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學教程(第3版)
- 王思斌
- 9480字
- 2019-12-20 16:28:31
第三節 文化
一、文化的含義與分類
1.文化的含義
文化是社會的重要組成要素,人類社會與動物群體的重大差異就在于人類有豐厚的文化,文化傳承對人類社會的維系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現象,人們會從不同方面談論文化問題,如文化教育、考古文化、生活方式等。文化(culture)是文化人類學的主要研究對象,這一概念來源于拉丁文“cultura”,而后者的意思是“耕種出來的東西”,以與自然存在的東西相對應。15世紀以后,這一概念被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為文化。“耕種出來的東西”是經過人的勞動生產出來的東西,這一概念雖然帶有明顯的農業社會的色彩,但是它所賦予的人的創造物的含義卻具有普遍的意義。在中國古籍中,“文化”一詞是與“武功”相對應的。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這里說的是古代文、武對于治民的作用。
對“文化”一詞在學術上的明確定義首先是由英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做出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K.Malinowski)發展了泰勒的定義,他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他還把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羅伯(A.L.Krober)等在分析考察了一百多種文化定義后做出了他們的綜合定義:文化存在于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借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并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制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
從以上界定中可以發現,泰勒主要從規范和精神方面來看待文化,指的是表現為人們的能力和習慣的東西。馬林諾夫斯基則加進了人類制作的器物即物質文化,使它的含義更加全面。可以概括地說,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類創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質產品、技術和知識、規范和習慣、信仰和價值等。由此看來,文化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它是與自然物相對應的人類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文化是人類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進行共同的社會生活的經驗。
2.文化的分類
如果把相關學科關于文化的概念做一些劃分,可以發現文化有三個層次的含義:廣義的文化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這是對于文化的最寬尺度的理解。這種文化概念一般用于對文化的綜合界說,或對于某一族群文化的綜合考察。中尺度的文化主要指制度和規范文化,它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通過創造、選擇、積累而形成的行為規范、習慣和生活方式。這種文化常常用來分析某一人類共同體的生活。小尺度的文化指科學文化知識,它是文化的最狹義的理解,也是對文化的非學科化的理解。
有的研究將文化分為三類:即有形的、具有物質特征的物質文化,它不但是人類創造的器物具有實際的使用價值,而且帶有某種文化價值;以行為規范為主體的規范文化,這是人們的行為方式、辦事規則和共處規范;認知文化,指人們的各種知識,包括態度、價值和信仰等。我們還可以以文化發生的領域為標準對文化進行分類:

在上述文化的分類中,產品文化、工具文化基本上是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的產物,而規范文化是處理人與人關系的經驗。智能文化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知識與人與人關系的交叉領域,其中的自然科學知識屬于前者,而某些管理科學的知識屬于后者。至于理念文化一般與人類的宇宙觀、人生觀等理想相關。
當然,要對文化做出完全科學和清晰的分類并不容易,因為文化現象具有復雜性、綜合性的特點,有些文化現象具有復合性。正如英國人類學家弗思(R. Firth)所說,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由此可見文化之廣泛性及文化現象之復雜。這樣,上述我們對文化的分類只是為了認識上的方便,也是一種較細的分類嘗試。
從最宏觀的層面上來劃分,文化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如農耕文化和工商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等。這些文化類型是較大的群體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所擁有的文化的體系。不同的文化類型之間會有一些共同之處,但是它們之間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
不同學科會涉及文化的不同組成部分。考古學關注的是器物文化,并通過器物文化去理解逝去的生活。文化(社會)人類學綜合地研究文化現象,特別是研究精神文化,它主要研究的是一定族群的生活方式。社會學則主要研究規范文化,即研究帶有意義的社會行為規范對人們的行為及社會生活的影響。
