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源遠流長的中國對外經濟交往及其法理原則

一、中國現行的對外開放國策是中國歷史上優良傳統的發揚光大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世界各國在經濟方面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賴和相互競爭日益加強。順應著這一歷史趨向和時代潮流,中國從1978年12月以來堅定地實行經濟上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并已取得顯著的、重大的成就。

1993年3月,中國憲法作出新的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鄭重確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目標。同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號召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資源配置。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經濟合作,發揮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發展開放型經濟,使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實現互接互補。”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正在進一步擴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以更加勇敢的姿態進入世界經濟舞臺,更加積極地實行對外經濟交往,發展對外經濟合作,開展對外經濟競爭。

在中國,實行對外開放這一基本國策,不但有著充足的現實根據,而且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

作為東方的文明古國和大國,中國實行對外經濟交往和開展國際經濟合作,可以說是源遠流長的。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中國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往的優良傳統,曾經遭受過嚴重的扭曲、破壞,并引起種種誤解。但是,它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又使得它不斷沖破險阻,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煥發出新的青春。從這個意義上說,現行的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正是中國歷史上對外經濟交往優良傳統的發揚光大。簡略回顧中國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往的優良歷史傳統,探討其中所蘊含的法理原則,了解其中的經驗和教訓毛澤東主席向來提倡中國人應當在重視學習外來先進經驗的同時,也重視研究中國自己的歷史,從中吸取有益的經驗和教訓;不能對本國的歷史一無所知,在心目中“漆黑一團”,更不能“言必稱希臘,對于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參見《改造我們的學習》,載《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5—803頁。,不但大有助于加深認識當代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的“來龍去脈”;而且也大有助于駁斥當今甚囂塵上的美國霸權版的“中國威脅”論。詳見陳安:《評“黃禍”論的本源、本質及其最新霸權“變種”:“中國威脅”論——從中國對外經貿交往史的主流及其法理原則的視角》,雙語論文,中文本發表于《現代法學》2011年第6期;英文本題為“On the Source, Essence of‘Yellow Peril' Doctrine and Its Latest Hegemony ‘Variant'—the ‘China Threat' Doctr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instream of Sino-Foreign Economic Interactions and Their Inherent Jurisprudential Principles”,發表于The Journal ofWorld Investment &Trade, Vol.13, No.1,2012。參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第四節,新華網,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06/c.

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可以大體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古代中國時期,即奴隸社會后期和封建社會時期,約相當于公元前4世紀、5世紀至公元1840年;第二階段,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時期,約相當于公元1840年至1949年;第三階段,社會主義新中國時期,即公元1949年以后。茲分別簡述如下。

二、古代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及其法理內涵

(一)古代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簡況

據史家考證,早在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中國大陸的各個部落聯盟之間就時常開展跨越聯盟疆界的貿易。

商朝時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前11世紀),這種跨越部落聯盟疆界的遠途商品交換關系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開始使用來自新疆的玉片和來自沿海的貝殼作為交換的手段,這就是原始形態的貨幣。從這些原始貨幣的不同來源地可以推想當時貿易活動跨越地域的遼闊和邊遠。

到了周朝(始建于公元前11世紀),分封了幾十個諸侯國家,它們都要定期向周朝王室朝覲“納貢”,王室則以“賞賜”回禮,盡管“納貢”有稱臣的含義,“賞賜”有恩賜的含義,但在“貢品”和“賜品”之間,客觀上蘊含著樸素的對價有償關系,究其實質,就是不同商品跨越國境的遠途交換。這種“朝貢貿易”也實行于遠方西域各國與周朝王室之間。至于周朝各諸侯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就更加常見。

春秋戰國時期(約公元前8世紀至前3世紀中葉),各諸侯國家之間的經濟交往日益頻繁,而且開始出現同海外歐洲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一個明顯的標志是:早在公元前4—5世紀之間,中國的絲綢就已開始輾轉遠銷希臘等地。愛琴海與南中國海之間,已經開始有海商活動。

當然,在夏、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這片疆土上的各相鄰部落聯盟或諸侯國家,實際上是正在逐步走向全國統一的各個地方政權,因此,當時中央朝廷和它們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貿易往來,還不是近代和現代科學意義上的國際貿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其邊陲疆土樂浪郡和象郡分別位于朝鮮半島北部和印度支那半島東北部。因而中國與上述兩個半島廣大地區的經濟貿易往來是相當密切的。中國的絲綢、漆器、鐵器很早就跨越國境輸往這些地區,而當地的土特產品則源源輸入中國。但秦朝存續時間甚短,秦始皇在位不過11年,社會缺乏安定,二世胡亥昏庸,內政腐敗,旋即為漢所滅。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對外經濟往來未獲重大發展。

漢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建立于多年戰亂之后,政府當局在相當長的時期里采取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百業興旺,對外經濟交往也日益發達。張騫、班超先后出使溝通西域,率先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國際商道“絲綢之路”。后來此路不斷西延,對于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歐洲、非洲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陸道之外,又辟海市。南方的番禺(廣州附近)開始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都會。當時中國與日本之間以及與印度南部之間的商品交換,就是分別通過北方和南方的遠航商船進行的。據史籍記載,兩漢時期與中國有“朝貢”貿易(即官方商品交換)關系的外國,已達五十多個;早在西漢時期,京都長安就已設有專門接待外國貿易使團的賓館(即所謂“蠻夷邸”);有些來自遠方異國的商使,其語言需經兩道以上輾轉翻譯(即所謂“重譯”參見《后漢書·西域傳》第10冊,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910頁。),才能與中國語言相通。由此可以大略想見當時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是相當廣泛的。

