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全球供應鏈管理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使得自然資源、資金、技術以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和產品以及服務在全世界流動,市場的競爭從區域性走向全球化。許多跨國企業為了追求生產利潤的最大化,紛紛搶占海外優勢資源,如人力、原料、技術、市場等,導致國內工廠、分銷中心、倉庫的海外遷移,從而使國內制造供應鏈擴展為全球供應鏈。相比國內供應鏈,全球制造供應鏈引入了關稅、轉移價格、匯率變動等一系列全球因素。具有全球性的、靈活敏捷的組織結構和形態控制機制以及快速響應生產需求變化的新一代全球供應鏈管理模式正在快速形成,并對企業形成了嚴峻的挑戰。
根據GARTNER分析,包括企業內部運營、企業服務、供應鏈管理在內的全球業務流程外包市場規模在2009年達到了1719億美元,其中企業服務外包約占42%;運營外包占23%;供應鏈和需求管理外包約占35%,供應鏈管理外包市場規模約為596.83億美元。如今,供應鏈管理已經成為企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重要戰略。任何一個希望步入國際化市場的企業都應該從供應鏈管理角度來考慮整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努力創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成為整個社會價值鏈的一個重要環節。
3.1.1 全球供應鏈的形成
隨著供應鏈管理思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的國際化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供應鏈,眾多發展中國家企業也參與到全球供應鏈中。全球供應鏈在世界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和產生的影響日益增大。全球供應鏈的產生和發展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1.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務、信息、生產要素等的跨國界流動的規模與形式不斷增加,通過國際分工,在世界范圍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使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因素。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進程促使跨國界零部件、原材料、產品或服務等的流動和貿易日益頻繁,全球供應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尤其是全球市場日益膨脹,全球競爭加劇,迫使企業必須將戰略眼光著眼于全球而不是局限于國內或部分國家。這些使得全球供應鏈中節點企業與核心企業形成緊密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促進了全球供應鏈的形成與發展。
2.各國對加工貿易的鼓勵政策
各國在全球市場競爭的壓力和利益的誘導下,在制定相關產業政策時,必須考慮世界各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情況,抓住機遇以獲得利益。各國政府對加工貿易的鼓勵政策促使了外包業務的蓬勃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全球供應鏈的形成。鼓勵出口政策對產品分工和全球供應鏈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較大程度地促進了供應鏈上把勞動密集型工序和零部件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進行,加速和完善了全球供應鏈的形成。
3.全球市場競爭的激烈化
由于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企業新產品的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企業必須根據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以搶占商機。在全球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主要因素正發生著變化,如產品壽命周期越來越短,顧客對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強烈,交貨提前期的縮短等。企業所面臨的這些壓力,只有利用全球供應鏈管理模式,通過鏈上企業間的緊密合作才能實現。
4.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
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和全球供應鏈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全球供應鏈的急速發展得益于信息技術的支持,而信息技術的每一次革新都對全球供應鏈的實現帶來了不可小覷的力量。在全球供應鏈鏈條中,由于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要實現整個供應鏈的成本節約、產品開發速度的提高以及設計的協同性等要求,必須基于企業間的緊密協作。而全球供應鏈中龐大的數據處理更需要信息系統的支持,應當承認電子數據交換(EDI)和Internet實現了企業之間的信息集成。同時各種生產技術、管理信息系統,如準時制生產(JIT)、全面質量管理(TQM)等方法,以及管理信息系統(MIS)、物料需求計劃(MRP)、企業資源計劃(ERP)等系統以及條形碼、無線射頻技術(RFID)、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電子商務(e-Commerce)等,都為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此可見,上述各方面推動了供應鏈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將供應鏈管理推向了全球供應鏈管理時代。
