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太文化史(第二版)
- 徐新
- 564字
- 2019-12-06 19:32:34
返鄉和圣殿的重建
大批生活在巴比倫的猶太人在被允許離開巴比倫后,最先由所羅巴伯(大衛王家族的一個后裔)帶領返回了故土,開始了家園和圣殿的重建。當時的猶太人家園——以色列地遭到很大破壞,真可謂滿目瘡痍。原來作為猶太人京城的耶路撒冷連城墻都已不復存在,圣殿只殘留下幾片廢墟。耶路撒冷城中居住的是當年沒有被巴比倫擄走的貧民以及他們與外族人通婚后形成的撒馬利亞人。這些人對從巴比倫返回的猶太人存有戒心。與此同時,耶路撒冷城周圍地區的其他民族也不愿看到自己身邊出現一個“新的”民族團體。他們與返回猶太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不斷,重建家園工作所面臨的困難可以想像。

通往圣殿山的臺階(第二圣殿時期)
對于那些在民族宗教意識的驅使下返回家園的猶太人而言,重建被毀圣殿顯然是當務之急。雖然圣殿的重建工作是一波三折,但在最高祭司約書亞和先知哈該的領導下,圣殿終于還是在公元前516年建成,共歷時20年,史稱“第二圣殿”。盡管第二圣殿的規模和外觀不像第一圣殿那樣雄偉和壯觀,但圣殿得到重建一事本身意義巨大。它象征著猶太民族不屈不撓的再生精神,象征著遭受滅頂之災的猶太民族具有重新崛起的能力。在猶太歷史上,它所發揮的作用也大得多,正如《圣經》所說:“這殿后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哈該書》第2章9節)隨著第二圣殿的建成,猶太人的歷史便進入了“第二圣殿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