漢朝以后(公元220—581年),歷經三國、魏、晉、南北朝,中國出現了長期的分裂和戰亂局面,北方陸路的對外經濟交往受到較大影響,南方海道則仍然暢通,海上貿易有了新的重大發展,商船遠及今日南太平洋以及印度洋之間的爪哇、蘇門答臘、斯里蘭卡等地。

經過隋朝(公元581—618年)進入唐朝(公元618—907年),全國重新統一安定,當權者勵精圖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居于全球領先水平,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相應地,對外經濟文化交往也空前興旺發達。除了不斷拓展和延伸陸上國際商道、擴大通商地域范圍外,著重發展了海上貿易。廣州、交州、潮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楚州(今江蘇淮安),都辟為外貿海港,遠洋航船東通日本,南抵南洋諸國,西達波斯灣阿拉伯諸國。政府當局對外商采取寬松優待的政策,“除舶腳、收市、進奉外,任其來往通流,自為交易,不應重加率稅”;“常加存問”,“以示綏懷”。參見《全唐文·唐文宗大和八年疾愈福音》第75卷,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785頁。于是各國商人云集,中外商務往來和商品交換盛極一時。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相繼在重要通商口岸設“市舶使”參見《新唐書·柳澤傳》第13冊,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176頁;《舊唐書·代宗紀》第2冊,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74頁。,任職官員由中央政權直接委派,專門負責掌管和監督海上船舶貿易來往和入境出境征稅事宜,從而初步開創了在中國歷史上長達一千多年的“市舶”制度,有人認為這就是后世政府外貿機構和海關機構的最早萌芽。由于唐代中國農業、手工業生產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居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加以統治者對于對外經濟文化交往采取積極促進的政策,所以當時外國人來中國經商、留學的絡繹不絕,長期居留唐土者多達數十萬人。留學日久取得唐籍的一些外國人,甚至還由唐朝政府擢用,入仕做官,并引為殊榮。至今一些外國(如日本等)仍稱中國人為“唐人”,稱中國商品為“唐物”,稱中國文化為“唐文化”,足見唐代中國人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文化交往,促使中國國譽和聲威遠播,影響至深。這是舉世公認的中華民族的驕傲。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北部政局不穩,陸上國際商道常因戰爭中斷,政府側重于在南方發展海上國際貿易。宋初,京師設“榷易院”,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專門管理對外貿易的中央機構;在江、浙、閩、粵沿海港口設“市舶司”,兼具進出口管理、征稅、收購舶來品等多項職能;公元1080年還頒布市舶條例。可以說,這是中國最早的涉外經濟立法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進出口貿易成文法規之一。宋室南渡以后,失去半壁江山,遂更加銳意發展海舶貿易,作為當時御敵圖存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因為,“市舶之利,頗濟國用”,“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于民?”參見《宋會要輯稿補編·市舶》,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88年版(影印本),第647頁。據估算,當時單泉州、廣州兩地一年的外貿收入竟曾高達200萬緡,約占當時全國財政收入的20%,可見當時政府對于外貿的倚重。

上述這部制訂于11世紀的宋代市舶條例,其后經修訂補充,迄宋之末,實施近二百年。它在世界貿易立法史上顯然具有開創性的歷史價值。盡管其原有全文已經失傳,但從有關史籍文獻的記載中參見《宋史·職官七》第12冊,“提舉市舶司”,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971頁;《宋史·食貨下八》第13冊,“互市舶法”,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4558—4566頁;《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四》第86冊,上海大東書局1936年版(影印本),第1—34頁。,仍不難稽考和窺見其輪廓和梗概,諸如:

(1)外貿開始規范化。該條例規定了市舶司的職權和職責,它融合了前述多種職能,成為后世海關與外貿機構的雛形和綜合體,使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開始走向規范化、法制化。

(2)鼓勵交易和分類管理。積極鼓勵外商海舶(“番舶”)入境從事貿易,促進中外商品互通有無;逐項列明違禁物品、官府專買專賣貨物(“官市”)以及民間自由交易貨物(“民市”、“聽市貨與民”)的細目,使中外商民有所遵循。

(3)采取“低稅”政策。“番舶”進入中國港口,須經當地市舶司派員登船查驗,并依法定稅率納稅(“抽解”),凡珍珠、犀角、象牙、瑪瑙、乳香等少數貴重“番貨”,列為“細色”(高檔品),一般稅率定為“十取其一”(即10%);其余大量“番貨”,諸如來自異國的各種特產、藥材、香料、木料、棉布等生活用品,均列為“粗色”,一般稅率定為“十五取一”(約合6.66%)。稅后諸物即可依法分別進入“官市”或“民市”,實行交易,可謂“低稅優惠”。

(4)厲行出口許可制度。商舶從中國港口出海,應向當地市舶司備文申報所載貨物名稱、數量和目的地(“所詣去處”)等項,經查驗屬實,并經當地富戶(“有物力戶”)出具擔保書后,由市舶司發給“公據”(許可證)放行。回航時,應向原出海港口市舶司交回“公據”,并申報從異國(“番夷”)販來各物,照章“抽解”后,方可入市。

(5)嚴禁各種走私逃稅活動(“漏舶”、“偷稅”、“大生奸弊,虧損課〔稅〕額”)。違者除治罪外,沒收船、貨,并重獎舉報、告發人,“給舶物半價充賞”。

(6)切實保護“番商”合法權益。嚴禁官吏豪紳借勢濫權殺價強買“番商”舶貨。凡強買舶貨“有虧番商者皆重置其罪”(依法從嚴治罪)。

(7)禮遇外商,救助“海難”。興建外商賓館(“置‘來遠驛’”),訂立接待送禮規則(“立定犒設饋送則例”),“每年于遣發番舶之際,宴設諸國番商,以示朝廷招徠遠人之意。”“番舶”遇風暴飄至中國沿海各地,“若損敗及舶主不在,官為拯救,錄〔登記〕物貨,許其親屬召保認還。”

