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社會角色與社會網絡

一、社會角色及其類型

1.社會角色的來源與含義

(1)角色概念的來源

“角色”(role)原本是戲劇中的名詞,它指的是演員扮演的戲劇中人物。這些角色各具特點,相互配合而演繹著一個故事。在戲劇中,演員對角色的扮演按照劇本的設計進行。戲劇一般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因此,也可以把社會看作一個大舞臺,人們在這個大舞臺上進行著表演。

關于角色的研究在學術上有兩個傳統,即社會心理學和人類學的傳統。把“角色”作為一個學術概念來使用,首先源于米德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米德在研究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時指出,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經過玩耍階段、游戲階段和概化他人的過程,其中核心是模仿和扮演角色。符號互動論在后來的發展中廣泛使用了“角色”、“角色扮演”等概念,而戈夫曼的擬劇論在發展角色理論方面更加突出。

在人類學方面,林頓(Ralph Linton)則把社會角色同人們在社會中的地位聯系起來,即把角色同一定社會結構或社會制度中各種社會地位的權利和義務聯系起來。這種研究角度得到了結構功能主義社會學家的支持和發展,帕森斯是其代表。這兩種研究角度的關注點有很大差異,但現實生活則將它們統一了起來。

(2)社會角色的含義

角色也稱社會角色。綜合地說,社會角色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與人們在社會關系體系中所處的地位相一致、社會所期望的一套行為模式。

社會角色是人的社會地位的表征。所謂社會地位是指人們在社會關系體系或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它由相互關系來確定。人們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總會有自己的位置或地位,這種地位是由于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形成的,它必須靠這種關系才能表現出來,而具體表現這種地位的則是角色。教師的社會位置只能通過扮演相應的角色來顯現。社會角色是一套行為模式,角色不同其行為方式、行為模式也不同。這種行為方式、行為模式是與人們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或位置相聯系的。

角色是一套有關權利、義務的規范。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人的行為才是社會性的,人們之間相互合作,形成了權利和義務關系,并且會以一定的行為表現出來。特定的人們之間表現權利、義務的行為的定型化同時也是行為規范的形成過程,這些規范的集中化就是角色,角色是集中反映權利和義務的方式。教師和學生是相關的角色,這些角色反映的是他們之間相互的權利和義務。

角色是人們對處于特定位置上的人的行為的期望。行為模式是人們共同活動經驗的積累和結晶,當某種行為模式被認為是有益和有效的時候,它就會被人們固定下來,成為指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則。這些規范產生于現實生活,又是有益和有效的,所以它也具有了社會所期望的特征。

2.社會角色的特點

(1)普遍性。社會角色的普遍性有兩重含義:第一,社會角色普遍存在于各種社會之中,它與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相伴隨。當不同個體結成社會關系、形成共同活動的體系時,社會角色也就自然產生。第二,社會角色是同類社會成員共享的行為模式。社會角色是社會性的而非個人性的,它是指導某類社會成員而不是個別成員的行為規范。由于這種普遍性,這些規范常常涉及人們行為的主要方面。

(2)具體性。社會角色是具體的,它表現為對社會結構、社會關系中人的地位的具體的確認,每一種角色都表現為眾多具體的規范和行為模式。這些具體的規范并不一定“正規化”、文本化,但社會和角色的承擔者卻都知道在具體情況下人們應有的行為。

(3)復雜性。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得社會角色呈現出十分復雜的特點。社會角色是社會關系兩端的人們的行為模式,社會上有多少社會關系就有多少與之相應的社會角色。社會生活的多樣化、社會分化的加劇都使社會角色變得日趨復雜。社會角色的數量和種類是難以計數的。

(4)表現性。社會角色是指導人們行為的成體系的社會規范,它是靠角色承擔者的表演、扮演來表現的。只有人們的表演才能說明這一角色的存在,否則它只是潛在的。也就是說,社會角色是以符合其要求的人們的行為為基礎的,只有這些行為才使角色表現出來。

