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學教程(第3版)
- 王思斌
- 7321字
- 2019-12-20 16:28:33
第二節 社會互動的理論
一、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
1.社會交往的概念
與其他社會學家不同,馬克思并沒有自稱為社會學者,沒有對孔德創立的實證社會學的認同。但是,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卻有豐富的社會學思想,其中有些思想成為現代社會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交往是馬克思分析人類社會過程的重要概念,由于馬克思的目的是闡明人類社會形成和發展的規律,而不是像某些社會學家那樣目的在于分析日常生活,所以,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也就寬泛一些。馬克思并沒有明確地對“交往”(或“社會交往”)下定義,在馬克思那里,交往是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這些交往是人的從事共同活動的過程。這里包括人們之間的生產活動和產品交換,人們之間思想的交流和溝通,也包括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戰爭。所以,馬克思是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使用“交往”這一概念的。
馬克思認為交往是由個人來完成的,但又不是單純的個人交往。交往具有社會性,因為任何交往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條件下進行的。出于解釋人類社會形成和發展的需要,馬克思更多地關注了勞動這一重要的社會交往形式,并把它視為人的實踐。
2.社會交往的意義
在馬克思看來,交往對于滿足人們的需要,促進社會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第一,交往是個體生存的需要。馬克思認為,人們只能在社會中滿足自己的需要,正是由于這一點,人們之間發生了交往。第二,社會交往是人自我顯現的方式。馬克思認為,人通過社會交往才能表現自己。作為社會性生物,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展示自己的真正的天性,直接同別人的交往是個人的生命表現的一種形式,也是自我認識的一種形式,因為人是以別人來反映自己的。第三,社會交往建構著社會。馬克思認為,人們相互之間是作為處在生產力和需要的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個人而發生交往的,同時由于這種交往又決定著生產和需要,所以人們之間的交往每天都在重新創立著現存的關系。
馬克思的交往理論是其實踐理論的組成部分,而后者對當代社會理論家發生了重要影響。
二、符號互動論
1.符號互動論的概念
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也稱符號相互作用理論)是一種通過分析在日常環境中的人們的互動來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社會學理論派別,它主要研究的是人們相互作用發生的方式、機制和規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被認為是符號互動論的開創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馬斯(W.I.Thomas)、庫利等人也對符號互動論做出了重要貢獻。后來,布魯默(H.G.Blumer)和G.庫恩等發展了米德的思想,并形成了以布魯默為首的芝加哥學派和以庫恩為首的衣阿華學派,它們在研究方法等問題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米德認為,符號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人們通過各種符號進行互動,人們可以借助于符號理解他人的行為,也可以借此評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符號互動論認為,人的行動是有社會意義的,人們之間的互動是以各種各樣的符號為中介進行的,人們通過解釋代表行動者行動的符號所包含的意義而做出反應,從而實現他們之間的互動。在符號互動論那里,符號是基本的概念。符號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種意義的事物,比如語言、文字、動作、物品甚至場景等。一個事物之所以成為符號是因為人們賦予了它某種意義,而這種意義是大家(相關的人們)所公認的。文字是一種符號,它是認識或使用該種文字的人的溝通工具。語言是所有符號中最豐富、最靈活的一個符號系統,通過口頭語言、身體語言(包括表情與體態)等人們可以傳達各種意義,實現人們之間的復雜交往。物品也是重要的符號,比如校徽是一個大學的代表,國旗是國家的象征。
一定的社會情境也具有符號的意義。比如,中國人認為紅色代表吉祥,于是人們把婚姻的場合布置得紅火熱烈。組織中的成員遇到領導在場且凝重的場面,他會意識到可能發生了什么事,因為在人們的經驗中這種場合代表了特殊的意義。