從以上梗概中可以看出:制訂于九百多年前的這部市舶條例,無疑是后世海關法、外貿法和涉外稅法的先河,其基本規定多為后世同類立法所師承和發展。

元朝時期(公元1271—1368年),中國北部疆土遼闊,陸上國際商道暢通無阻,海上貿易也有新的發展。政府以宋法為藍本,在1293年制訂《市舶司則法》22條參見《元史·百官七》第8冊,“市舶提舉司”,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315頁;《元史·食貨二》第8冊,“市舶”,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401—2403頁。,使外貿管理和稅則更加條理化和規范化。同時,由政府出資和備船,選聘精干舶商和艄公(水手)“入番貿易”,贏利所得按“官七民三”比例分紅。除官本貿易外,還允許私舶貿易,并對從事外貿的舶商和艄公加意保護。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宋代對進口貨物統制專賣的“禁榷”政策。由于采取了低稅、招徠、保護和獎勵等一系列措施,外商紛至沓來,除唐宋以來的傳統客商——阿拉伯商人外,還有遠自歐洲和北非的商人前來從事貿易。元初來華經商和旅游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曾將中國的泉州港與地中海國際貿易中心亞歷山大港相提并論,認為它們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外貿港口。

關于元朝時期中國對外交往方面,中外史學界曾經流行一種以訛傳訛的說法,說是“中國元朝派大軍侵入歐洲造成黃禍”。這具體指漠北地區漠北地區,指瀚海沙漠群的北部,原為蒙古人的活動中心,當年是北方匈奴—蒙古游牧民族向中原漢族發動侵略的根據地,在現今的蒙古高原地區和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參見http://baike.baidu. com/view/416996.htm。蒙古人成吉思汗和拔都兩度率領大軍“西征”。這兩次“西征”,究竟是早年游牧部落蒙古人所為?抑或是其后文明中國人所為?——對于這個問題,中外歷史學家一向眾說紛紜。但無可置疑的是:第一,成吉思汗的蒙古大汗國建立于1206年,1219—1025年他第一次率軍西征時,蒙古人尚未正式入主中國中原及其以南廣大地區。第二,1235—1242年成吉思汗之孫拔都第二次率軍西征時,蒙古人仍然尚未正式入主中國中原及其以南廣大地區。第三,成吉思汗之另一支系孫子忽必烈南下攻占中國中原及其以南廣大地區,并且在此基礎上于1271正式建立中國元朝,定都中國北京,那是在成吉思汗本人率軍第一次西征46年之后,也是在拔都率軍第二次西征30年之后,換言之,在1271年之前,中國元朝根本尚未建立。第四,蒙古人支系首領忽必烈1271正式建立中國元朝之后,采納中原漢族體制(“行漢法”),尊孔子儒學,與漢人通婚,蒙漢兩族大眾基本上逐漸融合為一體,直到1638年蒙族統治階層被漢族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擊敗、從中國中原退回漠北地區與明朝對峙,嗣后改國號為“韃靼”。在中國中原存續98年期間,中國元朝從未派兵入侵歐洲。可見,第五,前述一度流行說法,含糊籠統地說“中國元朝派大軍侵入歐洲造成黃禍”,云云,那是不符合歷史真實的。參見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修訂本),第8卷(元時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上冊,第355—356、372—376、385—386頁。對于這段歷史及其爭論問題,魯迅先生曾以其特有的幽默和辛辣寫道,他本人二十歲時,“聽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歐洲,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到二十五歲,才知道所謂這‘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其實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國,我們做了奴才。直到1934年五十三歲,他翻了三部蒙古史,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羅思’(即俄羅斯—引者),侵入匈、奧,還在征服全中國之前,那時的成吉思還不是我們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資格比我們老,應該他們說‘ 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國,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的。”參見《隨便翻翻》,載《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頁。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初期,對于唐、宋、元三個朝代七百多年來行之有效、經濟效益顯著的對外經貿體制及有關措施,多沿襲師承,而又有重大發展。洪武、永樂兩代政府為了進一步招徠外商,對于來自外國的“貢舶”和“商舶”分別給予不同優惠待遇。前者運來官方互易貨物,予以“優值”(從優計價);后者運來民間交換商品,予以免稅。致使各國商船競相來華,國際貿易大盛。另一方面,在公元1405—1433年間,明朝政府相繼組織和派遣了規模浩大的遠洋船隊,由鄭和率領,先后七次遠航,抵達今日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泰國、印度西岸、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諸國、東非索馬里、肯尼亞等地,大大促進了當時中國與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之間的政治修好關系和經濟貿易關系,其船隊規模之大(首航人員竟達2.7萬余人),貿易地域之廣,累計航程之遠,以及經歷時間之長,都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參見《明史·宦官·鄭和》第26冊,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765—7768頁。美國一位對鄭和研究有素的學者曾將鄭和與哥倫布作了有趣的對比,頗能發人深思:“在1405—1433年之間,鄭和曾率領當時,或者說在隨后的500年間也算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隊進行七次遠洋航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沒有一個西方國家的艦隊能夠與之相比。鄭和的船隊有2.8萬名水手和300艘大船。其中最大的船長約400英尺。而哥倫布在1492年首次進行遠洋航行時只有90名水手和3艘船,其中最大的船只有85英尺長。鄭和的船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洋船,其中包括平衡整流舵和防水艙,直到350年后,歐洲才有這種船。鄭和船隊的先進性再次表明東方在科技領域曾一度遙遙領先于西方。的確,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除了羅馬帝國時代,中國一直比歐洲任何地區都富裕、先進和開放。在哥倫布進行首次遠航前的半個世紀,鄭和就曾到達東非,并從阿拉伯商人那里了解到歐洲的情況。因此中國人當時穿過好望角,同歐洲建立直接貿易關系應該是件很容易的事。”遺憾的是,“15世紀中國統治者愚蠢的妄自尊大導致中國幾乎沒有太大的發展。”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踏勘鄭和下西洋的足跡》,原載于《紐約時報雜志》1999年6月6日,中譯文連載于《參考消息》1999年6月15—19日。鄭和等人開展對外交往的壯舉和業績,一向彪炳于中外史冊,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勇于進取、敢于創新、善于開拓的精神。參見劉漢俊:《一個民族的征帆——寫在鄭和下西洋600年之際》,載《人民日報》2005年7月11日第10版;黃菊:《在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大會在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05年7月12日第1版。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自漢唐至明初,中國人的對外開放、對外經濟文化交往以及開拓進取精神,曾經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文化的進步以及國際威望的提高,都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中國人也通過長期的、平等互惠的對外經濟文化交往,為全球經濟文化的不斷進步、共同繁榮和豐富多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遺憾的是,這種優良傳統和開拓精神,在后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不但未能進一步發揚光大,反而受到壓制和摧殘。明代中葉以后,封建統治者愚昧腐敗,昏庸顢頇,竟因沿海倭寇為害而實行“海禁”,下令關閉口岸,停止對外貿易,實行“鎖國”政策。參見《明史·食貨五》第7冊,“市舶”,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981頁。以后弛禁、復禁,反復多次,直至明朝覆滅,對外經濟交往始終未能認真振作。

