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道待人:潘光旦隨筆
- 潘光旦
- 1194字
- 2019-12-27 15:10:39
躐等的中學與降格的大學
近年來學校發達,如雨后春筍,或如西人所說,如雨后的香蕈,到處皆是。人家說這是教育發達與普及的一大表示。是的。學校的發達可以和上海的繁榮同一看法,并且二者實在是相為表里的。內地越凋敝、越不平安,趨向都市的人便越多,都市的建筑物便越增加,地價越飛漲,于是乎像上海一類的大都市便越發龐大了。百業越凋零,失業或覓不到職業的人便越多,便越有人糾合了同志起碼辦個把中學和附屬小學,充其極,快到每一所衖堂房子必有一個學校的地步;于是乎大都市里的弦誦之聲幾乎可以和汽車的喇叭聲爭一日之長。
不過學校既多,競爭必烈。在競爭劇烈之中,就難免不發生降格相從或故示提高程度以廣招徠等等的弊病。即如這次有許多大學界的領袖創辦一個夜大學,叫做擴充學院,這幾天已在辦立案的手續,不久便可觀成;但試一參考它所設的課程,可知既失諸不“大”,又并不能表示“擴充”的精意。與其說它是“夜大學”或“擴充學院”,毋寧把它叫做“高等職業補習學校”較為妥帖。“擴充”一字,原指把大學里比較偏重學理的智識,推廣給一班以前因為亟于謀生而沒有機會進大學的青年和壯年人;如今所設課目,依然未脫職業的范圍,豈不失了“擴充”的本意?有人說,目下時勢所趨,學理的研究不能號召,所以一面雖以大學程度相標榜,內容卻不能不力求實際。這話不錯,很可以坐實我們上文“降格相從”的四字評語。
又有一所紀念某先烈的中學,最近經過改組后,內容大加刷新,其新猷的一部分是創設了許多文學與社會科學的講座,網羅海上的名流學者,多至數十人,那一張題名錄已經在報紙上露布過。中學校設講座,不能不說是一種創舉,未之前聞。我們一向以為中學教育在理智方面的任務是各科的基本智識的供給,而供給的方式不出良好的教本、明確的講解與佐以實驗的指示等等。講座是大學教育比較獨有的一種方法;我們假定大學生的學力與造詣已經夠得上做多量自修的功夫,但他們所不易得到的是一些綜合學問的方法,以及前輩治學的經驗等等,所以才有設講座的必要。如今中學亦設立講座起來,在應聘的幾十位先生固有降格相從之意,在學校方面卻難免“故示提高程度,以廣招徠”的嫌疑了。即使說中學特設講座在理論上未嘗不可以成立,我們還有兩個切實的問題不能不求解答。第一,這些講座和大學的講座究竟有什么分別,內容深淺與充實的程度能否與大學的劃分清楚?假若不能的話,便無異搶了大學的生意,我們想真正精明的幾所大學是不答應的。第二,一樣設講座,何以只設文學的與社會科學的?自然科學的呢?近來國家的教育政策不是看重自然科學與實用科學么?在中學時代便制造出一些半生不熟的文學家與社會科學家出來,試問又有什么用處。其中學是為了紀念某先烈而設立的,它的目的應該是為國家添一些實力,來減少下一代做先烈的必要性,單單提倡文學與社會科學怕無此能力吧。質之某中學的當軸與一般提倡中等教育者,以為何如?
(選自《華年》1933年9月2日第2卷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