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九編
親  權

(1970年6月4日第70-459號法律)

第一章
與子女人身相關的親權

(1970年6月4日第70-459號法律)

第371條 子女,無論年齡如何,均應尊重與尊敬父母。

第371-1條[1](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親權是以子女的利益為最終目的的各項權利和義務之整體。

父母,直至子女成年或者解除親權,應當保護子女的安全、健康與道德,確保其教育,使子女能夠得到發展,人格受到尊重。

父母,按照子女的年齡及其成長階段,協助子女作出與之有關的決定。

第371-2條[2](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父母每一方均應按照本人和另一方的收入以及子女的需要情況,分擔子女的撫養費與教育費用。

子女已成年時,前述義務并不當然停止。

第371-3條 未經父母許可,子女不得離開家庭,僅在法律規定的緊迫情況下,才能從家庭中被領走。

第371-4條[3](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子女有權與“其直系尊血親”(原規定為:“其祖父母、外祖父母”)保持個人關系,(2007年3月5日第2007-293號法律第8條)“只有子女本身的利益才能妨礙行使這種權利”(原規定為:“除有重大理由外,父母不得妨礙這種關系”)。

如果符合子女利益,家事法官得確定子女與第三人關系的方式,無論該人是否親屬。

第371-5條 (1996年12月30日第96-1238號法律)子女不得與其兄弟姐妹分開,但如不可能這樣做,或者子女的利益要求另做安排,必要時,法官對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作出裁判。[4]

第一節
親權的行使

第一目
一般原則

(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

第372條[5](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父母共同行使親權。

但是,如果(一開始)僅對父母一方確立親子關系的子女直到滿1周歲之后才對另一方確立親子關系,親權仍然由該方單獨行使;在經法院裁判宣告對父母中后一人的親子關系的情況下,亦同。

在父母向大審法院書記室提出共同聲明或者經家事法官作出判決時,親權可由父母雙方共同行使。

第372-1條[6](由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廢止。)

第372-1-1條[7](由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廢止。)

第372-2條 對于善意第三人,(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父母”(原規定用語為“夫妻”)中任何一人單方實施的與子女人身有關的親權之日常行為,均視為得到另一方的同意。

第373條[8](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父或母由于無能力、失蹤或者其他任何原因,處于不能表示意思的狀態時,剝奪其行使親權。

第373-1條 如父母中有一人已去世,或者屬于前條所列之一種情形,由另一方單獨行使親權(1987年7月22日第87-570號法律刪去“完全”二字)。

第二目
由分離的父母行使親權

(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

第373-2條[9]父母分離[10],對行使親權的轉移規則不產生影響。

父母每一方均應當與子女保持個人關系,并尊重子女與另一方的關系。

父母之一方居所有任何變更,只要由此引起行使親權方式的變更,均應事先及時通知另一方。在雙方達不成協議的情況下,由其中最迫切要求的一方向家事法官提出申請,家事法官按照子女利益的要求作出裁判。法官規定父母雙方分擔子女的交通費用,因此對父母雙方各自負擔的子女的撫養費與教育費加以調整。

第373-2-1條 如果子女的利益有此要求,法官可以將親權交由父母中一人行使。

只有重大原因,才能拒絕另一方對子女的探望權與留宿權。

(2007年3月5日第2007-293號法律第22-2條)“為了保持子女與父母中另一方的聯系的持續性與實際性,在有此要求時,家事法官可以安排在專門指定的地點行使探望權?!?/p>

父母中另一方仍然保留關注子女的撫養與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凡是涉及子女生活的重大選擇,均應通知該另一方。該另一方應當遵守其按照第371-2條的規定所負擔的義務。

第373-2-2條 在父母分離,或者父母與子女分開的情況下,子女的扶養費與教育費采取支付生活費的方式分擔之;根據具體情況,生活費由父母一方向另一方支付,或者向受托照管子女的人支付。

