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7.編任資格的等級管理

針對古代官吏的正編、非正編(或正員、員外)現(xiàn)象,本書揭舉“編任資格”概念,用以指稱與編制、員額及任職的正式化程度相關(guān)的等級身份問題。我們認為,正編與非正編之別是一種品位安排,從本質(zhì)上說,它是一種人員的身份等級。從職位結(jié)構(gòu)方面看,非正編官吏所承擔的權(quán)責任務(wù)(暫不考慮無權(quán)責者)與正編者沒有區(qū)別,都是帝國行政的有機成分;但從人員的身份看,官、吏及職役卻有正編與非正編之別。問題就由此發(fā)生了。以較深底色表示身份較低,示意如下:

中國古代的編任資格,可以從如下方面觀察:

1.承擔了同類職務(wù)的人員,有的是正編,有的卻不是,其身份、待遇有異。

2.正編與非正編的關(guān)系,有時表現(xiàn)為候補、見習人員與正任的區(qū)別,并可以轉(zhuǎn)化為正任。

3.非正編人員有時具有長官私屬身份,正編與編外呈現(xiàn)出公共性或私人性的差別來。這還涉及了任命方式之異,有朝廷任命的,有官吏私聘的。

4.非正編人員的管理,有時比較簡捷,有時就很細密,甚至被品位化,即采用位階加以管理。

5.編外官也可能并不任事,只是掛名,這時它們因無權(quán)責而變成品位性官職。

先看一份東漢九卿員吏表制表據(jù)《續(xù)漢書·百官志二》及《百官志三》注引《漢官》。

表格左側(cè)“員吏”欄所列,是九卿官署中的吏員總數(shù)。再從左向右看,二百石、百石、斗食、佐是4個秩級;文學、獄史、騎吏、官醫(yī)、法家,是不同的職名;“四科”是一種擁有特定辟召資格的吏員《漢舊儀》:“故令丞相設(shè)四科之辟,以博選異德名士,稱才量能,不宜者還故官?!彼目萍吹滦锌?、明經(jīng)科、明法科、治劇科?!稘h官六種》,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9頁。;“假佐”似是“佐”的增編,應有候補或見習性質(zhì);最后是“學事”與“守學事”,“學事”應是一種見習吏員,“守學事”應是更低的見習吏員??梢姼鞣N吏員除了以秩級、職事為別,還以“編任資格”為別。假佐、學事、守學事三者,都是與“編任資格”相關(guān)的概念。它們也有編制、有員額,在“員吏”之內(nèi),但只是候補或見習編制。

從戰(zhàn)國到秦漢,除了員吏之外,還能在官署中看到大量的非員吏,他們也承擔著各種公務(wù)。鄒水杰君對漢代縣廷的研究顯示:“當時縣廷中存在兩部分人,一部分是按制度辟署的主吏掾或令史、尉史等屬吏,另一部分是縣令長自行招聘的賓客私吏,如客、舍人等由令長私府供養(yǎng)的人?!?img alt="鄒水杰:《簡牘所見秦漢縣屬吏設(shè)置及演變》,《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3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CE345/13173354805506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18507-92xYfndDQnK8Cwok0MHr91s02SQPPbA4-0-b5450d40eb09f82d5aa6289d6dffd875">海西縣員吏只有22人,縣吏若以60人計,則縣令自辟的達40人左右,幾乎是員吏的一倍。據(jù)尹灣漢簡木牘五,東??ぁ稗蚴芬娋攀恕?,其中只有25人是“員吏”,還有15人是長官自辟的門下私吏,有13人“以故事置”,有29人“請治所置”,還有“羸員”21人連云港市博物館等編:《尹灣漢墓簡牘》,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00頁。。正編的員吏只占27%,長官私吏及增編、超編、編外吏幾乎是員吏的3倍。他們有的有員額,有的無員額;有的有秩級,有的無秩級;有的由公款支付薪俸,有的長官自行供養(yǎng);任命時有的要上報,有的不須上報,太守自己作主。