清朝(公元1636—1911年)初建,王朝統治者因害怕漢族人士在海外組織反清力量卷土重來,遂變本加厲實行“海禁”,在長達三四十年的時間里,規定“寸板不許下海”和“片帆不準入港”,違者格殺勿論。遂使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更加衰落,一蹶不振。1684年以后,雖一度解禁開港,在江、浙、閩、粵設置4個外貿口岸,但對外來商人又往往不分從事正當貿易抑或進行不軌活動,一律嚴加限制。1757年又再撤銷三個外貿口岸。中國作為東方泱泱大國,當時的陸地國土面積遠遠超過整個歐洲大陸,其海岸線綿延2萬公里以上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敗北后,俄國沙皇政府“趁火打劫”,以武力威脅,迫使中國清朝政府相繼簽訂了1858年的中俄《瑗琿條約》、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等等,侵奪了原屬中國的大片領土及其漫長的海岸線。,但是,當時歐陸沿海港口,早已星羅棋布,促使歐陸對外經濟交往十分興旺發達,反觀當時幅員廣袤的中國大陸,卻只單限廣州一港對外開放,成為中國對外經濟交往長期衰敗的一大原因。這種荒唐局面,竟然持續八十多年,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的大炮轟開“天朝帝國”的大門。

(二)古代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的法理內涵

中國古代史上對外經濟交往的興衰起落,主要脈絡大體如上。其間有幾條歷史軌跡和法理原則,隱約可辨,值得后人借鑒:

第一,古代中國開展對外經濟交往,是國內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是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所必需。中國歷史上明智的統治者能順應歷史發展的需求,積極推動對外經濟交往,體現了強者的遠見、自信、膽氣和魄力;愚昧的統治者則慣于逆歷史潮流而動,妄圖禁止對外經濟交往,體現了弱者的短視、昏庸、怯懦和無能。兩種截然相反的對外經濟政策,前者造福社會,后者危害國家,千秋功罪,歷史早有評說。

第二,古代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其主要動因既然植根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它自身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如不因勢利導,卻愚蠢地加以禁止,總是禁而不止。秦漢以來,在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對外經濟交往史上,雖然經歷了許多曲折和起落,甚至兩度鎖國閉關,但總的來說,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往,顯然是歷史長河中的主流;相應地,在對外經濟交往中積極主動、大膽進取的精神,一向是中華民族諸多優良傳統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把閉關鎖國的失誤和蠢舉說成是中國歷史的主導傳統,那是對中國歷史的誤解、無知或曲解。

第三,在古代中國長期的對外經濟交往中,基本上體現了自主自愿和平等互利的法理原則。歷代政府和百姓對來自異邦的客商,向來以禮相待,優遇有加,使其有利可圖。中國傳統的大宗出口商品是絲綢、漆器、瓷器、茶葉之類,進口的是中國所罕缺的各種異土方物。這些中外物質文明的交換,是以完全自愿、互通有無、文明交易的方式進行的。較之西方強國對外貿易史上盛行多年的商盜一體、殺人越貨、獵奴販奴之類的罪惡買賣,向來涇渭分明,迥然不同。

