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學教程(第3版)
- 王思斌
- 6392字
- 2019-12-20 16:28:32
第一節 社會互動的類型及意義
一、社會互動的含義
1.社會行動及其類型
從人的社會化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就是對幼兒、兒童進行社會化也是施教者與被社會化者相互作用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基于某種際遇人們進行共同活動是經常的,從社會是人們行動的體系的角度來看,正是這種行動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社會的基礎。
在社會活動中,人們的行為(或行動)具有社會性,這表現為人們的行為是有目的的。這種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預想的反應為目的的行為被稱為社會行動。韋伯認為,這種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是社會學研究的對象。
韋伯把人的社會行動分為四類:目的理性行動、價值理性行動、情感行動和傳統行動。目的理性行動也稱工具理性行動,它是人們對作為手段的自己的行動和達到目標的可能性都進行過認真算計的行動,這種行動的核心是最有效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里,自己和對方的行為都是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價值理性行動是為了追求某種價值——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信仰而采取的行動。情感行動是基于情緒、尤其是感情而采取的行為。傳統行動是由傳統的、約定俗成的習慣所決定的行動。在韋伯看來,目的理性行動具有最高的合理性。很明顯,目的理性行動是以在西方占統治地位的經濟人的利己主義為基礎的,這種行動在現代社會里具有普遍性與合理性。
當然,并非只是目的理性行動才成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并非理性的傳統行動和情感行動也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帕森斯對社會行動的結構做了深入分析,他認為作為“單元”的社會行動包括下列要素:行動者、目的、手段、條件和規范。行動者是作為行動主體的個人;目的是行動者所要達到的未來目標;手段是行動者達到目標可供選擇的手段;條件是行動者面臨的各種環境條件,包括行動者的生物要素和各種生態約束,這些客觀條件影響著行動者對目標和手段的選擇;規范指行動者認同的價值觀、行為規范和其他觀念,它們也影響著目標和手段的選擇。在這里,帕森斯把社會行動置于主觀意愿與客觀條件約束的共同作用之中,也反映出這種行動的社會性特征。
2.社會互動的含義
群體活動和社會過程是由互為條件和結果的社會行動為基礎的。當相關雙方相互采取社會行動時就形成了社會互動。社會互動也稱社會相互作用或社會交往,它是人們對他人采取社會行動和對方做出反應性社會行動的過程,是發生于個人之間、群體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的相互的社會行動的過程。
我們生活于富于意義的世界,人們通過行動將自己的想法傳遞給對方,希望對方做出預期的回應,而對方則根據自己對來自前者的行動意義的理解做出反應,這就完成了一次社會互動。顯而易見,這種社會互動是作為行動系統的社會的基礎,它是最基本的社會過程,整個行動著的社會就是由形形色色的社會互動組成的。比如,同事在工作中的合作,父母對子女的叮囑和子女的應諾,師生之間的教學過程,朋友之間會心一笑,這些發生于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是由社會互動來實現的。從宏觀上來看,組織之間的合作、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也是社會互動。應該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社會互動不是指人們本能的、無意識的相互行為。比如,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乘客隨著車體的晃動而互相擠撞只是物理學意義上的相互作用,而不能算社會互動。
社會互動的載體是行動,但行動并不等于物理學意義上的動作,因為在社會生活中,不動聲色也是有意義的,它也屬于人的行動。另外,社會行動也并不都是具體的、集束的。一個企業為了應付外部競爭所采取的戰略調整可能由許多具體的行動組成,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則更不具體。還有,社會互動在時間和空間上也不一定是兩個緊密聯系的行動。社會互動指的是人們注入了意義的行動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這一過程中,互動雙方對行動所包涵的意義的最低程度的相同理解是互動得以形成的條件。