秦漢之員吏,有職吏與散吏,以及見習吏、候補吏之分;員吏之外,還有一大批非正編的私吏。對某些非職吏,朝廷也設(shè)置了員額。編任資格較低之人員,有轉(zhuǎn)換身份的機會,如假佐升為佐,守學事升為學事、進而升為正編吏,以及由散吏升為職吏例如兒寬本為廷尉從史,屬于散吏。后因起草奏文時表現(xiàn)出眾,被廷尉張湯提升為廷尉掾史,變成了職吏。參看《漢書》卷五八《兒寬傳》。散吏,張晏釋曰:“不署為列曹也?!鳖亷煿裴屧唬骸皬氖氛?,但只隨官僚,不主文書?!? class=??梢?,編任資格是有等級的、可晉升的。

官僚權(quán)貴往往養(yǎng)著很多“客”,或“舍人”、“庶子”,即私人的門客、隨從。銘文或簡牘顯示,舍人協(xié)助縣官處理公務(wù),參與官器的鑄造例如《上林宣曲宮鼎銘》:“上林宣曲宮初元二年(前47年),受東郡白馬宣房觀鼎,容五斗,重十九斤六兩。神爵三年(前59年)卒史、舍人、工光造,第十五、第五百一十一?!睂O慰祖、徐谷富編:《秦漢金文匯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頁。可見“舍人”與正吏、工役一同參與了公器鑄造。。王朝還從大臣的舍人中選拔郎官如李斯先做了呂不韋的舍人,而后被推薦為郎。大將軍衛(wèi)青家的舍人有一百多人,漢武帝曾派人到其家,挑中兩個舍人做郎。,承認了舍人的入仕資格。至于為太子配置的舍人、庶子,已變成正式職名了,且有秩級。其他高官的舍人,逐漸有了員數(shù)《續(xù)漢書·百官志一》注引《梁冀別傳》:“增(大將軍梁冀)掾?qū)?、舍人、令史、官騎、鼓吹各十人。”魏晉諸王府、大將軍府可置舍人10人,諸公及開府位從公加兵者可置舍人4人,參看《晉書》卷二四《職官志》。。魏晉中書省的中書通事舍人,是作為正式吏員而設(shè)置的。中書舍人在唐朝還成了清官要職。舍人、庶子在最初只是私客或家吏,但在戰(zhàn)國漢唐的官制進化中,其“編任資格”在不斷變化著,某些舍人、庶子由編外變成了正編。

晉朝的員吏中,仍有“職吏”和“散吏”之別,參看下表據(jù)《晉書》卷二四《職官志》。

散吏也就是“冗吏”。秦朝官職已有很多冠以“冗”字的了《周禮·地官·稾人》賈公彥疏:“冗,散也。外內(nèi)朝上直諸吏,謂之冗吏,亦曰散吏?!薄妒?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50頁中欄。睡虎地秦簡中有“冗隸妾”、“冗皂”、“冗吏”、“冗長”、“冗邊”,張家山漢簡中有“冗?!?、“冗作”。廣瀨薰雄把“冗”解釋為“沒有固定的服役義務(wù)”,見其《張家山漢簡所謂<史律>中有關(guān)踐更之規(guī)定的探討》,收入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編《人文論衡2004》,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頁。。漢代的“從掾”、“從史”也是散吏嚴耕望:《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0年版,第116頁;《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0年版,上冊第264頁以下。。有的學者認為,散吏沒有具體職事,近于散官陳仲安、王素:《漢唐職官制度研究》,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93頁。又王俊梅的《秦漢郡縣屬吏研究》對散吏也有討論,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第35頁。。散吏雖然沒有專職,不署曹,但也可能有差使,比如給職吏做助手,或畜牧、勸農(nóng)等《漢書》卷五八《兒寬傳》:“見謂不習事,不署曹,除為(廷尉)從史,之北地視畜數(shù)年?!薄稌x書》卷二四《職官志》:“散吏為勸農(nóng)?!? class=。在服飾上,若干身份較低的非正編吏役,不能穿文官的皂色官服,只能穿平民的白衣,所以被稱為“白衣吏”《漢書》卷七二《龔勝傳》“聞之白衣”句顏師古注:“白衣,給官府趨走賤人,若今諸司亭長掌固之屬?!薄端螘肪戆巳秴窍矀鳌?“為領(lǐng)軍府白衣吏?!庇嵴圃疲骸啊端鍟ぐ俟僦尽吩疲骸仓菘たh,各因大小置白直供其役?!窗滓乱病!薄豆锼阮惛濉肪硎弧渡倮粽摗罚虅?wù)印書館1957年版,第423頁。。

