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太文化史(第二版)
- 徐新
- 2250字
- 2019-12-06 19:32:35
巴比倫中心
盡管巴比倫是猶太人祖籍所在地——美索不達米亞——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巴比倫作為猶太人的居住地則完全是巴比倫囚虜事件的產物。猶太人是在第一圣殿被毀、國家滅亡后,首先作為新巴比倫帝國的囚虜被帶至巴比倫的,并從此開始了在那里的生活。
眾所周知,歷史上,巴比倫城一向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一個最為繁榮的城池,是西亞地區的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到了新巴比倫帝國時代,巴比倫城市的規模更是無與倫比。“全城面積達41平方公里,有外城墻、護城壕、內城墻三重環繞,主城墻厚7.8米,墻上的大道可容四馬所拉的戰車轉身。”巴比倫還是一個宗教中心,建在巴比倫城中心的馬爾杜克神廟有高達91米的七層塔樓。新巴比倫王為了慰藉米底籍王后思念故鄉的心情,在王宮旁筑起的“空中花園”被喻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足見其規模和豪華。由于鐵器的廣泛應用,手工業和商業繁榮起來。“富庶、壯觀的巴比倫城吸引亞非各地的商人遠道而來,巴比倫成為世界著名的商業中心。”
此外,巴比倫的文化事業也空前發達繁榮,例如,巴比倫的圖書館有藏書數十萬冊。被擄至巴比倫的猶太人如同從邊遠鄉村來到大都市的人,對看到的一切不能不感到興奮和向往,生活的機會一下子增加了許多。在巴比倫人的影響下,生活在巴比倫的猶太人不再囿于傳統的職業,猶太人開始在商業領域大顯身手,并開始了國際貿易,許多人因此變得富有起來。在巴比倫經商的經歷對于猶太人在中世紀成為一個經驗老到的經商民族有著重要的意義。正因為如此,在巴比倫囚居的絕大多數猶太人沒有因居魯士國王頒布的允許猶太人返鄉令而返回以色列故鄉,而是選擇在巴比倫永久定居。

復原的古巴比倫城壯麗景觀
最為重要的是,留下不歸的巴比倫猶太人并沒有割斷與故鄉的聯系,他們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和對復國活動的支持及對歸國同胞的關心——捐錢捐物。在第二圣殿建成后的年代,他們一直像生活在以色列的猶太人那樣交納圣殿稅,前往耶路撒冷朝圣。不僅如此,巴比倫猶太人與以色列地在文化上的聯系也十分緊密。在3世紀前,猶太人在以色列故土上取得的文化成就一直為巴比倫猶太人所汲取,不斷有巴比倫猶太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以色列的學校就讀,不斷有學者從巴比倫前往以色列地的猶太學院學習深造,了解正在形成的拉比猶太教的學習方法和成果,以完善自身,并把以色列猶太人形成的傳統、學習方法和文化帶回巴比倫。這種文化上的聯系不僅使巴比倫的猶太人在文化上與故土的文化保持“一脈相傳”,而且在隨后的幾個世紀內得以將其發揚光大。
在社會生活方面,巴比倫猶太人一向實行內部事務自己管理的原則,有一套健全的自治機構。他們創立的兩個流散機構:“Rosh ha-Golah”(流散地領袖)和“yeshivot”(猶太學院),都是為了確保猶太人的自治和團結。流散地領袖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約雅斤國王被流放到巴比倫時期。約雅斤國王身后,該職位一直由大衛王家族的一位后裔擔任,以表明其正統性。在波斯薩珊王朝統治期間,流散地領袖在王室宮廷有一個永久性的職位,擁有大量財產,維持一個猶太人自己的法庭。他對猶太人的權威及其地位的象征(比如衣服上的特殊物品)一直得到認可。到了伊斯蘭時期,流散地領袖的選舉往往是在一個由學院的領袖和社區富有成員在場的極其隆重的儀式中進行。鑒于流散地領袖的正式任命得到哈里發的書面批準,因此,被認為是所有散居猶太人的領袖。選出流散地領袖的做法后來為其他地區的猶太人所采納。
在巴比倫,猶太學院不僅是培養學者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具有宗教權威的機構,其領袖是由被稱作“加昂”的圣賢擔任。巴比倫兩個歷史最悠久的猶太學院分別是蘇拉學院和篷貝迪塔學院。它們在猶太社區處理與猶太律法相關的事務時起著一個最高宗教法庭的作用。有關猶太律法方面的問題從遙遠地方寄送到它們那里,猶太學院通過其拉比的裁決在許多生活領域對猶太社區進行指導。最有力說明巴比倫猶太學院在所有猶太社團中具有權威的例子莫過于,從9世紀中期開始,巴比倫的加昂廢除了以色列地在決定何時為年添加月份,決定月份開始日期的具有的所有相關優先地位,制定出了一個新的歷法,該歷法一經頒布便為所有流散地猶太人遵守,直至今日。
盡管巴比倫猶太社團在文化上的重要性直到3世紀才開始顯現出來,但是,猶太歷史告訴我們,巴比倫猶太社團的存在對于猶太民族而言十分重要。到了公元200年,猶太人已清楚地意識到,在羅馬人的統治下他們沒有未來,不少猶太學者前往巴比倫,加入當地圣賢的行列,創建了一個新的猶太人中心。這一中心后來在宗教上主導猶太世界,一直到公元10世紀前后。特別是作為猶太文化、精神中心的巴勒斯坦在羅馬人的打擊和迫害下于公元3世紀左右衰落以后,巴比倫猶太社區便成為猶太民族文化、精神的新的中心。猶太人在那里發展了一種以《托拉》為核心的文化宗教生活,編纂并完成了著名的《巴比倫塔木德》。這部在公元500年由巴比倫猶太人完成的猶太典籍,由于其權威性,被視為猶太教的第二經典。在它編纂完成后的近1500年中,它一直是全世界猶太人生活的規范。更為重要的是,《巴比倫塔木德》是拉比猶太教的核心和現代猶太教賴以建立的基礎。對生活在散居地的猶太人而言,這部《塔木德》比《圣經》還要重要。巴比倫中心的偉大貢獻可見一斑。
在《巴比倫塔木德》編纂完成之后,巴比倫猶太社團繼續得到發展,其人數已經超過50萬。蘇拉和篷貝迪塔猶太學院的院長被公認為是整個猶太世界最有權威的宗教領袖。不過,隨著伊斯蘭教的出現和伊斯蘭教勢力的迅速擴張,7世紀以后的巴比倫猶太社團開始生活在伊斯蘭教統治的世界,成為伊斯蘭世界猶太人的一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