3.1.2 全球供應鏈的概念及特點
1.全球供應鏈的定義
Vito Albino認為全球供應鏈(Global Supply Chain)是指獲得原材料,將之制成中間物品及最終產品,并通過銷售系統遞送到顧客手中的網絡結構,其實現的是供應鏈上的原材料、在制品、產成品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供應鏈上各主體之間的相關活動超越了國家的界限,需要通過全球的進出口貿易來實現供應鏈。國內學者王圣廣將全球供應鏈定義為:因全球制造的發展和社會生產的極大復雜化的需要將供應鏈從生產實踐中抽象出來精煉提高成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模式和管理模式,并將因市場空間擴大化而全球化的供應鏈稱為全球供應鏈。基于全球供應鏈的生產組織模式和管理模式被稱為全球供應鏈管理。
全球供應鏈與國內供應鏈的區別:全球供應鏈涉及的范圍更為廣泛,鏈上成員分屬不同的國家,成員間的合作與協調是建立在跨越國際的信息傳遞系統之上的;全球供應鏈上的企業產品的原料采購、生產、銷售等過程可能分別發生在不同的國家,產品的整個供應鏈流程跨越國界,這種組織、企業之間合作與協調的復雜程度超出了國內供應鏈。
全球供應鏈的產生為實現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多個組織、企業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企業可利用全球供應鏈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的組織和配置,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利用全球供應鏈可為企業帶來以下一些經濟上的利益。
(1)更廣泛范圍內的信息共享。
(2)取得互補資源及其所產生的優勢。
(3)規模經濟性、專業化、合理化。
(4)在更廣泛的區域中擴散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提高投資報酬率等。
全球供應鏈是一個動態系統,鏈上的各節點企業包括供應商、制造商以及分銷商等都是這個系統里的組分,如圖3.1所示為聯合國貿易便利化和電子業務中心提出的全球供應鏈參考模式。全球供應鏈從戰略高度面對國際競爭,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同時它能快速地響應國際市場需求,做到即時供應、即時生產和即時銷售,節點企業能做出快速全面的響應,實現即時獲取顧客需求信息,縮短響應時間,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并且全球供應鏈能通過整體協作相應地減少各節點的庫存,實現成本的降低;全球供應鏈還能通過在全球范圍內選擇最合適的合作成員企業來提高產品質量,改進服務質量。上述這些優點使得全球供應鏈成為世界上眾多企業為獲得核心競爭力而追尋的管理模式。

圖3.1 全球供應鏈參考模式
(資料來源:國際供應鏈參考模式特別涉及到貿易便利化和貿易安全,聯合國貿易便利化和電子業務中心——國際貿易程序和電子程序分析集團,2003年11月.)
2.全球供應鏈的特點
全球供應鏈是隨著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而出現的新現象。如果供應鏈越過國界,加盟的節點企業屬于不同的國家或者位于不同的國家,那么這條供應鏈就是跨國供應鏈或全球供應鏈。這里必須說明,全球供應鏈也并不是說供應鏈中的節點企業必須遍布全球,而是鏈中節點企業可以位于全球的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也可以說組建或構建供應鏈的核心企業來自全球這個大范圍,而不是僅局限于一國國內來考慮如何設計和構建供應鏈的。雖然全球供應鏈與一國的國內供應鏈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全球供應鏈仍有一些自己的特點。
1)國際性
國際性是指全球供應鏈網絡涉及多個國家,網絡覆蓋的地理范圍大。其物流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進行的,屬于國際物流而非國內物流。國際物流跨越不同國家和地區,跨越海洋和大陸,運輸距離與時間長,運輸方式多樣,這就需要合理選擇運輸路線和運輸方式,盡量縮短運輸距離和貨物在途時間,加速貨物周轉并降低物流成本。
2)復雜性
全球供應鏈上的活動涉及國際的經濟活動。由于各國社會制度、自然環境、經營管理方法、生產技術和文化的不同,在國際經濟環境下實施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4個環節的活動,實現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商流、知識流、價值流和工作流的順利進行,將位于全球的供應鏈商、制造商和分銷商連成一個完整的網鏈結構是一項相當復雜的工程。特別是其中的運輸問題,由于全球供應應鏈的運輸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進行的,運輸距離遠,時間長,所涉及的運輸方式多樣,如何選擇合適的運輸路線和方式并縮短產品的運輸時間是全球供應鏈設計中的一個重要難題。
3)風險性
全球供應鏈涉及的風險主要包括社會風險、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和自然風險。
(1)社會風險是由于各地區分布的差異、各個國家國情的不同、人為因素的影響、地域和文化及政策方面的差距等對供應鏈造成極大影響所產生的風險。
(2)政治風險主要指由于鏈中節點企業所在國或產品運輸所經過國家的政局動蕩,如罷工、戰爭等原因造成經營損失或貨物可能受到損害或滅失。
(3)經濟風險又可分為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主要指全球供應鏈運營中有關的資金由于匯率和利率的變動而產生的風險。
(4)自然風險則主要指在物流過程中可能因自然因素,如地震、海嘯、暴雨等而引起的風險。
4)技術含量高和標準化程度要求較高
在全球一體化環境下,世界各國企業間的資源共享變得更加容易。當其中一些企業加入到全球供應鏈這一網鏈中時,這些企業就能實現優勢互補,相互吸取先進經驗和技術。在國際企業合作過程中能產生更多新的管理技術和管理模式,加快和推動原有技術與管理思想的改進和提高。