3.社會角色的類型

在一個大的社會體系中,社會角色的數量和類型是難以計數的,我們很難對社會角色作全面的分析。這里介紹幾種重要的角色類型。

(1)先賦角色與自致角色

角色與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相關,獲得地位的方式不同,其角色類型也不同。那種建立在血緣、遺傳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礎上的、由先賦地位所規定的角色稱為先賦角色。或者說,當一個人的角色不是由于自身的努力,而是由出生這一先天因素所決定時,它就屬于先賦角色,即先天賦予的角色。屬于先賦角色的有性別角色,由年齡因素決定的角色,由種族決定的角色等。一個人的性別、出生次序和種族是自己無法選擇的,但是當他(或她)面對其他人時,就自然獲得了某種角色:男人或女人、兒子或女兒、姐姐或弟弟、白人或黑人等。在社會中他們因此被置于不同的地位,也就獲得了不同的角色,從而要求去扮演這些角色。在這里沒有個人可以選擇的余地。由于社會賦予這些角色以特定的行為規范、權利和義務,所以人們也就自然接受了這些,并照此行動。先賦角色主要反映的是個人獲得角色的被動性。

自致角色是經過個人的努力而獲得的角色。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某種社會地位,與此相應,他也就獲得了某種社會角色。“寒門出貴子”是說出身貧苦的年輕人因為不息奮斗而終成事業,他由此獲得的地位和與之相關的角色是自致性的。一個大學生畢業后或從政、經商或從事學術研究,以及能達到何種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致性的。社會學認為,自致地位和自致角色的獲得與個人的努力有關,也與社會的制度有關。在現代的開放社會中,人們通過個人努力獲得自己所期望的地位和角色的可能性更大。

(2)規定角色與開放角色

規定角色是指對角色的行為、行為規范和標準有明確而嚴格地規定的角色。它具體指出了角色承擔者的權利和義務、應該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甚至指出應該做到什么程度,即對承擔這種角色的人的行為進行了嚴格限制。在現代社會中,各種組織中的角色規范要求都比較明確,對某些重要職位的要求更加具體和嚴格,比如政府公務員、警察、法官、醫生、會計、社會工作者等。因為他們手中握有這樣、那樣的權力,如果運用不慎可能會對其工作、服務對象(特別是弱勢群體)造成傷害。

在現實社會中,特別是日常生活中,社會對許多角色并沒有明確而具體的規定,而只是指出了扮演這種角色所應遵循的基本思想,這類角色的承擔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在一定范圍內活動,這種角色叫開放角色。比如,父母、夫妻、兄弟、子女、親戚、朋友的行為規范都有很大伸縮性,只要不“出格”就行,他們的行為有較大的選擇余地,即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約定選擇他們認可的行為。

(3)理想角色與實際角色

對于處于任何社會位置、承擔某一角色的成員來說,社會都為其設計了一套應該遵守的、理想的、被期待的行為規范來指導其行為,這套行為規范稱為理想角色。理想角色是社會對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們的行為的期望,認為這些行為規范是人們應該踐行的。理想角色是以維持社會秩序和促進社會發展為基礎的,一般地,它是一種標準的和較高的要求。我國古代儒家思想總集《禮記》曾為每一個社會角色規定了行為標準,例如為人君者要仁,為人臣者要忠,為人父者要慈,為人子者要孝,等等。后來的“三綱五常”也是當時的意識形態上的統治者對人們角色的規定。在現代社會中也有大量的理想角色。理想角色是社會希望人們去遵行的,在一定程度上有倡導、鼓勵人們向某一方向努力的作用,所以有時會高于一般人行為所達到的水平。社會倡導、鼓勵這些理想的行為規范,以達到更加完善的狀態。

實際角色是處于某一社會位置上的人實踐其所應遵行的角色規范的情況,而實際上表現出來的角色。盡管理論上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但是由于個人社會化程度、社會條件、現實情境等多方的原因,人們并不一定都能照理想角色去做,達到理想角色的要求。實際角色與理想角色之間的差距被稱為角色距離。

二、社會角色的扮演

1.角色扮演的過程

(1)角色扮演的含義

一個人承擔某種社會角色,并按著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為規范去活動稱為“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米德提出的,米德從社會化的角度分析角色扮演對于兒童成長的意義,認為兒童的各種游戲——一般的玩或“過家家”都是在扮演他人角色,這有利于兒童自我的形成。

