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O計劃與預算系統:領導力和執行力的工具
- 湯谷良
- 3084字
- 2019-12-20 17:55:10
第1章 企業計劃與預算系統的定位
1.1 企業計劃與預算系統的基本關系
1.1.1 企業戰略、計劃與預算之間的基本關系
企業計劃產生于科學管理時期,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外部環境對企業的影響越來越深遠,企業計劃體系逐漸以戰略規劃為核心。完整的企業計劃通常包括戰略規劃、經營計劃和預算三個部分,如圖1-1所示:

圖1-1 企業戰略計劃系統
從圖1-1可以看出,完整的企業計劃結構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1)頂端是“戰略規劃”,它大體上概括出企業的特征和未來發展目標。(2)源于戰略規劃的是企業的“長期經營計劃”,屬于“研發計劃”,它涉及“新”產品和“新”市場的研發(在這里,研發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技術研發等);經營計劃的指標比較粗放,以實物類指標而非價值指標為主導,另外其行為約束力也低于預算。(3)源于戰略規劃、受制于長期經營計劃的是“年度預算”,它主要是指年度經營指標,以落實戰略規劃、經營計劃以及關注現有產品和現有市場為重點。具體分述如下:
第一個層次戰略規劃(Strategic Plan)是戰略管理的起點,也是企業計劃體系的最高層級,它大體上概括出企業的特征和未來發展目標,其目的是制定公司的指導原則和政策,作為戰略執行和評價的基礎。戰略規劃以企業所處競爭環境中可能發生的所有可預見的、可知的變化結果為依據,關注企業面臨的需求、風險和機會,決定企業發展的方向與目標,包括經營范圍、組織結構、資源配置方式、運行機制等。
戰略規劃一般包括下列組成部分:(1)對公司基本目的的聲明,如保持現有的市場份額、保持不低于當前水平的財務業績等;(2)用來完成這些基本目的的戰略和方案,應包括某些具體的行動,如取消某分部或退出某市場、收購某公司以實現多元化等;(3)說明依照戰略應達到的具體目標和衡量進展程度的方法,如應實現的財務業績目標等;(4)對達到目標所用或所需的假設或條件的聲明,這些假設或條件可能包括GDP的增長率、通貨膨脹率以及外部融資的持續保障等。
企業計劃系統的第二個層次是經營計劃(Operational Plan),它源于企業戰略規劃,是對戰略的具體執行計劃,即關注如何依據戰略優先順序在組織內部各經營單位、各職能部門之間更有效的配置資源,內容常包括具體的設備更新計劃、并購或重組計劃、研究與開發計劃、人力資源計劃、市場營銷計劃等。經營計劃的指標比較粗放,以實物類指標或定性指標為主導,權威性和約束力較低。
企業計劃系統的第三個層次即(年度)預算(Budget),它基于戰略規劃和經營計劃,主要包括年度經營預算、財務預算和資本預算,以落實戰略規劃、經營計劃以及關注現有產品和現有市場為重點。預算一般應涵蓋企業下年度所有經營活動并延伸到企業的每項職能,經營預算以生產預算、銷售預算、采購預算、利潤預算為重點,財務預算包括預計資產負債表、預計損益表、預計現金流量表及相應的下年度融資計劃等。就計劃方面而言,年度預算的益處在于:(1)讓行動基于戰略導向;(2)用一個協調平衡后統一的方案指引組織人力和物力的配置;(3)明確階段性的行動目標,讓戰略目標更加清晰、現實和可操作。
從企業計劃系統的構成可以看出,預算與戰略關系密切。預算是企業計劃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必須以長期戰略計劃為前提和指導,是對當前經營活動細節的描述,是戰略規劃、經營計劃第一年度的支持和補充計劃。通常戰略計劃強調企業使命、戰略和重要比率關系,一般只包括一份非常概括的預期費用和收入數額,并不涉及各部門、單位的詳細費用。年度預算是對戰略計劃(財務方面)具體化和準確化,具體、準確的計劃有助于企業決策的有效性,同時也利于控制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從動態的視角看,預算還會對戰略規劃提供強化或修正的作用,年度預算編制過程中對內外部約束條件的反饋信息是不斷修正、調整戰略的重要信息來源。