中外物質文明的交換,有效地促進了整個人類文明的交融與提高。中國的育蠶、繅絲、制瓷、造紙、印刷、火藥、指南等技術,通過對外經濟交往而廣泛傳播于世界各地,為全人類的進步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而對外輸出的擴大,又反過來不斷提高中國的造船、冶金、羅盤、天文、地理等與航海有關的生產技術,不斷提高與出口商品有關的各行各業的生產水平。與此同時,中國原先十分罕缺或全然未見的異邦產品,諸如西域良馬、阿拉伯“火油”以及芝麻、蠶豆、菠菜、大蒜、甘蔗、甘薯、玉米、花生、煙草等農作物,也先后從世界各地異邦輾轉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畜牧業、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有趣的是:今日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棉花和棉布,宋代以前一直是珍稀的“舶來品”。宋元之間才開始從異邦引種的棉花,至元明兩朝已普遍種植和大量出產,并使棉紡織業迅速成長為中國新興的、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主要手工業之一。它不但大大改變了中國歷代以絲葛麻褐為主要織物的衣著傳統,使廣大平民百姓普受其惠(對他們說來,絲綢太貴,葛麻太粗,棉布則物美價廉),而且逐步發展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同時也成為明代以來國庫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棉花從異域到中國“落戶生根”的過程,實際上是一項新產品和新技術“引進→消化、發展→輸出”的成功事例。參見(明)丘濬:《大學衍義補》卷二十二,“貢賦之常”,收輯于《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12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影印本),第307頁。并參見(漢)桓寬:《鹽鐵論》,中華書局1984年版(簡注本),第224頁。

有一種流傳甚廣的傳統觀點認為:中國古代的對外經濟交往,主要是“朝貢貿易”,旨在滿足封建統治者對奢侈品的需要,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平民的經濟生活,并無多大積極影響,甚至害大于利。其實,這也是一種歷史的誤解或偏見,并不符合史實。棉花效勞中華,即是一大例證。可見,在中國古代的對外經濟交往中,平等互利既是公平的行為準則,又是正常的社會后果。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努力實現平等互利,顯然是中華民族諸多優良傳統中的又一項重要內容。

第四,古代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源遠流長,并且有過相當發達的時期。但由于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其規模和意義都難以與近現代的對外經濟交往相提并論。它的存在和發展,主要是與中國綿延兩千多年的封建制生產方式緊密聯系的。因此,對外經濟交往的規模、水平和社會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國內封建自然經濟的限制和束縛。封建后期,隨著這種生產方式內在活力的不斷衰退,對外經濟交往也就相應地曾經陷于停滯,甚至走向沒落。至于長期以來在對外交往中自視為“天朝大國”,把外國人前來修好通商稱為“蠻夷來朝”,在官方換貨貿易中硬把對方商品稱為“貢”,把中方商品稱為“賜”,把接待外商使團的賓館稱為“蠻夷邸”,諸如此類的觀念和有關記載,處處顯現了封建統治者和封建文人的自大與虛榮。這種阿Q心態,迥異于應有的民族自尊,顯然是不足為訓和應予批判的。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及其“法理”內涵

鴉片戰爭的巨炮轟開中國的大門之后,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發生了重大的轉折和急劇的變化:從獨立自主轉變為俯仰由人,從平等互利轉變為任人宰割。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簡況參見《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載《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631頁。

繼1840年英國侵華的鴉片戰爭之后,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又發動了多次侵華戰爭,如1857年的英法聯軍戰爭,1884年的中法戰爭,1894年的中日戰爭,1900年的八國聯軍戰爭。用戰爭暴力打敗中國、迫使昏庸無能的統治者俯首就范之后,列強不但占領了中國周圍的許多原由中國保護的國家,而且侵占了或“租借”了中國的一部分領土。例如,日本侵占了臺灣和澎湖列島,“租借”了旅順,英國侵占了香港,法國“租借”了廣州灣。割地之外,又勒索了巨額的賠款。1931—1945年,日本由局部而全面地發動了的侵華戰爭,在長達14年的時間里陸續使中國的大片領土直接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從而使中國的土地和各種自然資源遭到空前殘酷的掠奪和洗劫。

列強強迫中國訂立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攫取了各種政治、經濟特權,嚴重破壞了中國的政治主權和經濟主權。根據這些不平等條約,列強除了取得在中國駐扎軍隊的權利和領事裁判權之外,還把全中國劃分為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的“勢力范圍”,即列強按照各自的實力,在中國劃定某一地區,作為自己實行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的專屬領域,對中國進行變相的瓜分。例如,長江中下游諸省劃為英國的勢力范圍,云南和兩廣劃為法國的勢力范圍,山東劃為德國的勢力范圍,福建劃為日本的勢力范圍,東北諸省原劃為帝俄的勢力范圍,1905年日俄戰爭后,東北地區的南部改劃為日本的勢力范圍。

根據不平等條約,列強控制了中國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并在許多通商口岸中強占一定地區作為它們直接實行殖民統治的“租界”。它們喧賓奪主和反賓為主,控制了中國的海關和對外貿易,控制了中國的水陸空交通事業(包括至關緊要的內河航行權)。這樣,就便于在中國廣闊的市場上大量傾銷它們的商品,牟取巨額利潤。與此同時,又使中國的農業生產服從于西方列強的經濟需要,為它們提供大量賤價的原材料和消費品。

根據不平等條約,列強在中國攫取和壟斷礦山開采權、鐵路修筑權和管理權,經營各種工礦企業,隨心所欲地掠奪中國的自然資源,直接利用中國便宜的原料和廉價的勞動力,榨取超額利潤,并借此對中國的民族工業進行直接的經濟壓迫,甚至加以扼殺。

根據不平等條約,列強以苛刻的條件貸款給中國政府,并在中國開設銀行,從而壟斷了中國的金融和財政,在金融上、財政上扼住了中國的咽喉。

列強除了對中國實行直接的控制、掠奪和盤剝之外,又極力培植了一個買辦資產階級,作為它們的在華代理人,為列強的對華盤剝事業效勞。此外,列強還與中國廣大農村的封建勢力相勾結,以加強對中國的全面榨取。

