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經濟全球化中的國際物流
1.1.1 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經濟全球化是指各個民族經濟不斷向互相依存的一體化世界經濟轉化的過程。經濟全球化突出表現在3個方面。第一,商品和服務貿易的自由化不深入,最終趨向于建立全球統一大市場;第二,包括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尤其是資本的自由流動最終趨向于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體化;第三,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逐步確立,跨國公司通過全球投資逐步掌握了全球的生產、銷售和貿易,最終趨向于建立全球的生產網絡。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貿易和投資增長迅速,增長速度超過全球生產的增長速度,這表明經濟全球化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從圖1.1中可以看出,1988年全球經濟總量(GDP)為181655億美元,年增長率12.28%,全球貿易額為56580億美元,年增長率14.43%,全球對外直接投資(FDI)1600.75億美元,年增長率為18.78%。1995年全球經濟總量為280123億美元,年增長率10.22%,全球貿易額為104480億美元,年增長率19.35%,全球對外直接投資3311.89億美元,年增長率36.29%。到了2007年,全球經濟總量為498852億美元,年增長率3.40%,全球貿易額為275100億美元,年增長率12.55%,全球對外直接投資18330億美元,年增長率40.37%。由此可見,在經濟景氣周期中,全球投資的增長速度大于貿易增長速度,而貿易增長速度大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而且差距呈越來越大的趨勢。這說明,全球化投資和全球貿易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的經濟危機,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放緩,對外直接投資則出現了下降。具體來說,2008年全球經濟總量為605570億美元,全球貿易額為318950億美元,全球對外直接投資17710億美元。2009年經濟危機全面爆發,全球經濟總量、貿易額和對外投資都大幅下降,2009年全球經濟總量為571940億美元,全球貿易額為245320億美元,全球對外直接投資11140億美元。由統計數據可以發現,此次危機對直接投資的影響大于對貿易的影響,而對貿易的影響又大于對全球經濟總量的影響。

圖1.1 1987—2008年全球生產、貿易和投資的增長
(資料來源:全球生產和貿易的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鑒》(歷年),但2007—2008年數據來自WTO的World Trade Report 2009;全球投資數據來自UNCTAD的World Investment Report(歷年)。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是跨國公司。所謂跨國公司,是一個在投資、生產、銷售及其管理等方面具有統一的全球性觀念、目標、戰略、政策和行動的多國公司。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估算,全球跨國公司的數量約在6.5萬家左右,但是這些跨國公司占有全球生產的40%,全球貨物貿易量的70%。全球技術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的90%都是由跨國公司完成的。跨國公司通過出口貿易、技術許可和對外直接投資這3種基本形式來推動全球化的發展。出口使國際貿易量得到增長,技術許可和對外直接投資使產業內貿易量得到增長。
2.市場全球化和生產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包括市場全球化和生產全球化。市場全球化可以定義為原本互相獨立的、具有特色的各國市場向一個巨大而統一的全球市場轉化的趨勢和過程。生產全球化則可以定義為利用各國生產要素(勞動力、能員、土地、資本等)的成本與質量差異,從全球各地區籌供商品與服務的一種趨勢。