魏晉以下官、吏逐漸分途,所以編任資格的問題,要從官、吏兩個層面看。南北朝的官職任命,有“除”、“行”或“板”三種形式?!俺奔蠢舨空浅⒄饺蚊撸弧靶小本陀袝喝巍⒃鼍幍囊馑剂耍淮送膺€有“板”或“板行”,指不由吏部任命,而由長官自行選任者。比如參軍,就有正除參軍、行參軍與板行參軍三種。吏部授官稱“敕署”,府主授官稱“府署”。而薪俸也有“正秩”、“減秩”和“不言秩”三種情況,“減秩”者的俸祿按一定比例減少,“不言秩”者就沒有祿秩了。如“皇弟皇子府長史,千石;皇弟皇子府板長史,不言秩”?!鞍逭呓圆谎灾取?,是說板授的官員沒有薪俸。汪征魯先生對“減秩”、“不言秩”問題有很好的研究,他指出減秩、不言秩的官職,一般具有私屬吏或起家官的性質(zhì)汪征魯:《魏晉南北朝選官體系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5頁。。陳朝的將軍,如果是板授的,就沒有俸祿,其官品比正除者低一品。正除的軍號“并假給章印綬”,板授者就只給朱服、武冠了(當然也有“不限板、除,悉給印綬”的軍號)《隋書》卷二六《百官志上》。。

魏晉南北朝及唐代有“正員”與“員外”概念。“員外”就是編外增置之位,如員外散騎常侍、員外散騎侍郎、員外司馬督、員外羽林監(jiān)等。隋唐尚書二十四司的員外郎,還變成了正編職官。武則天時大行“員外”、“試官”之法,員外官一度多達2000余人,“給俸祿,使厘務(wù),至與正官爭事相毆者”,有時因為跟正員官爭奪事權(quán),竟打起了架。后來朝廷廢止了員外官之厘務(wù)《新唐書》卷四五《選舉志下》。其時的增編之官,還有檢校、敕攝、判知、斜封等名目。。唐高宗時,竟然還衍生出了“員外同正員”的官稱,其編任資格,高于“員外”而低于正員。員外官只給半俸,加了“同正員”,其祿、俸、賜就跟正官相同了,只是沒有職田。天寶之時,兩京九品以上官每月給俸增加十之二,“同正員”增加十之一《通典》卷十九《職官一》,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07頁上欄;《新唐書》卷五五《食貨志五》。

宋朝有“添差官”,屬于正員之外的差遣。添差官有厘務(wù)的,也有不厘務(wù)的,數(shù)量頗大。南宋孝宗末年通州、真州的鹽官,正任者只有數(shù)員,添差不厘務(wù)的官卻有63員《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四四,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84冊第3295頁下欄。。南宋高宗、孝宗時的添差官,可以達到正任官人數(shù)的1/4。李勇先先生稱之為“中國官制史上一個十分特殊的歷史現(xiàn)象”李勇先:《宋代添差官制度研究》,天地出版社2000年版,自序第1頁。。從編任資格的角度看,從秦漢到魏晉南北朝,以至唐宋,超編、編外都是普遍現(xiàn)象,不算特殊。只是問題嚴重不嚴重罷了。

