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太文化史(第二版)
- 徐新
- 3209字
- 2019-12-06 19:32:36
拜占庭時期
這里所說的拜占庭時期指的是君士坦丁皇帝于330年把羅馬帝國的首都遷至拜占庭,將它命名為君士坦丁堡以后,即一般所說的東羅馬帝國時期。它的早期歷史與羅馬帝國歷史重疊。476年羅馬帝國(實際上指西羅馬帝國)覆滅后,東羅馬帝國一直留存,史學界稱之為拜占庭帝國。用“拜占庭時期”來敘述這一時期猶太人的散居生活是因為羅馬帝國消亡后的近五百年有關猶太人生活的資料主要來自拜占庭地區這樣一個事實。
在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特別是猶太人被趕出自己的家園——以色列地后,猶太社團可以說遍布環繞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全境:伊比利亞半島、高盧(法國)、意大利、希臘、巴爾干、小亞細亞、敘利亞、塞浦路斯、克里特島、埃及和北非。有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是作為戰俘奴隸被羅馬人帶至羅馬在歐洲的部分,從意大利到西班牙、高盧等地。更多的猶太人是出于經濟考慮去了那些地方。在君士坦丁皇帝(執政期為306年—337年)于313年接受基督教作為一種信仰,使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合法化后,羅馬帝國境內的猶太社團繼續存在。猶太人從事商業和各種制造業,在一個很長的階段以綢緞紡織、漂染和制革方面的技術享有盛名。猶太人在拜占庭帝國的法律地位一直依據早先制定的、在此時仍然具有權威和發揮作用的羅馬法,包括前面提及的凱撒向猶太人頒布的特許狀的法律基礎。的確,在這一時期,一個緩慢且持續的旨在將猶太人逐出公職,干涉其宗教事務,在經濟和社會方面對他們加以歧視(如,猶太人被禁止建立新的猶太會堂,猶太人指控基督徒的證詞不為法庭接受)的過程開始出現。但正如羅馬帝國變得越來越基督教化,基督教也變得越來越羅馬化。基督教會的領袖不得不接受遍布整個地中海盆地密集的猶太社團網的存在。經濟利益和文化認同,使得猶太社團之間相互往來緊密,而密切的聯系進一步增強共同的民族和宗教認同感。猶太人一直與地中海區域聯系在一起,作為社會一合法成分受到法律和當地人的認可。盡管在經過了200年左右的時間后,猶太人淪為了事實上的二等公民,但從法律上講他們畢竟一直保持著公民的身份。
在415年至429年間,當最后一位猶太納西去世而無嗣繼承時,拜占庭當局決定不再在以色列地任命新的猶太“族長”(納西)。這樣,基督教帝國就在沒有頒布法令廢除猶太人的“族長”制的情況下,讓猶太人的“族長”制消亡。
與此同時,拜占庭帝國還命令境內的猶太人今后必須把過去捐贈給該機構的錢上交給皇帝的國庫。基督教會把第二圣殿被毀以及猶太人喪失在以色列地的政治主權視為是耶穌預言的實現,是上帝拋棄其子民的一種歷史表達。同樣,根據基督教對《創世記》(第49章10節)的解釋,雅各曾對猶大預言,當上帝的使者——耶穌——降臨世界時,猶大將失去它的世襲權利。這也是廢除猶太人的“族長”制的原因之一。猶太人的“族長”制對于在以色列地和散居地的猶太人來說,象征著他們在猶地亞主權的繼續(那只是部分的和象征性的)。這一步驟實際上剝奪了猶太民族擁有的民族統一和對自己國家的主權擁有的自然和歷史權利的象征。
在查士丁尼皇帝統治期間(527—565),拜占庭當局又出臺了另一項對拜占庭猶太人進行宗教迫害的措施。查士丁尼皇帝在努力根除東方出現的基督教異教運動的同時,想方設法尋求恢復羅馬帝國早年在地中海盆地西部的榮耀。查士丁尼在通過以頒布新法律文本的方法完成對司法體系進行的改組之后,頒布了一項新法——“輔助法”。該法禁止猶太人學習猶太人的“口傳律法”。盡管沒有明令禁止猶太教,查士丁尼希望采用這種方法,便可以割斷猶太人與其民族精神創造力之間的聯系,達到使猶太教自行消亡的目的。拜占庭帝國禁止猶太人學習“口傳律法”的做法確實導致了在守教和對《哈加達》教義進行解釋時對猶太教文本進行創造性發揮的停止,然而,卻同時使他們找到了創造的替代做法,如禮拜詩的產生。這一情況的出現使得巴比倫猶太人在領導猶太民族問題上取代了以色列地所占據的中心地位,并最終使得對《巴比倫塔木德》的接受高于對《巴勒斯坦塔木德》(即《耶路撒冷塔木德》)的接受。