正如前面已提到的,社會作為一個大舞臺,任何社會成員都有角色扮演的問題。人們每承擔一種角色就會以某種形式去扮演。這是社會對社會成員的要求,也是他們獲得應有的權力、履行應盡的義務的機會,是社會得以正常運行的基礎。

(2)角色扮演的過程

角色扮演是一種社會行動,也是一種社會互動。角色扮演的過程是包含了當事人對角色規范的理解、對情境的定義或解釋和做出反應的復雜過程。它包括如下一些基本階段和過程:

第一,了解角色期望。

一個人扮演角色的前提是了解社會對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社會為每一個人都準備了與他所處的社會位置相一致的角色規范,這是社會對其成員的要求。但是,一個人要扮演角色就必須知道社會要他做什么,即他的權利和義務是什么,這是對客觀規定的了解和認知過程。對于一個有明確自我意識的人來說,了解角色期望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過程,表現得相當明確。比如,大學生畢業后參加工作,就要了解工作單位對他的要求;一個人晉升之后也要了解對他的新要求。當然,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某一角色規范的了解并不一定是他在承擔那個角色之后才開始的,社會學習機制可能使一個人會預先了解某一角色的規范,甚至在許多情況下是在人們了解了某一角色的規范之后才選擇進入該角色的。但是,無論如何,一個人在扮演角色之前都要了解社會對該角色的期望。

第二,角色認同。

一個人了解了角色期望之后就有一個對角色規范的接受程度問題,即他是否愿意按照角色規范去做。一個人接受角色規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規范的狀況稱為角色認同。角色認同包括對角色所規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承認與接受,也包括對具體規范的承認與接受。但是,由于一個角色所涉及的范圍是寬闊的和縱深的,因此,其規范并不一定會馬上全部呈現。所以,角色認同起初是對其基本的、實質性的權利和義務的認可,隨著角色活動的展開,個人對角色規范的了解就越全面,認同也可能越深刻。在一般情況下這兩個層次的規范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角色認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角色認同是一個社會化過程,是社會通過一定的機構將角色規范加于角色承擔者和他去理解、選擇的過程。由于這一情況相當復雜,所以同類角色的承擔者對角色的認同程度也可能會有不同。一個人對其承擔的角色有了認同就是有了某種責任感,人們在承擔某種角色時,明確地意識到自己所負的責任,意識到社會及他人對自己的行為期待,并想努力去實踐角色的狀態被稱為角色意識。角色意識是角色認同的深化和進一步內在化。一個人認同了他所承擔的角色,有了角色意識,才能主動地去扮演角色。或者說,一個人的角色認同狀況及其角色意識對他扮演角色的行為有內在的、重要的影響。

第三,角色扮演的具體過程。

角色扮演的具體過程是指角色承擔者在具體的情境中去表現角色行為。任何角色規范的規定都不是十分具體的,它不似工業生產中的具體技術,因為角色規范難以規定社會互動中的細節。這樣,人們去實踐角色規范也就是一個在復雜的情境中行動和互動的過程。角色扮演的具體過程大致如下:一個人根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確定行動取向(這里包括了他對角色的認同),他要根據互動對象的特征和具體的情況進一步選擇行動策略(其中包括現實的或已習慣化了的內部解釋過程),采取某種具體行動,他人依同樣的機制做出反應,根據對方的反應,行動者反思自己的前一個行動。如此持續下去。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社會為每一種角色確立的規范是其行為方向、行為模式的指導,這是人們有效地扮演角色的前提。但是在扮演角色的具體活動中,行動者又有許多創造和隨機應變,以處理新問題,這就是人的能動性。

2.角色扮演中的問題

由于人的活動的多樣性、活動情境的復雜多變,以及個人能力的限制,人們在角色扮演中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以致發生不能有效地扮演角色的現象。

(1)角色混淆

角色混淆是指人們對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規范認識不清,從而使扮演該角色的行為與其他角色的要求發生混淆的現象。這種現象常常表現為人們并非故意地使用了不該運用的行為規范來處理與他人的互動。角色混淆的發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角色認知不清。當人們對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規范認識不清時,他在行為上必然會出現混淆。任何角色都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行為規范,對角色的認知就是對角色規范的認知和認同。如果一個人的認識能力有限,可能會發生難以掌握角色規范中比較復雜的要求的現象。比如嬰幼兒可能會采用對待家人的行動來對待客人,不會說委婉的禮貌語,也不會根據復雜的情境而采取微妙的行動。這是因為兒童的社會化還未能達到與現實的復雜生活相應的水平,天真的兒童發生角色混淆的現象是經常的。