支付生活費的方式及其擔保,由第373-2-7條所指的經認可的協議確定,在沒有協議的情況下,由法官確定。

此種生活費可以全部或一部采取直接負擔為子女利益支出的費用的形式。

此種生活費也可以全部或一部采用使用權與居住權的形式。

第373-2-3條 在作為債務人的一方的財產組成允許時,生活費之全部或一部,得按照經認可的協議或者法官規定的方式與擔保,以向受委托的組織機構支付一筆款項替代,并由該組織負責向子女給付按照指數計算的定期金,或者拋棄享有用益權的財產,或者使用能產生收益的財產,以行替代。

第373-2-4條 此后,如有必要,可以請求追加給付的數額,尤其是以生活費的形式追加數額。

第373-2-5條 對不能自食其力的成年子女負主要撫養責任的父母一方,得請求另一方分擔該子女的生活費與教育費用;法官可以決定,或者,父母雙方可以約定,由此分擔的費用直接支付至子女手中。

第三目
家事法官的干預

(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

第373-2-6條 受委托負責家事的大審法院的法官,在本章規定的范圍內負責處理向其提出的所有問題,尤其是關注未成年子女利益的保護。

法官可以采取各種措施,以保證子女與其父母各方聯系的持續性與實際性。

法官尤其可以命令在父母的護照上寫明非經父母雙方同意,禁止子女離開法國領土。

第373-2-7條 父母雙方可以訂立協議安排行使親權的方式以及確定分擔子女生活費與教育費用,并請求家事法官認可這一協議。

法官對訂立的協議給予認可,但如其認定所訂協議未能充分保護子女的利益或者父母雙方對該協議并未自由取得合意,不在此限。

(原第3款取消:“父母雙方,或者由他們主動提議,或者按照法官的要求,對行使親權的方式提出意見”。)

第373-2-8條 父母之一方或者檢察院可以向法官提出請求,第三人,不論是否親屬,也可以向檢察院提出請求,由法院就行使親權的方式以及分擔子女生活費與教育費用的方式作出裁判。

第373-2-9條 按照前兩條的規定,子女的居所可以交替確定在父母各方的住所,或者確定在其中一方的住所。

應父母之一方的請求,或者在父母雙方就子女的居所方式達不成協議的情況下,法官可以暫時命令居所交替并確定交替的時間。在規定暫時交替居所的時間終止時,法官最終確定子女在父母各方的住所交替居住,或者僅在其中一人的住所居住。

(2007年3月5日第2007-293號法律第22-2條)“如子女的居所固定在父母中一方的住所,家事法官對另一方的探望權作出裁判;在子女的利益有必要時,可以在專門指定的場所行使探望權?!?/p>

第373-2-10條 在父母雙方達不成協議的情況下,法官應努力對當事人進行調解、解決爭議。

為了便于當事人找到兩愿的行使親權方式,法官可以向他們建議調解措施,并且在得到雙方當事人的同意之后指定一名家事調解員。

法官可以命令雙方當事人與家事調解員見面,調解員向雙方當事人告知實行調解的目的以及如何進行調解。

第373-2-11條 法官在就行使親權的方式作出宣告時尤其要考慮:

1.父母雙方此前在這方面的實際做法以及他們原先訂立的協議;

2.未成年的子女在第388-1條所指條件下表達的感情;

3.父母雙方對確保履行其責任以及尊重另一方的權利的態度;

4.主要考慮子女的年齡而可能進行鑒定的結果;

5.按照第388-1條規定的條件進行社會調查與再調查所收集到的各種情況。

第373-2-12條 (1987年7月22日第87-570號法律)在作出有關確定行使親權與探望權的方式或將子女交由第三人照管的任何決定之前,法官得委派任何有資格的人進行社會調查。此種調查目的是收集有關家庭(已刪去:“物質與道德”)狀況、子女生活與教養條件(已刪去:“為其利益有必要采取的措施”)等方面的情況材料。

如父母中有一方對社會調查的結論持有異議,得請求法官命令另行調查。

在對離婚原因的辯論中,不得采用社會調查之方法。

第373-2-13條 父母或其中一方或者檢察院可以向法官提出請求,或者第三人,不論是否親屬,也可以向檢察院提出請求,由法院就行使親權的方式以及分擔子女生活與教育費用的方式作出審理裁判。