在符號互動論那里,情境是指人們在行動之前所面對的情況或場景,包括作為行動主體的人、角色關系、人的行為、時間、地點和具體場合等。因為人們可以將上述因素進行組合以表達自己的意義。實際上,任何具有意義的符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確切地表示出其意義。同樣,人們只有將符號視為一個系統,或者在一定背景下去理解符號才能真正領會其中的含義。比如,打了人一巴掌這一動作在各種不同的背景下意義會有不同,甚至意義完全相反。于是,解釋情境對于理解人的行為和進行互動就十分重要。
托馬斯認為,人們在自覺的行動之前總有一個審視和考慮階段,即要對他所面對的情景做出解釋,賦予這一既定情境以意義,他稱此為“情境定義”(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托馬斯認為,一個人對情境的主觀解釋(或定義)會直接影響他的行為。在這里,主觀的含義包括他把哪些因素納入考慮之中和怎樣去解釋它們。當然,所謂主觀解釋并不完全是主觀的,實際上一個人對情景的解釋是他以往社會化成果的反映。
2.符號互動論的基本理論
20世紀60年代,曾受業于托馬斯、庫利和米德門下的布魯默全面、系統地論證了符號互動論,總結了它的基本理論。
布魯默認為符號互動論有三個基本假設:第一,人們根據他們賦予客觀事物的意義來決定對其所采取的行動。第二,人們所賦予事物的意義是社會互動的結果,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第三,人們在應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時通過內部解釋去運用和修改這些意義。在此基礎上符號互動論形成了如下觀點:第一,人類的最本質的特征是用符號表示各種體驗的能力,人是符號的使用者。第二,人類運用符號彼此溝通,符號在人們的社會互動中發揮著中介作用。第三,人們通過解釋他人行動中所具有的符號意義進行交流和互動。第四,在互動過程中由于互動情境的變化,人們也在不斷地修改對事物的定義。第五,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動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們不斷進行內部解釋,即想像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動的意義。
這些理論是說,人們的行動是對外部事物(他人的有意義的符號行動)的反應。一個人如何理解這些事物所具有的意義,他就會采取相應行動,因此,人的行為是受他對外部事物的理解指引的。但是,人們對事物所包含意義的理解并不是憑空或主觀做出的,而是他根據他或他人的經驗做出的。這些經驗可能是他的直接經驗,也可能是間接經驗,但它們都是社會互動的結果。在互動過程中人們對來自對方的行動和整個情境進行解釋,隨著情況的變化,人們賦予事物的意義也發生變化,由此引導互動的發展。在互動過程中,人們是以角色扮演為基礎來判斷對方行動的意義和自己所應采取的行動的,其中包括對雙方責任、義務的理解。
在符號互動論看來,社會的日常生活構成了進行中的社會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借助于各種符號進行著互動。在共享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互動就使社會呈現出有秩序的狀態,這是社會的微觀秩序。而對微觀社會秩序的研究對大規模過程和結構的宏觀秩序的研究是有益的補充。
符號互動論對社會日常生活中的互動給予了細致的分析,它關于行動者賦予對象意義的觀點對后來的標簽論、建構理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3.擬劇論的主要觀點
擬劇論(Dramaturgical Theory)是從符號互動論中發展出來的、具有自身特點的、說明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論。其倡導者是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他把社會比作舞臺,把社會成員比作演員來解釋人們的日常生活,其代表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戈夫曼認為,社會和人生是一個大舞臺,社會成員作為這個大舞臺上的表演者都十分關心自己如何在眾多的觀眾(即參與互動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擬劇論研究的是人們運用哪些技巧在別人的心目中創造印象,戈夫曼將人們運用各種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過程稱為“印象管理”。印象管理不僅包括用自己的行為去直接影響對方,也包括建造自己表演的舞臺布景,這實際上是對互動情境的設計。
戈夫曼認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場次進行表演,如果能夠按照劇本(即預想的方式)表演就按劇本表演,當劇本不明確或不完整(即情況更加復雜或發生變化)時就要隨機應變,臨時創作。