二、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由人創造出來的和學到的
從上述諸多定義中可以看到,文化不是純粹自然的東西,不是人類生來涉及的自然狀態,而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人類在通過勞動成為獨特的行為主體之后就與自然界和外界進行著復雜的互動。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有意識地影響外界環境,這種過程、工具和結果都反映了人類的能力和價值,這就是文化,即與當時的生產力、生存環境、人類對外界的認知水平和改造能力相適應的文化。在這種意義上,文化就是人類的創造。對于一個個體來說,文化不是其先天就有的特征和能力,而是后天學習的結果。這一點對于任何一個“后來人”來說都十分明顯。當他來到世上,他就進入了一個被以前世代積累起來的經驗、價值、規范浸透的社會,他必須向社會學習這些東西以維持生活,這就是文化。當然,每一個時代(包括后來者)也有可能在適應環境時改造環境,創造新的文化。總之,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產品。
2.文化是群體共享的
文化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的產物,但并不是人的所有活動都成為文化并保留下來。文化帶有群體性,即當某種行為和價值被群體接受、共享時,它們才成為文化并被保存和留傳下來。在這里,文化的群體性實際上也是群體選擇的結果,該群體(不管是族群還是其他社會群體)在選擇中認同了某種行為的價值、接受了某種行為方式,并成為群體中普遍性的價值和行為模式,這就是文化。相反,個別人的怪癖或做法不能成為文化,因為它不會被群體認同,所以不會被保存下來。在這種意義上文化具有群體合理性。
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號之上的
符號是人類表達意思、進行交流的工具,符號包括人類的語言、表情、姿勢,以及標志等任何有意義地表達某種事物的東西。這些符號是人類在共同的活動中,為了交流與合作的目的而形成的。當這種符號所承載的意義被普遍認可后,符號也就有了獨立存在的價值,它也就成為某種意義的象征,而各種符號的相互結合就會表現復雜的社會意義。比如,中國的象形文字是具有直觀意義的符號,后現代派的抽象藝術是表達作者價值的符號,一種莊嚴肅穆的場合也是特殊的符號。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是由包括器物在內的各種符號承載和表現的。
三、文化的結構與功能
1.文化的結構
(1)文化元素
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義的單位,即它是獨立地能反映某種文化意義的東西。在人類社會中,人們常常首先將自己行動的意義用某種器物或符號表示出來,這些器物和符號就是文化元素。例如,對于傳統的農民來說鐮刀、犁頭是文化元素;對學生來說他手中的筆和桌子上的課本也是文化元素。文化元素可以獨立存在并表明某種意義,但是,只有將不同的文化元素結合起來才會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2)文化叢
相關的文化元素相互結合而形成的功能單位被稱為文化叢,這種文化叢在時空中可以作為一個單位存在并發揮作用。比如,農民的犁頭、耕牛、套具等會形成一個文化叢,它們的結合可以發揮耕地的功能。學生的筆、課本、作業本也構成一個文化叢或功能單位。文化叢是相關文化元素按照內在的功能邏輯進行整合的產物。即是說,相關的文化元素之間的聯系是有一定邏輯的,不符合邏輯的文化元素的堆放并不形成文化叢,也不能發揮作用。
當然,更不能將根本不相關的文化元素放在一起,因為它們并不能形成文化叢,這種奇怪的“組合”并不能發揮任何作用。
(3)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相關的文化叢經過有秩序、有條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體。社會學和社會人類學在兩個層面上理解文化模式:第一種文化模式的理解用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本質性區別,比如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是兩種文化模式(文化類型),不同民族(族群)也可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模式。第二種對文化模式的理解是從功能角度出發的,它指的是任何文化體系中在較大時空中發揮功能的、由文化叢結合而成的整體。在比較文化研究中常常采用前一種理解,即發現不同文化類型之間的差異。在研究其一族群的生活時則采用后一種理解,其目的是分析文化的功能意義。
實際上,文化模式也是分層次的。相關的文化叢通過有條理的整合,會形成在一個較大領域發揮作用的功能體系即文化模式,那些相關的、在一定領域內發揮作用的文化模式還可以結合成更大的文化模式。比如,在傳統的中國農村有指導人們婚姻行為的婚嫁文化,而且構成了一種文化模式。家庭生活的規則體系構成了家庭文化,也構成了一種文化模式。然而,它們都屬于特定的婚姻家庭文化——一種更大的文化模式,而后者與獨特的社會交往的規范體系(也是一種文化模式)和農耕制度一起又都屬于農耕文化這種最大的文化模式。又比如,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是兩種不同的宏觀的文化模式(文化類型),它們又各自分為不同領域的較低層次的文化模式,這些較低層次的文化模式反映著各自的價值和規范,也具體地反映著兩種文化模式的差異。區分不同層次的文化模式的目的就在于分析何種文化模式在何種范圍內和何種程度上對人們的行為發生影響,指導人們的行為。
2.文化的功能