第四目
第三人的參與

(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

第373-3條[11](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父母分離”(1987年7月22日第87-570號法律)不妨礙第373-1條所指的行使親權的轉移,仍在行使親權的父母中有一人因受到對其宣告的判決而被剝奪親權中的某些權利時,亦同。

(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法官可以在特殊情況下,并且如子女的利益有此要求,特別是在父母一方被剝奪行使親權的情況下,決定將子女托付給第三人;優先選擇有親屬關系的人。法官按照第373-2-8條與第373-2-11條之規定受理請求并進行審理裁判。”

特殊情況下,(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家事法官”在對夫妻離婚或別居后行使親權的方式作出判決時,得同時決定,甚至在父母雙方生前即作出決定:父母中行使親權的一方死亡的情況下,子女不交由健在的一方照管。法官得指定臨時受托照管子女的人。

(第4款由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廢止。)

第373-4條[12](1987年7月22日第87-570號法律)在已將子女托付第三人照管的情況下,親權繼續由父母行使;但是,受委托照管子女的人得完成與監督、子女教育有關的所有日常行為。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家事法官”在決定將子女暫時托付第三人照管的同時,可以決定第三人應當要求設立監護。

第373-5條 (1987年1月8日第87-570號法律)如父母二人都不能行使親權,有必要按以下第390條的規定設立監護。

第374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由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廢止。)

第374-1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就確立(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律廢止:“非婚生”)親子關系事由作出審理裁判的法院,可以決定將子女臨時托付給第三人照管。該第三人應負責請求設立監護。

第374-2條 在本編所指的各種情況下,即使沒有需要管理的財產,亦可設置監護。

于此情形,監護的設置依第10編之規則作出安排。

第二節
教育性救助

第375條 如沒有解除親權的未成年人的健康、安全或道德品行面臨危險時,或者其教育條件(2007年3月5日第2007-293號法律第14條)“或身體、情感、智力成長與社會交往”受到嚴重影響,應父母共同請求,或者應其中一人提出的請求,(1987年7月22日第87-570號法律)“或者應受托付照管兒童的個人或部門或者監護人、兒童本人或檢察院提出的請求,法官得命令采取教育性救助措施”;(2007年3月5日第2007-293號法律第14條)“在檢察院得到省議會議長的通知并認定未成年人的狀況屬于《社會行動與家庭法典》第226-4條適用的范圍時”,法官得作為特殊情況依職權受理案件。

對屬于同一親權的數個子女,得同時命令采取教育性救助措施。

(1986年1月6日第86-17號法律第51條)“有關采取此種措施的決定應當確定該措施的延續時間;在由某個部門或機構執行此種措施時,其實施時間不得超過2年。此種措施得以說明理由的決定延展?!?/p>

(2007年3月5日第2007-293號法律第14條)“但是,如果按照當前的狀況評判,父母長期存在關系與教育方面的嚴重困難,持續影響到他們在履行父母的責任方面的能力,法院可以命令采取措施,由某一機構或部門收留子女,以使他們能夠保持與父母的關系、親情的持續性。

每年均應向少年法官提交一份有關子女情況的報告?!?/p>

第375-1條 少年法官對有關教育性救助的一切事由均有管轄權,但對其作出的決定可以向上訴法院提出上訴。

少年法官在各種情況下均應盡量讓家庭參與考慮采取的救助措施(2004年1月2日第2004-1號法律第13條)“并在嚴格考慮子女利益的基礎上作出宣告”。

第375-2條 只要有可能,均應讓未成年人留在其現在的環境中;在此情況下,法官應指定一位有資格的人或者社會上某一觀察、教育與再教育機構,規定其有義務向兒童的家庭提出幫助與建議,以克服家庭在物質上與精神上遇到的困難。受到指定的人或部門,負責隨時了解兒童的發展情況并定期向法官提出報告。

(2007年3月5日第2007-293號法律第22-2條)“在將子女托付給第1款所指的部門時,法官可以批準該部門為子女安排特別的住處或定期住處,但以該部門獲得這方面的授權為條件。在該部門按照批準向未成年人提供住處時,應立即通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法定代理人以及少年法官。由法官處理涉及此種住處的任何爭議?!?/p>