二、社會互動的類型
社會互動是社會存在的基本形式,沒有社會互動,人的社會性就無從表現出來,社會也不復存在。由于社會成員、社會成員的活動形式和內容以及這些活動的時空特征都是多樣化的,因此,社會互動也是千差萬別的。要完全羅列出社會互動的類型實屬不易,這里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對其做簡單介紹。
1.不同行動主體之間的社會互動
(1)人際互動
人際互動是作為行動者的個人之間有意識、有目的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人際互動是社會生活中最常見、最一般的現象。從家庭生活到工作組織中的活動,從朋友之間的密切交往到陌生人之間的際遇都有大量人際互動存在。
人際互動具有如下特點:第一,互動發生于個人之間,互動雙方是具體的個人,而不是某種集體的代表。第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互動是直接的、面對面進行的,雖然有時這種互動也使用某種媒介,也就是說在互動中雙方是“共同在場”的。第三,互動雙方都明白各自的角色,他們的行動的目標和手段是明確的。第四,雙方的行動和反應都是及時的,雙方能直接感受到互動的結果。第五,在這種互動中感情具有一定的作用,這與面對面的互動形式有關。在社會生活中,人際互動可能作為一次互動而獨立存在,也可能是持續互動的一個片斷。這兩種互動的形式和機制也可能不同。
(2)群體互動
群體互動是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互動雖然由群體成員來實現,但是這些群體成員不是以個人身份出現,而是以群體代表的身份出現。比如,工作單位之間的合作、國家之間的交往都是由被賦予權力的群體成員來完成的,群體代表之間的互動盡量削弱人際互動的色彩,而比較正式化。在互動之前,群體內部會對打算加入的互動進行設計,對行動的目的、方法有某種預先的設想和安排,在互動中也多采取較正式的方式,如使用正式宣稱、書信、文件等形式,當然這又與群體的正式化程度及互動領域有關。比如,家庭之間的互動一般不采用正式的方式,而正式組織之間的互動要“正規”得多。在群體互動中,眾多群體成員會直接、間接地加入到互動中來,并對這一互動產生各種影響。這樣,群體互動就會在群體代表、由眾多群體成員組成的集體兩個層面上進行。于是,群體代表互動的界面、各自群體內部的關系就是影響群體互動的重要因素。
2.不同性質的社會互動
(1)合作
合作是不同個人或群體之間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動方式。當只靠單方的力量不能達到目的時,人們就尋求由多方參與、共同達到目的而后共同獲利的行為方式,這就是合作。合作是人類最基本的互動方式,當人們不能單獨抵抗外部的生存壓力時,就采取了合作方式,群體是人類合作的基本形式。現代社會日益加劇的分工也造成了合作的要求,因為在勞動分工越來越精細的情況下,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單獨生產某種完整的產品。可以說,沒有合作個體就難以生存;沒有合作也就沒有社會。
根據合作的方式,可以把合作分為共同合作和分工合作。共同合作是各方共同參與某一事情,利用各方合力達成共同追求的目標,這是共時性的集體參與。分工合作則是將共同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由合作各方分別完成,最后集成共同目標。這種合作是分散性的,有時是序時性的。合作可以在個體水平上進行,也可以在群體水平上進行。個人之間的合作是合作的最簡單的形式,群體之間的合作不但包括群體之間的結合,也包括各群體內部的整合。群體之間的合作比個人之間的合作復雜得多。
要使合作順利進行,需要具備以下條件:第一,合作者有一致的目標,即他們都希望達到某一目標。第二,參與合作者不能單獨地靠自己的力量去實現上述目標,而必須相互依賴。第三,參與合作者有能力為達到共同的目標做出貢獻,這種能力是多樣化的,對各方來說是互補的。第四,參與合作者相互之間要有基本的信任,即相信對方會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做出自己的努力。這種信任可能基于參與合作各方以往共同活動的經驗,也可能產生于外在規則的約束。
合作是多方共同努力的過程,在合作過程中伴隨著參與者的相互理解,而合作的每一成果都會對后來的合作產生影響。
(2)競爭
競爭是不同個人或群體為了各自獲得同一目標而進行的互動方式。競爭是以不同利益群體(個人)的存在和目標物的稀缺為前提的。這種目標物可能是財富性、權力、名譽以及愛情等。競爭可以發生于各種層次,有個人之間的競爭和群體之間的競爭,乃至國家之間的競爭。資本主義的個人價值觀比較強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市場經濟是這種價值的充分體現。競爭是人的積極性得以發揮的重要基礎,它也給社會增加活力。