宋朝吏胥的超編現(xiàn)象,也相當嚴重。宋真宗一次裁減天下冗吏,就達195000余人。南宋額外置吏往往數(shù)倍、甚至十倍于定額,州吏尤甚苗書梅:《宋代縣級公吏制度初論》,《文史哲》2003年第1期。。其時對吏胥編任資格之管理,有“正名”、“守闕”、“私名”概念。正名即正任、正編吏?!笆仃I”表示其為候補待任者,例如正名的主事、書令史、守當官之外,又有守闕主事、守闕書令史、守闕守當官。守闕與“正名”的關(guān)系,大約類似漢朝“假佐”與“佐”的關(guān)系?!八矫笔欠钦幍娜死?img alt="龔延明先生云:“私名:吏名。屬招收的非正式編制內(nèi)的人吏,掌抄寫書局文字。”《宋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6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CE345/13173354805506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18507-92xYfndDQnK8Cwok0MHr91s02SQPPbA4-0-b5450d40eb09f82d5aa6289d6dffd875">,來自招募尚書省各司的吏胥,主要來自召募。應募需要保人。缺人時由各司申報尚書都省,看驗應募者的人材及書札,再申牒御史臺復試書札,便正式收補為“私名”?!端螘嫺濉ぢ毠佟匪闹骸熬暗滤哪辏?006年)正月七日敕,諸行私名已有定額,候闕方得更收?!钡?1冊第2438頁上欄。。像“私名貼司”一職,就具有見習吏的性質(zhì)。非正編吏還有稱“習學”的。私名的吏胥若打算晉升為正名,就要參加考試。私名貼司經(jīng)考試,可以晉升為正名貼司對私名吏胥,朝廷每年派近臣和銓選官員試律三道,及格者升補正名。后來還采用了鎖院、巡搜、彌封之法,并增加了口試。參看朱瑞熙:《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5—716頁;林煌達:《南宋吏制研究》,臺灣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2001年博士論文,第148頁以下。。北宋前期,每年參加考試的編外吏員有150余人,試補名額約二三十人祖慧:《宋代胥吏的選任與遷轉(zhuǎn)》,《杭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守闕、私名,其實都有定編??梢娝纬颜卫魡T、初任吏員和非正任吏員之別正式化了。對非正編的吏胥,給予他們通過年資、業(yè)績與考試而轉(zhuǎn)正的機會,是可以發(fā)揮激勵作用的,然而吏胥的管理也由此復雜化了據(jù)祖慧先生研究,宋代額外吏員的身份,實際更為復雜。例如私名又有入額編排者、未入額編排者兩大類。正額私名的頭幾名方有微祿,其余的大多沒有請給。未入額編排者也有員額。地方上又有很多無員額的私名,是公人私置的隨從或打手,可算是第三類了。此外胥吏中的“習學公事”,也是一種見習吏員資格。見其《宋代胥吏溢員問題研究》,《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3期。

明清官員的超編現(xiàn)象明顯緩解,吏胥的超編則依然故我。各衙門中的掌案、主文、寫發(fā)、書手、算手、貼書等,與正式吏員同處,是編外胥吏。宛平縣的經(jīng)制吏只有38員,但另有書辦18名沈榜:《宛署雜記》卷三《職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5頁。,編外吏是正編吏的47%。書手有時是胥吏自行雇用的。海瑞云:“書寫,胥吏職也,彼或不能,自募書手代之,亦其本分。”《海瑞集》,中華書局1962年版,上冊第41頁。但與宋朝不同的是,明清對超編吏胥的管理簡化了。各衙門中的掌案、主文、寫發(fā)、書手、算手、貼書等編外吏職,與宋元的候補吏員有別,“因為他們并不可以在一定期限內(nèi)遞補正式吏職,身份沒有改變的可能”趙世瑜:《吏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133頁。。他們不能像宋代的守闕、私名那樣,通過年資與考核而成為正編吏員。

清朝的經(jīng)制吏,有供事、儒士、經(jīng)承、書吏、承差、典吏、攢吏等;編外書吏,則有貼寫、貼書、繕寫、清書、小書等名目。此外還有“白役”,是地方官府額外增設(shè)的職役,他們在正役指使下承擔各種差使。最初“白役”被朝廷嚴禁,后來卻逐漸成了官府不可缺少的人手,在光緒時還列入了卯冊。還有花錢買的掛名書吏,他們借官府的招牌為非作歹,卻并不到職辦事,只是提供紙筆之費而已。非經(jīng)制吏,倒是可以轉(zhuǎn)為經(jīng)制吏員的。例如都察院、科道及地方衙門的貼寫,可以被選拔為額設(shè)書吏,有時候也有考試朱金甫:《清代胥吏制度論略》,《清史論叢1994》,遼寧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王雪華:《清代吏胥制度研究》,武漢大學2004年博士論文,第60頁。。但這個制度意義已不大了,因為清廷又規(guī)定,吏胥滿5年必須離役。盡管離役時可以考職,但實際出路非常狹窄;對大部分人來說,胥吏生涯就到終點了。就算他們改名換姓、又設(shè)法混進了別的衙門,仍得從頭開始。

