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分部及一切有部

分部及一切有部之一

1.《<異部宗輪論>述記》(卷中)

玄奘 譯

如是諸部本宗、末宗,同義、異義,我今當說。

自下大文第五,廣陳部執(zhí)。于中有二:初、總標許說,后、次第別陳。此即初也。“如是諸部”,牒前諸部也。此中“本宗同義”、“末宗異義”者,且如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四部根本初諍、立義之時所同之義,名“本宗同義”;別部已后,于自宗中后別立義,乖初所立,與本宗別,名“末宗異義”。又如多聞部從大眾部出,初分出之時所立之義名“本宗同義”;別部已后,更有別立,乖其本旨,名“末宗異義”。下一一部準此應(yīng)知。然今此中,總起于后,其后部中有敘本宗、末宗,有唯敘本、末指如余,以義同者更不繁述。“今此諸部本宗同義、末宗異義,我今當說”,許次當說。“今”者,此時分,此論中說;“當”者,次“此”言后,故言“當”也。此則第一,總標許說。

此中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

自下第二,次第別陳也。雖有二十部不同,合為十一段:以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三部共大眾部合敘;西山、北山二部共制多山合敘;法上、賢胄、正量、密林四部共犢子部合敘,故有十一段也。于一一段敘義之中,文皆有二:今此初標部敘本宗,二別陳末所執(zhí)。此則標部,敘本宗也。總舉訖,下別陳。

謂四部同說:諸佛、世尊皆是出世。

自下別敘。然與諸部不同處,下因釋文,一一對敘。此部意說:世尊之身并是出世,無可過故,唯無漏故。謂諸異生說名為世,可毀壞故,劣諸圣故;二乘有學,下過異生,劣無學故;二乘無學,下過有學,劣于佛故。非超彼之身,唯無漏故,非不可壞,猶立世名;唯佛、世尊下過一切,無所劣故,不可毀壞,超過毀壞,皆是出世。約人為論,無漏身故。薩婆多等其義不然。

一切如來無有漏法。

約法為論。十八界等在佛身時皆名無漏,非漏相應(yīng),非漏所縛,故名“無漏”。佛所有三業(yè)皆亦是無漏,故諸如來無有漏法。除此四部,所余諸部,佛皆不然。

諸如來語皆轉(zhuǎn)法輪。

佛所說語皆為法輪,故佛法輪非唯八道。薩婆多說:八圣道支是正法輪。見道稱輪,亦非佛語皆為轉(zhuǎn)法輪。今此部說:非唯見道獨名為輪。佛所說語無非利益,故佛所說皆是法輪。摧伏轉(zhuǎn)動,說名為輪;佛語轉(zhuǎn)動在他身已,摧伏他身無知、惑等,故稱為輪。佛問阿難:天雨不?問諸比丘:汝調(diào)適不?是何利益名為法輪?答:此皆利益。為令阿難審諦事故。佛無不知,尚問天雨,況未圓智不審諦耶?欲除余人增上慢故。佛知尚問,況不知者?于余未知諸法性相不審諦耶?如是多義,問諸比丘:汝調(diào)適不?顯慈悲故。若不問者,謂佛無慈悲,不知弟子安危之事,故發(fā)問耳!為令比丘歡喜修道,佛問說我生大歡喜而修學道故,亦令未來行此事故。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佛所語皆轉(zhuǎn)法輪。此法輪體即佛所有名、句、聲等教法為體。

佛以一音說一切法。

佛經(jīng)多時修習圓滿功德神力,非所思議,以一音聲說一名字,令一切有情聞法別解,除自塵勞。即由一音中能說一切法故,令諸聞?wù)呓詣e領(lǐng)解粗、細義故。薩婆多等即不許然,至下當知。

世尊所說無不如義。

佛所說語令他利益,無有虛言、不利益者。“義”謂義利,皆饒益故。薩婆多等說佛、世尊亦有不如義言,對之故也。又佛所說皆無過失,稱可道理,不可立難,名為“如義”。又佛所言無四種失:一無非處,二無非時,三無非器,四無非法。“處”謂處所,應(yīng)利益處;“時”謂時分,利益之時;“器”謂機宜;“法”謂教法,戒、定、慧等應(yīng)利益法必不錯說。

如來色身實無邊際。

此部意說:佛經(jīng)多劫修得報身,圓極法界,無有邊際。所見丈六,非實佛身,隨機化故。真諦法師云:佛身有三無邊:一量無邊。隨其所宜,現(xiàn)大、小身故。有小無大,有大無小,可說有邊;不可定說身量唯大唯小,故言無邊。二數(shù)無邊。若有多眾生于一時中各宜見佛,佛能現(xiàn)多身,身數(shù)不定,故言無邊。三因無邊。佛身、諸法一一皆以無量善根為因起,故名因無邊。此理不然。薩婆多等諸部許亦有此三無邊,有何差別?而今敘之。今此意說:佛之報身無有邊際,異于諸部,故別敘之。驗此一理,諸理參差,不繁廣敘一一差殊。

如來威力亦無邊際。

此部說:佛所有神通名為威力。威德、神力故名威力。說佛不作意,一剎那中能遍十方一切世界。諸部說佛不作意,但及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時能遍十方。今說佛不作意亦能遍十方故,真諦法師已有廣引。

諸佛壽量亦無邊際。

報身無限,多劫修得,故實壽命亦無窮盡。為利有情多劫修道,有情界不盡,壽命亦無窮,利益有情無息日故。若隨宜化,亦隱雙林,若由神足,引令壽長,諸部何別?今說實命,故無邊際,異諸部也。

佛化有情令生凈信,無厭足心。

佛化有情,令彼有情深生信樂,佛無厭足之心。此部意說:佛利益心無厭足故不入涅槃,慈悲無限,壽命無際。若有有情宜佛顯現(xiàn)利益安樂,王宮等生,成佛化導,宜顯現(xiàn)緣息,便化入涅槃。由心無厭足,故留報身,窮未來際,化作隨類形,方便教化。言“無厭足”,不同余部,顯現(xiàn)化緣既畢,真實報身永入寂滅,心有厭也。

佛無睡、夢。

睡心昧略,唯居散位,故佛無不定心,故無有睡。夢由思、想、欲等所起。佛無此事,故亦無夢。薩婆多師許佛有眠而無有夢,以無妄思、欲念起,故不染。無知能引夢起,佛無不染,無知障故,其夢遂無。亦有諸部許佛有夢,故合而言“佛無睡、夢”。

如來答問不待思惟。

此部意說:佛無加行,不思惟所說名、句、字等,方為他說,任運能答。諸部所說佛雖無作意,加行方答,然緣所說名、句、字等,方答他難。今此任運不假思惟。

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常在定故,然諸有情謂說名等,歡喜踴躍。

此部意說:諸佛說法任運宣說,不須思惟名、句、文等;任運自成,應(yīng)理言教,勝名、句等,常在定故,不思名等。然聽法者謂:佛為其思惟名等而宣說法,有此應(yīng)理言教現(xiàn)在前,深生歡喜,踴躍無量,依教奉行,即是無思自成事義。謂佛不思名、句、文等,任運自成,勝名、句、文。