競爭的形成以下述條件為基礎:第一,存在著占有同一目標的個人或群體,想占有的同一目標產生競爭點,對于不同目標的追求不形成競爭。第二,參與競爭者都希望獨自占有這一目標物,而不是共享,即競爭具有排他性。第三,這種被爭奪目標是稀缺的,即一方對它的占有就意味著其他參與者對它的占有機會的喪失。
應該指出的是,競爭是針對目標物而言的,參與競爭者關心的是目標物的獲得。競爭雖然含有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性質,但其目的不是要反對其他競爭者本身。競爭是一種復雜的互動過程,各參與競爭者的行為不但受稀缺目標物的誘惑,而且直接受其他競爭者行為的影響。強烈的競爭意識和對方的競爭行為會加劇競爭行為,從而可能使競爭白熱化。影響競爭行為、過程和結果的重要因素是競爭的規則。在競爭各方達成共識(即公認的合理的規則)基礎上的競爭是公平的競爭,它不但引發活力,而且還會形成秩序。缺乏合理規則的競爭是不公平競爭,并可能導致惡性競爭,惡性競爭會直接或間接地破壞社會秩序。
(3)沖突
沖突是人與人或群體與群體之間為了各自獲得共同珍視的目標而采取的斗爭、壓制、破壞以致消滅對方的互動方式。沖突與競爭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將對方視為敵對者,并將注意力集中在敵對者身上,而不是集中于目標物上。沖突可能發生于不同層次和多種領域,從沖突的性質上劃分有經濟沖突、政治沖突、文化沖突等,民族沖突和國家沖突是綜合性的沖突。
沖突是一種反對或對立關系,它以共同珍視的目標物的稀缺為基礎。這種稀缺目標引發沖突,而沖突一旦發生就可能會使爭奪的性質發生轉移,即由爭奪稀缺物變為壓制、破壞以致消滅對方。沖突參與者的價值是視對方為“異己”,雙方在根本利益上是對立的,雙方是不能共存的,因而以壓制乃至消滅對方為目標。沖突作為一種互動過程有逐步升級的特點,這是由于雙方對來自于對方的行為的刺激和片面的解釋。在群體沖突中,沖突的升級還與群體的內部動員相關,“同仇敵愾”強化著群體成員的對立意識。
沖突的最明顯的特點是其破壞性,即沖突通常造成財富的毀滅和生命的喪失,這是沖突的非理性特征的表現。當然,沖突也有某種激勵作用,它會最大限度地刺激沖突參與者的能力。同時,沖突也可以起到加強群體內部團結的作用。
3.集體行為:一種特殊的社會互動
在現代社會中,在某種特殊場合下會發生一種無規則的、以當時的場景為基礎的互動現象,如時尚、趕時髦、騷動等。社會學家將這種缺乏組織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響而形成的眾多人的共同行為稱為集體行為或集群行為。“集體行為”(Collective Behavior)這一概念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帕克(R. E.Park)提出的。他認為集體行為是“在集體共同的推動和影響下發生的個人行為,是一種情緒沖動”。人們在參與集體行為時通常表示出對某種行為有一個共同的態度,并表現出類似的行動,這種共同的態度和類似的行動是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通過彼此情緒的感染而形成的。
集體行為有如下特征:第一,群體性。集體行為是眾多人共同的、一致的行為,比如時尚為相當數量的人所遵循,謠言也是由較多人傳遞的,騷亂亦然。第二,非組織性。雖然集體行為由許多人參與,但是卻不是有組織的,其行動也不是有計劃的。通常是在眾人遇到突發事件時臨時采取的大體一致的行為。第三,突發性。這種群體性的行為常常是在現場突然發生的。由于人們事前沒有思想準備,所以當發生突發事件而眾人對此又相當感興趣時,就會發生非常規行為,在場群眾在意見和情緒上互相感染,而引發共同行為。
如果暫不考慮社會結構等外部條件而關注集體行動本身,則可以發現它是一個復雜的社會互動過程。當突發事件發生時,那些有重大心理壓力且有一致信念的人都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但突如其來的事件使人們來不及仔細地分析對策,而是相互尋求應付的辦法。在此過程中伴隨著眾人的激動、七嘴八舌的意見,從而成為一個復雜互動的場面。在面對面的互動中情緒的互相感染是一個明顯的特點。在群體激動的情況下,如果有人率先采取了某種大致符合眾人信念取向的行動,就可能被尋找答案的人們所效仿,而形成眾人的共同行為。
集體行為大多發生于公眾場合,那些因受到環境壓力而心理不安的人容易參與其中。在現代社會中,迅速的變遷會帶來較多社會結構上的不整合,許多人處于不安之中,加之社會生活的大眾化,容易發生集體行為。
三、社會互動的意義
1.社會互動能促進對自我的認識