清朝的幕友、長隨,也可以在“編任資格”的概念下加以觀察。幕友制度大約發(fā)源于明末陳寶良:《明代幕賓制度初探》,《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6期。。鄭天挺先生將其上溯到戰(zhàn)國秦漢的客、舍人與門下史鄭天挺:《清代的幕府》,收入《清史探微》,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頁。,頗具卓識,從“編任資格”看他們確實具有類似性、可比性。在清朝,上至督撫、藩臬,下至府州縣,都聘用幕友協(xié)理公務(wù)。幕友總數(shù)也許在7500人到萬人左右據(jù)瓦特估計,18世紀末幕友約7500人。轉(zhuǎn)引自《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頁。也有人認為,全國有1500多個州縣,每州縣的幕友少則二三人、多則十數(shù)人,總計不下萬人。再加上督撫司道的幕友,數(shù)量就更可觀了。黨圣元、李繼凱:《中國的師爺》,商務(wù)印書館1995年版,第3頁。,他們不在編制官額之內(nèi),但“無幕不成衙”,其職能卻是帝國行政的固有部分。“掌守、令、司、道、督、撫之事,以代十七省出治者,幕友也。”韓振:《幕友論》,《皇朝經(jīng)世文編》卷二五《吏政十一》,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921頁。刑名、錢谷師爺?shù)哪晷薷哒呖蛇_1440兩,低的也有360兩,小席師爺也得數(shù)十兩可參黨圣元、李繼凱:《中國的師爺》,商務(wù)印書館1995年版,第149—150頁。按,除年修之外,幕主還須另行支付伙食錢。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1頁。。養(yǎng)活幕友的總花費,恐怕每年要數(shù)百萬兩白銀,但這筆錢朝廷就是不出。汪輝祖說幕友“歲修所入,實分官俸,亦在官之祿也”汪輝祖:《佐治藥言》,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1頁。。其實長官的官俸自己都不夠花,養(yǎng)幕友的銀子另有來路?!伴L隨”本是官僚的家人,但“他們與吏役一樣,雖‘無官之責’,但‘有官之權(quán)’。他們事實上成了地方行政運作中的有機組成要素”郭潤濤:《清代的“家人”》,《明清論叢》第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幕友、長隨的職能是公共性的,其身份卻是私人性的。

盡管幕友是“編外”,朝廷仍然為之訂立了若干管理措施這些措施,包括不得聘用親友為幕友;本省或鄰省五百里之內(nèi)之人,不得聘為幕友;幕主遷轉(zhuǎn)新職,幕友不得相從;幕滿五年須更換;不得續(xù)聘前任之幕友,等等。這些措施往往流于虛文。福爾索姆:《朋友·客人·同事——晚清幕府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頁。。乾隆時吳應宗曾建議,為幕友設(shè)定品級、職稱和員額蕭奭《永憲錄》卷二上:“乾隆元年,兵部右侍郎吳應宗請督撫設(shè)七品幕職二員,兩司設(shè)八品記室二員,府州縣設(shè)九品掾司一員?!敝腥A書局1959年版,第95頁。其事“后皆不果行”。又見徐珂:《清稗類鈔·幕僚類·幕僚定品級》,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冊第1380頁。。這顯然就將大大提升幕友的編任資格,使其身份向“正編”靠近。但建議沒有落實。有人認為,無法落實的原因在于所定品級太低,會降低幕友地位,并減少薪水福爾索姆:《朋友·客人·同事——晚清幕府制度研究》,第54頁。??磥砟挥训募鹊美?,也阻礙了幕友資格的正式化。朝廷與幕主、幕友,都沒有把幕友資格正式化的強烈意愿。

