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什么是社會

一、社會的含義

1.我國典籍中的社會

在我國的古籍中,“社會”作為一個概念使用較少,使用較多的是“社”或“會”。在我國的古典文獻中“社”是指用來祭神的地方。《孝經·緯》中說:“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闊不可盡敬,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即說“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古今類書纂要》對“社”作如下解釋:“社無定日,以春分后戊日為春社,秋分后戊日為秋社。主神曰勾芒。民俗以是時祭后土之神,以報歲功,名曰社會。”這里的“社”的活動反映了農業社會的特征。社也是古代的一種鄉村基層組織。顧炎武在其《日知錄》中指出:“社之名起于古之國社、里社,故古人以鄉為社。”我國古代的“社”也是指信仰相同、志趣相投的人而結成的團體,如“詩社”、“茶社”是具有相同愛好的人組成的團體,與之對應的活動是結社。“會”是指集會、聚會,如廟會。“會”有時也指民間團體。

“社”與“會”有相近的含義,“社”與“會”連用基本上是指志同道合者的聚會或由此結成的或者緊密、或者松散的團體。如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秋社》中說:“八月秋社……市學先生預斂諸生錢作社會。”明馮夢龍在其《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中也說:“原來大張員外在日,起這個社會,朋友十人,近來死了一兩個,不成社會。”宋代的程伊川在《二程全書》與《近思錄》中有“鄉民為社會”之說,指的是有一定聯系的鄉民形成的社會生活形式。在中國歷史上,“社會”也有“民間”的意思。《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禮部奏請千秋節休假三日及村閭社會,并就千秋節先賽白帝,報田祖。然后坐飲,散之。”《舊唐書·玄宗本記》卷第八《玄宗上》,商務印書館。即使現在,人們常常說的“社會上”指的也是民間的意思。另外,“社會”一詞也有“世道”的含義。

總的說來,我國古籍中的“社會”基本上是指民間的、有一定聯系的人形成的社會活動的形式。

2.社會學中的“社會”

在社會學中“社會”一詞是英文“society”的譯語,而它又來自于拉丁語“socius”(伙伴)一詞。西塞羅曾用“societas”來表示人類的共同體,后來這一概念用來表示人與人結合的存在關系,而使其含義變得越來越抽象。在羅馬法中,“societas”指的是相對的自然人格的自由契約關系,與之相對的概念是指國家社會的“universitas”。17—18世紀,歐洲的自然法論戰就是爭論上述二者何者居上,即誰更重要。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一種與以前的專制主義國家相對立的人與人結合的新的關系形式普遍形成。于是,抽象的社會概念也就成為表現具體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語言。

社會學產生之后,社會也自然成為社會學的一個核心概念。在孔德那里,社會實際上成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以至于在不太嚴格的意義上可以說,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的。斯賓塞認為社會是超級有機體,是個體活動與族類活動達到相互一致的整體狀態。斯賓塞認為社會像生物體一樣具有完備的器官構成和內部功能系統。社會的器官包括家庭制度、禮儀制度、政治制度和教會制度。社會的功能系統由支持系統、分配系統和調節系統組成。社會的支持系統即社會的生產系統,主要由工人、農民等勞動者組成;社會的分配系統主要由商人階級及其活動構成;社會的調節系統由管理階級、統治階級及政府活動構成。斯賓塞認為這些器官和功能系統相結合發揮作用,使社會成為有機的整體。斯賓塞是用同生物有機體類比的方法來說明社會是一個超級有機體的,這是從結構—功能角度對社會的闡述。由于社會相當抽象和龐雜,所以后來的以實證主義為傳統的社會學家并不把宏觀的社會作為研究對象,他們對社會這一概念的分析也并不深入。不過,大多數社會學對于社會還是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在社會學中,社會指的是由有一定聯系、相互依存的人們組成的超乎個人的、有機的整體,它是人們的社會生活的體系。

社會的組成要素是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馬克思從整體論的角度概括地指出,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生產關系總和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頁。。在這里,馬克思從一般的意義上指出了社會的本質,即社會是人們通過交往而形成的社會關系的體系。

中文社會學文獻中所使用的學術概念“社會”來自于日本學者對西方社會學概念“society”的翻譯。明治年間日本學者在翻譯“society”時借用了中國古典文獻中的“社會”一詞,他們認為程伊川所說的“鄉民為社會”與“society”有許多相同之處,于是將“society”譯為“社會”。近代中國學者在翻譯日本社會學著作時,沿用了這種譯法,這樣中文中的學術概念“社會”才有了現代通用的含義。

