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太文化史(第二版)
- 徐新
- 2376字
- 2019-12-06 19:32:34
第二章 猶太流散史
公元70年第二圣殿的被毀,以及132—135年巴爾·科赫巴起義的失敗,使得猶太民族失去了在自己固有家園——以色列地——自由自在生活的權利。猶太民族的主體,如果不是所有猶太人的話,不得不離鄉背井,生活在以色列地以外的地方,并最終散落在世界五大洲,猶太人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流散”民族。猶太歷史上長達1800余年的“大流散時期”(公元135—1948年)從此拉開了序幕。其實,在人類歷史上,特別是在古代,一個民族被另外一個民族暴力消滅或打散、趕出家園的事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在暴力征服頻繁的中東地區更是如此,不知有多少在上古時期生活在那里的民族遭此厄運。只是由于猶太人“散而不亡”,且在文化上努力保持“一以貫之”之勢,其歷史(以流散史的形式)才得以長期延續,成為人類歷史上一個頗為獨特的現象。同時,也使得本章有了撰寫之可能。
在敘述猶太民族的流散史之前,有必要首先對這里使用的“流散”一詞做一說明。在猶太文化中,描述流散狀態所使用的詞是“加路特”(Galut),意為“放逐”、“流散”。該詞最早在《圣經》中出現,指被擄往巴比倫成為階下囚的猶太人和在那里流亡的人。“加路特”后來發展成為一種神學觀念,特指猶太人被迫離開故土,寄居他鄉,即在自己固有家園——以色列地以外地方的生活。在猶太人的神學觀念上,這種流散被認為是一種上帝施加在猶太人身上的不幸懲罰,意味著失去家園、遭受敵意和歧視,然而,它又是一種不正常狀態,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通過對律法的遵守和在上帝的干預下,猶太人終將獲得解放,回歸故土。在猶太人流散期間,“加路特”的思想一直留存并產生影響,在從神學的角度解釋猶太人的流散現象的同時,給他們以精神慰藉,確保猶太人有朝一日將結束流散,回歸故土。
對于猶太民族而言,這樣的流散,更多的場合曰“散居”(diaspora),通常包括被迫流散(即被強權或暴力趕出家園的流散)和自愿流散(即出于經濟和其他原因而自愿選擇的流散)兩種。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兩種流散是結合在一起的,通常先是被迫流散,然后是自愿流散。此外,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猶太人的流散不僅僅指猶太人離開家園——以色列地的過程,更多的是指猶太人在散居地的不斷流動。由于流散現象的存在,使得猶太人通常在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生活一段時間后不得不(通常是因為居住地主流民族和當權者施加的種種迫害或驅逐所致)前往另外一個地區或國家,從而導致猶太民族之流散呈永恒的流動狀態。
猶太民族的流散特征大體上可以歸納為這樣幾點:首先是,持續的時間長、分布廣,范圍不斷擴大,最終幾乎遍及世界所有地區。在1800余年的時間內,猶太人的流散范圍從最初的西亞地區擴大到整個地中海地區(包括歐洲南部和非洲的北部),從南歐延伸到中歐再到北歐、東歐,從近東到遠東,從東半球到西半球,從北半球到南半球,終于遍布世界的五大洲。其次是,猶太人無論被放逐到哪里,無論最終在哪里歇腳或暫時安身立命,他們都能很快建立起自身的繁榮文化和商業社區,對自己的事務實行自我管理。在散居地建立起來的猶太社區具有強烈的猶太性,它的存在是猶太民族散居的標志。他們通過行割禮、守安息日、歡慶猶太人節日、祈禱等活動保持猶太民族早已建立起來的認同感。不僅如此,一個地區的猶太社區常常會通過自己的文化活動,逐步形成一個文化中心,以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建立與其他地區猶太人的聯系。其三是,在流散地生活的猶太人從來沒有割斷與故土的聯系,除了有形的聯系,如不斷有生活散居地的猶太人返回以色列地,將錢物捐給生活在以色列地的人和機構外,更多的是精神上、思想上的聯系。生活在散居地的猶太人沒有一刻忘記自己的故土,從一日三禱,到所有節日慶典,都在精神上與故土聯系在一起。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返回故土“錫安”可以說是每一個流散猶太人的“夢”,離開故土的時間、離故土的距離往往與眷念故土的熱忱成永恒的正比。
大流散時期,猶太民族不得不在以色列故土以外的地方分散居住生活的事實,使得猶太民族的留存無法再依靠傳統意義上的地域來維系。事實上,長期生活在各散居地猶太人的留存和維系依靠的不再是地域或親緣,而主要是共同的文化和傳統,共同的經歷和非猶太人社會施加在他們身上的迫害。這樣,猶太人的文化活動便不可避免地成為描述猶太民族流散史的主要內容(這也符合猶太人把文化活動視為生活的主體的觀念)。既然猶太人的流散史是以猶太文化中心為軸心,圍繞猶太文化活動展開,那么,哪里的文化活動高漲,那里就往往成為猶太流散史敘述的中心內容。鑒于猶太民族的流散時間長、分布廣、呈流動狀態,常常不能在一個地區和國家長存,即使是在同一地區或國家,由于統治者的更迭、宗教信仰的變化、時代的變遷,猶太人的留存也往往會隨之變化。這使得我們無法對猶太人的流散史提供一個正式的編年史框架。加之文化的發展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并不平衡,因此,在探尋猶太民族流散史并試圖對之進行大體上的勾勒時,在對它的起源、形成、發展、面貌特征進行概述時,我們便無法在一個地區或個別國家得到答案的全貌,只能在不同的地區和國度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尋找我們需要闡述的內容。這樣,在實際描述過程中,在涉及不同時期或不同主題時以不同地區和國家為對象,以及在描述過程中的一定重復和交叉是在所難免的。
需要指出的是,歷史已經表明,猶太民族的流散幾乎是一個永恒的現象。這里所說的猶太歷史上長達1800余年的“大流散時期”指的是猶太民族流散的主要時期,而不是猶太人流散的全部歷史。猶太民族的流散歷史事實上在這以前就已經開始。盡管在大多數歷史學家的眼里,1948年現代以色列國的建立標志著“大流散時期”的結束,但猶太民族的流散現象并沒有隨著以色列國的建立而結束。時至今日,猶太人的大多數(指超過60%以上的猶太人)仍然生活在以色列地以外地區的事實就是這一歷史現象的最好說明。下面即將展開的對猶太散居史的敘述超越“大流散”所指的時段也就十分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