有情謂:佛思名等故方始為說,歡喜自慶,踴躍進修。諸部不然,即佛雖無加行思慮,實亦思惟所說名等,編次如法,方為他說。故此所言異諸部也。

一剎那心了一切法。

除佛,余心雖緣共相,一剎那心亦緣自性,能了一切法,然不能證了其差別。佛經(jīng)多劫陶練其心,了一切心無過佛者,故佛一剎那心能了一切法差別、自性而能證知。余部佛心一念不能了一切法,除其自性、相應(yīng)、共有。今此一念亦了自性、相應(yīng)、共有等法差別、自性,故異余宗。

一剎那心相應(yīng)般若知一切法。

此明佛慧一剎那時與心相應(yīng),亦能解知諸法皆盡,圓滿慧故。至解脫道、金剛道后一念之間即能解知諸法自性,不假相續(xù)方知法盡,皆亦解知慧自性故。前明心王了別法盡,今明智慧解知法盡,作用無異。

諸佛、世尊盡智、無生智恒常隨轉(zhuǎn)乃至般涅槃。

此等部說:佛十八界皆是無漏,佛無漏智恒常現(xiàn)前于一一剎那乃至般涅槃。宗有二智,謂盡智、無生智,即觀現(xiàn)苦滅名為盡智;觀未來苦不生名無生智。于一切時一體二用,恒相隨轉(zhuǎn),即說二用為二智現(xiàn)前。薩婆多等:佛尚有無記心,何況二智許恒現(xiàn)起?或無漏智佛恒現(xiàn)前,漏盡身中恒現(xiàn)前故名為盡智;無生身中恒現(xiàn)前故名無生智。薩婆多等:身即可,然智即不爾,故是異義。問:前明無邊,言佛報身無窮盡日,何故此言二智現(xiàn)起至般涅槃?化身有般涅槃,報身不爾故。答:雖實報身無入涅槃之日,設(shè)有情界盡,于未來際有涅槃時,盡、無生智恒常隨轉(zhuǎn),意顯二智無間斷時,非顯報身有涅槃日。

一切菩薩入母胎中,皆不執(zhí)受羯剌藍、部曇、閉尸、鍵南為自體。

“羯剌藍”者,此云“雜穢”;父母不凈言雜染,可厭惡故名穢;“部曇”,此云“皰”,其漸稠系,猶如瘡皰;“閉尸”,此云“凝結(jié)”,彼呼熟血亦言閉尸,日積漸長乃為凝結(jié);“鍵南”,此云“厚”,漸凝厚也。《五王經(jīng)》說:一七日成雜穢,二七日如皰,三七日已凝結(jié),四七日漸凝厚。菩薩入胎不資不凈,亦不有此漸漸增長。謂若入胎即具根大,既皆頓圓滿至盋羅奢佉。“盋羅奢佉”,此名“具根”,至五七日即名此位。即顯菩薩別有清凈造色大種,諸根頓具,以為自體,不用不凈,故非漸長;資不凈者,有此漸長,在前四位漸長之時受逼迫故。問:此菩薩為最后身,為是一切?答:今說一切后身菩薩,不論已前,已前位中未必如此。

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

此部中說“都無中有”。其白象形是何事物?故今意顯白象形是入胎之相。“非中有身”,非謂菩薩圣人中有翻作傍生。以象調(diào)順,性無傷暴,有大威力,如善住龍,故現(xiàn)此儀。意表菩薩性善柔和,有大勢力。師子王等雖有威力,然多傷殺,故圣不現(xiàn)師子之形。家依法師雖有廣義釋白象形,然說此是菩薩中有,恐乖宗旨。此部本宗無中有故,尋者自知。

一切菩薩出母胎時皆從右脅生。

頂生人中勝福,從人首生。余類下業(yè)所招,從下門出。菩薩位超物表,道出塵外,情無偏執(zhí),恒履中道,為表于此,從脅而生。處胎之母無含孕之憂,出腋又無部腹之痛。從脅而生,理越恒品。問:脅有左右,何不從左?答:諸方所重,左右不定。此方貴左,西土重右。右是吉祥,故從右出。問:菩薩腹中亦有迫迮、暝暗、臭穢諸惡事也?答:無。一處寬大,二恒光明,三極清凈。表生已后亦離三緣:一輪王,喻于迫迮;二生死,譬若暗暝,三既證菩提,天、魔等嬈如于臭穢。是故菩薩都無迫迮、暝暗等事。

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

此部中說:入第二阿僧祇即名圣者,從此已后乃至百劫更亦不起此三種想,況最后身復(fù)起三想?不同諸部,猶許佛起。

菩薩為欲饒益有情愿生惡趣,隨意能往。

諸部所說:得忍已去,不生惡道。今此部說:得圣已去,愿生惡趣,猶能生彼。一如輪王生,眾生皆樂,菩薩生惡趣,彼生皆苦少;二為增厭怖心。若數(shù)經(jīng)苦,增厭心故;三為平等救濟。不救惡趣,唯救善道,救拔之心不平等故;四堅固忍辱。若無苦時如何忍辱?菩薩大悲,神通自在,隨愿即往,此適名往。彼趣名生,住、終亦爾,皆自在故。菩薩有三位:一不定位,即初劫;二定位,即第二劫;三受記位,即第三劫。初雖有愿,未得生彼。后二位中,隨意能往。

以一剎那現(xiàn)觀邊智,遍知四諦諸相差別。

謂見道后邊更別起智,一剎那頃能知四諦諸相差別。其見道中雖亦一剎那能知四諦,然但總了,未能別知,意斷惑故,未正分別,未能取四諦差別之相。若即說此知差別智是見道者,何故名“邊”?若不言“邊”,本宗、末宗二復(fù)何異?俱真現(xiàn)觀差別智故。

眼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

此有二說:一說為加行引生圣道。如見佛時圣道便起,故名離染,非能斷染;二說既許五識體通無漏,說能離染,其理無疑,即見佛識能斷煩惱故,然修道中起此五識。

色、無色界具六識身。

三界之中許皆有色,微細、根大于彼得有,故無色界具六識身,以義準知。上界亦有香、味二境,但少異故,略而不舉。既爾,彼緣自香、味境。

此雖不說,上界亦有香、味境故,即有、無色界具十八界。此中略不言,亦有根等故。問:無色既有色,何名無色界?答:有細無粗色,故名無色界。問:色界色非粗,應(yīng)名無色界?答:色色雖勝欲界,然劣無色色,但可名色界,不得無色名。問:無漏之色勝無色色,應(yīng)名無色?答:由非業(yè)果,復(fù)非墮界,故彼雖極細,不可言無色。故墮界中有極細色、無粗色者名無色界,非無表等得無色名。