場景分辨不清。角色扮演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某種情境中的角色行為不能用于另一種情境之中。人們承擔著多種角色,當他們活動的領域發生變化時,其角色行為也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但是,由于人們習慣于某種情境中的角色關系,有時會把這種角色行為帶進另一種場合,從而發生角色混淆。比如,人們將工作時間的上下級關系移至業余時間,下級在非工作場合對上級畢恭畢敬。也有的人將工作中的角色行為模式帶入家庭生活之中,或將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模式帶入工作之中,未能隨著活動場合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角色行為。在社會活動中未能及時地“轉場”是造成角色混淆的重要原因。實際上,這種“轉場”可能是物理性場合的變化,也可能是社會性場合的變化,有時則是二者融合在一起的。

可以發現,角色混淆主要是角色社會化方面發生了問題,一個人未能基本上完成某一角色的社會化,對角色的了解和認知不足,又缺乏扮演角色的實際經驗和技巧,就可能發生角色混淆的現象。

(2)角色緊張

隨著人的發展,他所參與的社會活動也會增加,因而所承擔的角色也會增加。一個人承擔多種社會角色的現象稱為復式角色。比如,一個人在工作單位是一名處長,在家庭中是丈夫和父親,他在社區基層組織中也有兼職,還是興趣團體的理事,等等。這樣,在他身上就呈現出復式角色。實際上,幾乎任何一個人都是復式角色。但是,人們作為復式角色的承擔者還是有不同的。有的人參加了大量不同的社會活動,承擔著許多社會角色,以致出現沒有基本的時間和精力去扮演某些角色而疲于應付的現象,這就是角色緊張。比如,有的干部有過多的兼職,有的人分內工作過重而難顧及日常交往,有的人出于熱心或功利目的過多地參與不同群體的活動,而這些群體的活動又不是可有可無的。這些都可能產生顧此失彼、不能有效地扮演好角色的現象,出現角色緊張。

角色緊張主要是個人的時間、精力、能力不適應他所承擔的過多角色的要求,這種現象可能是暫時的,也可能是長期的,長期的角色緊張會帶來心理壓力,以致引發心理疾病。

(3)角色沖突

一個人承擔著多種角色,這些角色所涉及的生活領域可能是互相分離的,也可能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我們把圍繞著某一社會地位而形成的一組角色稱為“角色叢”。比如,一個從事教師職業的人,他(她)與學生建立了師生關系,與其他教師建立了同事關系,另外還要同校長、行政部門、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建立各種關系,這樣,圍繞著教師這一職業就形成了角色叢。實際上,在一個人身上常常有多個角色叢。在一個角色叢中,各個角色之間的要求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互相矛盾。

在社會現實中,一個人同時承擔了多種角色,而且其中的兩種或多種角色對承擔者的期待發生矛盾、難以協調,從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為難,這種現象稱為角色沖突。中國文化中常說的“忠孝不能兩全”就指的是角色沖突。忠、孝是中國文化之本,也是做人之本,但是在外的事業(忠)和孝敬父母常常難以顧全。一個人既想成就事業,又想盡孝道,在難以分身處理時,就會發生角色沖突。現實生活中的角色沖突是經常發生的,如:職業女性難以關愛年幼的兒女,一個干部在秉公辦事與朋友求情中左右為難等等。至于因婆媳沖突而被夾在中間的男人(他同時承擔兒子和丈夫的角色)的處境更是典型。角色沖突反映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多樣化、復雜化的現實。

