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編
親子關系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

第310條 (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親子關系依法得到確定的所有子女,在與其父母的關系中,均享有相同的權利、承擔相同的義務;所有子女均屬于各自家庭的成員。

第一章
一般規定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

第310-1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親子關系,依法律的效力、自愿認領或者經公證文書確認的占有身份,按照本編第二章規定的條件,依法確立。

親子關系亦可按照本編第三章規定的條件依判決確立。

第310-2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如果(生)父與(生)母之間因親屬關系之原因存在第161條與第162條規定的不準結婚之障礙,在子女已對父母中的一方確立親子關系的情況下,禁止以任何理由對另一方確立親子關系。

第一節
親子關系的證據與推定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

第310-3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親子關系依子女的出生證書、認領證書或者確認占有身份的公證文書證明之。

如果按照本編之規定提起訴訟,親子關系得以任何方法證明或對其提出異議,但以訴訟得予受理為前提條件。

第311條 (1972年1月3日第73-3號法律)法律推定子女是在其出生之日前第300日至第180日期間受胎,第300日與第180日包括在內。

根據為子女的利益提出的請求,受胎時間推定為上述時期內的任何時刻。

為推翻此種推定,任何相反證據均得受理。

第311-1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占有身份,根據表明一個人與其自稱所屬家庭之間有親子關系和親屬關系的事實上的充分聯系來確認。

這些事實主要是指:

1.人們認為某人系某人所生,而后者待前者為自己的子女,前者也待后者為其父或母或者父母;

2.被認為是某人父母的人以此身份負擔該人的教育、撫養與居住安置;

3.在社會上以及家庭中均承認該人是某人的子女;

4.公共機關亦如是承認;

5.該人一直使用被認為是其父或母或者父母的姓氏。

第311-2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身份占有應當是持續的、平靜的、公開的以及有明確的名義。

第311-3條至第311-13條 (廢止或重新編號)。

第二節
有關親子關系的法律沖突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

第311-14條 (1972年1月3日第73-3號法律)親子關系適用子女出生之日母之屬人法(la loi personnelle);如生母不明,適用子女之屬人法。

第311-15條 (1972年1月3日第73-3號法律)但是,如(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廢止:“婚生子女與其父母,非婚生子女及其父母之一人”,并改為)“子女與其父母或者與其中一人”在法國有共同的或分開的慣常居所,占有身份即產生按照法國法律可以產生的全部后果,即使親子關系的其他要件可能取決于某一外國法律,亦同。

第311-16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廢止。)

第311-17條 (1972年1月3日第73-3號法律)自愿承認父子關系或母子關系,如符合承認子女之人的屬人法,或者符合子女本人的屬人法,自愿承認有效。

第311-18條 (廢止)(1972年1月3日第73-3號法律)為取得生活費的訴訟,由子女選擇,適用其慣常居所地的法律,或者適用債務人慣常居所地的法律。

第三節
借助醫學方法進行的生育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律)

第311-19條 (1994年7月29日第94-653號法律)在由第三人作為捐贈人提供協助、通過醫學方法生育的情況下,捐贈人與采用此種方法出生的兒童之間,不得確立任何親子關系性質的聯系(亦譯為“不得確立任何血統上的聯系”)

不得對捐贈人提起任何責任之訴。

第311-20條 (1994年7月29日第94-653號法律)夫婦或者姘居的男女,采用需要有第三人作為捐贈人參與的醫學方法生育時,應當事先按照能夠保守秘密的條件,向法官或公證人表明他們同意按此方法生育。法官或公證人應當告知他們的行為在親子關系方面的后果。

對采用經他人協助的醫學方法生育表示同意之后,禁止(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為確立親子關系或者對親子關系提出異議之目的”提起任何訴訟;但如證明子女并非采用第三人協助的醫學方法所生,或者原表示的同意已失去效力時,不在此限。

如果在實施由第三人協助的醫學方法生育之前當事人死亡或者已提出離婚申請或別居申請,或者已經停止共同生活,其原先表示的同意失去效力;或者在采用第三人協助的醫學方法生育實施之前,如男方或女方已向負責實施該協助方法的醫生撤回所表示的同意,此項同意亦失去效力。