法官也可在規定維持兒童現有環境的同時,規定兒童服從其他特別條件,例如,規定兒童經常去一般的或專門的醫療機構接受檢查,或者(2007年3月5日第2007-297號法律第67條)“在相應情況下,對其實行寄宿制”,或者讓其從事一項職業。

第375-3條 (2007年3月5日第2007-293號法律第17-1條)“如兒童的保護有此要求,少年法官得決定將兒童交給下列之人或部門照管:

1.父母中另一人;

2.家庭的另一成員或值得信任的第三人;

3.省社會救助兒童部門;

4.經授權按日或者按任何負擔方式接納未成年人的部門或機構;

5.普通的或專門的醫療或教育部門或機構?!?/p>

但是,在父母已經提出離婚申請或者法院已作出離婚判決的情況下,(2007年3月5日第2007-293號法律第22-2條)“或者,為了處理子女的居所以及對子女探望權而提出了申請,或者在父母之間已經作出某項判決的情況下”,僅在有關行使親權的方式或者將子女交由第三人照管的決定作出以后又發現足以對兒童造成危險的新事實時,才能采取此種措施。這些措施不妨礙(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家事法官”按照(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第373-3條”之規定決定將兒童交由何人照管之選擇權利。相同規則適用于父母別居之情形。

第375-4條 在前條第1項、(2007年3月5日第2007-293號法律第17-1條)“第2、第4與第5項”特別規定的情況下,法官得責成一位有資格的人或者社會上負責觀察、教育與再教育的機構對(1987年7月22日第87-570號法律)“受托付照管兒童的人或部門以及對兒童的家庭給以幫助、提出建議,并隨時了解兒童的成長情況”。

所有情況下,法官得規定在安置兒童時附帶采取第375-2條第3款規定的相同方式;法官得決定定期向其報告兒童的狀況。

第375-5條 法官得在訴訟過程中命令將兒童交給某一收容中心或觀察中心,或者采取第375-3條與第375-4條所指的一項措施。對這一臨時措施可以提出上訴。

緊急情況下,未成年人被找到的場所所在地的共和國檢察官亦有相同權力,且應當在8日之內向有管轄權的法官提出要求,由其作出維持、變更或推遲此種措施的決定。(2007年3月5日第2007-293號法律第22-2條)“如子女的狀況允許,共和國檢察官確定父母通信、探望與留宿權的性質以及行使權利的頻率,但以兒童的利益有此要求為限?!?/p>

第375-6條 有關教育性救助措施的決定,得由作出該決定的法官依職權或者應父母共同提出的請求,或者應其中一人的請求,(1987年7月22日第87-570號法律)“或者應受托照管兒童的人或部門”、監護人、未成年人本人或檢察機關的請求,隨時變更或撤銷。

第375-7條 (2007年3月5日第2007-293號法律第22-2條)受到教育性救助措施幫助的兒童的父與母繼續行使與此種措施不相抵觸的全部親權權能。在執行教育性救助措施期間,非經少年法官允許,父母不得解除對子女的親權。

在不影響適用第373-4條之規定以及準許第三人完成不經親權持有人同意即可完成某些非日常行為之規定的條件下,兒童的利益有此要求的所有情形,少年法官均得批準受托付照管兒童的人或機構、部門實施親權持有人濫行拒絕或無理拒絕或者怠于行使的屬于親權的行為,但申請人應當提出證據證明有必要采取此種措施。

尋找接納兒童的地點,應當本著兒童的利益并且方便父母一方或雙方行使探望權、留宿權,方便兒童按照第371-5條的規定保持與其兄弟姐妹的聯系。

如有必要將兒童托付給某一個人或機構照管,兒童的父母仍然保留與兒童的通信權利以及探望、留宿權利。行使此種權利的方式應由法官確定;如兒童的利益有此要求,法官甚至可以決定父母二人或其中一人暫時停止行使此種權利;法官也可以決定只有在受托照管兒童的部門或機構指定的第三人在場時,父母二人或者其中一人才能行使此種權利。