人類是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創造出文化來的,文化在它所涵蓋的范圍內、在不同層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1)文化的整合功能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對于協調群體成員的行動所發揮的作用。社會群體中不同的成員都是獨特的行動者,他們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據對情境的判斷和理解采取自己的行動。然而這種滿足自己需要的行動在何種程度上會得到其他成員的理解與合作,則要看他們行動、行動的價值和意義在多大程度上被他人認可。在這里,二者之間溝通的中介就是文化,如果二者之間共享文化,他們之間能夠有效地溝通,那么就有可能通過有效的溝通消除隔閡、促成合作。這里的有效溝通是指雙方在關于文化的基本價值、對文化符號及其所代表的意義的共識基礎上的溝通和互動。顯然,如果人們不能共享文化,即他們對行動、符號的意義和價值有不同的理解,他們就不能有效溝通,也難以進行合作。
文化的整合功能不但發生在價值認同的層面,也發生于規范認同的層面。所謂規范認同是指相關的行動者對應該如何做的共同的看法。比如,同事之間應該有怎樣的關系,同事之間的何種行為方式是大家都認可的,這種共識就是規范認同,它包含行動技術,更主要的則是行動的意義。
(2)文化的導向功能
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在群體和社會生活中,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可能會采取多種行為,或者為了達到目標他們可能會采取不同的行為方式。然而,并非所有行為都能有效地達到目標,因為某一行動者的目標必須通過他人(同樣是行動者)合適的回應才能實現。什么是合適的行為和行為方式,這必須通過共享文化來做出判斷。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價值觀,價值觀是某一社會的成員所共有的關于好與壞、對與錯的觀念。也就是說,任何文化都包含著對于人們的行為的價值判斷,即什么樣的行為是應該的或合理的,什么樣的行為是不應該、不合適的。實際上,文化、尤其是規范文化包含著對合乎根本價值的行為模式的認可和對不符合根本價值的行為的排拒。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共享文化包含著行動者對對方合理行為的預期,或對方行為的可預期性,正是這種合理的預期及其實現才會達致相互之間的合作。這樣,共享文化也就向人們提供著可供選擇的行為方式,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并傾向于選擇有效的行動,這就是行為的導向。
(3)文化的維持秩序的功能
文化是人們在以往的共同生活中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就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被認可和被遵從,這也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這種文化仍然在起作用,那么由這種文化所確立的社會秩序就會被維持下去,這就是文化的維持秩序的功能。這對一個社會來說是十分必要的,一個沒有深厚文化的社會可能會處于不停的、無方向的變動或混亂之中。
文化的維持秩序的功能反映了文化的相對穩定性,而某種文化的過于沉穩和成熟可能會陷入保守,它可能會壓抑成員的創新,阻礙社會的變遷。這是文化的負功能。
(4)文化的傳續功能
從世代的角度來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傳,即下一代也認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傳續功能。在任何社會中文化都有傳續功能,其機制是文化占有者通過社會化等方式“迫使”下一代或后來者認同本群體、本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價值和行為規范。后者在接受這種文化的同時也就接受了在這種背景下生活的“知識”。一般說來,文化是成系統的,即文化的各個部分會結合成一個體系,這種系統化的文化更能保存人類的知識。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世代都遇到了以往世代積累起來的經驗與文化,這些經驗和文化構成了新世代的生存環境。新的世代適應這種文化環境的過程就是認同。
四、文化多樣性與文化變遷
1.文化的多樣性
從文化的特性來看,文化在總體上是自我生成的,即它常常不是人們刻意建造的,而是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當人類脫離動物而成為人類,即當人的活動主要不再受其動物性驅使而是從事社會活動(包括勞動和其他社會活動)時,人類就開始在創造文化,所以文化的生成是嵌入在人類的社會活動之中的。
從總體上來講,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受人類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環境,即人類與環境關系的影響。人類在謀求自我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探索生存之道,形成了兩種關系即人與外部物質環境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也就生產出兩種類型的成果: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由于人們生活于其中的環境不同,人們謀生的手段和方式不同,所以他們所創造的文化也不同。這樣,文化就具有了多樣性。