(4)角色失敗

角色失敗是一個人未能和無法成功地扮演某種角色的現象,這是角色承擔者嚴重不稱職或他已不能繼續承擔這種角色的情況。角色失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角色承擔者未能有效地按照社會的期望進行表演,從而角色行為失敗。比如,為父母者未盡到教育好子女的責任而導致未成年子女違法犯罪;一名干部貪污腐敗成為罪犯;有的學生因各種原因而中途退學都是角色失敗的例子。另一種是角色關系解體,原來的角色承擔者無法再繼續扮演原來的角色。干部貪污后被開除公職;夫妻之間因種種原因難以相互適應而離婚;企業家因企業破產而不得不到其他企業當工人,這些都是角色失敗。從角色扮演的角度來說,角色失敗大多是因為角色承擔者自身能力不足而造成的。當然,成功地扮演角色和角色失敗之間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都有一個程度問題,這里所說的角色失敗是指比較嚴重的情況。

3.結構論與建構論的社會互動觀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角色扮演和由其所反映的社會互動的復雜性。為了從理論上進一步深入認識社會互動這一最普遍的社會現象,我們比較一下結構論和建構論關于社會互動的觀點。

結構論把社會看成是社會關系的網結和體系,認為社會的最根本的構成要素是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是既定的規范,它們成為指導人們行為的原則,社會角色是社會關系的承載者。這樣,人們的行為就是按照既定的行為規范進行的,社會互動就是社會角色的互動,即人們按照角色規范有序地互動。帕森斯的結構功能理論是這一觀點的代表。建構論則認為,人是能動的主體,社會行為規范是人們活動、建構的結果,而且人們處于不斷的對社會規范的建構之中。因此,社會互動不是按照既定的規則進行的,而是在參照行為規范的背景下人們不斷的創造過程。符號互動論帶有一定的建構論的特點,后來的建構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以符號互動論為基礎發展起來。

在符號互動論內部也有觀點上的差別:一種觀點認為,在符號互動中行動者對符號的解釋、對情境的定義對其行動的選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一個行動完成之后,行動者就要對情境重新定義。因此,互動過程具有創造性、建構性和可變性,布魯默是這種觀點的代表。另一種觀點比較看重角色在社會互動中的指導意義,比如美國衣阿華大學的庫恩認為,互動的個體往往受自我態度和各種角色期望的支配,雖然他并不否認人們創造的潛力。至于常人方法學則更加強調人們在互動中的建構作用。

那么應該怎樣去看待既有的行為規范和能動作用在互動過程中的作用呢?可能不應該給出簡單的結論。在人們開始進入互動時和對這種互動比較習慣的情況下,上述兩種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面對比較重大的問題還是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兩種因素的作用可能是有別的;指導某項活動的規則的系統和完善程度以及行動者對這些規則的認同程度,也對人們是更多地遵循規則還是更多地具有創造性也有影響。

三、社會網絡

1.社會網絡的含義與特征

(1)社會網絡的含義與類型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不但要參與多領域的社會生活,而且在任何領域都會形成多種角色關系,這樣在人們身上就會形成縱橫交叉的關系。我們把以某一社會成員或某些相互聯系的社會成員為基礎形成的縱橫交叉的關系稱為“社會網絡”(或“社會關系網絡”),并把承載著眾多關系的社會成員稱為社會網絡的“結點”。社會網絡比較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說“關系網”,但是我們大體上對“關系網”賦予負面含義。在這里,我們基本上是從中性的意義上來使用“社會網絡”這一概念的。從實質上來看,社會網絡是集中在某個或某些社會成員身上的、能夠對其產生支持作用的社會關系體系。

社會網絡是社會關系的系統,它因某一社會成員、社會群體的社會活動而形成和存在。對于這些社會成員、社會群體來說,他們的社會網絡是與其角色叢、復式角色及它們之間的交叉相一致的。正像社會角色由具體的人來扮演一樣,社會網絡也有歸屬,即要說明誰的社會網絡。

社會網絡有多元性,即可以進行多元分類。一般說來,人們更多地從性質的角度進行分類。由于社會角色、社會關系性質不同,社會網絡的性質和類型也不同。一般我們把社會網絡分為親屬網絡、朋友圈子、同事網絡、興趣群體,以及信息網絡、社交圈、生意圈等。當然,我們也可以用規模來對社會網絡進行分類,比如微觀網絡、宏觀網絡等。