市場全球化表現為各國消費者的消費偏好趨于同樣化,工業產品和原料市場的全球性普遍需求突出,以及同業公司在不同國家市場展開相同的競爭。各國消費者的消費偏好趨同給企業的全球擴張帶來機會,企業可以在多個市場銷售相同的產品。工業產品和原料市場的全球性普遍需求以及跨越國界的同質化競爭則給企業帶來挑戰。一個事實是,全球初級原料如石油、天然氣、糧食等隨著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增加,導致全球性價格上漲;另一個事實是,全球產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少數幾家跨國巨頭掌握著全球的競爭格局。比如,空中客車和波音公司幾乎控制著全球大型客機的生產。再比如,全球的個人計算機生產能力也集中在惠普、戴爾、聯想等幾家跨國公司手中。
生產全球化表現在價值創造過程的不同環節分散在不同的國家和在貼近市場的地區從事生產活動以提高市場的響應能力和服務水平。雖然全球化迅速蔓延,但是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程度還存在差異,各個國家的生產要素還存在成本和質量的差異。企業可以通過把研發、營銷等涉及產品和服務品質的生產環節配置在可以提供高質量要素的國家,而把制造加工等涉及成本壓力的環節配置在低成本地區,實現質量成本的最優化。另一方面,在全球消費者消費偏好趨同的趨勢下,個性化需求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重視。企業需要敏銳地發現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并迅速地滿足這些需求,這就要求企業盡可能地在貼近市場的地區安排生產環節。
下面對導入案例中介紹的利豐集團的情況進行詳細說明。利豐集團總部位于中國香港,客戶遍布在世界各地,供應商和制造商也分布在全球的每一個角落。他們為美國有線品牌公司提供成品服裝,但這些服裝并不是在香港加工而是在泰國加工的,棉紗是在韓國生產的,拉鏈則是在中國內地生產的,中國臺灣的企業為他們提供織布和染色加工,而他們自己的任務就是協調好這些生產商,迅速地滿足美國客戶的需要。在這個案例里,一件成品服裝的生產過程被分散到了多個地區,因為這些地區存在價格和質量差異。雖然最終的成衣生產者并不靠近美國客戶,但是利豐出色的供應鏈管理能力保證他們能夠及時滿足客戶的要求。或許,如果墨西哥成衣生產者的價格和質量能夠符合利豐的要求,那么利豐就能夠更及時敏銳地發掘美國市場的需求了。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行業像利豐集團一樣,在全球范圍內經營他們的供應鏈,參考專欄1-1“什么是一輛真正的‘美國’汽車?”
全球化的動力來自貿易和投資障礙的減少以及信息處理技術和運輸技術的進步。全球化的挑戰來自各個國家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物流系統的完善以及其他政治文化因素。
專欄1-1
什么是一輛真正的“美國”汽車?
什么是一輛真正的“美國”汽車?要回答什么是一輛美國汽車并非易事,這聽起來也許有些奇怪。一輛產自俄亥俄州的本田雅閣算是美國車嗎?那么在加拿大生產的克萊斯勒小貨車呢(特別是現在克萊斯勒已經成為德國戴姆勒-克萊斯勒的一部分)?近50%的部件進口自日本的肯塔基豐田或馬自達可以算是美國車嗎?顯然,要確定真正的美國汽車正日益變得困難,人們的觀點也大相徑庭。
一些人認為,凡是在北美(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組裝的汽車都是美國車,因為它們用的是美國制造的零件。但是汽車工人協會認為在加拿大和墨西哥制造的汽車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崗位。有些人認為在美國的日本工廠生產的汽車應視為美國的,因為它們為美國人提供了工作崗位。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些日本“跨國工廠”生產的汽車應算是國外的,理由是:①這些生產所創造的工作崗位取代了美國汽車制造者本來會提供的崗位;②有近40%的部件是從日本進口的;③利潤又匯回了日本。那么,如果這些工廠使用的部件75%甚至90%是美國生產的,又該怎樣算呢?由馬自達位于密歇根的工廠為福特生產的福特Probe車,可以算是美國車嗎?
要想準確確定一輛美國汽車的確有困難,盡管1992年的美國汽車標簽法要求所有在美國出售的汽車均須標明其部件產自國內或國外的比例。也許有人懷疑在當今日益相互依存和全球化的世界,這樣的問題是否還重要。為了增強競爭力,汽車制造商必須從全球購買價格更便宜、質量更好的零部件,同時還要將汽車銷往世界各地以取得規模生產的經濟效益。福特在7個地區設計它的汽車(美國2個,英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澳大利亞各1個),在30個地區擁有制造廠(北美3個,南美3個,亞洲7個,歐洲17個),其員工來自國外的人數比來自美國的還要多。事實上,和其他市場一樣,汽車市場上正在迅速發展出少數真正全球化且獨立的公司。
(資料來源:[美]多米尼克·薩爾瓦多.國際經濟學(中譯本)[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3.)