人的社會化是在社會互動中完成的,從個性形成和人的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互動對于促進人們對自我的認識有重要的作用。對于“自我”(self)這一概念,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解釋。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把它當作個性的組成部分,認為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組成個性。社會學家庫利(C.H.Cooley)認為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即他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庫利認為,一個人的自我意識是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的。為此,他提出“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他認為,人們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的。在社會互動中人們通過他人對自己行為的態度和反應來反觀自己,認識自己,就像從鏡子里發現自己那樣。“鏡中自我”的概念包含三個主要因素:第一,一個人要能夠想像得出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第二,他要能想像得出別人對這一想像所作的判斷及評價;第三,他能對別人的判斷及評價做出相應的反應。具備了上述三個要素,一個人就能夠把自己視為一個對象,站在較為客觀的角度來認識自己。按照庫利的說法,一個人如果不同別人交往、進行社會互動,他就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
符號互動論的創始人喬治·米德(George H.Mead)認為“自我”源于社會互動,并且主要從兒童社會化的角度分析自我意識的形成。他認為,兒童并不具有天生的自我意識,他們是在角色扮演中通過對語言等符號的學習,學會把自己作為客體而產生自我意識的。在這一過程中他將概念化他人的期待內化,并成為自我評價和自我概念的基礎。
2.社會互動能滿足行動者的需要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必須在社會中生活,個體的非自足性決定了他必須與他人共同活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就需要社會互動。通過有選擇的社會互動人們滿足著自己的需要。從人是能動的社會行動者的角度來說,他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他在特定情境下的選擇,他的行為反映了他的某種需要。如上所述,人的需要是多樣化的,一個人同時會有多種需要,但在特定情境下也會形成迫切的優勢需要,它支配著人的行為。雖然人的行為并不總是完全主動的,但是他的行為卻都是有意識的,是注入了他的思想傾向的,通過這些有意識的行為(行動)滿足著現實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為滿足自己的需要常常采取主動的行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采取的被動的、應付性的行為也是在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所以,社會互動是同人的需要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社會互動是滿足需要的途徑。
3.社會互動是社會構成與發展的基礎
社會結構的基礎是社會關系。從發生學的角度來說,社會關系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活動)中形成的。在共同的活動中人們選擇了某些行為模式,使其結構化,成為社會關系的模式和社會結構的基礎。吉登斯從行動與結構的交織的角度對二者關系做了更深入的理解,即認為社會結構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這個結構化過程具有行動和結構的二重性特征,社會系統的結構特征對于它們反復組織起來的實踐來說,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結果。可以說,沒有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社會互動,就不可能形成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同時,社會互動又促進著社會結構的變化,促進著社會的發展,而這種變化和發展是多方面的。人們不斷用自己的行動,并通過社會互動建構著社會,建構著處于變動中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