如子女的狀況允許,法官確定父母探望權與留宿權的性質以及行使權利的頻率,并且可以決定在親權持有人與受托照管兒童的人、機構或部門相互之間確定共同行使親權的條件。在達不成協議的情況下,由法官進行處理。法官可以根據兒童的利益決定接納兒童的方式。如兒童的利益有此要求,或者在其處于危險狀況時,法官得決定不告知接納兒童的地點。

第375-8條 受到教育性救助措施幫助的兒童,其生活費與教育費用繼續由父母負擔,以及由該兒童可以向其請求撫養費的直系尊血親負擔,但法官有權免除他們負擔此種費用的全部或一部。

第375-9條 (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第19-4條)在聽取治療機構之外的醫生按照具體情況提出的意見之后,可以命令按照第375-5條的規定將未成年人托付給接受因精神紊亂而住院治療之人的機構,但期限不得超過15日。

按照接受病人治療的機構的精神病醫生提出的治療意見,前述措施可以延展1個月,并且可以再次延展。

第二節(B)
對家庭經費管理的司法協助措施

(2007年3月5日第2007-293號法律第20-2條)

第375-9-1條 (2007年3月5日第2007-293號法律第20-2條)在家庭給付(prestation familiale,指“家庭補助金、補貼”)[13]沒有用于與子女的住房、生活費、醫療與教育需要以及《社會與家庭法典》第222-3條所規定的社會與家庭經濟補助不足的情況下,少年法官可以命令將家庭給付全部或一部支付給稱之為“家庭補貼給付受托人”的自然人或者法人。

該受委托人得作出任何決定,并盡力接納家庭給付受益人參與決定,盡力滿足子女對(刪去:“住房”)生活費、醫療與教育需要。受委托人得對家庭采取教育性行動以恢復對給付自行管理的條件。

有資格向法官提出要求命令采取此種救助措施的人的名單由法令確定。

法官在其決定中確定此種措施的時間,該期限不得超過2年,但可以經說明理由的決定延長之。

(已廢止:“本條之規定不適用于《社會保險法典》第511-1條第8項所規定的保險金。”)

(最后一款由2007年3月5日第2007-293號法律第31-1條廢止。)

第375-9-2條 (2007年3月5日第2007-293號法律第10條)市長或者其在“家庭權利與義務委員會”內的代表可以與負擔家庭補貼給付的組織機構共同向少年法官提出請求,按照第375-9-1條的規定向法官報告某個家庭所遇到的困難。市長在按照《社會與家庭行動法典》第121-6-2條的規定任命一名協調人時,經該專業人員隸屬的機關同意,向少年法官指明此事項。少年法官可以指定協調人行使家庭補貼給付受托人的職責。

由協調人行使家庭補貼給付受托人的職責時,應遵守第474-3條和《社會與家庭行動法典》第474-3條與第474-5條第1款與第2款以及《民法典》第375-9-1條提出的各項規則。

第三節
親權的轉移[14]

第376條 親權的任何拋棄,任何讓與,均不發生效力,在以下確定的情況下依據判決而為時,不在此限。

第376-1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家事法官”在受請求(1987年7月22日第87-570號法律)“對行使親權的方式或者對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問題進行審理裁判時,或者在決定將兒童交給第三人照管時”,可以考慮父母之間就此問題已經自由訂立的協議,但如其中一方能夠證明有重大理由從而允許其撤回原已表示的同意時,不在此限。

第377條[15](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在具體情況有此要求時,父母可以共同或者分別向法官提出請求,將親權之全部或一部委托第三人行使,例如,家庭成員、值得信任的近親屬、得到認可的可以接納兒童的機構或省救助兒童社會部門。

如父母明顯對兒童漠不關心,不聞不問或者不可能行使親權之全部或一部時,已經接納兒童的個人、機構或者省社會救助兒童部門,也可以向法官提出申請,以請求接受委托行使親權之全部或一部。

在本條所指的各種情況下,父母雙方均應受傳喚參加訴訟。在對子女采取教育性救助措施時,只有在少年法官提出意見之后才能委托行使親權。

第377-1條 (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家事法官作出的判決引起親權的全部或一部轉移。

