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社會的構成要素

一、作為社會行動者的人

1.人的兩重屬性

社會學所研究的社會是人組成的社會,人是社會的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對于人的本質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生物學把人看作是生物個體,是動物進化的高級階段;在社會學里,人被看作是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中的、以角色規定為基礎的社會行動者。

人類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結果,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人是高級動物。但是,現實社會中的人絕不只是動物,而是有意識、有文化、以行為規范指導其活動的社會生物體。人是社會生物體指出人有兩種屬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人與生俱來的屬性,即其生物性。人的生物性表現為人首先是一個生物體,是有生命的動物。另外,人的生物性還表現在人的本能。本能是人生來就有的能力,是滿足生物體的內在需要的能力,例如,人的基本的獲取食物維持機體需要的能力,人體自我調節維持體內平衡的能力等。隨著生物體的發育,人的這種能力會得到明顯的體現。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Mcdougall W.)認為本能是先天遺傳的、固定的行為傾向和行為模式。由于本能,人才能感知環境,產生適當的行為,以達到某種目的。他認為本能有十余種,比如懼怕、愛情、支配、群居、食欲、創造欲、笑、體態等。

人的社會性是指個體接受群體和社會的文化而表現為群體和社會成員的特征,是他遵照社會規范參與群體和社會生活的特性。人的社會性有如下幾個主要表現:第一,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人類與動物的本質性區別在于人有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是勞動使人與動物區別開來,而勞動工具的制造與使用是一個基本的前提。第二,人有能動性。能動性是基于自己的意愿和選擇行動的能力,人并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壓力以適應之,人也有改造外部環境的能力。第三,人類有共同生活的模式。這是一些復雜的、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互動模式,而且它指導著人們的行為。

作為一個現實的、社會的人,生物性和社會性同時集其一身。生物性是一個人存在和活動的物質基礎,而社會性則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最本質的特征。正是具有社會性的人的結合才構成社會。

2.人是社會行動者

人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行動者。人同時具有生物性和社會性這種狀況決定了人的行動既受其生物性影響,也受其社會性影響。但是,人受生物性、社會性影響的領域和程度不同。在有些領域,人的行動受其生物性即其本能的影響。但是在社會生活中,當他作為一個社會成員出現時,他的行動則主要受其社會性影響,即要遵照文化和社會規范的要求去行動。因為人的生物性并不能使人們形成社會,社會是以人們共享的文化、行為規范而組織起來的。這樣,共享的文化、行為規范就成為人們進行共同活動的中介,而共享文化、行為規范就是人的社會性的表現。

人不但是以人們共同創造的文化、行為規范為基礎行動的,同時人也具有主體性,即人能夠根據自己享有的文化、價值觀念,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行為的選擇。對于不同社會中的人來說,他所進行的主體性選擇或選擇的行為可能是有差別的:在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社會里,個人選擇遵循了社會所認可的理性主義的價值觀;而在以集體主義為中心的社會里,個人選擇行為常常更多地考慮集體利益,在這里,集體價值已經內化為個人價值。實際上,任何社會的文化、價值觀、行為規范都是復雜系統,人們所面對的具體情境又多種多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行為也是復雜多樣的,人們要依據自己的內在需要和外部環境對行動進行選擇,這反映了他的主體性及人的社會行動者的特征。

社會行動者(social actor)也稱行動者,它是指從事社會行動的人,即享有以文化和價值為基礎,有目的、有意識活動的人。人作為社會行動者反映了他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也反映了他的客體性,是人的主體性和客體性的統一。

人的主體性是指人可以主動地采取自己認為合適的行為的特征,即人是從事社會實踐的主體。自然主義的人類觀把人視為以生物屬性為基礎的被動地適應外界刺激的行動者,比如在行為主義看來,人的行為模式就是刺激-反應。在這里,人是被動的,充其量在于去解釋這種刺激的含義并做出反應,而沒有主動的、創造性的含義。在現實社會中,人實際上是積極的行動者,他是有意志的、有選擇性和創造性的行為主體。人的主體性表現為:人是有意志的(或有意識的)活動的主體,雖然這不能被理解為人可以隨心所欲地活動;人是對一定的行為進行選擇的主體,即他在眾多可能的活動中進行選擇,當然,這種選擇也是受客觀條件制約的;人的活動具有一定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而不只是固守已有的模式,盡管這種創造性的程度有所不同。

人的客體性是指每一個人都是他人行為的對象,他必須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對方的行為并做出反應。客體性含有被動的意思,但它并不只意味著被動性,而主要是表明他人行為的對象性。在現實社會中,人既有主體性也有客體性,但它們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現有所不同。

