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簡史
- 馮友蘭
- 487字
- 2019-12-06 19:46:10
語言障礙
一個人若不能讀哲學著作原文,要想對它們完全理解、充分欣賞,是很困難的,對于一切哲學著作來說都是如此。這是由于語言的障礙。加以中國哲學著作富于暗示的特點,使語言障礙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國哲學家的言論、著作富于暗示之處,簡直是無法翻譯的。只讀譯文的人,就丟掉了它的暗示;這就意味著丟掉了許多。
一種翻譯,終究不過是一種解釋。比方說,有人翻譯一句《老子》,他就是對此句的意義做出自己的解釋。但是這句譯文只能傳達一個意思,而在實際上,除了譯者傳達的這個意思,原文還可能含有許多別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譯文則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譯文把原文固有的豐富內容丟掉了許多。
《老子》、《論語》現在已經有多種譯本。每個譯者都覺得別人的翻譯不能令人滿意。但是無論譯得多好,譯本也一定比原本貧乏。需要把一切譯本,包括已經譯出的和其他尚未譯出的,都結合起來,才能把《老子》、《論語》原本的豐富內容顯示出來。
公元5世紀的鳩摩羅什,是把佛經譯為漢文的最大翻譯家之一,他說,翻譯工作恰如嚼飯喂人。一個人若不能自己嚼飯,就只好吃別人嚼過的飯。不過經過這么一嚼,飯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來乏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