但是,轉移并委托行使親權的判決可以規定,為兒童的教育需要,由父與母或者其中一人與接受委托授權與親權轉移的第三人一起分擔行使親權。只要他們原已行使親權,此種分擔必須得到父母一致同意。第377-2條之推定適用于親權轉移人或受轉移人所完成的行為。

因父母分擔行使親權可能引起的困難,法官可以受理;父母之任何一方,受委托行使親權的人或者檢察院均可向法官提起訴訟;法官按照第373-2-11條之規定對此種困難作出審理裁判。

第377-2條 如證明有新的情況,任何情況下,委托行使親權得依新的判決終止或者轉移。

在同意將兒童交由父與母領回的情況下,如父與母生活并不困難,(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家事法官”得規定由他們償還兒童的生活費用之全部或一部。

(第3款由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廢止:在要求送還兒童的請求被駁回時,僅在駁回請求的決定不可撤銷后至少滿1年,始得再行提出送還兒童的請求。)

第377-3條 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得轉移對送養未成年人的同意權。

第四節
全部或一部喪失親權[16]

(1996年7月5日第96-604號法律)

第378條 (1996年7月5日第96-604號法律)父母作為對其子女人身實施之重罪或輕罪的正犯、共同正犯或共犯被判刑,或者作為其子女本人實施的重罪或輕罪的共同正犯或共犯被判刑,得因刑事判決的規定而(1996年7月5日第96-604號法律)“被全部取消”親權。

(1996年7月5日第96-604號法律)“父母以外的其他直系尊血親,就他們可以對直系卑血親行使的親權之部分,適用前項有關取消親權之規定”。

第378-1條 (1996年7月5日第96-604號法律)父母因虐待子女或者因經常酗酒、使用毒品、行為明顯不軌或者有犯罪行為,或者因對子女不加照管或引導,顯然危害到子女的安全、健康與道德品行時,可以在沒有任何刑事判決的情況下,被完全取消親權。

在子女被采取教育性救助措施后,父母在超過2年的時間內故意放棄行使和履行第375-7條規定的權利與義務者,得同樣(1996年7月5日第96-604號法律)“完全取消其親權”。

(1996年7月5日第96-604號法律)“有關完全取消親權”的訴訟,由檢察院或家庭一成員或兒童的監護人向大審法院提起。

第379條 (1996年7月5日第96-604號法律)依據前兩條中任何一條的規定宣告完全取消親權,對與親權相關的所有人身權利及財產權利,均產生效力。在沒有其他明確規定時,完全取消親權的效力擴張至判決作出時已出生的所有未成年子女。

對于子女而言,完全取消親權,引起他們可以不依第205條至第207條之規定,免除扶養義務,但如完全取消親權的判決另有規定,不在此限。

第379-1條 (1996年7月5日第96-604號法律)法院判決也可以不完全取消親權,而僅限于就其特別列舉的權能取消親權之一部。判決還可以決定完全取消親權或一部取消親權僅對已出生的子女中的某些子女具有效力。

第380條 (1996年7月5日第96-604號法律)受理案件的法院,在宣告父、母被完全或一部取消親權或者對子女的照管權時,如其中另一方已去世,或者已喪失行使親權的權利,可以(1987年7月22日第87-570號法律)將兒童交由法院指定的第三人臨時照管,并由該第三人請求安排監護,或者決定將兒童交給省社會救助部門。

因法院宣告兒童的父母中一人被完全取消親權的判決的效力,親權由父、母中另一方行使時,受理案件的法院亦可采取前款同樣的措施。

第381條 父與母因第378條與第378-1條所指的一種原因被宣告(1996年7月5日第96-604號法律)“完全取消親權”或被宣告取消某些權利(原規定為:“對子女的照管權”)時,可以提出申請,證明已發生新的情況,請求法院全部或一部恢復其被剝奪的權利。

