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顛覆”與“惡搞”
當今社會,讓人頭痛的不僅僅是那些社會矛盾和法理沖突,更讓人們不能理解的是一些“無厘頭”的“顛覆”和“惡搞”。這種“戲弄”傳統社會規則之風,可以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時值晚期資本主義和后工業社會時期,借助于自然科學與技術的先進成果,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將科技理性的負面效應充分顯現出來,人淪落為工具理性和機器的奴隸,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矛盾加劇,人們的生存狀態更加惡化,資本主義對自然的破壞越演越烈,威脅著人們生存的生態家園。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學者以逆向思維分析方法,批判、否定、超越近現代主流文化的理論基礎、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逐步形成了一種影響廣泛的后現代主義思潮。
西方傳統文化的特點是提倡理性、重視中心、維系結構、尊重歷史等,而后現代主義者則反其道而行之,以逆向思維分析方法極力推崇邊緣、平俗、解構、非理性、歷史斷裂,等等。在哲學思想領域,這種思潮有兩大代表性派別,其一,有以徹底否定現代哲學的面目出現的激進的后現代主義哲學,主要流派有:以法國哲學家德里達、福柯為代表的后結構主義,以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為代表的新解釋學,以美國哲學家羅蒂為代表的新實用主義等,它們的共同點是從否定物質與精神、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一關系的前提出發,反對基礎主義、本質主義、理性主義,主張向統一性開戰,取締“深度模式”;宣揚所謂不可通約性、不確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最終陷入了以推崇主觀性、內在性為特征的相對主義與虛無主義泥潭。其二,有在回應激進后現代主義哲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主要以美國當代學者大衛·格里芬為代表,他們雖然對現代文化也采取否定的態度,但他們不是激進性地徹底摧毀、全盤根除,而是強調通過對現代性的批判反思,實現對現代性的超越,建立新的世界觀,以適應西方現代社會的需要。
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產生了極大影響。就我國的情況而言,自五四前后新文化運動以來,甚至可以說得更遠一點,中國的文學一直宣揚經國濟世的責任感,褒揚民眾的愛國熱情,對真善美的歌頌和對假惡丑的鞭撻,確立了自己的審美品格、道德力量和主體精神境界,并且形成了一種政治上的自覺。然而,到了80年代末,在文學創作領域,或如王朔所說的:“真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喧囂的一塌糊涂,文學上‘傷痕’、‘反思’、‘尋根’之后緊緊跟著‘垮掉的’劉索拉、徐星、莫言這樣的‘魔幻中國流’,馬原這樣的文體革命之父。在王蒙宣布‘文學失去了轟動效應’之后,還應聲而起池莉、方方、劉震云等人領軍的‘新寫實主義’,蘇童、余華、格非、孫甘露等人的‘先鋒文學’。那時兄弟的‘痞子文學’八字還沒一撇。”在他們的作品中,以往所追求的社會歷史內容和人文理想化為烏有,文學成了一種缺乏社會歷史向度的“語言游戲”。他們甚至把過去被人們視為轟轟烈烈的壯舉的社會歷史事件瓦解為一大堆偶然的、平庸的事實,用原生態的日常生活占據了作品的全部畫面,以冷靜的情感描繪衣食住行、飲食男女自在的生活世界,呈現出躲避崇高、消解主體性和文化啟蒙的異類文學創作形式。“痞子文學”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常常對傳統烏托邦追求采取一種揶揄的態度,質問作家們“玩什么深沉”,將昔日涇渭分明的崇高與粗鄙、高雅與庸俗、偉大與卑劣之間的界限混沌化,既然一切傳統的價值標準均被消解,其結果只能是“怎么都行”,反之則是“怎么都不行”。這樣的小說成了一種典型的沒有深度追求、即時性消費的文化商品。而當今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文本樣態,更是從內部顛覆了傳統寫作、閱讀樣式和傳播方式,網絡寫手們用平面的語言嬉戲、戲耍和褻瀆著一切。