3.區域經濟一體化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所謂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一個地理區域內各國一致同意減少并最終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以實現相互之間的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
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完整的、更具有活力的和永久性的多邊貿易體制。它致力于消除貿易歧視,通過削減關稅不斷擴大市場準入程度,促進公平競爭,建立開放、公平、無扭曲競爭的“自由貿易”環境。然而,由于世貿組織的成員國眾多,不同利益團體的訴求相差懸殊,因而這一組織的運行效率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樣有效。在這種情況下,地理上相鄰的幾個國家建立一種自由貿易和投資制度,要比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建立類似制度要容易得多。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機就是各個國家嘗試通過自由貿易和投資獲得更多的利益。
根據一體化的程度,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劃分出5個層次: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和完全經濟一體化,如圖1.2所示。

圖1.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層次
1)自由貿易區
在一個理論上理想的自由貿易區里,不允許有任何扭曲成員國之間貿易的歧視性關稅、配額、補貼或者行政干擾,以實現自由貿易區內的商品和服務的自由流動。但是,各個國家可以自行決定與非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政策,比如,各成員國對同一非成員國的商品征收的關稅可能并不相同。
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自由貿易區是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該聯盟于1960年1月由奧地利、芬蘭、瑞典、挪威、冰島、列支敦士登和瑞士7國創立。1996年1月1日,奧地利、芬蘭和瑞典加入了歐盟,現在該聯盟還有挪威、冰島、列支敦士登和瑞士4個成員國。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是南北合作的典型代表。該自由貿易協定最初于1988年由美國和加拿大簽署,1992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3國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并于1994年1月1日生效。NAFTA在消除商品和服務貿易壁壘方面效果卓然,但在勞動力流動方面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我國也積極推動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以實施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的經貿關系安排(CEPA)為開端,相繼與東盟、巴基斯坦、智利、新西蘭、新加坡等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2010年1月1日,我國首個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標志著我國自由貿易區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國已經簽署了8個自由貿易協定,還有一些正在談判之中。關于自由貿易區的進一步討論將在本書第11章展開。
2)關稅同盟
關稅聯盟消除了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并采用統一的對外貿易政策,如統一的對非成員國的關稅。關稅聯盟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管理機構來構建和管理統一的對外貿易政策。關稅同盟比自由貿易區的一體化高了一個層次,同時也是邁向共同市場的一個必要的階梯。歐盟最初就是一個關稅同盟,現在已經超越了這個階段。
3)共同市場
加入共同市場的成員國之間不僅沒有任何的貿易壁壘,并實行統一的對外貿易政策,而且還允許生產要素在成員國之間自由流動。可以看出共同市場比關稅同盟在一體化的程度上又前進了一步。歐盟曾經作為一個共同市場存在,現在它的目標是一個完全的經濟聯盟。在確立了歐元作為歐盟的統一貨幣之后,距離這個目標的實現已經非常近了。
4)經濟聯盟
經濟聯盟比共同市場在經濟一體化和合作方面更為緊密。與共同市場一樣,一個經濟聯盟涉及成員國之間產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以及采用統一的對外貿易政策。與共同市場不同的是,一個完全的經濟聯盟還需要使用一種統一的貨幣,進行成員國稅率的協調,以及制訂統一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雖然歐盟已經建立了統一貨幣,但是距離真正的經濟聯盟還有一步之遙。這種高度的一體化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協調機構,各國要向這個機構做出巨大的主權方面的讓步,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5)完全經濟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再進一步就是出現統一的、對各成員國公民都負責的協調機構,這就是完全經濟一體化,也稱為政治聯盟。歐盟正在走向政治聯盟。歐洲議會在歐盟內部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由歐盟各國公民直接選舉產生。另外,歐盟的部長理事會(歐盟的控制決策機構)由歐盟各成員國的政府部長組成。然而,歐盟憲法草案在一些國家遇阻,表明歐盟要實現完全經濟一體化還面臨巨大的挑戰。
1.1.2 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物流
市場全球化促進了全球貿易的增長,以及商品物流的增加。生產全球化帶來產業內貿易的增長,以及全球原材料物流、全球半成品物流的增加。區域經濟一體化帶動了區域內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增長,區域內物流增加。
