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
- 閻步克
- 2618字
- 2019-12-25 17:12:20
5.中外:中央官與地方官
宋朝吳育有言:“自朝廷至臺省以及郡縣,上下有次,輕重有倫。至上莫若君父之前,至重莫若朝廷之內(nèi)?!?img alt="李攸:《宋朝事實》卷九《官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14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CE345/13173354805506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287470-ncYNTfCwt8yoHhWbScv48PaUL877TDz3-0-d560deed0947e01946e869d4bbe17176">對這“至上莫若君父之前,至重莫若朝廷之內(nèi)”之言,我們不妨稍加引申擴展,理解為王朝安排品秩的重要原則之一,即,跟皇帝、跟中央朝廷越親越近越尊貴?!爸型狻眴栴},及下一節(jié)要討論的“宮朝”問題,均其犖犖大端。
我們用“中外”一詞,指稱中央與地方同類職務的等級關(guān)系。二者的不平等,在中國古代構(gòu)成了一種等級現(xiàn)象。當然,這類現(xiàn)象也不是古代才有。1956年的30級行政級別,也是如此。以科員和辦事員為例:中央和國務院的科員是17—21級,辦事員是22—25級;而省市縣的科員為20—24級,辦事員為24—27級。那么同樣是科員職務,在中央就比在省市縣高2—3級。這種“中外有別”的做法,古已有之,而且更甚。
為了彰顯中央對地方的政治優(yōu)勢,給中央官以較高品秩,這種做法先秦已有先聲。列國管轄的地面未必比周天子小,管轄的戶口未必比周天子少,但列國的卿大夫在周天子之前,按禮節(jié)只能自稱為“士”,不能稱大夫,要降一等行禮。晉國大夫韓起來到了周天子的王廷,謙稱“士起”,以“士”自居,周天子便夸他“辭不失舊”,能恪守“尊王”舊禮。
在《周禮》設計的九命制度中,天子的卿大夫士,其命數(shù)整體性地高于公侯伯子男國的卿大夫士。請看:

《周禮》申張的這種“尊王”原則,在后來就成了中國官階的進化趨勢。
秦與漢初的郡守與列卿都是二千石,沒有高下之別。然而后來,列卿的秩級變成中二千石。“中”就是中央的意思。錢穆先生曾有專論:“漢代郡長官叫太守,地位和九卿平等,也是二千石。不過九卿稱為中二千石,郡太守是地方上的二千石。”不過,中二千石的月俸是180斛,二千石月俸只有120斛,薪俸高出了50%,差別還是很大的,并不平等。
隨中央集權(quán)逐漸強化,同名或同類的官職,置于中央者的秩級高于地方的情況,就逐漸多起來了。漢初的王國官制略同于中央,所謂“百官皆如朝廷”,王國同名官職的秩級也同于中央。但在中央九卿升到中二千石之后,王國的郎中令和仆被漢武帝降到了千石。又如中央的尚書秩六百石,王國的同類官職另稱“治書”,秩比六百石,低尚書一等。中央的謁者秩比六百石,王國的謁者秩比四百石,低兩等。中央的太樂令、祠祀令、太醫(yī)令、衛(wèi)士令秩六百石,王國只能設禮樂長、祠祀長、醫(yī)工長、衛(wèi)士長,秩比四百石。中央的三署郎中秩比三百石,王國郎二百石,也矮了一頭。
唐朝的九品之下,有“流外官”和“雜任職役”兩類吏員。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以“中外”為別的,“流外官”只設于中央,地方?jīng)]有,或極少稱“流外”。趙世瑜先生指出,兩類吏員的部分職名是重疊的:職名“在中央屬于流外官范疇,在地方卻屬于雜任;而一些在地方上應屬職役的名目,如亭長、掌固之類,以及謁者、門子等,在中央?yún)s屬流外”。同樣的職務,在中央則屬“流外官”,在地方便稱“雜任”、屬“職役”。類似情況宋代多少也有:錄事、貼司、孔目官等,設在中央的仍屬流外,算是吏職;設在地方的,則宜歸于職役?!斑@說明當時的公務員體制之特點,與現(xiàn)代有較大不同?!?img alt="趙世瑜:《吏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CE345/13173354805506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287470-ncYNTfCwt8yoHhWbScv48PaUL877TDz3-0-d560deed0947e01946e869d4bbe17176">不過前已指出,現(xiàn)代中國也有“中高于外”的做法。