一些電視節目為了收視率,為了利潤最大化,娛樂覆蓋了文化,低俗代替了高雅,這一切只是為了迎合大眾的感性趣味。而網絡世界的洞開,一些網絡“惡搞”大行其道。網絡讓人們對于眼前爆炸式的海量信息無法應對,有人迷失在其中,迷戀網聊和電腦游戲;有人在后臺操控,出現了一大批虛假信息和新聞,網絡詐騙和利用網絡為載體的色情和其他犯罪活動屢見不鮮。任何人都可以一個虛假的身份進行聊天、發帖、博客、收發郵件,沒有責任,沒有義務,網絡對于某些人來說仿佛是個可以逍遙法外的極樂世界,每天都上演一幕幕的失范劇。網絡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宣告了這個“惡搞”時代的來臨,惡搞運用解構、拼貼、反諷、戲仿等手法對經典、權威進行解構、重組和顛覆。隨后出現的一系列網絡視頻、短片不惜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英雄形象“開涮”,甚至出現以戲謔的方式表達對股市的不滿,侮辱國歌的《股歌》。從表面上看,惡搞只是一種沒有深度的娛人娛己,從深層次看,它是充滿了后現代思潮色彩的文化行為,不再采取公然對抗和反叛的方式,而是采用一種揶揄和反諷的方式,顛覆被人們認為是神圣的事物,打破了傳統的審美觀念。網絡世界虛擬化的人際關系加速了人們對生活觀念的更新。有的人“愛怎么干就怎么干”,“今朝有酒今朝醉”,追求簡單的生活娛樂和即時性感受,過著一種凌亂的生活;有的一味玩“酷”,有的穴居一房不見陽光,有的終日在網上逍遙,自稱為“宅男”,不計后果和責任,對所作所為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和心理。
以下來說一部有趣卻又值得人們深思的關于后現代的電影。2006年,美國新銳導演邁克·朱吉導演了一部黑色幽默的喜劇片,片名叫做《蠢蛋進化論》。影片講述了一對原本毫不相干的男女主人公因為一場意外而來到了500年后的美國,按照一般科幻片的思路,未來世界到處是飛機滿天飛,文明也必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由低級進化到高級——這是達爾文主義的一般思路。可是,這部影片卻不是這種慣常思路。當主人公在500年后蘇醒時,他們看到了令人驚奇的景象:文雅的語言成為裝腔作勢的代名詞,夾雜著臟話和俚語的土著語變成了那個時代通用的“普通話”;電視臺除了播放色情節目之外再也沒有任何可供消遣的東西,而一個長達90分鐘鏡頭定格在臀部的“電影”當選了本年度奧斯卡獎,并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人們讓沒有任何文化的肌肉男人當選總統,因為他是摔跤冠軍;法庭裁決的最終依據是臺下“觀眾”的噓聲偏向哪邊,而不是相關的法律條文;還有,人們對水——就是一般的普通水,充滿了鄙視,認為那是用來沖刷廁所的臟東西,他們不但只用飲料來維持身體的水分,而且用運動飲料來澆灌農田,結果導致土地的全面沙化……
影片的結尾,原本資質平平的男主人公成為那個時代智商最高的人,在無奈之下成為新一代總統,并試圖挽救即將崩潰的人類文明。在總統的就職典禮的演說中,他說了這樣一段話:“在這個國家,曾經有過一段時間,那是很久以前了,那時人們讀書和寫作不是因為無聊;人們創作書籍和電影,不是為了給人看臀部……我相信這種時光一定還會回來!”這不是一部無厘頭的搞笑片,而是一部反諷作品。對當今文化現狀提出了深刻批判和反思。
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學校教育產生了強烈沖擊,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影響最為直接和深入,特別是對那些學習落后、性格偏激的青少年,其影響最為明顯。這些青少年,反傳統、反權威、反理性、反教育、反公德,行為怪異、玩世不恭,不考慮歷史,只注重現實;不在乎別人的看法,過分張揚自我;樂意于“無厘頭”的生活方式,沉湎于卡通、游戲和網上聊天;在社會信念、傳統倫理、道德品行等方面制造了混亂,顛覆著學校的正統教育。有的青少年拒絕依附、渴望獨立,勇于表現自我,追求個性、特立獨行,他們喜歡按自己的意愿和價值觀念為人處世,設計并體驗人生。他們信奉“我就是我”“年輕沒有失敗,只要亮出你自己”,以標新立異的行為表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們愛玩、善玩、玩刺激、玩酷。在情感方面,他們趨于平淡,不追求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人際交往缺乏深度和誠信,商業味重,習慣于人與人之間臨時的簡單的交換關系。他們推崇物質至上的生存哲學,追求快樂至上的生活理念,講求個人至上的生活邏輯,迷戀游戲前衛的生活心態、平淡泛化的生活交往和隨意任性的人生格調,正常的生活邏輯被徹底顛覆,生活在“一地雞毛”的凌亂之中。對于社會規則和邏輯理性,他們則嗤鼻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