僅在宣告(1996年7月5日第96-604號法律)“完全或一部取消親權”的判決成為不可撤銷的判決之后至少經過1年,才能提出恢復親權的申請;如提出的申請被駁回,只有再經過一年,始得再行提出此項申請。如在提交申請之前,子女已受到安置以準備送養,任何請求均不予受理。

如法院同意恢復親權,相應情況下,檢察機關得要求采取教育性救助措施。

第二章
與子女的財產相關的親權

(1970年6月4日第70-459號法律)

第382條 父母,按照以下所做區分,管理、使用其子女的財產并取得收益。

第383條 (1985年12月23日第85-1372號法律)在父母共同行使親權的情況下,由父母共同對子女的財產實行法定管理(administrtation légale);其他情況,在法官的監督下,按照前一章的規定,或者由父管理,或者由母管理。

法定的使用、收益權與法定管理相關聯:法定的使用、收益權共同屬于父母雙方,或者屬于父母中負責對財產進行法定管理的人。

第384條 以下情形,使用、收益權即告停止:

1.在子女年滿(1974年7月5日第74-631號法律)“16周歲”時,或者子女雖未滿16周歲但已結婚;

2.由于有停止親權之原因,或者在特別情形下,由于有停止財產的法定管理之原因;

3.由于有引起任何用益權消滅的原因。

第385條 在享有此種收益權的同時應當負擔:

1.通常應由用益權人負擔的費用;

2.子女的衣食、生活費與教育費用,按其財產的多少而定;

3.由子女受領的遺產負有的債務,只要此種債務應當用遺產的收益清償。

第386條 父母中健在的一方,如對應當歸于子女所有的財產怠于通過公證文書或私署文書進行盤點并制作財產清冊,不發生利于該健在方的使用、收益權。

第387條 法定的使用、收益權不擴大至子女通過其勞動可能取得的財產,也不擴大至子女以其父母不得享有使用、收益權之明定條件而受贈與或受遺贈的財產。

[1] 第371-1條原條文:“子女受父母之權力管束,直至其成年或解除親權?!?/p>

[2] 第371-2條原條文:“保護子女之安全、健康與道德品行的權力屬于父與母。父與母對其子女有照管、監督、教育的權利與義務?!?/p>

[3] 371-4條原條文:“父母無重大理由不得妨礙子女與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個人關系;在諸當事人之間達不成協議的情況下,此種關系的形式,由(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家事法官確定。考慮到極為特殊情形,(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家事法官得同意其他人的通信權或探望權,無論該人是否親屬。”

[4] 以上條文在規定人身方面的親權內容時并未規定“對子女的懲戒權”。——譯者注

[5] 第372條原條文:“(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父母雙方在婚姻期間,共同行使親權。如非婚生子女年滿1歲之前得到父母雙方認領,并且在他們共同認領之時或者在后一人認領時,父母雙方已在一起共同生活,對該子女的親權亦由父母雙方共同行使。前款之規定不妨礙第374條第3款與第4款之規定。”

[6] 第372-1條原條文:“(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由家事法官依申請人提交的材料簽發一份證書,證明父母在認領非婚生子女時已在一起共同生活。對證書本身以及對法官拒絕簽發此證書,均不得提出上訴?!?/p>

[7] 第372-1-1條原條文:“如父與母就子女利益所要求的事項達不成協議,他們原先在類似情形下采取的作法,可以作為適用此種情形的規則。在以前沒有類似作法的情況下,或者在對此種作法的存在及其依據有異議的情況下,(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父母中最迫切要求的一方得向家事法官提出請求,由法官對雙方當事人試行和解后作出裁判。”

[8] 第373條原條文:“父與母有下列情形者,喪失行使親權之權利,或者暫時被剝奪行使親權:1.如其無能力、失蹤、離家遠出或其他任何原因,處于不能表示意思之狀態;2.如其按照本章第三節確定的規則,已同意將其權利委托他人行使;3.如其因任何一種情形拋棄家庭而被判刑,只要已達6個月未重新開始承擔義務;4.如對其已宣告因逾期而喪失權利或撤銷權利的判決,不得行使其已喪失或被撤銷的權利。”