晚清終于出現(xiàn)了幕友的“職官化”張敏:《晚清的幕府與官僚制度》,《學術(shù)季刊》1994年第1期;楊國強:《百年嬗蛻:中國近代的士與社會》,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第95頁。,張之洞“廢聘請館賓而札委文案,幕賓制度永除”劉禺生:《世載堂雜憶·張之洞罷除賓師》,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48頁。。館賓的任用是“聘請”,文案委員則是“札委”,即正式任命按,委員原指臨時委派的監(jiān)督或調(diào)查人員,后來變成了委派人員的正式職稱。參看鄭天挺:《清代的幕府》,收入《清史探微》,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08頁。。1907年清廷頒布《各省官制通則》,令督撫衙門的幕職分科治事,由此幕友被納入職官體系,由編外變成正任黎仁凱:《晚清的幕府制度及其嬗變》,《河北學刊》2004年第3期;關(guān)曉紅:《從幕府到職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職分科治事》,《歷史研究》2006年第5期。

官、吏、幕、長隨、職役之分,本身也是一種編任資格體制。明末的侯方域估計,天下吏胥有30萬以上侯方域《額吏胥》:“吏胥日以伙,每縣殆不止千人矣。……今天下大縣以千數(shù),縣吏胥三百,是千縣則三十萬也?!薄逗罘接蚣9{》,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上冊第534—535頁。又清人游百川《請懲治貪殘吏胥疏》:“州縣為親民之官,所用吏胥本有定額,乃或貼寫、或掛名,大邑每至二三千人,次者六七百人,至少亦不下三四百人?!薄痘食?jīng)世文續(xù)編》卷二二《吏政七》,臺灣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617頁。極端的例子是道光朝的四川巴縣,衙役達7000人之多。劉衡:《蜀僚答問》,引自《牧令書》卷十七《刑名上》,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電子掃描版,第44頁。清代四川巴縣的吏役,可參李榮忠:《清代巴縣衙門書吏與差役》,《歷史檔案》1989年第1期。。費正清說,清代官僚機構(gòu)的人手總數(shù),若把閽人、差役、轎班都算上,無疑有上百萬人;但真正有官銜的,不會超過三四萬人費正清:《美國與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頁。。據(jù)王雪華博士估算,僅僅州縣衙門中的吏胥,就有130萬人王雪華:《清代吏胥制度研究》,第52頁。她以全國1300個州縣、每州縣有吏胥1000人來統(tǒng)計。其中包括經(jīng)制吏、非經(jīng)制吏及大量掛名吏胥。;據(jù)周保明博士估算,清朝有近200萬差役周保明:《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第129頁。據(jù)嘉慶上諭,僅直隸一省百余州縣,就有差役十余萬?!鞍凑者@個估計推而廣之,全國有近200萬差役當不在話下?!? class=。若把糧快、捕快、壯班、禁卒之類,以及幕友、長隨、里甲什么的都算上,為帝國政府效力的非正編人員,數(shù)量肯定是非常龐大的。從職能說,他們大都是官僚體制的有機成分。然而今人往往視而不見,在統(tǒng)計“官民比”時造成嚴重低估。還有人因正編官員只有幾萬人,官數(shù)太少了,而生發(fā)了“縣級以下自治”的誤解“基層自治”是一種很有影響的論點。韋伯認為,“事實上,中華帝國正式的皇權(quán)統(tǒng)轄權(quán)只施行于都市地區(qū)和次都市地區(qū)。出了城墻之外,中央權(quán)威的有效性便大大地減弱乃至消失”。《儒教與道教》,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頁。古德認為:“在中華帝國統(tǒng)治下,行政機構(gòu)的管理還沒有滲透到鄉(xiāng)村一級,而宗族特有的勢力卻一直維護著鄉(xiāng)村社會的安定和秩序?!薄都彝ァ?,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頁。費孝通先生說:“皇權(quán)統(tǒng)治在人民實際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掛名的,是無為的。”《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頁。田成有先生認為,自秦朝以來中央政府的權(quán)力機構(gòu)只達到縣一級,而縣以下還留有廣闊的未完全實現(xiàn)有效管理的空間?!多l(xiāng)土社會中的民間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1-52頁。這類論點已遇到廣泛懷疑。秦暉先生指出,家族與宗族并不能提供有效的鄉(xiāng)村“自治”資源,鄉(xiāng)村也并不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見其《傳統(tǒng)中華帝國的鄉(xiāng)村基層控制:漢唐間的鄉(xiāng)村組織》,收入《傳統(tǒng)十論:本土文化的制度、文化和變革》,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頁;《農(nóng)民中國:歷史反思與現(xiàn)實選擇》,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頁。我們認為,從制度上說,傳統(tǒng)農(nóng)村是一個編戶齊民的社會、官吏管理的社會;雖然官吏的行政管理經(jīng)常失效,但不等于制度上允許“自治”。。在討論傳統(tǒng)鄉(xiāng)里組織時,還有人用“從鄉(xiāng)官制到職役制”概括歷史前后期的變遷,其實那只是個編制資格的問題,似乎并沒有論者所夸張的那么大意義。