列強在對華經濟交往中,利用其政治上、軍事上的強權地位和經濟上、技術上的絕對優勢,迫使中國方面接受各種苛刻的不等價交換條件。不等價交換的長年積累和不斷擴大,造成中國國際收支的巨額逆差和國民財富的大量外流,造成中國的民窮財盡。為了彌補國際收支逆差,不得不大量舉借外債,加深了中國對列強的依賴和屈從,這又反過來進一步擴大不等價交換的范圍,形成了中國對外經濟交往中的惡性循環。

(二)強加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的“法理”

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中國的國民經濟命脈,完全操縱在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及其在華代理人手中。在這個時期里,由于中國的政治主權和經濟主權受到嚴重破壞,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無論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國際稅收的哪一個方面,無論在國際生產、國際交換、國際分配的哪一個領域,始終貫穿著兩條線索或兩大痛楚:第一,中國這一方無權獨立自主,無法自由選擇,無力控制管理。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往往處在非自愿、被強迫的地位,受制于人,聽命于人。第二,中國這一方,人低一等,貨賤多級。在對外經濟交往中,總是遭到不平等的屈辱,忍受不等價的交換和盤剝。

這兩大痛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蘊含著和體現了當時盛行于國際社會的基本法理:弱肉強食,理所當然,法所維護。換言之,弱肉強食的原則,不僅被列強推崇為“文明”國家的正當行為準則,而且通過國際不平等條約的締結和簽訂,取得了國際法上的合法地位和約束力。

這種歷史痛楚,自鴉片戰爭以來,在中國延續達一百多年,經過中國人民長期的奮力抗爭,才以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成立而告終止。它逝去不久,人們記憶猶新。可以說,今日中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之所以如此強調獨立自主與平等互利,正是對上述歷史痛楚的認真反思和科學總結。中國與第三世界諸國一起,之所以如此大聲疾呼要求改造國際經濟舊秩序,要求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廢除舊的、弱肉強食的法理原則,建立新的、平等互利的法理原則,其共同目的,正是為了在世界范圍內盡早地全面結束這種歷史痛楚。

四、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及其法理原則

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使中國擺脫了帝國主義及其在華代理人的反動統治,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成為政治上完全獨立的社會主義主權國家。這就為中國進一步爭取經濟上的完全獨立,包括對外經濟交往上的獨立,創造了首要的前提。

(一)獨立自主精神的堅持與平等互利原則的貫徹

中國人民深知:不實現經濟上的獨立,包括對外經濟交往上的獨立,則已經取得的政治獨立就是不完全、不鞏固的。因此,徹底鏟除帝國主義及其在華代理人對于中國國民經濟命脈的壟斷權和控制權,徹底改變帝國主義及其在華代理人操縱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的局面,就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當務之急。

中國政府廢除了帝國主義列強根據不平等條約在中國攫取的各種特權,收回了長期由帝國主義者越俎代庖的海關管理權,建立了完全獨立自主的新海關。把長期由帝國主義在華代理人——中國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巨頭壟斷經營的、規模龐大的對外貿易(進出口)企業,收歸國有,改由國家對進出口貿易實行全面的統制管理。對民族資產階級經營的外貿企業,則實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相結合的政策。在國家的金融和財政大業上,也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排除了帝國主義的壟斷、操縱和控制。與此同時,在國內生產領域逐步建立了強大的、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主義國有經濟。這樣,就終于使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徹底擺脫了對帝國主義的依附,走上了完全獨立自主的道路。

新中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一貫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則,積極開展國際經濟合作,充分尊重對方國家的利益,保護各國來華外商的合法權益,在這個過程中,也有效地促進了中國自身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可以說,獨立自主和平等互利,乃是新中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一貫堅持的、最基本的法理原則和行為規范,也是中國對外經濟交往健康發展的兩大基石。其基本精神,早在新中國開國前夕,就明文載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之中。參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54條、第56條和第57條。其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大法——憲法中,又一再鄭重重申。參見1982年、1993年、1999年以及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如果說,中國在淪為半殖民地以前的悠久歷史上,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基本上能夠按照自主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則辦事,還處在自發的樸素的階段,還只是一種傳統的習慣,那么,在新中國建立以后,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堅持獨立自主、平等互利原則,就開始進入自覺的成熟的階段。它不但是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往史上優良傳統的發揚光大,而且由國家的根本大法正式加以肯定和固定,上升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基本行為規范。

(二)閉關自守意識的終結與對外開放觀念的更新

遵循獨立自主、平等互利原則開展對外經濟交往的道路,是并不平坦的。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這條道路上就遇到了不少艱難險阻和嚴重干擾。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起,當時極端敵視中國的美國政府為首組織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對華經濟“封鎖”和“禁運”,企圖從經濟上扼殺這個新出現的社會主義政權。在美國策動下,十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1949年11月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統籌推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禁運”政策,嚴格限制其成員國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出口貿易。在“巴統”內部特別設立的“中國委員會”,是專門對付中國的禁運執行機構,并且針對中國開列了范圍特別廣泛的禁運貨單,稱為“中國禁單”。1994年4月1日,“巴統”雖正式宣告解散,但其長期對華“禁運”的惡劣影響,至今尚未完全消除。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由于美國為首組織和推行對華經濟封鎖政策,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對象主要限于當時的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蘇聯在對華經濟交往和經濟合作中,常常表現出大國沙文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傾向,并且假借“社會主義國際分工”的名義,反對中國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力圖使中國成為它的原料供應基地和剩余產品推銷市場。自1960年起,當時的蘇共領導人將中蘇兩黨之間的思想分歧擴大到國家方面,對中國施加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的巨大壓力,企圖迫使中國就范。1960年7月,蘇聯政府突然片面決定,在一個月內全部撤走當時在中國幫助經濟建設的1390名蘇聯專家;接著,撕毀了343個專家合同和合同補充書;廢除了257個重大的科學技術合作項目,并在中蘇國際貿易方面對中國實行限制和歧視的政策。這些惡化國家關系的嚴重步驟,突如其來,嚴重地破壞了當時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和對外經濟合作,并且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給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造成重大的混亂和嚴重的損失。