拜占庭猶太人的艱難處境也許可以用來解釋7世紀初波斯薩珊王朝軍隊發動征服拜占庭領土戰爭時,居住在小亞細亞、敘利亞和以色列地的猶太人支持波斯軍隊的原因。那些生活在以色列地(614年)和散居地、在戰斗中加入波斯一邊的猶太人把被圍困城市如在卡帕多細亞(小亞細亞)的凱撒利亞移交給了波斯人。一般認為,巴爾·科赫巴起義是猶太人試圖重新贏得民族獨立的最后嘗試。然而,事實上,即便在那以后,猶太人也并沒有喪失爭取政治獨立的渴望。猶太人在古代史后期參加軍事戰斗也不是什么例外現象。不過,不容置疑的是,幾個世紀以來,基督教會通過接受奧古斯丁有關證言的闡釋,編造出了一個懦弱和受迫害的猶太人形象,猶太人在遭到徹底盤剝后,就像風中的落葉一樣被從一個地方驅趕到另一個地方。后來,在這基礎上又增加了包括把猶太人描繪成基督教社會吸取骨髓的寄生蟲形象,與邪惡和魔鬼聯系在一起的形象。但是,像夏洛克那樣從事受鄙視的、借錢取利(高利貸)職業而遭到貶低的猶太人形象與本節所談論的歷史階段無關,夏洛克式人物是后來出現的一個形象,產生于中世紀后期法蘭西北部和阿什肯納茲地區猶太人中心的很有限的區域。7世紀,猶太人為了實現其民族的追求,仍然拿起武器與不同的政治力量結盟。在查士丁尼在位(532年)期間,猶太人曾在北非作戰,他們站在汪達爾人和蠻族一邊,抗擊拜占庭的軍隊。在那不勒斯,猶太人與東哥特人并肩戰斗,抗擊拜占庭軍隊(536年)。拜占庭的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對猶太人表現出來的勇氣感到驚訝,并且對當時猶太人如何說服那不勒斯居民拒絕接受拜占庭司令官貝利薩留提出的投降要求的情形做了描述。
拜占庭猶太人所具有的宗教和政治影響力在介于主要地區權力之間的邊遠地區得到了驗證。公元500年左右,海木亞王國(也門地區)的國王擯棄異教信仰,而將猶太教(或者起碼是某種形式的猶太教)遵奉為國教。據說海木亞國王從兩位來自阿拉伯半島麥地那城的猶太人那里聽說了一則預言,看到了這兩位猶太人行的神跡之后,他和王國的臣民就皈依了猶太教。此時,猶太人的宗教在阿拉伯半島已經是家喻戶曉。在此之前許多年,一神教的觀念已經為信奉異教的阿拉伯部落吸收。自由遷移的猶太部落在伊斯蘭時代前的宗教蒙昧時期就已經生活在阿拉伯半島了。他們從事農業、商業和制造業,與阿拉伯部落結盟,甚至在戰斗中與他們并肩作戰。海木亞國王了解一神思想,他皈依猶太教是想阻止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利用基督教和波斯教對其實行的擴張。但是,他這一次與猶太教結盟最終以失敗告終。拜占庭帝國把海木亞看作是一個可以控制與遠東進行絲綢和香料貿易商路的重要戰略位置,派遣埃塞俄比亞基督徒去攻打海木亞。埃塞俄比亞軍隊征服了海木亞王國(525年),殺死了該國的最后一個信猶太教的國王——約瑟·阿薩·多-諾斯。
大約二百年后,一個相似的現象出現在里海和黑海之間的中亞地區,當時一個被稱為卡扎爾的王國(土庫曼人的一支)選擇了猶太教作為整個國家的宗教。與海木亞王國的傳說相似,這個故事敘述了上帝的天使在卡扎爾國王的夢里顯現,以及國王為猶太宗教的真理性所誠服,虔誠地信奉了猶太教。不過,如果做出這樣的推測:即卡扎爾王國皈依猶太教也是為了捍衛王國的獨立,免受拜占庭帝國和穆斯林哈里發這兩個帝國的控制,應該說是合情合理的。此時,拜占庭帝國通過基督教的傳播進行擴張和擴大其影響;而穆斯林哈里發根據圣戰的觀念,正準備與異教徒做殊死的搏斗。信奉猶太教的卡扎爾人為保持獨立堅持戰斗了近二百三十年,直至落入羅斯(即今天所說的俄羅斯)人之手(965年),卡扎爾王國才不復存在。有關獨立的卡扎爾王國選擇猶太教的傳聞最遠傳播到伊比利亞半島,喚起了身處穆斯林西班牙猶太人的民族自豪感。在西班牙猶太人領袖海斯達·伊本-夏普如特與卡扎爾國王約瑟的來往書信中,都談到了兩個各自國家的偉大、富有和壯麗。卡扎爾國王信奉猶太教的傳說還成為12世紀早期猶大·哈列維所寫的重要作品《卡扎爾之書》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