另外,由于全球供應鏈上節點分布的范圍廣、運行環境差異大,極大地增加了供應鏈網絡的信息量和交換頻率。要使得整個供應鏈信息暢通并提高整個鏈條的效率,統一標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物流運輸工具和設施的統一規格等能大大降低物流費用,減少運轉的難度。而不采用統一標準的國家必然會在運轉等方面消耗大量的時間和費用,降低其國際競爭力。全球供應鏈運營中所需要的先進信息系統和標準化技術對供應鏈的設計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3 全球供應鏈管理的核心理念及關鍵問題
1.全球供應鏈管理的核心理念
近年來,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許多公司都采用了全球化的經營模式,從而出現了跨國家、跨地域和跨文化的全球供應鏈系統。一般來說,全球供應鏈的管理就是有效地控制全球供應鏈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它代表著一種新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通過有效地管理全球供應鏈使得供應商和最終用戶有機地聯系起來。研究表明,許多公司超過一半以上(50%~70%)的銷售收入都要用于從供應商那里購買原材料、零部件和其他服務。供應商的業績直接影響著公司的產品質量、生產成本、交貨期、技術進步和公司的發展。公司管理供應鏈的能力明顯地影響它的競爭力和獲利能力。越來越多的公司逐漸認識到供應鏈計劃、設計和控制的戰略意義。此外,有關全球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還涉及上下游關系、信息交換、供應鏈敏捷性、價值劃分和價值配置等領域。
全球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思想:充分利用全球范圍的各種優勢資源和組織管理優勢,借助先進的運作組織手段和方法,如現代物流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柔性生產系統FMS、并行工程、敏捷制造、準時制JIT、最優生產技術OPT、制造資源計劃MRP Ⅱ、企業資源規劃ERP等),組成全球范圍內的具有獨特優勢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其目的是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整體系統的競爭力。
全球供應鏈管理強調在全面、迅速地了解世界各地消費者需求的同時,對其進行計劃、協調、操作、控制和優化。在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與其供應商以及供應商的供應商、核心企業與其銷售商乃至最終消費者之間,依靠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支撐,實現供應鏈的一體化和快速反應,達到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協調通暢,以滿足全球消費者需求。全球供應鏈管理的實現把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等所有環節聯系起來,通過信息網絡盡快把握真實的需求與準確的需求量,并把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情況及時反饋到企業的中央管理系統,并通過信息的實時共享,組織快速供應,使物流以最快的速度通過生產、分銷環節變成增值的品牌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
2.全球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問題
國際化經營不斷延伸,供應鏈的管理也必須是全球化的,并趨向無國界。供應鏈管理模式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將客戶、供應商、研發中心、制造商、經銷商和服務商等合作伙伴聯結成一個完整的鏈狀結構,形成一個極具競爭力的戰略聯盟。其目的就是在消費者、原材料供應商和生產者之間建立無縫隙的信息流來降低供應鏈運行的總成本。全球供應鏈管理與國內供應鏈管理基本一致,只是全球供應鏈覆蓋的地區更廣,情況更為復雜。如果管理得當,將會比國內供應鏈產生更多機會。企業的全球供應鏈管理系統應主要考慮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建立全球的售后服務體系
實現全球供應鏈管理的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全球后勤服務體系,以保證物流暢通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海爾集團是我國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實施全球化經營的大型國有企業。海爾的洗衣機生產銷售已經形成全球供應鏈管理模式,銷售網點已分布到世界各地,形成了我國海外經營業務最大的國有企業。在進軍國際市場的過程中,海爾非常注意售后服務的工作,使海爾產品在任何國家和地區都能獲得滿意的服務。服務至上是海爾能夠成為跨國經營的大型國有企業的秘訣。
2)建立全球供應鏈需求信息網絡
全球化經營和本地化經營的最大不同是需求信息來源的多樣化、地區差別化、消費的文化價值差異化等,因此企業需要根據不同的國情,對需求特點進行分析,建立全球需求信息反饋系統。全球供應鏈的信息需要從一個地區反饋到另一個地區,從一個供應鏈節點企業到另一個節點企業,形成滿足供應鏈管理要求的信息網絡。它是維護全球供應信息的一致性,保證全球供應鏈的信息能夠準確無誤、暢通無阻,進而實現全球供應鏈同步化運營的關鍵。另外,由于不同國家的信息系統是異構的,應采用遠程多代理的、統一的數據傳輸方式,這對提高全球信息系統的運行速度與效率非常重要。
3)建立全球化合作關系網,提高物流效率
由于全球供應鏈跨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物流過程要經過海關、機場、港口等,運輸過程十分復雜,有汽車、飛機、輪船等各種運輸工具,還有不同國家的管理與地區性政策等都將會導致物流過程的效率變低。為了提高物流效率,必須建立全球化的合作關系網,通過和當地的物流部門進行合作,把部分業務外包給當地企業,如代理銷售、代理運輸、代理庫存管理等,或建立聯合經營體,如地區分銷中心等,這些措施可以大大提高物流系統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