半殖民地時期中國長期遭受的歷史屈辱,20世紀五六十年代帝國主義所強加于中國的經濟封鎖,以及霸權主義背信棄義對中國所造成的經濟破壞,都激發了和增強了中國人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意識。歷史一再教育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方針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尤其必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革命和建設事業。盡管中國經濟文化還相當落后,急需爭取外援,特別需要學習外國一切對我們有益的先進事物,但是,中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對待世界上任何大國、強國和富國,都必須堅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決不允許有任何奴顏婢膝、卑躬屈節的表現。這樣的獨立自主意識和自力更生方針,當然是十分必要、完全正確的。

但是,一個傾向掩蓋著另一個傾向。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也產生了對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片面認識和錯誤理解。

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曾經長期居于統治地位。千百年形成的習慣勢力和傳統觀念促使人們往往用狹隘的自給自足觀點去理解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建設取得一定成果后,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長期存在著“左”傾思想: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的經濟規律,夸大主觀意志的作用。在“左”傾思想影響下,人們忽視參加國際分工、利用國外資源、開拓國外市場的客觀需要,不自覺地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同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往、大力爭取外援,機械地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半殖民地時期的歷史屈辱,20世紀五六十年代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和霸權主義的經濟破壞,反復多次的、痛苦的歷史經驗促使人們對于開展對外經濟交往深懷戒心,常存疑懼,并且從中派生出閉關自守和盲目排外的情緒。

“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出于篡黨奪權的罪惡目的,將上述幾種錯誤思想攪在一起推向極端,把許多正當的和必要的對外經濟交往(特別是學習外國先進經驗、引進先進技術和發展對外貿易),一概誣為“崇洋媚外”、“賣國主義”和“洋奴哲學”,造成了空前的思想混亂

在上述幾種歷史因素和幾種錯誤思想的相互作用下,新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不能不受到重大的消極影響,從而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調動國外積極因素的良機,造成了許多無謂的損失,拉大了與先進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面認真地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并且通過國家機關,全面認真地實施這一重大決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偉大轉折

在全面撥亂反正、全國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的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及時提出了在經濟上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從而使源遠流長的中國對外經濟交往,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更加自覺、更加成熟的歷史發展階段。

1993年,在系統地總結15年來經驗的基礎上,中國憲法正式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三中全會針對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問題,提出了綱領性的文件,從而大大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大大加強了對外開放的力度、廣度和深度。

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盡管當今世界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和沖突,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有所增加,但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人民要合作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就中國而言,三十多年來,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參見胡錦濤:《中國的發展,亞洲的機遇》,載《人民日報》2004年2月24日第1版。

總結過去,展望未來,中國人懷著恰如其分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不卑不亢地向世界宣布:“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的大國”。溫家寶:《把目光投向中國》,2003年12月10日,載《人民網》2003年12月11日,http://www. people.com.cn/GB/shehui/1061/221298.html。

當前,中國人民正處在舉世矚目的迅速“和平崛起”過程之中。依據最新的戰略決策,中國“和平崛起”的進程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把對外開放與經濟改革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2011—2015年間,中國將在經濟社會領域推動一場深刻變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同時,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參加國際合作,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參見《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2010年10月1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0-10/18/c_12673249.htm。

五、中國的和平崛起與長期實行和平外交政策是歷史的必然:駁斥“中國威脅”論

(一)數千年來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的歷史軌跡

從以上的簡略回顧中,不難窺見若干歷史軌跡:

第一,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曾經有過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往的優良歷史傳統。貫穿于古代中國對外經濟交往中的法理內涵,是自發的、樸素的獨立自主和平等互利原則。這是無可懷疑的歷史主流

其所以然,是與中國數千年來傳承與發展的儒家思想和主流社會意識密切相關的。儒家歷來倡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之用,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儒家理念被眾多中國人所廣泛接收,形成為社會主流意識,成為歷代中國人處事待人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使歷代中國人習慣于以和諧精神凝聚家庭、敦睦鄰里、善待他人。和諧文化培育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民族稟性,因而樂于在“普天之下”,實行敦睦外交,廣結友邦。

在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一段時間內,由于封建統治者的愚昧和實行“鎖國”、“海禁”政策,上述優良傳統曾經受到嚴重扭曲。但在中外經濟交往互動的歷史長河中,那只是短暫的小支流,擋不住上述歷史主流的滾滾向前。

第二,鴉片戰爭之后百余年間,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是在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列強高壓、脅迫和操縱之下進行的,其原有的自發、樸素的獨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法理原則,被徹底摧毀,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法理”原則是喪權辱國的“條約”化和弱肉強食的“合法”化。

在這個歷史階段中,中國是舉世公認的被威脅者、被侵略者,而包括美國在內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則是毋庸置疑的威脅者、侵略者

第三,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后,中國開始在新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往,促使中國歷史傳統上自發的、樸素的獨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法理原則,開始進入自覺的、成熟的發展階段。但是,在國內外多種消極因素的綜合影響下,這個發展進程曾經遇到各種艱難險阻和嚴重干擾。