五種色根,肉團為體。

契經(jīng)中說:眼謂大種所造乃至各別堅性、堅類,故知眼等五色根皆肉團為體,無別凈色。非凈色故,根不得境,故次說言:

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覺觸。

根體非凈色,如何見色等?故識能了,非根有能。

在等引位有發(fā)語言,亦有調(diào)伏心,亦有諍作意。

在等引位之心,不唯緣定境,故一心內(nèi)得有多緣。亦緣語業(yè),許發(fā)言故。未見定中許發(fā)身業(yè),身是定依。依動之時心隨動故,便應(yīng)住散。“調(diào)伏心”者,謂緣定境心,其心柔順,故名調(diào)伏。此顯發(fā)語亦住定心,非謂住散心方能起語業(yè)。即此調(diào)伏定心之內(nèi)亦有諍作意。散境剛強,非極調(diào)順,故名“有諍”。“諍”是“過失”之異名也。緣散境心名“諍作意”。此中意顯:一定心中亦有發(fā)語,一心二境;一定心內(nèi)亦取散境,一心二緣。此加行時唯緣定境,后多相續(xù),在等引心設(shè)更異緣,不失舊境,雖亦緣散,仍名定心。又不可解言一定心中許亦起染識名諍作意。若即染心,染凈乖故。

若更別識,本計諸識不并生故。不爾,便違本宗所說,末宗方說諸識俱故。

所作已辦,無容受法。

“所作已辦”謂諸無學;“無容受法”,不取于境差別相故。若緣境時,但知因緣所生之法,不執(zhí)不取境差別相。“無容受”者,“不執(zhí)取”義。薩婆多等:無學亦取境差別相,別舊解云:無二處所:一所著處,二受生處,前因后果,其義未詳。

諸預(yù)流者,心、心所法能了自性。

一切預(yù)流皆知自得預(yù)流果證,不待尋教他言方了。又說:彼心等一剎那頃能了自性,異余部宗。雖諸異生能了自性,后三果等皆悉如此。異生未明了,舉初圣果故。

有阿羅漢為余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他令悟入,道因聲起。

大天分部,大眾承其苗裔。今陳五事,旨意同前文,證成宗義,不煩述。

苦能引道。

苦即苦受,能為無間引生圣道。問:為引何道?答:引生修道,見道之前不可起故。違四善根,理必應(yīng)爾也。

苦言能助。

謂數(shù)言苦,厭離世間,亦能助滿圣道所作。

慧為加行,能滅眾苦,亦能引樂。

謂戒、定等不能為加行,能滅眾苦;又:亦不能引得涅槃菩提勝果樂,唯慧能故。

苦亦是食。

地獄有情得熱鐵團亦持壽命,故苦是食。如是總許三受名食。

第八地中亦得久住。

從阿羅漢為第一,數(shù)至預(yù)流向正當?shù)诎恕4瞬恳庹f:如須達長者一時施食供養(yǎng)僧時,于空中有天語曰:此預(yù)流向,此預(yù)流果,乃至廣說。既許初向受施食飯,明知亦得出見道觀。雖知一心觀四諦理,斷惑未盡亦得出觀。如先觀欲界四真諦理,斷欲界惑,而且出觀受須達施,后時復(fù)入,方雙斷上,故預(yù)流向亦住多時,不言經(jīng)生得住向理。舊說初果但有七生,據(jù)欲界說,然上界處處各有一生,此向亦爾,故得經(jīng)生未詳此理,不言初向經(jīng)幾生故。

乃至性地法皆可說有退。

“性地法”者即世第一法。如《毗婆沙》第三卷說:此說從發(fā)心乃至第一法皆說有退。以世第一法多念相續(xù)故便有退,非退初果時其亦隨退。

今名為退,未至初果住性地時便有退故。

預(yù)流者有退義,阿羅漢無退義。

初果但以一見無漏,斷諸煩惱而未兼修。又其身中惑猶未盡,所修圣法尚未圓滿,所得圣道既未堅牢,故可有退。其第四果理即相違,如何有退?問:第二、三果有退、無退?答:但如初果,亦有退者。其理不疑,故論不說。

無世間正見,無世間信根。

世間雖有慧及信,體無勝用故,不說為根。但無漏慧斷惑證滅,無漏信根于戒三寶皆得證凈,有殊勝用,故得名根。問:世間道品亦有五根不?答:無。要無漏時方名根故,然無漏位約義別說為根力等,于理無違。

無無記法。

隨一一境所望不同,善、惡業(yè)感各有異故。善感名善,惡感名惡,故無無記。既無無記,上二界惑,其性是何?答:唯不善。問:二通變化心,其性是何攝?答:是善性攝。

入正性離生時可說斷一切結(jié)。

結(jié)與煩惱,一體異名。“結(jié)”是“系縛”義,圣人已無;“煩惱”“擾亂”義,入圣猶有。故入見道可名斷一切結(jié),永不系縛,在生死故;其諸煩惱,理可說有。

諸預(yù)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

十惡業(yè)道預(yù)流猶造,唯除五無間,以極重故,以此凡圣難可分別。問:如何初果得不壞信,造十惡業(yè)猶有壞戒?答:入觀證凈,出觀行惡,亦不相違。問:若爾,應(yīng)入觀不疑三寶,出觀便疑?答:疑但迷理,初果總無。十惡業(yè)道,其事微細,初果猶有。

佛所說經(jīng)皆是了義。

佛所出語皆轉(zhuǎn)法輪,契當正法,故名“了義”。《勸依了義經(jīng)》謂佛所說不依不了義、外道教等,故佛說經(jīng)皆是了義。問:如經(jīng)中說殺害于父母,至是人說清凈,此密語經(jīng)有何了義?答:有情長因恚、愛生,故說二結(jié)以為父母,皆契正理,寧非了義?