原已對采用第三人協助的醫學方法生育表示同意的人,事后不承認由此出生的子女,應對子女之母及子女本人承擔責任。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此外,其父子關系由法院裁判作出宣告,此種訴訟適用第328條與第331條的規定。”

第四節
家庭姓氏的轉移規則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

第311-21條 (2002年3月4日第2002-304號法律,由2003年6月18日第2003-516號法律修改)如果最遲于申報子女出生之日或者隨后并同時子女對父母雙方確立親子關系,由父母雙方選擇子女使用的家族姓氏:或者選用夫姓,或者選用母姓,或者父母雙方按照選定的順序將兩姓氏結合使用,但僅以父母雙方各自的一個姓氏為限。在父母雙方沒有向戶籍官員作出為子女選用姓氏的共同聲明時,子女取首先對其確立親子關系的父、母一方的姓氏;如果子女是同時對父母雙方確立親子關系,取其父姓。

在父母至少有一方是法國人,子女出生在國外的情況下,沒有按照前款規定的條件行使為選用子女姓氏的權利時,最遲可以在子女出生后3年內提出證書登記請求時作出此項聲明。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在對一共同子女已經適用本條或第311-23條第2款之規定的情況下,為該子女轉用或選用的姓氏,亦對其他共同子女有效。”

在父母雙方或者其中一方使用雙姓的情況下,可以經夫妻提出的共同書面聲明,僅向其子女轉歸其中一個姓氏。

第311-22條 (2002年3月4日第2002-304號法律,由2003年6月8日第2003-516號法律修改)第311-21條適用于按照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確定的條件依據第22-1條之規定而成為法國人的子女。

第311-23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如果在申報子女出生之日該子女僅對父母中一方確立親子關系,使用該父母一方的姓氏。

在對父母中另一方確立親子關系時以及在子女未成年期間,父母雙方得向戶籍官員提出共同聲明,為子女選擇用后一個確立親子關系的父母一方的家族姓氏替代原來的姓氏,或者按照父母雙方選定的順序結合使用兩姓氏,但以選用每一方的一個姓氏為限。改姓應在出生證書上作出記載。

但是,在對夫妻雙方的另一共同子女已經適用第311-21條或者本條第2款的情況下,改姓聲明只能以使用先前已經使用或選擇的姓氏為效果。

第311-24條 (2002年3月4日第2002-304號法律,由2003年第2003-506號法律修改)按照第311-21條與第311-23條之規定設置的選擇權只能行使一次。

第二章
親子關系的確立[1]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

第一節
依法律的效力確立親子關系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

第一目
在出生證書中指明生母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

第311-25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子女的出生證書中寫明生母的,即告對生母確立親子關系。

第二目
父子女關系的推定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

第312條 婚姻期間受胎(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或出生”的子女,(母之)夫為其父。

(第2款由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廢止;“但是,夫如能提出事實足以證明其不可能為子女之父時,得在法院否認之。”)

第313條 子女的出生證書沒有以父親的身份指明母之丈夫時,排除父子關系之推定。(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在請求離婚或請求別居的情況下,處理離婚全部后果的協議或者按照第250-2條的規定采取的臨時措施得到認可之日后或者在作出夫妻未能實現和解的裁定之日后,超過300天才出生的子女,以及在最終駁回申請或者夫妻雙方實現和解之后不到180天出生的子女,亦排除父子女關系的推定(présomption de paternité)。

但是,如果子女對夫妻雙方均占有身份,并且沒有對第三人確立父子女關系,父子女關系(paternité)的推定當然恢復其效力。

第314條 (廢止)(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如子女的出生證書沒有寫明(母之)夫具有父親的資格,并且子女沒有對(母之)夫占有身份,排除父子關系的推定。

第315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在按照第313條與第314條規定的條件排除父子女關系的推定時,得按照第329條規定的條件通過法院恢復此種推定的效果。母之夫亦可按照第316條與的320條規定的條件認領子女。