在資格管理上,中外官吏的待遇也不相同。明朝的吏員充役九年后,若“考滿”稱職,就獲得了“出職”資格,即進入流內(nèi)的資格。但這時候,中外待遇就不相同了:在京衙門的吏員一考就可以出職,在外衙門的吏員兩考才能出職。清朝的京官,其升遷機會優(yōu)于外官,在遷轉(zhuǎn)計俸上有明顯優(yōu)待:“凡論俸推升者,京官、外官各自計俸。其有京官與外官一同論俸推升同知之類,皆分京俸、外俸。京俸二年抵外俸三年,余一日作日半。京官以歷俸二年為俸滿,外官以歷俸三年為俸滿?!?img alt="《光緒清會典》卷一〇《吏部·文選清吏司四》,《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94冊第108頁下欄。"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CE345/13173354805506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287470-ncYNTfCwt8yoHhWbScv48PaUL877TDz3-0-d560deed0947e01946e869d4bbe17176">“京俸二年抵外俸三年,余一日作日半”的規(guī)定,給予了京官1.5倍的優(yōu)惠,京官只要服務2年,就能獲得外官服務3年的資歷,升遷快捷多了。京官侍郎與外官布政使都是二品官,但侍郎外放卻不是布政使,而是巡撫;六部的司員外放,可得道員與知府。
朝廷派往地方的使者,由于代表皇帝,禮制上就可能有特殊待遇。漢代的車駕制度,公侯以上才能“朱班輪”,列侯、公卿、二千石使用“法駕”(大典所用車駕)時用駟馬駕車,一般情況下只能乘安車、駕兩馬,六百石以下的安車駕一馬。但皇帝使者的使車規(guī)格就很高,都是“朱班輪”,“大使車”可以駕駟馬,而且是“重導從”,即包括賊曹車、斧車、督車、功曹車等在內(nèi)的前導后從之車,都是兩輛,頗為排場?!白凡犊及浮钡男∈管囈部梢择{兩馬。東漢的刺史代表皇帝監(jiān)察郡國二千石,盡管秩級只是六百石,卻可以駕駟。
明朝巡按御史號稱“按臣”,與縣官都是七品,然而縣官謁見巡按時,遞手版、行大禮、低聲下氣,奉命唯謹。巡按御史巡察之時,其駐地皆在省城,勢位與都、布、按三司相仿,甚至在其之上。故事,巡按出巡常常騎驛驢。明宣宗時御史胡智上疏,認為巡按序于三司之上,常與三司處理公務,然三司騎馬而巡按騎驢,頗失觀瞻,請改乘驛馬。明宣宗允行。巡按代表皇帝巡視地方,既是天子耳目之寄,又代表天子巡狩——所謂“如朕親臨”,小事可以獨斷,大事始啟奏朝廷。在這個特定場合,就出現(xiàn)了品級相同而地位相異的情況。又如清朝逢鄉(xiāng)試年份,則從翰林院編修、修撰中委任主考;編修、修撰不過是七品官而已,但在地方上卻能享受欽差的待遇,督撫也要待以殊禮。
京官與外官的薪俸待遇,不同時期有不同安排。有時給地方官較高待遇,有時給中央官較高待遇。晉朝內(nèi)官重而外官輕,士族權(quán)貴都貪戀京師繁華,不愿做地方官。為解決這個問題,晉廷曾經(jīng)制定了一個“甲午制”,強制規(guī)定,必須擔任外官后才能繼續(xù)升遷。地方官的俸祿及法外收入更高,所以在東晉南朝,外任又成了官員的“脫貧”之途。唐初外官無祿。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外官給祿只及于“有上考者”,卑品的外官仍然無祿。直到貞觀八年,外官才有官祿,但仍然低于京官一等。唐朝前期的俸祿,從官俸和手力說,厚于京官而薄于外官;從職田看,外官就多于京官了。唐肅宗以后,又出現(xiàn)了外官厚而京官薄的情況。清朝的養(yǎng)廉銀高于正俸數(shù)倍、數(shù)十倍,主要用于優(yōu)待地方官。那么官僚心里就會打算盤:在謀求較高權(quán)勢、聲望和晉升機會時,傾向中央官;在謀求較大經(jīng)濟利益時,傾向地方官。
在“重內(nèi)輕外”上還有一種情況。唐宋的陪都官員稱“分司官”,往往用于安排閑人及貶降官員。明朝的南京六部,事閑俸薄。政治失意者或年老望重者,會被發(fā)往南京就任閑職。又,清朝的陪都盛京,設置戶、禮、兵、刑、工五部,五部長官是侍郎而非尚書,其規(guī)格低于北京六部一等。
- 紅軍長征中的政治工作
- 中國古代士紳之養(yǎng)成·出處·職責:以清代甘肅地域為例
- 蘇聯(lián)模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讓生命的激情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中燃燒:《部長與國家》學習心得匯編
- 中國特色自主創(chuàng)新道路研究:從二次創(chuàng)新到全面創(chuàng)新
- 踐行“中國夢”
- 文明(英文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guān)鍵詞)
- 民主黨派民主監(jiān)督研究
- 轉(zhuǎn)型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實踐與經(jīng)驗(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這就是中國:何謂民主
- 當代中國發(fā)展理論與實踐
- 河南社會治理發(fā)展報告(2020)
- 中國夢與軟實力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 “十三五”時期工業(yè)轉(zhuǎn)型升級的方向與政策