公司戰略計劃與年度預算的互動關系是:(1)公司戰略計劃決定年度預算起點;(2)公司戰略計劃決定年度預算目標;(3)公司戰略計劃決定預算控制邊界;(4)公司戰略計劃決定公司組織結構和組織權力劃分,從而決定預算權和預算模式;(5)年度預算是對戰略計劃的具體落實;(6)年度預算是對戰略計劃的反饋與修正。
1.1.2 企業預算的多種解析
公司預算自產生至今,由于其所獨具的從計劃到控制、從財務資源到非財務資源、從組織到個人的系統性和綜合性,一直是現代工商企業管理控制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和基本工具。究竟什么是預算,人們給出了多種定義,但近年來的一個顯著傾向就是人們越來越強調它的戰略內涵。
1.預算就其實質來看,就是預先確定的行動方案,主要有四個特征:(1)它一定是涉及未來的;(2)它一定涉及行動;(3)它存在一個關于個人或團體行動原因的要素;(4)它是以價值性為主的。也就是說,未來性、行動性、個人或團體的行動動因是每個預算的必要因素。全面預算管理正是這樣一種集系統化、戰略化、人本化理念為一體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它通過業務、資金、信息的整合,明確、適度的分權、授權,戰略驅動的業績評價等,來實現資源合理配置、作業高度協同、戰略有效貫徹、經營持續改善、價值穩步增加的目標。
2.結合預算在我國企業的運行背景和企業運用的最佳實踐,人們對我國企業所運用的預算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概括和總結,即:公司預算是與公司治理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相適應的游戲規則;預算管理是公司戰略的執行與保障體系;預算是整合公司業務流、資金流、信息流以及人力資源流的經營指標體系;預算是與日常經營管理過程相滲透的行為規范與標準體系,是一種內部控制機制;預算是業績評價與獎懲體系的必要部分。
3.英國GKN集團對預算下的定義是,“預算不是會計師為會計目的準備的會計工具,而是為確保集團戰略目標實現的組織手段”。
4.“預算是收集和整理有關的預算數據,并且盡可能地按照預算內容和要求實現預算管理目標的過程”。“預算是一種財務計劃,它具體地提出了某個企業或某部門在下一目的各經營階段(一般為一年)所期望的經營收入或所預計的費用支出計劃。不同的企業可以采取不同的預算種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銷售預算、生產預算、固定資產費用預算、部門預算和總預算(現金預算、損益表預算和資產負債表預算)”。
我國抗日戰爭時期民族企業家盧作孚,十分重視、推崇財務與預算管理,“無計劃勿行動,無預算勿開支”,對于預算的定義,他的表達是:“預算本為事業中財務問題之一,但實涉及事業的全部問題。事業所需的一切人力物力皆須以錢為計算的根據,錢的支出必須先有安排,錢的收入尤需先有準備。”
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經形象地指出:包括預算在內的經營指標當然不是列車時刻表,它可以被比作是輪船航行用的羅盤。羅盤是準確的,但是在實際航行中,輪船可以偏離航線很多英里。然而如果沒有羅盤,航船既找不到它的港口,也不可能估算到達港口所需要的時間。
英國CIMA給預算下的定義是:“對一特定時期的定量描述,這個定量描述可能包括計劃收入、資產、負債和現金流量。預算提供給組織一個聚焦,幫助組織協調活動,使組織的控制更容易。”
關于預算的定義,還是讓我們體驗一下維爾達夫斯基對預算的種種評述:“預算可以看成是一種預期行為,是一種預測,……成為實現政策、戰略目標財源和人們行為的紐帶”; “預算也可以被描述成一系列價值標簽的目標。因為資金是有限的,它是各種可替代方案中最佳的資金分配過程”; “從另一方面考慮,預算又可以被看作一種合同,是相關機構通過彼此同意的方式提供和使用這筆資金”; “預算是戰略制定過程的成果。能夠被具體描述出來的戰略會受到調配好的預算的深遠影響,尤其是預算很緊時”; “一旦付諸行動,預算又可能成為慣例”; “顯而易見,預算的目的就像人類的目標一樣復雜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