文化的多樣性表現在諸多層面。從宏觀層面看文化可以分為不同的文化類型或文化模式:如從地域角度分有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在東方文化內部又有不同國別文化;從經濟類型角度分有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和工商文化等。這些與國家、地域相關的文化模式同地理環境及人們謀生的方式(生產方式)有密切關系。在狹小的島嶼上或地表自然資源比較貧乏的地域中生活的民族與在自然資源富饒的地區生活的民族的文化是有明顯差異的。這些差異反映在人對自然的觀念和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
在中尺度層次上文化的多樣性更加明顯: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群體、不同性別群體、不同年齡群體、不同地域群體等都有自己的文化,這表現為不同群體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這是文化的亞類型。比如,產業工人階層與農民階層在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管理階層(干部群體)與平民百姓對政治問題的感知和處理方式有所不同,山區農民與平原地區農民的生活方式不同,男女性別群體有不同的文化,老年人群體與青年群體在看待事業和人生的態度以及處世方式方面也有所不同,這在社會發生快速變化時期尤其明顯。應該說明的是,在這些亞文化類型之下,還可以對文化的差異性做進一步劃分。
文化上的差異實際上是指文化的特殊性,它反映了人類社會的復雜性和人們處理自己生存與發展方式的多樣化,反映了在不同條件下人們處理相關問題的經驗與智慧。
文化不但有特殊性,也有普同性。普同性是不同文化類型對同一類現象相同或相近的認知、評價,這既表現在物質文化方面,也表現為精神文化方面。比如,不同文化類型的許多物質文化的形態、使用方式、意義的象征是常常是共通的,在規范文化方面也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文化的普同性來自于人類有相同的需要結構和人們在滿足需要時相同或相近的資源和手段,這也與文化的傳播及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借鑒有關。
2.文化的相對差異性
文化的差異性是指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文化之間的差異表現在多種方面,這里所要說明的是如何看待這些差異性,即從本質上對不同文化進行評價。
(1)主文化與亞文化
即使是在同一族群之內,文化也可能是有分別的,即由于人口流動或文化傳播等原因,該族群中不同的群體可能認同并不完全相同的文化,就可能出現主文化和亞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導或統治地位的文化,也稱主流文化;相對地,亞文化是指在這一范圍內處于次要地位的文化。顯而易見,主文化與亞文化是就一定地域中的社會群體而言的,在這一范圍內,大多數成員認同的價值觀、采取的行為方式即為主文化,而只有少數成員認同的價值觀及所采取的行為方式則為亞文化。在該范圍內,主文化作為正統有一定的行為導向功能,同時也就對不認同主文化的成員具有壓力。亞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另類”,與主文化相對比常常處于劣勢,但有時它又具有新意。
主文化與亞文化之間的差異一般發生于局部,即他們生活的某一方面,也可能發生于諸多方面。比如在城市小區內,本地居民與外來人口可能會有不同的行為方式;在老一代和年輕一代之間,老一代更堅持傳統而年輕一代更容易接受新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同住一個地區的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其中主體民族的文化是主文化,少數民族的文化是亞文化。實際上,主文化與亞文化之分具有相對性。當群體范圍發生變化之后,原來的主文化可能會變為亞文化,而亞文化也有可能變為主文化。
主文化與亞文化的區分有時并沒有特殊的含義,因為在許多情況下不同的文化模式只是處理具體問題方式上的差異。比如,在城市中是舉行傳統婚禮還是采用新式婚禮,節日飲食采用何種菜系都是具體問題,在這些方面主文化與亞文化之別一般不會產生族群內部的沖突。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主文化與亞文化之別卻是本質上的。比如,婚居與未婚同居兩種行為模式有本質性差別,有宗教信仰與無宗教信仰(或者兩種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間的差異帶有某種程度的本質性。在主文化與亞文化之間的差異具有本質含義時,經常發生的是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
(2)我族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在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時,可能會發現某一民族的成員因過分認同本族文化,而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理解以至貶低的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我族中心主義(或稱民族中心主義)。我族中心主義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場上,認為本民族的文化優于其他民族的文化,進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現象。人們習慣于自己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對本民族的文化高度認同并有自豪感,對其他文化不易理解,這是正常的現象,這并不是民族中心主義。民族中心主義是比較極端的認同本族群文化而否定其他文化的現象。比如有的人認為某些民族中為男孩舉行成年禮是野蠻的,因為這種成年禮通常采用勞役折磨、對勇氣和耐力的艱辛考驗以及痛苦的割禮來完成。我族中心主義并不只發生于民族文化的層面,有時也發生于同一民族的亞文化之間,即某一群體對另一群體文化的貶斥。我族中心主義常常導致文化沖突。