在這個歷史階段中,新中國遭受兩個超級大國為首的封鎖、威脅和欺凌,中國依然是被威脅者、被侵害者,而包括美國在內的堅持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既得利益的列強,則仍然是毋庸置疑的威脅者、加害者

中國人民經過將近三十年艱苦卓絕的對外排除強權和對內撥亂反正,終于在1978年底以來的三十多年間,使中國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往的優良歷史傳統,在更加自覺和真正成熟的獨立自主與平等互利法理原則指導下,獲得輝煌奪目的發揚光大。

當今中國奉行獨立自主與平等互利法理原則指導下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但是中國數千年優良歷史傳統的傳承和發揚,而且是中國三十年來和平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沒有近三十年來東亞相對安寧的國際和平環境,就不可能有中國近三十年來的和平崛起。今后中國的繼續和平崛起,也絕對需要一個在各國獨立自主與平等互利法理原則指導下的長期的國際和平環境。——這是中國人民、亞洲人民、乃至全球人類的共同期待,也是最淺顯易懂、不說自明的政治常識。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近十幾年來,面對中國逐漸加速和平崛起的現實,美國某些政客、軍人和學者時起時伏地、起勁地鼓吹“中國威脅”論。實則以史為鑒,通過歷史的“照妖鏡”,就不難看出它只不過是19世紀中后期一度甚囂塵上的、俄國沙皇版“黃禍”論和德國皇帝版“黃禍”論詳見陳安:《評“黃禍”論的本源、本質及其最新霸權“變種”:“中國威脅”論——從中國對外經貿交往史的主流及其法理原則的視角》,第二部分之(一)、(二),載《現代法學》2011年第6期。在新歷史條件下的最新變種,它們的具體面貌雖不完全相同,卻總是面目依稀,人們似曾相識;它們之間世代不滅不變的DNA,一直是“一脈相承”的。換言之,它們對中國數千年來對外交往史實主流的歪曲,其危言聳聽和蠱惑人心,為反華、侵華活動進行精神動員和輿論準備的“政治騙術”,始終是如出一轍的。

它們本質上乃是鴉片戰爭后一百七十多年來西方列強統治階層及其御用學者用“白人中心主義”種族歧視、宗教偏見和冷戰思維長期雜交后,培養和產出的一代又一代的怪胎和畸形兒。它們在舊中國的百年苦難期間,新中國建立之初,新中國立足初穩之時,中華民族復興、和平崛起之際,都曾一再出現,如影隨形,陰魂不散,不斷欺騙全球公眾,不斷困擾侵害中國。詳見陳安所撰同上文,第二部分之(三)、(四),載同上。歷史鐵證如山,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無法抵賴的。

(二)還歷史本來面目:尊重史實,達成共識

國際社會中一切正直人士和明智人士,只要不抱偏見,不戴有色眼鏡,愿意進一步認真追溯考察兩三千年來有案可查的中國對外經濟交往史及其法理原則,就更不難看出:當今時起時伏、伏而又起、甚囂塵上的美國霸權最新修訂版“黃禍”論——“中國威脅”論,是嚴重歪曲歷史、完全背離歷史真實的讕言胡說;只要認真對照兩三千年來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的大量史實,透過歷史的“照妖鏡”,就不難辨認歷代“黃禍”論及其最新變種“中國威脅”論的丑陋真貌,達成以下應有共識:

(1)“黃禍”論——“中國威脅”論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論之一,它本質上從來就是一種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口號。歷代“黃禍”論和其他種族歧視論的鼓吹者和實踐者,大都聲名狼藉,留下了極不光彩的歷史紀錄,其中德國的末代皇帝威廉二世、俄國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德國的蓋世梟雄希特勒,都已蓋棺定論,被牢牢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2)歷代“黃禍”論——“中國威脅”論的本質和核心都是“侵華有理”,往往都是公開侵華的前導,往往都以公開侵華為歸宿。當今美國霸權最新版的“黃禍”論——“中國威脅”論,在達成這一歸宿之前,在國際政治方面,是為了恐嚇中國的周邊國家,以擴張美國自己的勢力;在國內政治方面,是通過渲染“中國威脅”,來“轉移視線”,平息民眾對美國政府的不滿同上。,妄圖“一箭三雕”!

(3)歷代“黃禍”論——“中國威脅”論最慣用的伎倆和政治騙術,是“賊喊捉賊”,威脅者謊稱受“被威脅”,加害人偽裝“受害人”,都是嚴重歪曲歷史,完全背離歷史真實的。

(4)以史為師,以史為鑒,方能保持清醒頭腦和銳利目光,避免遭受“黃禍”論21世紀最新變種——美國霸權版“中國威脅”論的欺蒙和利用,避免掉以輕心,喪失警惕,“居安不思危”或“居危不知危”;避免心存僥幸,利令智昏,為美國霸權主義者火中取栗,引火燒身詳見陳安所撰同上文,第一部分,載《現代法學》2011年第6期。

(5)中國的和平崛起是歷史的必然,認識了這種歷史必然的中國,今后勢必更加自覺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優良傳統,繼續實行和平外交政策,為建立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城县| 茌平县| 东平县| 林口县| 新安县| 鹤峰县| 阳春市| 昌都县| 容城县| 凤台县| 木兰县| 章丘市| 阆中市| 泾川县| 长顺县| 玛纳斯县| 郸城县| 蛟河市| 同仁县| 红安县| 漳浦县| 大名县| 南投市| 贞丰县| 常州市| 会宁县| 崇阳县| 长宁县| 亳州市| 洛南县| 资溪县| 喀喇沁旗| 彩票| 景泰县| 丽水市| 甘德县| 法库县| 江陵县| 安多县| 海淀区| 汤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