無為法有九種:

種謂種類;無為不同,有九種也。

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虛空。

此前三種,體皆一物,顯有分位,非體成多。余釋名等,不異諸部。

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

此四無色所依之處,別有無為是滅所攝。要得此滅,依之生彼。能依細五蘊,自是無常;所依四無色,自是常住。然四靜慮無別所依,無為所攝,以蘊非極細,界非極勝,能依心等,能緣上下,無隔礙故。無色不然,心不緣下,既有隔礙,別有無為,為所依處,故不為例。然空作空觀,空無粗色,非全空色說名為空。釋余名等,皆準常釋。所依隨蘊以立其名。

八緣起支性,九圣道支性。

“緣起支性”謂“生死法”,定無明后方生行等,定行等前有無明等。此理是一,性常決定,其無明等十二支分是有為攝,理是無為。一切圣道,性能離染,理是常一。其八差別,自是生滅,理是無為。此由生死及于圣道各別有理,為疑核故,性相決定。生死必先無明等起,圣道必能出離苦等。一切圣道,理雖定然,此中舉勝,且舉八道。

心性本凈,客塵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為不凈。

無始以來心體自凈,由起煩惱染故名染。煩惱非心無始本性,故立客名。問:有情無始有心稱本性凈,心性本無染,寧非本是圣?答:有情無始心性亦然,有心即染,故非是圣。問:有心即染,何故今言心性本凈,說染為客,客主齊故?答:后修道時染乃離滅,唯性凈在,故染稱客。

隨眠非心、非心所法,亦無所緣。

隨眠即是貪等。隨眠亦有十種。在無心位起善等時,名異生等,但由隨眠恒在身故。若是心所,無心等位應(yīng)是圣人,無煩惱故。非心、心所,故無所緣。有所緣者必彼心所。

隨眠異纏,纏異隨眠;應(yīng)說隨眠與心不相應(yīng),纏與心相應(yīng)。

“纏”謂現(xiàn)起諸煩惱等,隨眠與彼,其性各異;纏是心所,與心相應(yīng),隨眠既非現(xiàn),無相應(yīng)義,即十隨眠,不相應(yīng)攝。

過去、未來非實有體。

現(xiàn)有體用,可名實有。去、來體用無,故并非實有。曾有、當有名去、來故。

一切法處非所知、非所識,是所通達。

法處即是意所對觀,此非泛爾世俗智所知,亦非有漏散識所識,要于六通隨分得者及見真理者之所通達。三無為等要窮斷結(jié)、道等所知識,心所法等、他心智等所知識故。問:法處無表,非所知識,誰知誰識?答:其體微細,要得真理等方能知識,故亦非知識。問:意處既亦他心智知,應(yīng)非所知,亦非所識,何不說耶?答:心體是粗,亦所知識;心所性細,不同于心。離心有體,此為難故,非所知識。問:世俗智緣三無為等,散識緣他心、心所等,此境是何?答:此但比量,心緣法處、似法處、非實法處。問:即非實,是何處攝?答:如緣過、未,體何處攝?今緣心所等,雖亦法處攝,非實法處,非所知識故。

都無中有。

設(shè)遠時、處死此生彼,既無中間隔,前滅后即生,故今不說別有、中有。

問:《七有經(jīng)》等中有是何?答:如《俱舍》解。

諸預(yù)流者亦得靜慮。

無漏道方能斷結(jié),故伏煩惱亦得靜慮。既不斷結(jié),亦不得果。

如是等是本宗同義。

總結(jié)上義,四部本宗之同義也。

(江西本《<異部宗輪論>述記》卷中頁十三左行五至頁三十一右行七)

2.《<異部宗輪論>述記》(卷下)

玄奘 譯

此四部末宗異義者。

此生下文是前四部之末執(zhí)也。

如如圣諦,諸相差別;如是如是,有別現(xiàn)觀。

前之二句顯四諦相各有差別;后之二句顯四諦智各各別觀。“相”謂相狀,即四諦相;“如如”者指理非一義;“如是如是”,略名也;但所觀境,說“如如”言;能觀智中置“如是如是”。前本宗義真現(xiàn)觀中一剎那智知四諦理,今顯真觀諦各別觀。問:此既別觀為四心觀,將十六心觀耶?答:此見道所修,故所緣四諦也。今此末宗中以現(xiàn)觀智觀差別相故可云十六心觀。若本宗者,可云四心觀,既言以邊智知諸相差別故。(答下兩行半文系基、辨加)

有少法是自所作,有少法是他所作;有少法是俱所作,有少法從眾緣生。

總顯諸法亦有作用:于諸法內(nèi)有少法是自作用所作,有少法是他作用所作;非自作用,名他作用,非謂他身。有少法自、他俱作用之所作也;有少法無實作用,從眾緣生。諸部皆說雖無作用緣而有功能緣,今此末執(zhí)有實作用、自作法等,此顯少法唯自作用所作等,非顯此法少作用所作。

有于一時二心俱起。

本計諸識各別念生,末執(zhí)一時二心俱起,根、境作意力齊起故。

道與煩惱各俱現(xiàn)前。

本計雖許別有隨眠,然道起不言同念。今說隨眠既許恒有,故圣道起,各俱現(xiàn)前,如煩惱得與道俱,故今言煩惱即是隨眠。

業(yè)與異熟有俱時轉(zhuǎn)。

既無過去業(yè)、果異時,業(yè)未盡時,恒有現(xiàn)在;果既現(xiàn)熟,故與業(yè)俱,受果若盡,未必同世。不同余宗,定不同世。

種即為芽。

許色長時方有生滅,故種子體即轉(zhuǎn)為芽,非種滅時方有芽起。余宗種滅其芽乃生,故此不同。今敘之也。

色根、大種有轉(zhuǎn)變義;心、心所法無轉(zhuǎn)變義。

色法長時乃有起盡,故許乳體轉(zhuǎn)變?yōu)槔遥恍摹⑿乃▌x那生滅,故不轉(zhuǎn)前以為后法。此部計根即肉團性,故乃大種皆有轉(zhuǎn)變,心等不然。

心遍于身。

即細意識遍依身住,觸手刾足俱能覺受,故知細意識遍住于身;非一剎那能次第覺,定知細意遍住身中。

心隨依境,卷舒可得。

諸部識等所依、所緣皆先已定,大境、小境,大根、小根,其識無始皆已定屬。不可依小根識亦依大根,依大根識亦依小根,其境亦爾,故先皆定,謂緣青等、別總識等皆先定故。此部不然,無先所依、所緣、定識、定屬、此根、此所緣境。若依大根,又緣大境,心隨根、境便即言舒,“舒”者“展”義,即成大也;若依小根,又緣小境,心隨根、境便即言卷,“卷”者“縮”義,即成小也。此中言“依”即所依根;又言“境”者即所緣境;識既無定屬,故異諸宗。

諸如是等末宗所執(zhí),展轉(zhuǎn)差別,有無量門。

此總結(jié),指更有多門,不能廣引。

其多聞部本宗同義。

次第二段敘多聞部,于中有二:初標部敘本宗,后略指余同執(zhí)。此即初標部敘本宗。其解部名,釋本宗義,皆如上釋,下不重解。

謂佛五音是出世教: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五涅槃寂靜。此五能引出離道故。

“音”謂“音聲”,即是教體;此音聲教能超世間,亦能引他出離道起,故名“出世”,謂詮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寂靜。此五教聲必是出世。若離此五,雖八道支、七覺等教皆非出世。其八道等作此行相,亦是出世,余皆準知。謂此五教,聞皆利益,稱可法體,既非不了義,亦非方便說,定是出世。論文但以一實義解此五,能引出離道故,是出世教。余教設(shè)能引出離道,不決定故,亦非出世。

