王

在士師時代,猶太人一直不是一個團結緊密的群體,士師權力的局限和不穩定決定了他們無法改變猶太支派各自為政的分散局面。此外,各猶太支派不僅各行其是,有時還相互間發生沖突。為了有效抗擊來犯的非利士等外族的需要,分為12個支派的猶太人開始意識到統一王權對于民族存亡的重要,產生了希望有一個“民族王”的想法。德高望重的士師撒母耳,根據民意,挑選出了猶太歷史上的第一位國王——掃羅(Saul,約公元前1028年起在位)。這樣猶太歷史上的“士師制”便過渡到了“君主制”。

在其他民族的歷史上,通常把王的出現看成是歷史之使然,但猶太人的典籍卻在一開始就把王的出現描寫成是一種“惡”(若是用后來人們對王權的認識來解釋,也許可以用“必不可少的惡”來形容),撒母耳對有王統治的“惡”和弊端有過一段入木三分的精彩揭露。他對要求立王的猶太人說:


管轄你們的王必這樣行:他必派你們的兒子為他趕車、跟馬、奔走在車前。又派他們作千夫長、五十夫長,為他耕種田地、收割莊稼、打造軍器和車上的器械。必取你們的女兒為他制造香膏、做飯烤餅。也必取你們最好田地、葡萄園、橄欖園賜給他的臣仆。你們的糧食和葡萄園所出的,他必取十分之一給他的太監和臣仆。又必取你們的仆人婢女、健壯的少年人和你們的驢供他的差役。你們的羊群他必取十分之一。你們也必作他的仆人……《撒母耳記上》第8章10—17節。


在王還沒有出現,就如此描寫有王的“惡”和弊端,在人類歷史上恐怕還是第一次。如此把人的權利與王權對立起來,反映了猶太民族早在數千年前對統治者固有壓迫本性一面的深刻認識。而同樣的認識,西方社會是在文藝復興后才真正獲得的。

士師時代是猶太各支派形成共同體的時代,而王權的出現則把分散和各自為政的猶太共同體完全統一了起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猶太民族開始出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爱县| 通榆县| 张掖市| 蒲城县| 吴川市| 平陆县| 喀什市| 讷河市| 元阳县| 河间市| 信丰县| 久治县| 菏泽市| 昭通市| 邯郸市| 四平市| 沐川县| 双柏县| 丹阳市| 盈江县| 兴仁县| 罗平县| 普兰县| 噶尔县| 惠州市| 青阳县| 德州市| 龙游县| 敖汉旗| 两当县| 修文县| 台江县| 集贤县| 滨海县| 城步| 岫岩| 崇信县| 宁都县| 扎赉特旗| 阳泉市| 资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