第二節
依認領而確立親子關系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

第316條 親子關系沒有按照本章第一節規定的條件確立時,得經在子女出生之前或其后承認父子關系或母子關系而確立。

認領子女[2],僅對認領人確立親子關系。認領子女,由戶籍官員制作文書或者以其他任何公證文書為之;認領子女,應在出生證書中作出記載。

認領子女的文書應寫明第62條規定的各事項并寫明認領人知道由此確立的親子關系所具有的可分性質(caractère divisible)。

第三節
依占有身份而確立親子關系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

第317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父母每一方或者子女,均可以向法官請求按照第71條與第72條規定的條件簽發一份經公證的文書,以證明占有身份,但如能提出相反證據,占有身份得予推翻。

所謂的父或母在申報子女出生之前死亡的情況下,得經證明存在第311-1條意義上的事實上的充分聯系,簽發經公證的文書。

只有自停止所主張的占有身份起5年期間,才能請求簽發經公證的文書。

經公證文書確認的依占有身份確立的親子關系應在子女的出生證書的備注欄內作出記載。

第三章
有關親子關系的訴訟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

第一節
一般規定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

第318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就出生時未存活的嬰兒的親子關系提起的任何訴訟,均不予受理。

第318-1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受理民事案件的大審法院唯一有權限管轄有關親子關系的訴訟。

第319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在發生侵害某人的親子關系之(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犯罪”(原規定為“輕罪”)的情況下,僅在有關親子關系問題的判決產生既判事由之確定力以后,才能對刑事訴訟作出裁判。

第320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依法確立的親子關系,只要沒有在法院受到異議,阻止確立與其相抵觸的另一親子關系。

第321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有關親子關系的訴訟時效期間為10年,自當事人個人被剝奪其主張的身份之日計算,或者自其身份受到異議之日計算,但法律對此訴訟另外規定時效期間者,不在此限。對子女本身,在其未成年時期,該時效期間中止。

第322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在規定提起訴訟的期限經過之前即已死亡之人的繼承人可以提起訴訟。(廢止:“屬于某一個人的有關親子關系的訴權,僅在該人未成年時即已死亡的情況下,或者僅在其成年或解除親權后5年內死亡的情況下,始得由其繼承人行使”)。

繼承人也可以繼續該人已經開始的訴訟,但如其撤訴或者應當繼續進行訴訟的期間已過,不在此限。

第323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有關親子關系的訴權,不得舍棄。

第324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就親子關系作出的判決,即使對于并非訴訟當事人的人,亦具對抗效力;如果并非訴訟當事人的人享有訴權,則有權在第321條規定的期限內對判決提出第三人異議。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凡屬法官認為應當對其作出共同判決的所有利害關系人,得依職權命令通知他們參加訴訟。

第二節
以確立親子關系為目的的訴訟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

第325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在沒有證書與占有身份的情況下,準許提起尋認母子關系的訴訟。此項訴訟只能由子女提起,且應證明他本人系其指認的母親所生。

第326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母在分娩時得要求對其住院與身份保守秘密。

第327條 婚外父子關系得經法院作出宣告。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尋認父子關系之訴權專屬于子女。”

第328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子女已對其確立親子關系的父母一方即使是未成年人,在其子女尚未成年時期,唯一有資格提起尋認母子關系或父子關系的訴訟。

如果子女沒有確認任何親子關系,或者已對其確立親子關系的父或母一方已經死亡或者不能表達意思,前述訴訟按照第464條第3款的規定提起。

訴訟針對所謂的父或母或者其繼承人提起。在所謂的父或母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繼承時,針對國家提起此項訴訟。原已放棄繼承的繼承人受傳喚參加訴訟,以主張他們的權利。

第329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在按照第313條或第314條的規定排除父子女關系的推定時,父母之任何一方均可在子女尚未成年時期通過證明夫即是子女之父,以請求恢復父子關系推定的效力。子女本人在其成年后10年之內也可提起這一訴訟。

第330條 應其中有利益的人的請求,自停止占有身份或者所謂的父、母死亡起10年期間,得對占有身份作出確認。

第331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在按照本節的規定提起訴訟時,如有必要,法院對親權的行使、分擔子女的撫養與教育以及使用姓氏作出審理裁判。