如來余音是世間教。

既不決定引出離道,故今總說“是世間教”。

有阿羅漢為余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他令悟入,道因聲起。

五事既為諸部諍首,今猶計有,義意同前。

余所執(zhí)多同說一切有部。

自下第二略指余同執(zhí)。雖引大眾,后起多聞,所執(zhí)殊論,同說有部,次當廣解,故不敘之。

其說假部本宗同義。

次第三段文別有二,如上所釋。此亦標部敘本宗也。

謂苦非蘊。

“苦”者,“逼迫”義;蘊體非逼迫,故非是苦。次下論云:諸行相待,假立苦故,色等諸法有義名苦,其實非苦,如無間果,體實非苦;所感諸蘊,有苦相合,說名苦蘊,其體非苦;生滅等法,并非行苦,其蘊等上,業(yè)皆實有。

十二處非真實。

以依積聚,緣亦積聚,積聚之法,皆是假故。雖積聚假,義釋于蘊,蘊體非假,無依緣故。現(xiàn)在世之識不名為意,入過去時方名意處。依止義成,體非現(xiàn)在,亦非實有。問:十八界等若為假、實?答:亦有依緣積聚,假義故,此亦非實。(“亦有依緣”等十三字系基、辨加)

諸行相待,展轉(zhuǎn)和合,假名為苦,無士夫用。

此釋苦者,現(xiàn)在之緣二種行法相待名苦,非由現(xiàn)在士夫作用方有苦也。或有解言:欲界劣上界,欲界名苦,乃至有頂劣無漏,有頂名苦,故言“相待”。無由士夫乃有苦也。問:如人打等,見苦是何苦?答:此亦諸行相待名苦,義準應(yīng)知。(“此亦諸行”等十二字基、辨后加)

無非時死,先業(yè)所得。

諸非時死皆先業(yè)得,無由橫緣;有非時死,過去曾行此橫緣故,今方橫死。非無先業(yè),今橫有果。其轉(zhuǎn)壽業(yè)、作福業(yè)故而便短壽者,舊有先業(yè),今由現(xiàn)緣。

業(yè)增長為因,有異熟果轉(zhuǎn)。

唯業(yè)殊勝方能感果,得等余法,不招異熟;要業(yè)功能得果時,其相用增長,為異熟因,方感果故,余即不爾。

由福故得圣道。道不可修。

現(xiàn)見修道不能得圣,故知圣道不可修成。但由持戒、布施等福得圣時,其便成圣果,故不可修慧力得圣。問:現(xiàn)見修道不得圣,即說由福得;現(xiàn)見布施不成圣,應(yīng)說道由修。

道不可壞。

一得以去,性相常住,無剎那滅,故不可壞。

余義多同大眾部執(zhí)。

略明指同余部也。

其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如是三部本宗同義。

其第四段文別有二,亦準前知。此即標部,敘本宗也。

謂諸菩薩不脫惡趣。

未得忍位,猶是異生,此諸菩薩不能脫離生惡趣故,猶生于彼。

于窣堵波興供養(yǎng)業(yè)不得大果。

以無情法不能受、施利益,施主生歡喜心,故無大果,少福可成。由此準知:以物施法亦無大果,是此宗義。“窣堵波”者,此云高勝處,即安舍利高勝處也。

有阿羅漢為余所誘,此等五事及余義門,所執(zhí)多同大眾部說。

此下第二,略指同他執(zhí)。其文可知,故不煩述。

其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者,謂一切有部諸法有者皆二所攝:一名二色。過去、未來體亦實有;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及所通達。生、老、住、無常想、心不相應(yīng),行蘊所攝。

“說一切有”等謂一切有者有二:一、法一切,謂五法,即心、心所、色、不相應(yīng)行、無為;二、時一切,謂去、來、今,各對諸部。名、色攝一切法,色相粗著,易知其體,稱之為“色”;四蘊無為,其體細隱,難知相貌,以名顯之,故稱為“名”。一切法處所知、所識、所達者,此部意謂:心、心所等體相相似,心既許知,識即心所,何不說為法處?皆許世俗智知,有漏識識,得六通達,真理者之所通達。生、老、住、無常行法蘊所攝,對經(jīng)部等無不相應(yīng)者,非行蘊故。

有為事有三種,無為事亦有三種。三有為相別有實體。三諦是有為,一諦是無為,四圣諦漸現(xiàn)觀。依空、無愿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離生,思惟欲得入正性離生。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五心頃說名行向,第十六心說名住果。

“有為事有三”等者,“有為”謂三世,“無為”謂擇、非擇及虛空。空、無愿入正性離生者,此二在苦諦四行相故得入正性。空攝空、無我;無愿攝苦、無常,故見行依空,愛行依無愿。見行有二:一我見增上,二我所見增上。我見增上依無我、空三摩地;我所見增上依空空三摩地;愛行亦二:一懈怠增,依苦,生死多苦,勿著懈怠、放逸樂故;二我慢增,依無常、無愿三摩地,以皆是無我,勿起我慢故。

世第一法一心三品,世第一法定不可退;預(yù)流者無退義,阿羅漢有退義;非諸阿羅漢皆得無生智;異生能斷欲貪、瞋恚。有諸外道能得五通,亦有天中住梵行者。

世第一法三品,謂三乘人成三品。就聲聞中退、思二是下,護、住、堪達三人是中,不動是上。然是下唯成現(xiàn)分,下不成中,中上亦爾。天中亦有梵行,行淫、近女名非梵行,住天中有性離此事。如經(jīng)說:一比丘精進、持戒,至夜洗足。洗足盆中有承足臺,有蛇繞住。比丘不見,引足于中,遂被嚇殺,生忉利天歡喜園中。凡諸天生皆天男或天女膝。此既生園已異常天,眾天女前,皆欲收抱。其新生天手擲言曰:皆勿近我。彼天女怪,白天帝釋。天帝釋乃令以鏡照之。新生之天見己身影:頭有天冠,身具瓔珞,非是昔日出家之儀,深生自悔,更增厭欲。天女以此具白天帝。天帝聞之,躬自禮敬,知昔人間出家持戒,遂送安處天仙之園。故知天中有梵行。

七等至中覺支可得,非余等至。一切靜慮皆念住攝。不依靜慮得入正性離生,亦得阿羅漢果。若依色界、無色界身,雖能證得阿羅漢果,而不能入正性離生;依欲界身非但能入正性離生,亦能證得阿羅漢果。