[9] 第373-2條原條文:“如父與母已經離婚或別居,親權的行使,依第287條規定的條件?!?/p>

[10] 第二目標題中“分離的父母”原文為“les parents séparés”,新條文中的“父母分離”為“la séparation des parents”,應是指“離婚或者別居的父母”?!g者注

[11] 第373-3條原條文:“(1987年7月22日第87-570號法律)父母離婚或別居不妨礙第373-1條所指的行使親權的轉移,仍在行使親權的父與母中有一人因受到對其宣告的判決而被剝奪親權中的某些權利時,亦同。但是,家事法官得始終受理由家庭或檢察機關提出的請求,以便如下一條所規定,將子女交由第三人照管并設立或不設立監護。特殊情況下,(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家事法官在對夫妻離婚或別居后行使親權的方式作出判決時,得同時決定,甚至在父母雙方生前即作出決定:父母中行使親權的一方死亡的情況下,子女不交由健在的一方照管。在此情況下,法官得指定臨時受托付照管子女的人。(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對分別居住但共同行使親權的非婚生子女的父母,適用第2款與第3款之規定?!?/p>

[12] 第374條原條文:“在非婚生子女僅對父母中一人確立親子關系的情況下,由該人單獨行使親權。在依第372條規定的方式之外的方式對父母雙方均已確立親子關系時,親權由母親行使;但是,如父母雙方向大審法院書記員(1995年2月8日第95-125號法律)提交共同聲明,親權得由父母雙方共同行使(1995年2月8日法律生效后3個月開始執行)。所有情況下,家事法官得應父、母或檢察院的申請,變更對非婚生子女行使親權的條件;家事法官得決定由父母雙方中一人行使親權,或者由父與母共同行使親權;在此場合,法官應指明子女在父母哪一方的家庭內居住。家事法官得同意不行使親權的一方享有監督權;只有因重大理由,家事法官始能拒絕不行使親權的父或母一方享有探望權與留宿權。在父母雙方共同行使親權的情況下,子女平常不在其家庭內居住的一方,應當按照雙方各自的能力,按比例分擔子女的生活費與教育費用。”

[13] 指按照《社會保險法典》、《社會與家庭行動法典》等規定給予相關(多子女)家庭的各種補貼?!g者注

[14] “親權的轉移”原文稱為“la délégation de l'autorité parentale”,其中“la délégation”一詞有“委托”、“授權”,也有“轉移”之意,例如“債權的轉移”,親權的轉移實際上是“委托他人行使親權”。——譯者注

[15] 第377-1條原條文:“未滿(1974年7月5日第74-631號法律)13歲的未成年人,在其父母或監護人未參與的情況下被收容時,親權亦可發生轉移;但是,在此情況下,個人或機構在收容兒童之后,應當向當地的行政主管機關申報。此項申報,應在收容兒童后8日內進行。行政主管部門在接受申報的當月內,通知兒童的父母或監護人。由此向兒童的父母進行的通知,可以再給予3個月期限;此期限屆滿后,父母或監護人如不提出送還該兒童的要求,推定其對該兒童放棄行使親權。收容兒童的個人、機構或省兒童社會救助部門,此時可以向家事法官(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提出申請,以請求轉移對該兒童的親權之全部或一部。不論是何人提出此項申請,(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家事法官均為兒童之利益作出決定,將對該兒童的親權轉移給社會兒童救助部門,但事先應當聽取該兒童的父、母的意見,或者對其父母進行傳喚。”

[16] 原文為“retrait”,本義為“取消”、“撤回”或“撤銷”。——譯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阿图什市| 阳江市| 广宁县| 锡林浩特市| 寻乌县| 鄂州市| 河北省| 永胜县| 共和县| 广水市| 衡阳市| 米脂县| 岫岩| 太湖县| 十堰市| 平凉市| 蚌埠市| 柳江县| 左贡县| 措勤县| 彭泽县| 安远县| 密云县| 谢通门县| 珠海市| 灵璧县| 来安县| 裕民县| 错那县| 天门市| 新河县| 安多县| 舒兰市| 北川| 怀化市| 马山县| 镇原县| 福州市| 平罗县| 建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