戈夫曼提出,人們為了表演,可能會區分出前臺和后臺。前臺是讓觀眾看到并從中獲得特定意義的表演場合,在前臺,人們呈現的是能被他人和社會所接受的形象。后臺是相對于前臺而言的,是為前臺表演做準備、掩飾在前臺不能表演的東西的場合,人們會把他人和社會不能或難以接受的形象隱匿在后臺。在后臺,人們可以放松、休息,以補償在前臺區域的緊張。前臺和后臺可以是,但又不一定是一個固定的地方。比如對于工作組織的成員來說,工作場所是前臺,人們要按照工作規則行事,但下班以后去聊天的地方就是后臺了。有時,前臺和后臺可能是同一個地方,只是情境發生了變化,前臺變成了后臺。工作之后人們回到家里是進入了后臺,在夫妻因為家務而嘮叨甚至爭吵時,如果有客人敲門進來,夫妻會停止爭吵,向客人顯示出和睦的樣子,這時,后臺已經變成了前臺。戈夫曼認為,人們不能將前臺行為用于后臺,也不能將后臺行為用于前臺,而是應該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該場合應有的行為,而其標準是社會的規范,即社會對角色行為的規定。一個成功的社會成員就是要知道在什么場合應該怎么做,判斷場合并用適當的方式去行動。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觀眾”也知道表演者有前臺行為和后臺行為,但他們很少對表演者行為的可信程度提出質疑,懷疑他在制造虛假印象。有時人們還會對表演者的、無意的、不合適的行為“有意視而不見”,以共同維護雙方的面子。因為在社會互動中,觀眾也是表演者,他也知道在特定情況下自己應該怎樣做,即選擇自己是實施前臺行為或后臺行為。
應該指出的是,與戲劇中有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前臺行為并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他們的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擬劇論強調了對互動情境的定義及人們互動行為的復雜性、隨機變動性,加深了對互動現象的認識。
三、常人方法學
常人方法學(Ethnomethodology)也稱民本土方法論或俗民方法學,是研究人們在日常生活互動中使用方法的理論,其創始人是美國社會學家加芬克爾(Harold Garfinkel)。
常人方法學認為,社會學應該研究常識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實踐活動,而實踐活動具有能動性。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行動具有權宜性,即行動并不是按照事先規定的規則進行,而是行動者根據局部情況、場景條件,并依賴自身的努力完成的。規范只是行動者理解與說明實踐行動的參照。場景本身是行動的一部分,它與行動一樣是社會成員通過努力構成的“成果”。
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溝通和社會行動具有“索引性”,即當事人的實踐活動運用共同完成且未經申明的假設和共享知識進行。由于日常語言和實踐行動是以“索引性表達”的方式進行的,所以僅從遵守規則的角度來考慮行動問題并不合適。行動(或表達)的“無盡索引性”表明,對它們的意義必須訴諸索引及其行動表達的意義才能理解。比如加芬克爾發現,在日常談話中人們之間的互相理解不僅基于當事人說出來的東西,而且根據大量談話中未提到的因素,即言外之意。對這些言外之意的理解要依賴于談話所涉及的當事人最近的互動發展過程及前景預期,依賴于對話發展的一系列時間上連貫的表達,依賴于談話過程等。
常人方法學認為,在日常實踐過程中,行動、說明(即行動可被觀察、被報道)和場景構成了復雜的整體,它們之間存在著復雜的辯證關系,它們互為條件使實踐行動具有反身性(reflexivity)。這就是說,行動與環境是不斷地處于相互建構之中的。于是,在常人方法學看來,對人們行動的理解應該是對其實踐系統的理解。
吉登斯關于行動的反思性監控的概念說明了作為一個持續過程的人的能動行動的復雜性。他認為,人們是根據自己的動機而采取行動的,并且對自己的行動保持著理論化的理解,這使人的行動(包括后續行動)總是表現出目的性,這就是行動的反思性監控。然而人又可能是在并非完全認識到的條件下行動的,這樣,人的行動可能會產生一些意外后果,而這些包括意外后果的結果作為前提條件影響著人的下一個行動。由此可見人的行動、社會互動的復雜性。
四、社會交換論
1.社會交換的概念
如何看待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交往和互動是社會科學家們關心的基本問題。經濟學家從“理性人”的假設出發,認為人與人的交往是在交換他們各自具有的有價值的東西,從早期的實物交換到后來的貨幣交易,以致人們之間的各種合作都是如此。
有的社會學家也用交換的觀點來解釋人們之間的交往。比如,齊美爾(G. Simmel)認為,貨幣對社會關系有重要的影響,當人們感到各自的資源貴重時,就可能發生交換關系。行動者對某類既定資源的需要強度越大,這種資源對他的價值就越大。某行動者越覺得對方資源貴重,后者對前者的權力就越大。在社會交換中行動者越是操縱情景,掩飾他們對資源的需求,交換中緊張就越大,沖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齊美爾的這些思想對后來的社會交換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
現代社會交換論的代表人物是霍曼斯(G.C.Homans)和布勞(P.M. Blau)。他們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看作是交換行為,比如布勞認為,鄰居們交換恩惠,兒童交換玩具,同事們交換幫助,熟人們交換禮貌,政治家們交換讓步,討論者們交換觀點,家庭主婦們交換烹飪訣竅,等等。他們把自己的理論“公理化”,成為有影響的社會學理論流派。按著交換論者的觀點,社會交換是人們交換報酬和懲罰的互動過程。它是指期望從別人那里得到回報,并且一般也確實得到了回報的人們的自愿行動。社會交換與對收益進行純粹算計的經濟交換不同,社會交換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并且未對義務作具體規定。
2.社會交換論的內容