社會有如下含義:第一,社會是由有意志的個體組成的,社會是人們共同生活的結合體,社會是人的社會。第二,社會是有意志的個體通過互動而形成的,社會是一個互動的體系,共同的興趣和結合在一起帶來的利益是人們結成社會的深層原因。第三,社會是由相關的社會關系積累、聯結而成的,社會是社會關系的體系,這些社會關系是在具體情況下人們共同活動的規范。

3.國家與社會

在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社會科學中,有一個重要的理論領域,即關于“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討論,這里涉及到對“社會”這一概念的理解。“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討論可以追溯到英國政治學家霍布斯(T.Hobbes)和洛克(J.Locke)的相關理論。霍布斯認為人類在“自然狀態”下處于無序的競爭之中,如果沒有外部約束這種爭斗就會演變成“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人類擺脫困境的唯一出路是訂立契約,放棄自己的權力,并把它交給一個中立的實體,這就是國家。所以在霍布斯看來國家高于人們的自然聚合狀態。洛克認為人類的自然狀態是一種自由平等、和平和睦的狀態。每一個人與每一個人的契約形成公共社會,人們與統治者的契約產生政府(或國家),但國家必須服從于人們的公共目的,所以公民社會高于國家。此后,關于國家(政府)與社會(公民的自我組織)的關系,即何者更加重要的問題一直成為社會科學爭論的焦點,這一問題也成為我國體制改革以來學術界討論的重要話題。在這些討論中,學者們使用了“社會”、“公民社會”、“市民社會”等概念。在這里,社會或公民社會是指與以強制力量為基礎的國家(政府)相對應的人類生活的存在形式,即人們生活的共同體或以自由契約關系為基礎的人類的生活形式。它是指人們按照契約性規則,以自愿為前提和以自治為基礎進行經濟活動、社會活動的領域。可以發現,在社會科學的知識體系中,“社會”一詞有不同的含義,但在本質上其含義是一致的。在“國家與社會”的語境中,學者們是從較狹義上來使用“社會”這一概念的。

二、社會的類型

1.社會的性質

在研究社會時遇到的一個基本問題是作為行動者的個體與社會關系體系的關系。如上所述,社會是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的體系,而社會關系只有靠人們的行動才能表現出來,于是,社會是否是實在的就成為有爭議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即社會實在論(也稱社會唯實論)和社會唯名論。

社會實在論認為,社會是實在的,是客觀存在的。社會是由各種規范和制度構成的有機整體,社會外在于個人、超越個人,并對個人具有強制性。社會實在論認為社會并不簡單地是個體之集合,而是客觀存在的東西,是真實存在的實體。雖然人們并不能具體地拿出一個社會(因為它是社會關系的體系),但是人們卻可以感受到社會的存在,這反映為生活于其中的成員要受到來自于外部社會的、客觀的約束。孔德和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理論是社會實在論的代表,迪爾凱姆的社會學理論將社會實在論做了具體論述。迪爾凱姆認為,在社會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集體意識,個人因為具有這種意識而服從于社會。在他看來,人的行為是由人的社會性決定的,社會是一個精神或道德的實體。帕森斯的結構功能理論認為,社會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部分構成的系統,這個系統以其包括的規范、制度影響著成員的行為。

社會唯名論的觀點與社會實在論相反,它認為個人和個人行動是實際存在的,個人及其行動相對于社會來說是先在的,社會只是個人行動的產物或互動的形式;對社會的認識是以對個人的認識為基礎的,認識社會的目的最終也是為了認識個人。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社會唯名論堅持還原論觀點,即要研究社會就必須去研究個人。在社會學中,比較強調人的行動的心理方面的理論(如美國的吉丁斯)和以強調個體行動的能動性為主的韋伯的理解社會學帶有社會唯名論色彩,而在符號互動論、社會建構論那里社會唯名論的特征更加明顯。

社會實在論和社會唯名論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社會,也就得到兩種不同的對于社會的本質性認識。社會實在論認為社會是客觀存在的,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社會對個人的行為發揮主導作用,因此社會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社會的結構、社會制度和社會規范,研究這種既定的結構如何去指導、塑造其成員。社會唯名論則站在個人優先的立場上,認為人們的行動建構著社會,只有了解每一個行動者才是真正了解社會。這兩種社會觀各執一端,既有長處也有不足,在社會學研究中將兩種觀點進行綜合利用會更有利于對社會的認識。

2.社會的類型

(1)宏觀社會的類型

早期的社會學家傾向于從宏觀上去認識社會。孔德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這種發展是以人類智慧的發展為標志的。這三個階段是把社會看成上帝的產物的神學階段,用抽象的自然力來說明一切事物的形而上學階段,以科學的方法去探索社會規律的科學階段。斯賓塞以社會內部的管理類型為主要依據將社會分為軍事社會和工業社會,軍事社會的特征是其強制性,這表現為社會的各個組成單位的各種聯合行動都是被強制的。工業社會的基礎是自愿合作和個人的自我控制,其特征表現為個人自由。