第三節
對親子關系提出異議的訴訟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

第332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得通過提出母未生子女的證據,對母子女關系提出異議;得通過提出夫或認領子女的人并非子女之生父的證據,對父子女關系提出異議。

第333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在占有身份與證書相一致時,唯有子女本人、父與母之一或者自認是真正父、母的人可以提起訴訟。此種訴訟時效期間為5年,自停止占有身份或者自親子關系受到異議的父母一方死亡之日起計算。

自子女出生或者后來被認領之日起按照證書占有身份至少已滿5年時,任何人均不得對親子關系提出異議,檢察院除外。

第334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在沒有按照證書占有身份的情況下,任何利益關系人均可在第321條規定的期限內提出異議之訴。

第335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在證書簽發之日起10年(原為2年)期限內,任何利益關系人均可提出相反證據,對依公證書確認的占有身份而確立的親子關系提出異議。

第336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如果從證書本身產生的線索證明親子關系并不真實或者有規避法律的情形,檢察院得對原已合法確立的親子關系提出異議。

第336-1條 有管轄權限的戶籍官員根據掌握的情況知道在兒童出生前即得到父親方面的認領,而有關認領人的記述與申報人報送的有關父親的情況不一致時,可以根據申報人報送的情況,按照第55條的規定制作出生證書,并立即通知共和國檢察官。共和國檢察官按照第338條之規定提起父子關系沖突之訴訟。

第337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如法院支持提出的異議之訴,得為子女的利益確定其與撫養他的人之間的關系模式。

第338條至第341-1條 (廢止或重新編號。)

第四節
以取得生活費為目的的訴訟

第342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凡是沒有依法確立父子女關系的(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廢止:“非婚生”)子女,均可向在法律規定的有關婦女受孕期內與其母有過關系的人請求生活費。

(1977年12月29日第77-1456號法律)“在子女未成年的整個時期內,均得提起此種訴訟;如子女在未成年期間沒有提起訴訟,其成年后10年內仍可提起訴訟。”

即使父或母在法律規定的有關婦女受孕期內與另一人有婚姻關系約束,或者父與母之間存在本法典第161條至第164條規定的不準結婚之障礙,提起前項訴訟仍可受理。

第342-1條 (由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廢止。)

第342-2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生活費,以撫養費的形式,按照子女的需要與債務人的收入及其家庭狀況而定。

子女成年后如仍有需要,仍應對其給付生活費,但如此種狀況是由子女本人的過錯造成時,不在此限。

第342-3條 (由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廢止。)

第342-4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被告得以任何方法提出證據證明其不可能是子女的生父,以排除對其提出的訴訟請求。

第342-5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生活費,得依(2001年12月3日第2001-1135號法律第9-3條)“第767條”所定規則,轉由債務人的遺產負擔。

第342-6條 (1977年11月29日第77-1456號法律)為取得生活費之目的的訴訟,適用(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上述“第327條第2款”與第328條之規定。

第342-7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法院作出的同意給予生活費的判決,在債務人與生活費受益人之間,以及相應情況下,在每一個受益人與其父母或者另一方的配偶之間,成立由本法典第161條至第164條規定的不準結婚之障礙。

第342-8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有關生活費訴訟的既判事由,對以后提起的尋認父子關系之訴,不構成任何訴訟不受理(fin de non-recevoir)。

如果此后子女對債務人以外的另一人確立父子關系,生活費給付即告停止。[3]

[1] 參見第310-1條規定的三種情況。——譯者注

[2] 法典條文不再使用“非婚生子女”這一概念。——譯者注

[3] 第六編的原條文參見附目二(二)(第310條至第342-8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川市| 肃宁县| 客服| 额尔古纳市| 迭部县| 民乐县| 泾阳县| 紫金县| 永州市| 南部县| 逊克县| 武义县| 永定县| 射阳县| 沅江市| 栖霞市| 通海县| 盐亭县| 察雅县| 大英县| 辉县市| 汝州市| 望奎县| 太康县| 淄博市| 岢岚县| 靖远县| 汕尾市| 柘荣县| 商南县| 昆山市| 南木林县| 鱼台县| 昌江| 祁阳县| 巍山| 永安市| 舟曲县| 孟村| 宜阳县| 揭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