(2)社會網絡的基本要素

社會網絡是多種社會關系的集結。誰的網絡、什么樣的網絡是分析社會網絡的基本入手點。關系、結點、范圍、密度、強度是社會網絡的基本要素。關系是人們之間的交往關系。結點是指眾多社會關系的集結點,即參與某一社會網絡的成員。范圍是指社會網絡的規模,即某種社會關系網絡的邊界,它是由人們之間的互動決定的。密度指在一定的網絡空間內某類關系的數量。在一定的網絡空間內成員們彼此交往的對象越多,網絡的密度就越高。強度是指在某一網絡之中相關者之間的關聯程度。成員之間的交往越密切、相互依存程度越高,社會關系和網絡的強度就越大。實際上,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多元化的社會網絡之中,有的關系密集,有的稀疏,有的聯系緊密,有的關系松弛。這就是不同的社會網絡。

2.社會網絡的功能

(1)社會支持

社會網絡實際上是一些支持性的社會關系的集合,它通過持續的社會交往而形成,并對網絡的擁有者發揮著重要的支持作用。社會支持是來自于他人的具有社會意義的支持,這種支持既可能是物質的,也可能是精神的;既可能是工具性的——朝向某種具體的功利目的,也可能是表意性的——即是一種善意的表達。社會網絡以其所包含的相互信任和內在資源,借助于長時段的、持續的社會交往而發揮其社會支持的功能。

(2)社會資源獲得

從工具理性的角度來看,對于網絡擁有者來說可以便捷地獲得社會資源。在一些涉及共同利益的群體或網絡中,強有力的網絡關系可以傳遞網絡群體所擁有的資源,使資源不足者得到支持,并實現自己的目標。格蘭諾維特(M. Granovetter)的研究區分了網絡中的強關系和弱關系,指出弱關系在幫助人找工作時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學者根據中國的研究指出了強關系的重要作用。社會資源的動員和獲得也有利于人們向上流動。

3.社會網絡與社會互動

(1)網絡背景下的社會互動

社會網絡與社會互動是相互建構的關系。任何社會網絡都是在較長時段的、持續的社會互動中形成的。良好的互動會在參與者之間產生信任感,具有信任的互動會進一步強化信任關系。這些信任關系集結在某個人、某個群體之上,或在一群人之間交叉,就形成他們的社會網絡。這樣,社會網絡就是人們互動和交往的產物,人們的交往建構著自己的關系網絡。反過來,已有的網絡也對擁有者的行動發揮指導作用,激勵或限制他的社會交往。因為畢竟網絡關系是一種多方面的關系,網絡中的各種關系相互交織或相互影響。因此網絡中的互動或交往要比簡單的交往更復雜,因為他要從網絡的角度出發去選擇自己的社會行動。

(2)互聯網對社會交往的影響

在社會網絡領域,最富有新意、最具有挑戰性的是互聯網對人們交往行為的影響。因特網是以現代通訊技術為基礎而形成的信息交流網絡。它使人們之間的交往超越了傳統的時空界限,大大豐富了人們的交往方式,擴展了人們的互動空間,并對人們的互動和交往產生重要影響。借助互聯網的互動具有匿名性、便捷性、符號化等特點,它可能使人們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快捷和頻繁,也可能使原本直接的互動變得間接。互聯網的匿名性可能會促進人的自主性,進而使互聯網所傳達的信息也變得復雜化——它們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假的。同時它也創造了一個虛擬空間,容納著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難以表達的行為,當然這也會對當事人的整體生活產生復雜的影響。


【推薦閱讀書目】

彼德·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

查爾斯·霍頓·庫利:《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

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劉易斯·A.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陸學藝:《社會學》,知識出版社1991年版。

馬爾科姆·沃特斯:《現代社會學理論》,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江县| 海城市| 西昌市| 汕头市| 苏尼特左旗| 改则县| 望谟县| 积石山| 务川| 新和县| 宜都市| 炎陵县| 八宿县| 桓仁| 开封县| 呼图壁县| 永嘉县| 连州市| 舞钢市| 新乡市| 大竹县| 通江县| 莱阳市| 聂拉木县| 上杭县| 古交市| 昌江| 凤山市| 云龙县| 贵州省| 焉耆| 招远市| 武义县| 桂阳县| 札达县| 瓮安县| 交城县| 宁海县| 桂平市| 虎林市| 溧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