總之,編任資格問題,其所造成的等級身份差異,在歷代都存在。編任資格的意義,要從非正編吏員與非正編官員兩個層次看:第一,非正編吏員給官府提供了足夠人手,而且是廉價人手;其生計多由長官籌措或自行解決,大大減輕了財政負擔;他們由長官自聘,也簡化了朝廷的人事管理;非正編人員進入正編,構(gòu)成了一種選拔機制。但非正編吏員靠收費納賄為生,成為吏治的痼疾。第二,非正編官員造成了人浮于事、編制臃腫,降低了行政效率;他們的俸祿增加了財政負擔;朝廷有時設(shè)置專門的位階來管理他們,增加了人事管理的復雜性。至于其歷代變化,大致如下:

1.秦漢的等級編任資格,主要用于管理吏員。在行政效果上,其積極意義相對較大。

2.魏晉南北朝與唐宋的等級編任資格,既用于管理吏員,也用于管理官員,其制度細密、品位繁冗。

3.明清的等級編任資格,主要用于管理吏員,其制度相當簡化,利弊相兼。

此外“試守”制度,也可以在“編任資格”概念下加以觀察。漢代若干官職,任命后有一年試用期,稱“試守”,其時不給全俸《漢書》卷十二《平帝紀》注引如淳:“諸官吏初除,皆試守一歲乃為真,食全奉?!? class=。有人認為試守官員領(lǐng)半俸呂宗力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第558頁。,也有人認為是先拿原秩級的錢何德章先生云:“東漢時低級官吏升任高級官吏仍須保留原秩石等級試用一年?!薄吨袊旱撝贫仁贰返?章,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頁。。此外,也可能是給低一級的俸祿,即如六百石的試守者,給比六百石之俸;三百石官的試守者,給比三百石之俸《后漢書》卷四《和帝紀》注引《漢官儀》:“羽林郎出補三百石丞、尉,自占。丞、尉小縣三百石,其次四百石,比秩為真,皆所以優(yōu)之?!闭Z中所提到的“比秩為真”,就反映了在“為真”之前的試守期中,一般使用“比秩”?!敖运詢?yōu)之”是指給了羽林郞外補的較優(yōu)待遇,允許他們直接“為真”拿全俸。。明朝也有試官、署官制度:京官初仕要試用一年;低級官員若授較高之官,限于資歷,須經(jīng)一段時間的暫署張德信:《明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頁。。那么試用官與正任官,在身份上是有區(qū)別的,也算是一種“編任資格”之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陵市| 益阳市| 牙克石市| 临高县| 遂溪县| 周至县| 长治县| 理塘县| 和静县| 湖南省| 无锡市| 普定县| 高阳县| 贡觉县| 北京市| 清苑县| 宁晋县| 大城县| 双辽市| 江山市| 福鼎市| 宁国市| 肥城市| 衡阳市| 昭苏县| 中宁县| 新疆| 镇赉县| 伊金霍洛旗| 奉节县| 湘潭县| 松阳县| 留坝县| 安国市| 新建县| 婺源县| 云霄县| 巧家县| 双牌县| 南郑县|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