3.社會需要對人的行動的意義

作為社會行動者人的行動不是沒有規律的,而是受其需要的影響。馬克思從人類發展史的角度分析了需要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生理的需要和隨之產生的社會需要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中具有基礎的作用。他認為,需要是一個人的行動的基礎和積極性的來源,人的需要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性的機能,人的需要是社會性的,是以社會為背景和以社會為尺度的。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從人本主義的角度闡述了需要對人的行為的激勵作用。他認為,一般說來人們都有下述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或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由人的生物機體而產生的需要,包括衣、食、住及性的需要等。安全的需要是指個人追求身體安全、免遭威脅的需要,包括防備生理損傷、疾病,希望有安全的生活環境等。歸屬或愛的需要是指人們渴望與他人建立良好的感情,渴望被接受,成為群體的一員而有歸屬。自尊的需要即人們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較高的評價,得到別人的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促使自己的潛力得以發揮、自己的抱負得以實現的希望。在馬斯洛看來,一般說來,人的這些需要是按照一定層次排列的,即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較低層次的需要,接著是安全的需要、歸屬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高層次需要。這五種需要由低到高形成一種階梯狀關系。人們首先追求基本的、低層次的需要,低層次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他就會去追求較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如果他的較低層次的需要未得到滿足,即使其較高需要得到了滿足,其激勵作用也不會長久,他還會轉過來追求較低層次需要的滿足。

馬斯洛也分析了文化差異和行為的動機的復雜性,但他傾向于認為他的上述理論具有較普遍的意義。需要理論指出人的行為是有動機、有方向的,這些行為與人的處境、生活經歷和諸多社會因素有關。

二、社會關系

1.社會關系的含義

社會關系是社會結構的基本元素,馬克思關于社會的定義指出了這一點,在馬克思看來社會是社會關系的體系。社會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社會關系不是指個別人之間的關系,它是社會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聯系。在社會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常被稱為人際關系,這是一些具體的關系,對人際關系的研究主要涉及當事人的心理、情感和情景方面。社會關系則是從更加概括和抽象的意義上說明處于相同或類似的社會相對位置上的人們之間的共有的行為模式,比如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老師與學生的關系等。從結構的角度來看,社會關系是在社會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會角色之間的關系,即它們之間的穩定的、合乎社會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這就是說,社會關系為扮演某種角色的人提供了行為的模式,而這種行為模式反映了社會(世人)對這兩種人之間相互作用方式的合理性的認可。比如作為社會關系的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實際上是社會所認可的、存在于這兩種人之間的一系列相互行為的模式。按照這種觀點,社會就是由多種角色所組成的結構,社會也就成為由多種社會關系結合而成的體系。

2.社會關系的類型

從結構的角度來說,社會關系是指角色之間的關系。社會角色的多樣化造成了社會關系的多樣化。但是從列舉具體角色的角度來認識社會關系是困難的,因為社會角色的多樣性令人數不勝數。在社會學中,一般從兩個角度來認識社會關系:角色紐帶的性質和角色之間結合的性質。從紐帶的角度來看,社會關系基本上分為三大類,即血緣(血親)關系、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血緣關系是由于婚姻和生育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家庭、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和親戚關系。地緣關系是由于地域上的鄰近和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而形成的關系。業緣關系則是由于事業上的原因而形成的關系,如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

形式社會學是研究社會交往的純粹形式的社會學流派,他們認為由人與人的社會交往形式反映的社會關系具有普遍性,并把它們分為結合關系、分離關系、混合關系。這是從社會關系的性質的角度進行的分類。橫山寧夫沿著這一思路把社會關系分為結合關系(包括和睦關系、協作關系、共同關系、強制關系),對立關系(包括反感關系、競爭關系、斗爭關系、敵對關系),統治關系(包括忠誠關系、依法關系、序列關系、隸屬關系)。

在分析社會的結構時,從前一種角度著眼看到的是社會由哪些不同的成員和關系組成,而后者看到的是這些關系所包括的權力、利益關系是什么,社會是何等復雜的權力、利益關系的體系。

三、社會行動

1.社會是一個行動的體系

如果從社會角色背后的行動的角度看社會,那么可以說社會是其成員復雜行動的體系。韋伯認為,社會關系應該是根據行為的意向內容相互調節的,并以此為取向的若干人的舉止。社會關系存在于發生在意向方式可以標明的社會行為的機會之中。像社會關系體系一樣,社會行動的系統也十分復雜。在一定的社會中,社會行動并不是雜亂的和無規律的,社會關系及反映這種關系的行為規范為人們的行動提供了方向,扮演特定角色的人則以自己對行為規范的理解而采取行動。

2.社會行動與社會結構的形成

社會結構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東西,社會結構的形成是一個過程,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稱其為結構化過程。吉登斯認為結構是被反復不斷地組織起來的一系列規則或資源,不斷納入結構的包括人類行動者在具體情景中的實踐活動,行動者在行動時利用了豐富多樣的行動情景下的規則和資源。他認為,行動者與結構的構成過程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兩個系列,而是體現著二重性。這種把行動與結構聯系起來,并認為它們不斷再生產的觀點更加接近對社會結構實際的認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沭阳县| 金沙县| 伊金霍洛旗| 乌拉特中旗| 聊城市| 卢氏县| 驻马店市| 八宿县| 松潘县| 茶陵县| 随州市| 石首市| 黔东| 台北市| 三穗县| 宁国市| 沙雅县| 濮阳市| 鄂托克前旗| 荥经县| 凤台县| 云南省| 永定县| 卓尼县| 山东省| 卓尼县| 和静县| 石家庄市| 文昌市| 伊金霍洛旗| 崇州市| 白银市| 黑水县| 区。| 锦州市| 岳阳市| 丽江市| 清徐县| 辽宁省| 穆棱市| 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