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
- 閻步克
- 2149字
- 2019-12-25 17:12:22
3.資格管理的品位化
本節討論資格管理的品位化問題。
資格可以只是一般性的任職條件,然而也經常需要分出高下,使之等級化以便評價與選用。年資以年份計。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按任職總年份累計,如工齡、教齡;一種是按某職務上的工作年份計算,如1993年《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規定,在副科級工作3年,方能擔任科級正職,在正科級工作4年,方能擔任處級副職;在副處級工作4年,方能擔任處級正職。業績在考核中被量化,可以形成等級,例如考級。年資和考級在古代合稱“勞考”,“勞”指年資,“考”指考級,它們可以采用“上上”、“中中”到“下下”的等級形式??荚囐Y格的等第,有上第、中第、下第,甲科、乙科、丙科,或一甲、二甲、三甲之別。這是一種技術性的分等。
資格等級繼續強化,還可能采用名號的形式,甚至形成位階。漢代察舉科目如賢良、方正、秀才、孝廉等,則是“名號化”了的資格,具有個人屬性。只要被舉“有道”,這人就可以稱“有道”,例如前述郭林宗;只要被舉“賢良”,這人就可以稱“賢良”,哪怕尚未做官?!尔}鐵論》中的“賢良文學”,就是這種情況。魏晉南北朝的中正品,就是德行資格的位階化??婆e學歷,也是考試資格之位階化、名號化?,F代學歷也采用稱號形式,例如學士、碩士、博士的稱號。功勛資格大量采用位階形式,如軍功爵有二十等、勛官有十二轉。
進一步說,王朝為了管理分類資格,還會設置綜合性位階,把各種分類資格熔鑄一爐,進行綜合管理與統一標示。鄧小南先生說:“對選人來說,積考得資,依資敘階,‘資’與‘考’、‘階’有不可割斷的聯系,是‘考’與‘階’之間的樞紐。在宋代史料中,常常會見到‘循一資’、‘超一資’的說法,這里‘資’一般是指依資應轉到的階。”清晰地區分了“資”、“考”、“階”的關系。參選人的“資”,要通過“考”來評估和確認,并體現在“階”上。“階”是唐宋用以標示資格的綜合性位階,亦稱“本階”、“本官”。存在與不存在“本階”的兩種情況下,各種分類資格與職位的不同關系,以下圖簡示:

如右圖所示,各種分類資格匯總為“本階”,使“本階”成為一個中間環節,再與各級職位發生關系。在“職位分等”下,如左圖所示,因不存在個人級別,各種分類資格就直接與各級職位發生關系。
總之,資格可以由一般性的任職條件,發展為資格等級;可能由一般性的資格分等,進而形成專門性的位階,甚至可能形成一種匯總了各種分類資格的綜合性位階,從而進入資格品位化的最高階段。即如下圖所示:

“階”產生之后,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第一,綜合性位階把各種分類資格一體化了,為個人品位的標示、計算、比較、升降,提供了重大便利。例如在唐朝散階制下,如果某士人在明經考試中獲得甲科,就可以獲得從九品上階。如果此人父祖為官,那么他還另有門蔭資格,根據“若本蔭高者,秀才、明經上第,加本蔭四階”的規定,他還可以加階到從八品上。在其任職之后,若四考滿,考級皆為“中中”,則可進一階,升至正八品下階。由此,考試資格、特權資格、勞考資格等分類資格,通過“階”而綜匯為一了。我國1956年的30級行政級別也是如此,它綜匯了年資、職務、學歷多種因素。
第二,在“資”形成位階之后,“階”就將與其他序列,如官品、爵級、勛官等,發生鏈接關系,出現各種復雜的鏈接方式,還將發生對應或不對應的各種情況。本階與官品可能并不一致,唐代曾有“凡注官,階卑而擬高則曰‘守’,階高而擬卑則曰‘行’”的規定。亦即,本階低而擔任品級較高的職位,稱“守”;本階高而擔任品級較低的職位,稱“行”。這種不一致,顯示的是資格結構與職位結構的不對稱。
第三,“階”出現之后,若干品秩要素就可以直接配置其上了,或者通過“階”與官品的比照而享有相應待遇。例如唐朝,冠服等級就是依散階而定的。又如官當之特權,即使沒有職事官、衛官與勛官,只憑散階就可以依品減刑。又如薪俸,隋朝的職事官才給祿,不過是按此人的本階、而不是職事官品給祿的。唐初的一段時間里,薪俸按散階發放;只要散階在五品以上,沒有職事官也有一份薪俸。宋朝的官僚憑其寄祿官,也能領取一份薪俸。
第四,“階”的設置,意味著資格管理的品位化。資格是連接“人”與“職”的橋梁。如果資格管理停留在一般條件和一般性資格分等的狀態,那么這時的資格在更大程度上是“任職條件”,或者說重心在職位結構;如果為分類資格設置位階,甚至出現了“本階”,“個人條件”就強化了,資格管理的重心向“人”的方面偏轉,“人”這方面“一頭沉”了。有無個人級別,是“職位分等”與“品位分等”的主要分界。若“資”化為“階”,則其時的等級管理由“職位分等”轉化為“品位分等”,從“以事為中心”,變成“以人為中心”了。
第五,由于“階”是獨立于“職”而存在的,那么只要有“階”就能成為“官家人”。這樣,人員結構就贏得了一個擴張的空間,將出現人員結構大于職位結構的情況,出現一批“有階無職”的人員?!坝须A無職”也算是有“位”了。在這時候,資格就不僅僅是“任職條件”了,它已變質為“居位條件”。
總之,資格是否品位化,關系到官僚組織的形態、結構與傾向性。品位化的資格管理,對官員個人的任官權利,以及身份及利益,是一個更大的保障。統治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漠視官僚的品位權益,又在多大程度上感到必須充分保障其品位權益,是一個政治問題,在歷代有很不相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