與我族中心主義相對應的是文化相對主義(或稱文化相對論)。文化相對論認為,文化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相對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場上、用本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念去評判其他民族的文化。要判斷或解釋他人的行為就應該依照他群(對方所屬的族群、社會)的文化邏輯或文化模式,并以此為標準。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看,文化相對論反對強勢民族對于弱勢民族的歧視,強調民族文化之間的平等,這對保護弱小民族的利益,抵消我族中心主義的消極的東西有一定意義。比如,在國際關系方面,強調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強調不同文化之間共存和互相吸收對方的長處,就是文化相對論的表現。文化相對論對于分析同一民族內不同群體的文化差異時也是有意義的。它強調要認識其他族群的文化,就要把這一文化類型放到特定的、與這一文化相關的背景中去理解。可見,文化相對論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但是,在強調文化的相對性時也不能走向極端,用文化的相對性來保護落后的東面。比如,一些文化有歧視婦女、虐待女嬰的做法,我們無論如何不能用文化相對論來支持這種做法。
(3)中國文化的類型與特點
一定的文化是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中國處于一種半封閉狀態的大陸性地域,封建的小農經濟有幾千年的歷史,兩千多年來中國實行了家族宗法制度。這些因素相互影響、相互支持和制約,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生存系統,與此相適應,孕育了倫理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有如下一些基本特點:重實際求穩定的農業文化心態,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擺脫神學的務實的生活態度,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在基本的文化價值上主張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為有、貴和尚中。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在以家庭為基礎的小農經濟的大背景下,通過多種思想流派的比較交流而形成的。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中占有主導地位,道家思想在平民階層中有相當廣泛的影響力,后來的佛教也對中國文化產生了一定影響。中國文化是與西方文化很不相同的文化類型。
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也發生了一些變遷。20世紀后半葉以來的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個重要因素也影響了中國文化。
3.文化變遷
任何文化都不會永遠保持不變,因為人們的實踐活動在發生變化,而且不同文化之間會有交流。從最本質的角度來講,文化的變遷來自人們的發現和發明。人們的新發現和新發明的成果是新的物質產品,也可以是新的思想(精神產品)。這些新產品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或價值觀念。文化變遷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不同文化的接觸而發生的文化傳播。文化傳播是一個群體向另一個群體或社會借取文化要素,并把它們融合進自己文化之中的過程。當一個群體向另一個群體借取了文化要素,并將之溶入自己的文化時,自己本來的文化就發生了變化。文化傳播的模式主要有兩種:兩個具有不同文化的群體的直接接觸和通過媒介將某種文化傳至另一個社會。
在兩種文化發生接觸時常常會發生文化沖突。文化沖突是兩種文化接觸時在價值觀念、行為規范、行為方式等方面發生的互相反對的情況。它常表現為某種文化的擁有者排斥、抵觸另一種文化,當一個族群刻意要抵制另一種文化時,他們或者采取封閉的策略,或者對異文化進行否定性的批判。文化沖突可能發生在根本的價值領域,也可能發生于日常生活的表層,當然前者要激烈得多,同時由根本的價值沖突導致的文化變遷更加深刻。
兩種文化的接觸也不一定發生文化沖突,而是發生文化融合。文化融合以擁有兩種文化的群體的相互交往(被迫的或自愿的)為基礎,通過長期的相互交往,原來的兩種文化相互吸收對方的長處,而趨于一致。
【推薦閱讀書目】
艾德加·莫蘭:《社會學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
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C.恩伯等:《文化的變異》,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顧寶昌:《社會人口學的視野》,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
橫山寧夫:《社會學概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學林出版社1987年版。
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孫本文:《社會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
楊心恒:《社會學概論》,知識出版社1997年版。
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