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道待人:潘光旦隨筆
- 潘光旦
- 1022字
- 2019-12-27 15:10:39
父母教育的先決問題
近來教育界盛倡兒童教育,因兒童教育而想起家庭教育,因家庭教育而想起父母教育,即父道母道的教育。《兒童教育》雜志近將有父母教育專號的印行,我們從民族位育的立場看去,自然是極歡迎此種趣向。
不過我們以為處今之世而談父母教育,雖不能說是違反潮流,至少是不和潮流并行的。不說一般的潮流,就是教育一方面的潮流也似乎和父母教育的觀念有幾分沖突。現(xiàn)代教育有幾個特點。一是個人成功與樂利主義的畸形發(fā)展。這種以個人功利為前提的教育教人視婚姻生育為畏途;近代獨身、遲婚、不生育、少生育傾向的增加,一部分顯而易見是教育的結(jié)果。在這種形勢之下提倡父母教育,真有些像向和尚、尼姑兜賣梳子、篦子。第二,近代教育又極看重所謂社會化的原則。社會化的原則又造成了兩種眼光。從一時代的空間看去,這種眼光是舍近求遠(yuǎn)的。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子,至少在口頭上不愿意出嫁,而愿意終生當(dāng)一個小學(xué)教師,為社會服務(wù)。不結(jié)婚、不生育、不給自己一個教育自己的兒女的機(jī)會,而日唯與別人的子女相周旋。在這種舍己耘人的形勢之下,我們需要的至多不過是“教師”教育,而不是“父母”教育。假若我們再看遠(yuǎn)一些,看到民族的前途,也可知這種所謂社會化的原則所造成的眼光也是舍遠(yuǎn)求近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子但知舍己耘人的影響,擴(kuò)而充之,勢必至于有無田可耘的一日,或無良田可耘的一日。為什么呢?能受高等教育和能做教師的女子在民族里是不多的,她們而不結(jié)婚、不生育,就不啻變本加厲地減少了下一代人口中可以受教、可以有為的分子。這不是顧了目前的服務(wù)而忘了百年的大計么?不配做父母的人偏要做父母,配做父母的人偏不做父母,試問在這種畸形的情形之下,父母教育又有幾分活動與發(fā)生效力的余地。
近代教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管男女的分別。自小學(xué)以至大學(xué),男女學(xué)生所受的訓(xùn)練中,于一般的性的功能,既不提及,于男女旨趣的各別,自更置諸不聞不問之列。不分男女,何來父母?沒有性教育,還談什么父母教育?
所以在今日提倡父母教育,須首先糾正一般教育的種種謬誤。第一須改正以個人功利為重心的趨勢,第二須變通社會化的原則,使大眾的目光可以從橫亙空間的社會上轉(zhuǎn)移一部分到縱貫時間的民族上去。而要做到這兩點,但須重新奠定家庭的地位。唯有健全發(fā)展的家庭才能兼顧個人與社會的發(fā)展。也唯獨家庭的地位奠定以后,才用得著父母,父母教育才不落虛空。至于教育應(yīng)以性分化為根據(jù),同者固應(yīng)相同,不同者尤應(yīng)相異,是毋庸多說的。
(選自《華年》1933年1月28日第2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