七等至有覺支,謂四禪定三無色。略不言未至、中間,但別諸部,非想、欲界有覺支故。

北俱盧洲無離染者,圣不生彼及無想天。四沙門果非定漸得。若先已入正性離生,依世俗道有證一來及不還果。

“北拘盧洲無離染者”,以純樂無苦、可厭,其六天中猶有苦故,故能離染。

可說四念住能攝一切法;一切隨眠皆是心所,與心相應(yīng),有所緣境;一切隨眠皆纏所攝,非一切纏皆隨眠攝。緣起支性定是有為。

念住有三:一自性即慧,二所緣一切法,三眷屬五蘊性。纏有非隨眠,隨眠但有七,纏通一切惑。三世煩惱皆是纏,非如十八纏等。

亦有緣起支隨阿羅漢轉(zhuǎn)。

亦有緣起隨阿羅漢者,幾支隨轉(zhuǎn)耶?答:無明、愛、取是;或生、老、死在未來定無。若中有中得阿羅漢果,是生支方便,容許有生。若于識支不得果者,以一念故,其受支中亦得果,定不隨轉(zhuǎn)。名色、六處、觸三支中,有說亦得果,先生已修習,今至名色、識,容起圣道故。若作此說:名色、六處、觸中,入涅槃名生般。受中分有行、無行;有說名色、六處、觸三支猶根未明,即非但不能起圣道,無得果理,唯在受、愛支之中分三種般若。依前釋即四支隨阿羅漢,后釋即一支,其業(yè)已得果,行分攝;未得果,有分攝,更無異有支隨無學轉(zhuǎn)。

有阿羅漢增長福業(yè)。唯欲、色界定有中有。眼等五識身有染,無離染,但取自相,唯無分別。

有阿羅漢增長福業(yè),更造新福,成福分善故。五識但取自性,唯無分別,約處為論。《五事毗婆》不許此事,亦無定量。唯無分別,無計度、隨念。

心、心所法體各實有;心及心所定有所緣。自性不與自性相應(yīng),心不與心相應(yīng)。有世間正見,有世間信根,有無記法。諸阿羅漢亦有非學、非無學法。諸阿羅漢皆得靜慮,非皆能起靜慮現(xiàn)前;有阿羅漢猶受故業(yè);有諸異生住善心死,在等引位必不命終。佛與二乘解脫無異,三乘圣道各有差別。佛慈悲等不緣有情,執(zhí)有有情不得解脫。應(yīng)言菩薩猶是異生,諸結(jié)未斷。若未已入正性離生,于異生地未名超越。有情但依現(xiàn)有執(zhí)受相續(xù)假立,說一切行皆剎那滅。

諸無學得靜慮,離欲界欲,法爾皆成熟,故中間與根本同一時得解脫,二乘無別。唯斷染無知,得不染無知,無得解脫理。佛慈悲不緣有情,有情實無,唯緣法故。

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zhuǎn)至后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說有移轉(zhuǎn);活時行攝,即無余滅;無轉(zhuǎn)變諸蘊,有出世靜慮;尋亦有無漏,有善是有因,等引位中無發(fā)語者,八支圣道是正法輪,非如來語皆為轉(zhuǎn)法輪。

“定無少法能從先世至后世”等,以我無故。若說假我,可有移轉(zhuǎn),隨活時行,攝無余滅,法即滅故。不移至后世,無一實法轉(zhuǎn)變至后世。前實我無轉(zhuǎn),今法實無轉(zhuǎn),皆破實我法。

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

“非佛一音說一切法”,雖說諸法無我,不能說一念為無我故,如無我觀。此宗自體不緣自體,以名自體故。

世尊亦有不如義言。佛所說經(jīng)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jīng)。此等皆為本宗同義,末宗異義,其類無邊。

佛有不如義言,立有二:一義利,謂說正問天雨不,有何義利?二義謂道理,即實法體,謂方便說不稱實法,謂殺父母等。

其雪山部本宗同義,謂諸菩薩猶是異生。

其雪山部謂菩薩是異生,即同薩婆多:三劫、百劫俱是異生。

菩薩入胎不起貪愛。

“不起貪愛”,即異說一切有,為利益故,知生受生,故無貪愛。

無諸外道能得五通。

無外道得五通,以邪教故,無得通理。若內(nèi)異生,依內(nèi)教故,有得通理。

亦無天中住梵行者。

“亦無天中住梵行”,以天女樂具,悉皆增勝。若生彼者,無住梵行。

有阿羅漢為余所引,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他令悟入,道因聲起。余所執(zhí)多同說一切有部。

“有阿羅漢為余所誘”等五事,本上座部為此五事與大眾諍,所以分出。今復(fù)許立,何乖本旨?初與大眾乖諍之時尚未立此,至三百年滿與說一切有諍,說一切有得本宗,故無五事。舊上座弟子失本所宗,乃立五事。

是知年淹日久,圣隱凡生,新與舊殊,復(fù)何怪也?

其犢子部本宗同義,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

“其犢子部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謂實有我,非有為、無為,然與蘊不即不離。佛說無我,但無即蘊、離蘊,如外道等所計之我,悉皆是無。非無不可說非即蘊、離蘊我,既不可說,亦不可言形量大小等,乃至成佛,此我常在。

依蘊、處、界假施設(shè)名。

“依蘊、處、界假施設(shè)名”者,謂我非即、離蘊,處、界亦爾。然世說言色是我乃至法亦是我,但依蘊等假施設(shè)此我名,我實非蘊等。

諸行有暫住,亦有剎那滅。

“諸行有暫住,亦有剎那滅”者即正量部計,從此流出心、心所法。燈焰、鈴聲念念滅,色法中如大地經(jīng)劫,命根等皆隨一生長,猶有生滅等。

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zhuǎn)至后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移轉(zhuǎn)。

“諸法若離”等者,此中意說:法無移轉(zhuǎn),可說命根滅時法亦隨滅。然由我不滅故,能從前世至后世,法不離我,亦可說有移轉(zhuǎn)。

亦有外道能得五通。

亦有外道得通,現(xiàn)見有修得故。

五識無染,亦非離染。若斷欲界修所斷結(jié),名為離欲,非見所斷。

五識無染,亦無離染,但有無記,都無善惡,無分別故。有分別者有善惡故。“若斷欲界修所斷惑”等者,以修惑唯迷事有,不障理有。有漏六行既非證理,故唯伏修,非見所斷,見所斷法迷理起故,要見理時方能永斷。凡圣六行皆爾,離色界等亦爾,此中且舉欲界。

即忍、名、相世第一法,名能趣入正性離生。

即忍、名、相世第一法。初觀四諦,但總?cè)炭桑蹋灰嘤^四諦,名名;次觀四諦所詮體,名相;世第一法可知。此根本所誦,但說此四而為善根。

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二心頃說名行向,第十三心說名住果。

“若已入正性離生,十二心”等者,此中諦別有三心:一苦法智,即觀欲界苦;二苦法忍,復(fù)觀欲界苦諦,惑斷未盡,以猶有上界惑故,重觀斷等;三苦類智,即合觀色、無色界苦,以苦諦三界盡故,不復(fù)重觀故,合十二心。第十三心或說即道類智第二念相續(xù)心,或總觀四諦心。次第超越,得果皆爾。次第得第二、三果如常。