1.全球貿易的增長
世界經濟增長的格局總體上是不平衡的。為了區別處于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國家,通常將全球的國家和地區劃分為3種類型——發達國家和地區、轉型經濟國家和地區以及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通常以此分類來統計和發布世界經濟發展的情況報告。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全球貿易量的增長,尤其是不同經濟類型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但是,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同,對國際物流的需求與貢獻也不相同。表1-1揭示了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前的經濟增長周期中主要地區的生產和貿易增長速度。從表1-1可以發現以下事實:第一,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世界生產的增長速度(這一點在1.1.1節中已經介紹過);第二,轉型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貿易增長速度明顯高于發達經濟體的增長速度。
表1-1 世界主要地區GDP和貨物貿易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WTO《世界貿易報告2008》)
2008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對世界經濟和全球貿易的沖擊是巨大的。《世界貿易報告2010》顯示,受經濟危機影響,全球GDP增長率2008年下降到1.6%, 2009年進一步下降到-2.3%,呈現負增長。而進出口貿易的增長以更大幅度回落,2008年和2009年的出口增幅分別下降到2.1%和-12.2%,進口增幅分別下降到2.2%和-12.9%。2010年上半年世界經濟出現復蘇跡象,在新的復蘇周期中,仍然是貿易增長高于經濟增長。
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世界貿易報告2008》還顯示,2007年全球貨物運輸量達到7420億美元,年增長速度達到了18%, 2000—2007年間年均增長速度為11%。由此,有理由相信,國際物流增長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增長的熱點在于轉型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
由于世界貿易增長而帶來全球貨物運輸量的增長。貨物貿易量的增長帶來國際物流需求的增長。快速增長的市場的競爭往往是激烈的,在激烈的競爭中,全球運輸成本總體呈下降趨勢。圖1.3顯示了全球不定期海運貨輪的運費變化情況,雖然海運費(商品價格平減指數)總體比較穩定,但是相對于經濟增長來說,呈現下降趨勢。圖1.4顯示的全球空運運費指數(t/km)則明顯呈下降趨勢。

圖1.3 全球不定期貨運輪船運費指數
(資料來源:引自WTO《世界貿易報告2008》)

圖1.4 全球空運運費指數
(資料來源:引自WTO《世界貿易報告2008》)
2.產業內貿易的增長
跨國公司通過在本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投資建立全球性生產網絡。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通常有兩種形式——水平對外直接投資和垂直對外直接投資。所謂水平對外直接投資,是指跨國公司在海外投資的分支機構與本國經營相同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所謂垂直對外直接投資,是指跨國公司在海外投資于本國經營產業的上游產業或者下游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投資于上游產業的稱為后向垂直投資,如石油化工企業在海外投資石油開采業務,汽車企業在海外投資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等。投資于下游產業的稱為前向垂直投資,比如石油化工企業在海外投資加油站,汽車企業在海外投資汽車零售和維修業務等。
垂直對外直接投資促進了產業內貿易的增長。在進行垂直對外直接投資時,跨國公司既要考慮保持本國的技術優勢(如研發能力),又要利用東道國的有利經濟條件(如豐富的勞動力),致力于保持本國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因而促進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表1-2顯示了部分經合組織(OECD)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產業內貿易的情況。
表1-2 2000年部分國家產業內貿易的比重

(資料來源:引自WTO《世界貿易報告2008》)
相對于一般貿易,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是企業對海外分支機構有較強的控制能力,因而產業內貿易為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實施如適時制(Just In Time, JIT)、精益制造(Lean Production)等生產運作方式提供了可能。這樣的生產組織方式對國際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庫存控制、交貨時間管理等,需要更高的管理能力。
3.區域內貿易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直接促進區域內貿易的增長。圖1.5顯示了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間區域內部和區域外部貿易的構成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歐盟,其內部貿易占全部貿易量的31.4%,亞洲區域內部的貿易量也占到14.1%。區域內部貿易的增長促進了區域物流的發展。在地理位置相對緊密的特定區域的國際物流有著自身的特點,如以陸路運輸和近洋運輸為主、自由貿易區內通關便利、貨物周轉快等特點,這些都是本書后面章節將進一步討論的內容。

圖1.5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間區域內部貿易和外部貿易的構成
(資料來源: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7,轉引自王曉東,等.國際物流與商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