馬克思則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特征為基礎將社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他認為任何社會的基礎都是生產力和由此形成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經濟基礎),在這之上有與之相適應的法律和政治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及制度),這就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馬克思認為,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的推動下,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

這些宏觀上的分類都是從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角度出發的,帶有社會哲學的性質。后來的社會學家有的也從宏觀上去觀察和分析社會,比如貝爾的“后工業社會”、卡斯特的“網絡社會”。在我國,社會學界對社會的宏觀分類有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等。這些宏觀分類主要是指出了某種社會的最基本的特點,對具體研究社會現象有一定指導意義,但是難以對宏觀社會作進一步的實證研究。

(2)具體社會的類型

社會學作為一門科學要求對社會進行科學的認識和理解,其中包括對其進行實證研究和深入理解,這種科學上的要求決定了實際的社會學研究對象應該比較具體。實際上,當我們說社會是由人們組成的社會關系體系和人們共同活動的系統的時候,指的是各種類型的社會形式。具體說來社會學研究的具體社會有: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如家庭、家族;以地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生活共同體,如鄰里、村落、城鎮、社區;以業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社會,如各種經濟組織、政治組織、教育衛生組織、宗教組織等;還有因興趣而形成的各種非正式群體等。社會學不僅研究這些具體社會的結構,也研究其過程。

社會學研究這些具體的社會形式并不是要以此替代對宏觀社會的認識,而是力圖從具體社會著手,科學地認識社會,通過積累對具體社會的研究達到認識較宏觀社會的目的。這樣,社會學認為,宏觀社會與具體社會是相通的。見微而知著,社會學可以通過研究家庭而認識宏觀社會的變遷,通過研究某些社會組織而發現社會制度的變化。

三、社會的特點

1.多樣性

從上述介紹中可以發現社會具有多樣性特點。社會的多樣性不但表現于宏觀社會和具體社會之差異,而且表現于人們的社會活動的多樣性和組合方式的多樣性。在不同的社會活動中,人們結成了不同性質的群體,經濟領域中的組織不同于政治領域中的組織。由于活動的內容不同,組織的性質和運行方式也不同。企業是一種具體的社會,政治組織也是特殊的社會,然而它們的結構、運行邏輯和過程會有很大不同。同是經濟組織,因其產品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不同,其內部結構、社會關系、運行方式也可能有明顯差異。例如國有大中型企業、私有企業、外資企業內部的勞動者與管理者之間的關系,企業運營的方式會各有自己的特點。至于中外家庭、古今家庭之間的差別更是明顯的。

2.復雜性

人類社會與動物群體相比有十分明顯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是由組成社會的人的復雜性所決定的。人的復雜性對社會復雜性的影響來自于人是有豐富需要的有意識的行動者。人的需要的復雜性和人們必須借助群體和社會的力量才能滿足需要,以及人們所處具體環境的復雜性共同決定了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組織形式相當復雜。人與動物的本質性差異在于動物消極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人則是能動的行動者。人的這種能動性的行動不但受其需要的影響,也受其以往經驗和他存在于其中的社會關系網絡的影響。因此,社會中的行動者實際上并不只是個體的行動,實際上是以他為中心的網絡系統的行動。這就使得具體社會中的人們的行動、社會關系變得十分復雜,這種復雜性或許只能用動態系統才能予以說明。

3.變動性

社會是變動不居的。這種變動性既表現為社會形態的更替、社會制度的翻新,也表現為社會運行機制的變化乃至于社會成員的行為方式的變化。一般地,從社會實在論和結構論的角度容易強調社會的穩定性,而從社會唯名論的角度看問題關注的主要是行動者對既定結構和規則的改變。實際上,社會結構是穩定的,但又無時不刻地處于變動之中。社會學為了分析和認識社會,常常把它視為某種靜止狀態,這是迫不得已。實際上,社會總是在變化的,要全面、客觀地認識社會就必須看到其變動的一面。社會學從變動著的整體的角度研究社會,就是主動地使研究者的方法適應被研究的社會實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定县| 平利县| 永顺县| 通许县| 棋牌| 秀山| 宜都市| 互助| 临潭县| 嘉祥县| 嘉善县| 塘沽区| 白银市| 托克逊县| 盐池县| 库伦旗| 洱源县| 右玉县| 东源县| 绵阳市| 芷江| 兴城市| 广东省| 富源县| 乐平市| 农安县| 闸北区| 班玛县| 柳州市| 西乡县| 旌德县| 阳高县| 贵德县| 金门县| 永昌县| 申扎县| 陵川县| 清河县| 遵义县| 东乡族自治县|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