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梁啟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稱:“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這“共業”,包括眾多的領域。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物質器用的、精神藝術的、語言符號的、社會制度的、風俗習慣的等諸多領域對于人類所創造的豐厚遺產。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紛呈的文字藝術,造福于世的科技工藝,智慧而又深刻的哲學宗教、道德倫理等,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文化從其結構來看,有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兩大類型。毛筆是古代先民加工自然創制的器物,是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是關于物質創造的活動及其成果。“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氤氳化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的心態文化層,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毛筆的制作、使用使得精神、觀念、心態這類意識屬性的形態,通過一系列中介作用同自己的物質存在條件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毛筆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交融互攝、互為表里,并以物化形態(如書畫藝術作品)固定下來,播之四海,傳于后世。因研究課題的內容所定,本書主要討論涉及精神創造領域的毛筆文化現象。這樣,如何客觀、準確、有機地闡明“湖筆”、“毛筆”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彼此間的文化(特別是精神層面)的影響,是本書專注的焦點。作者為此做出了諸多的努力,但還不能盡如人意。在這里,精神、觀念同自己的物質存在條件的聯系和影響,是不可分割的。雖然其中的一些被歷史弄模糊了的環節論析得不夠清晰、準確,但在討論毛筆、湖筆文化諸問題的時候,特別是涉及精神創造領域的文化現象時,貫徹歷史唯物主義的文化觀和方法論的基本要求,強調了毛筆這一物質創造活動的基礎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毛筆的豐富內容和深厚蘊涵,是我們的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是中華民族歷史創造的結晶。黑格爾說:“傳統并不僅僅是一個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過來的忠實地保存著,然后毫不改變地保持著并傳給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過程那樣,在它的形態和形式的無限變化與活動里,永遠保持其原始的規律,沒有進步。”雖然毛筆的時代已經逐漸離我們遠去,但曾經作為中國人須臾不可離的書寫用具,至今仍有著活的生命。在毛筆文化中所蘊涵的審美形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在現實生活的脈搏中,我們也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為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藝術提供歷史的依據和現實的基礎。傳統的毛筆文化在影響新的時代藝術的同時,也在新的時代氛圍中發生蛻變與轉型,為體現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新文化精神再展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