霍曼斯的交換理論具有行為主義的特點。斯金納的行為主義認為,一切行為都可以用刺激-反應的公式來表示,不論是動物行為還是人類行為。霍曼斯認為,斯金納的上述原則也適用于人類社會組織,因為人的需求的滿足來自于他人,這樣,人類行為就應該理解為互動的個人進行報酬(和懲罰)的交換。他吸收了經濟學的原則:即人理性地算計他們在某一市場中行為的長期結果,并試圖在交易中獲取最大的物質利益,進而提出了人類交換行為的基本原則。他提出的一些命題指出:人們愿意采取得到獎賞的行為;一種刺激越與以往獲得獎賞的行為的刺激相似,人們就越愿意做出反應;別人行動的結果對一個人越有價值,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行動;當然,如果某人近期經常得到某種特定報酬,則該報酬的追加對他來說越沒有價值,他采取追求該報酬的積極性就降低;一個人的行動沒有得到他預期的報酬,可能會激起他的攻擊行為,等等。可以發現,霍曼斯的交換理論帶有較強的功利主義。
布勞的社會交換論被稱為結構交換論,因為他研究的重點不在人際關系,而在于社會結構。他認為交換的主體可以由個人擴展到群體和社會組織,于是交換也可以創造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
布勞認為,支配著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本社會過程,其根據在于原始的心理過程。人際交換開始于社會吸引,社會吸引是指內在地喜歡另一個人并對他有肯定性的情感,廣義地,它指不管出于任何原因而去接近另一個人。如果一個人期望與別人的交往會帶來報酬,他就會受到能提供報酬者的吸引,就會產生交往的傾向。布勞將報酬作了廣義理解,認為報酬包括金錢、社會贊同、尊重和尊敬。但是,他要使對方與自己交往就必須向對方證明自己具有吸引力,即對方如果與他交往會從中得到報酬。這表現為人們普遍試圖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他成功了,即對方接受了他,那么,交往就會發生。一旦雙方在交往中都得到了期望的報酬,則相互吸引就會加強,進而建立起穩定的交往關系,這樣群體就形成了。布勞的交換理論是以互惠為基礎的,即交換遵循公平原則。他認為,如果在交換中某一方違反了公平原則,即未能履行互惠義務,那么被剝奪者就傾向于消極地制裁互惠規范的違背者。如果交換中不能實現公平的互惠,就會出現某方的依賴行為,而依賴會產生對方對于依賴者的權力。
五、人際互動
1.人際互動的含義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之間的交往和互動并不都是刻板地按照社會規范進行的。個人作為社會角色的承擔者在同他人交往時常常帶有個人的特點,即個體性的因素會對人們之間的交往產生直接影響,我們把發生于個體之間的、帶有明顯的個人因素的相互作用稱為人際互動。比如,在組織中,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的互動并非總是按組織規則進行,而是加入一些個人感情等方面的因素。另外,在正式關系之外也存在非正式關系,他們之間的交往和互動也滿足著各自的需要。這些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往和互動都屬于人際互動。人際互動是以人際關系為基礎并成為其發展動力的,人際關系與社會關系的本質區別是前者的情感性,這種情感性又是靠人際互動來表現的。
由于人際互動較多地涉及個體的心理特征,所以,社會心理學對人際互動進行了大量、深入地研究。研究的問題包括人的態度及其改變,動機與交往的關系,心理及社會因素對人際互動的影響等。通過實驗、測量等方式得到了相當豐富的關于人際互動的規律性認識。
2.有關人際互動的一些研究成果
人際吸引。人們希望的社會交往來自于人際吸引,顯然,具有較強人際吸引力的個人之間更傾向于進行交往。如下一些因素阻礙著人際吸引:不尊重他人、對別人缺乏感情,以致把他人當作工具的態度;自私、自我中心主義,忽視他人的處境與興趣者;缺乏誠意、期望控制他人者;情緒偏激,嫉妒和多疑者;過分自信和過分自卑者都缺乏人際交往的吸引力;性情孤僻、感情冷漠者不易引起別人的交往熱情;性情高傲、不肯遷就他人者。顯而易見,這些因素基本上都屬于心理和性格方面。如果考慮社會環境,人際吸引就會更加復雜一些。但是,心理和性格因素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身體語言。身體語言也稱體態語,它是包括表情、姿勢在內的所有用面部表情、身體姿態和動作表示行動者意義的總稱。笑著說話、瞇著眼看、緊皺眉頭、西方人聳聳肩膀都表示某種意義,而面部表情、眼神表達的意義最豐富,這些都作為符號影響著人們之間的互動。像其他文化符號一樣,這些身體語言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相同的意義,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而順利的交往需要對符號的意義有共同的理解。
空間距離。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也具有社會意義,人們在互動過程中用特殊的距離來反映他們之間的關系。霍爾(E.Hall)指出在正常情況下有四種距離: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會距離和公眾距離。美國的中產階級相處時,他們對互動者之間的空間距離有大致的看法,即在某種場合下,人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是可以被接受或被認為是恰當的,這里反映了階層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