有如是等多差別義,因釋一頌,執(zhí)義不同。從此部中流出四部,謂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釋頌言:

已解脫更墮,墮由貪復(fù)還。獲安喜所樂,隨樂行至樂。

法上等四部執(zhí)義別四釋一頌。以舊四釋:一阿羅漢中有退、住、進。初二句釋退,次一釋住,后一釋進;二三乘無學。初二句釋阿羅漢,次一釋獨覺,后一釋佛;三四果有六種人:一解脫人,即預(yù)流初得解脫故;二家家人即第二果向;三一來果人;四一間人;五不還人;六阿羅漢。已解脫一,更墮二,墮由貪第四人,復(fù)還者第三人。第三句第五人,第四句第六人。四六種無學:退、思、護、住、堪達、不動。已解脫是第二人,更墮是第一人,墮由貪是第三人,復(fù)還是第四人。第三句第五人,第四句第六人。

其化地部本宗同義,謂過去、未來是無,現(xiàn)在無為是有。于四圣諦一時現(xiàn)觀,見苦諦時能見諸諦,要已見者能如是見。

化地部于四圣諦一時現(xiàn)觀。此是見道:作共相空、無我觀。入空、無我,遍觀四諦。“見苦諦時”至“能如是見”,此是修道:若別觀四諦相,于修道中見苦諦時,能觀余三諦,如一意識總緣五蘊、十種色,一時之中,能差別知。此非見道。要已總觀見諦理者,方能如是。故修道中,能如是見。

隨眠非心,亦非心所,一無所緣。與纏異,隨眠自性,心不相應(yīng);纏自性心相應(yīng)。異生不斷欲貪、瞋、恚。無諸外道能得五通。

“隨眠非心”等如常釋。“異生不斷欲貪”等者意說:六行不斷煩惱,但伏而已,如經(jīng)部相似一切煩惱,上二界亦爾。此中且舉欲貪等,要無漏道方能斷故。五通外道不得,以邪教故。能飛等是何?是咒藥。神鬼等、知宿住等俱非通也,不能無壅故。

亦無天中住梵行者,定無中有。

亦無天中住梵行,以多樂故。實無中有,乾闥婆等是作樂神,引《七有經(jīng)》,如《俱舍》說。

無阿羅漢增長福業(yè)。

“無阿羅漢增長福業(yè)”,以無煩惱可長,有漏業(yè)故,轉(zhuǎn)福分等是故業(yè)故。

五識有染,亦有離染。

五識有離染,以見佛等為近無間,引生圣道;非如薩婆多遠無間亦不得。又言五識亦在修道位,如見佛即得圣。亦能斷結(jié)、離染,非無分別。

六識皆與尋、伺相應(yīng)。

六識有尋、思勘何部?

亦有齊首補特伽羅。

“有齊首補特伽羅”即不還者生有頂?shù)兀荒芷鹣拢瑹o漏圣道取無學果。至命欲終,其結(jié)自盡,得阿羅漢乃般涅槃名為齊首,謂生死之首即有頂?shù)兀灾翗O處,更無生處,雖不起圣道,亦成無學。

有世間正見。

“有世間正見”,不邪推求故。

無世間信根。

“無世間信根”,世間信等不堅固,易轉(zhuǎn)改。非增上不名根。

無出世靜慮。

“無出世靜慮”者,“靜慮”者是粗,外道異生多皆能得,故唯有漏。此通色界六地,無色界如何?如靜慮亦有漏,別有無漏九地不名靜慮,無漏故。此且舉色界為定。然圣者別起六地無漏,入見道等,不名靜慮,但名為定。

亦無無漏、尋、伺,善非有因。

“無無漏、尋、伺”,尋是粗,故唯有漏;伺是細,通無漏。八道支正思惟唯有漏,助道支名道支,實非是道。“善非有因”,不為生死,正因感故。若助不善業(yè),令感人天,亦有此理。今非正因,能感三有。若爾,色、無色業(yè),性類是何?是微不善業(yè)感。由善資助,故得如是,即不善業(yè)通色、無色。

預(yù)流有退。

“預(yù)流有退”,初得道有修惑故。

諸阿羅漢定無退者。

阿羅漢無退,道滿故。言退等者,但退禪定,現(xiàn)法樂住中二果實退,如初得果故。

道支皆是念住所攝。

道支皆念住攝,“念住”謂取慧相應(yīng)心所,并名念住,故攝道支。

無為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虛空、四不動、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無記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緣起真如。

擇、非擇、空三體各一,得緣同余部;不動但是斷定障,得定障名;動是散動故,今斷得此,故名不動;善、惡、無記如三體各一,但名一理,性皆是善。道支、緣起,義同大眾。然各一理,今據(jù)勝者但言道支、緣起。

入胎為初,命終為后。色根大種皆有轉(zhuǎn)變,心、心所法亦有轉(zhuǎn)變。

“入胎為初”至“心、心所法亦有轉(zhuǎn)變”,此中意說:一期初、后之中,色等有轉(zhuǎn)變,如乳變?yōu)槔业刃苑莿x那生滅,故有轉(zhuǎn)變。心、心所法亦爾。然即非一切行皆剎那滅。又解:色等雖性亦念念滅,然無去、來世。不同薩婆多前法滅已,后于未來法生至現(xiàn)在。今言前法于現(xiàn)在滅已,無別有法從未來來。但由前法為因力故,引后法起。后法即是前法,為因轉(zhuǎn)作。雖剎那滅,轉(zhuǎn)變義成。

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獲大果,非別施佛。

“僧中有佛”,佛入僧數(shù)故也。

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說一切行皆剎那滅。

“佛與二乘同一道、同一解脫”者,此部意說:非佛與二乘一切種智作用亦同。然道是一,即聲聞乃至為佛時,即舊道體不改,性類是同。轉(zhuǎn)下成中,轉(zhuǎn)中成上,故言一物了境作用如是不同。然非得果舍向,得勝舍劣等事。解脫唯擇滅,斷染無知,得一切剎那滅。二解同前。

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zhuǎn)至后世。此等是彼本宗同義。其末宗異義者,謂說實有過去、未來,亦有中有,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業(yè)實是思,無身、語業(yè)。

定無少法從前至后剎那滅故,無一實法從前至后。

尋、伺相應(yīng)。

尋、伺相應(yīng)同薩婆多解。

大地劫住。

大地劫住非剎那滅,同正量部等解。

于窣堵波興供養(yǎng)業(yè),所獲果少。

供養(yǎng)窣堵波果少不同,有舍利、無舍利皆爾,無攝受歡喜利益故,乃至佛像法等并然。

隨眠自性恒居現(xiàn)在。

隨眠恒現(xiàn)在,恒居現(xiàn)為因,生諸法故。雖有過未,現(xiàn)在不斷。

諸蘊、處、界亦恒現(xiàn)在。

“諸蘊、處、界亦恒現(xiàn)在”者,云即種子三科恒現(xiàn)在,唯能生諸法。

此部末宗,因釋一頌,執(zhí)義有異。如彼頌言:

五法定能縛,諸苦從此生;謂無明貪愛,五見及諸業(yè)。

“五法定能縛”,系縛有情不出生死;“諸苦從此生”,從五法起;謂無明等者,列五法名:一無明,三界無明也;二欲貪;三色、無色愛;四五見,有身見等;五諸業(yè),謂三業(yè)。所以唯說此五。又諸業(yè)有幾?前說善非有因,無福不動業(yè)故。見道用勝,五見障理為首;修道用勝,貪愛緣事為首。五見緣內(nèi)理,諸界行相同,但總言五見。貪愛緣事行相各別。欲界緣外門,上二界緣內(nèi),故分貪愛。然此二種見、修用異。然通二道用勝為根本者所謂無明。故略余惑,此中不敘。又無明即無明支,貪愛即愛支,五見即取支。以用增故,業(yè)即行有。故此五法常能縛得令識等七生。又上二界但不善業(yè)生,由微薄不善業(yè),善法資助令感上生,亦非上二界有善業(yè)感故。言“諸業(yè)”,謂身、語、意。

其法藏部本宗同義,謂佛雖在僧中所攝,然別施佛,果大非僧。

法密部謂佛雖在僧攝等者,以別施佛,其心無簡別。但為施世尊極上極勝,一心平等,恭敬無差,故得福多。若佛在僧亦兼施者,即心寬慢。又復(fù)大慢又起,簡別佛為無上,僧為有上。故普施僧果少別福。

于窣堵波興供養(yǎng)業(yè),獲廣大果。

“于窣堵波供養(yǎng)得大果”者,以佛舍利安住其中,見此處時如見于佛。

其心既重,故得大果。以佛亦許供養(yǎng)舍利如佛無異,故果極大。法等亦然,不為無攝受便無大果。佛自開許攝受施故。

佛與二乘解脫雖一,而圣道異。

佛與二乘解脫同等者,如文可知。

無諸外道能得五通。

“無外道得五通”者,以教邪故;“通”者運轉(zhuǎn)無壅故。諸異生非佛弟子,泛爾坐禪亦不得通,不能無壅故。有能飛騰知往劫等事,皆是咒藥或鬼神等力之所加,非實通也。

阿羅漢身皆是無漏,余義多同大眾部執(zhí)。

“阿羅漢身皆無漏”者,此有二義:一非漏依故。無學蘊不起漏故;二非漏境故。雖生他漏,不增長故,如滅道諦,煩惱雖生不增長故。然無學蘊別有一類,異有學等,得無學時方起現(xiàn)前故。設(shè)退無學住有學位,起煩惱時,此有學蘊依緣得起煩惱等者,此非無學身之五蘊。無學蘊滅,學蘊生故。然今此宗無學未必許有退義,然作此解于理無違。

其飲光部本宗同義,謂若法已斷、已遍知則無,未斷、未遍知則有。

飲光部:若法已斷、遍知即無等者,“法”謂煩惱;未斷之時過去有體,名有煩惱。若為無間已斷,解脫、遍知,過去煩惱,體即非有。不同薩婆多等,其體猶有。

若業(yè)果已熟則無,果未熟則有。

“若業(yè)果已熟則無”等者,既唯辨業(yè),業(yè)謂若果未熟,過去有體;若果已熟,業(yè)于過去,其體即無。然唯果法生已,念念滅,不待已斷、遍知等。故解云:此中唯于過、現(xiàn),不說未來,以無體故。今準文意,無法以未來為因,以未來無故。然因后果前故,無以未來為因。又法已斷知,言不簡別故,許通未來,于理無爽。

有諸行以過去為因,無諸行以未來為因。

“有諸行以過去為因”等者,此簡薩婆多。現(xiàn)在以未來為能作因,未來以未來為異熟,后相應(yīng)位有能作因故。

一切行皆剎那滅。

“一切行皆剎那滅”者,異犢子等。

諸有學法有異熟果,余義多同法藏部執(zhí)。

“諸有學法有異熟果”者,此有二解:一即無漏不招有漏果。但前引后等流果等,變異而熟,名有異熟果。此異熟果體實無漏,薩婆多等不許名異熟故;二云即感有果。如初二果未離欲界,所有無漏感欲界果,不還感上界,類此應(yīng)知,以煩惱未盡,無漏未圓故。

其經(jīng)量部本宗同義,謂說諸蘊有從前世轉(zhuǎn)至后世,立說轉(zhuǎn)名。

經(jīng)量部說:諸蘊從前世轉(zhuǎn)至后,有實法我能從前世轉(zhuǎn)至后世。問:此為常故轉(zhuǎn)為體,無常多相續(xù)住,名轉(zhuǎn)內(nèi)法、外法耶?

非離圣道,有蘊永滅。

“非離圣道,有蘊永滅”,有漏六行不能斷煩惱,但名伏故。

有根邊蘊,有一味蘊。

“有根邊蘊,有一味蘊”,“一味”者,即無始來展轉(zhuǎn)和合、一味而轉(zhuǎn),即細意識曾不間斷。此具四蘊。“有根邊蘊者”,“根”謂向前細意識住生死根本,故說為根。由此根故,有五蘊起,即同諸宗所說五蘊。然一味蘊是根本故,不說言邊。其余間斷五蘊之法是末起故,名根邊蘊。

異生位中亦有圣法。

“異生位中亦有圣法”,即無漏種法爾成就。

執(zhí)有勝義補特伽羅,余所執(zhí)多同說一切有部。

執(zhí)有勝義補特伽羅,但是微細,難可施設(shè),即實我也。不同正量等非即蘊、離蘊,蘊外調(diào)然,有別體故也。

三藏法師翻此論竟,述重譯意,乃說頌言:

備詳眾梵本,再譯宗輪論。文愜義無謬,智者應(yīng)勤學。

(江西本《<異部宗輪論>述記》卷下頁一左行五至頁二十六右行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葵青区| 龙泉市| 象州县| 余庆县| 北京市| 昌图县| 云安县| 司法| 交口县| 公主岭市| 枣庄市| 开封市| 牟定县| 宝清县| 都昌县| 新建县| 拉萨市| 兴海县| 嵩明县| 绥阳县| 长丰县| 普陀区| 临泉县| 本溪市| 托克托县| 科尔| 荔波县| 布拖县| 富顺县| 华宁县| 平湖市| 正蓝旗| 华池县| 安阳县| 阜宁县| 登封市| 定兴县| 麻江县| 抚州市| 峨边| 江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